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潮州韓文公廟碑
蘇軾
a
??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是皆有以參天地之化,關盛衰之運。其生也有自來,其逝也有所為。孟子曰:“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笔菤庖?,寓于尋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間。卒然遇之,則王、公失其貴,晉、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賁、育失其勇,儀、秦失其辯。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者矣!
??自東漢以來,道喪文弊,異端并起。獨韓文公起布衣,談笑而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于正,蓋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此豈非參天地、關盛衰,浩然而獨存者乎?
??蓋嘗論天人之辨:以謂人無所不至,惟天不容偽。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魚;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婦之心。故公之精誠,能開衡山之云,而不能回憲宗之惑;能馴鱷魚之暴,而不能弭李逢吉之謗;能信于南海之民,廟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蓋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學,公命進士趙德為之師,自是潮之士,皆于文行,延及齊民,至于今,號稱易治。信乎孔于之言:“君子學道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潮人事公也,飲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禱焉。而廟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為艱。前太守欲請諸朝作新廟,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滌來守是邦,凡所以養(yǎng)士治民者,一以公為師,民既悅服,則出令曰:“愿新公廟者,聽。”民歡趨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廟成。
??或曰:“公去國萬里而謫于潮,不能一歲而歸,沒而有知,其不眷戀于潮也審矣!”軾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無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獨信之深,思之至,煮蒿凄愴,若或見之。譬如鑿井得泉,而曰水專在是,豈理也哉!”
b??公孫丑:“敢問夫子惡乎長?”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公孫丑:“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孟子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矣。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即于心,則候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bdo>
??公孫丑:“何謂知言?”
??曰:“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于其心,害于其政;發(fā)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復起,必從吾言矣。”
(選自《孟子?公孫丑章句上》)
【注】①公孫丑:孟子的學生。②惡:同“烏”,疑問詞,哪,何。③慊:同“愜”??煨?,滿意。④告子:孟子同時代人,兩人所持觀,點不同,有過辯論。⑤诐辭:偏頗的言辭。
(1)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D
D

A.然遇之 卒:同“猝”,突然
B.談笑而 麾:指揮
C.皆于文行 篤:專一
D.今日 ?。簯n慮
(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D
D

A.君子學道愛人 于其身也,恥師焉
B.潮人事公 也項伯乃夜馳沛公軍
C.其外之也 加之師旅
D.其子趨往視之 度義后動
(3)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
C
C

A.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B.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C.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D.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4)以下六句話分編為四組,結合a,b兩段內容,全都能夠體現(xiàn)孟子“浩然正氣”之說的一組是
C
C

①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②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③留將正氣沖霄漢,著成信史照塵寰。④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⑤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⑥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5)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
B
B

A.語段a中,首段議論縱橫捭闔,明寫先賢的生死蹤跡,暗寫韓愈是參天地、關盛衰、生有來、死有為的非凡哲圣,可與先賢比肩為伍。
B.所謂“天人之辨”,就是分清天意和人為兩個方面的情況,蘇軾認為韓愈受到貶謫、遭遇誹謗、不能安身于朝廷,全是天意的結果。
C.有人認為在潮修建韓廟并無意義時,蘇軾直接出面,以“如水之在地中”來比喻韓愈之神“無所往而不在也”,說明韓愈影響之廣大深遠。
D.“浩然正氣”是孟子對個人最后精神境界的描述,它對約束人心、塑造正直而堅毅的人格功莫大需。

【考點】散文一般實詞;;;;文言斷句;內容理解形象分析
【答案】D;D;C;C;B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4/20 14:35:0組卷:17引用:1難度:0.6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甲)       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a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
          賢于已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而正”也。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也。等于已者,問以資切碳,所謂交相問難,審問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虛中樂善,不擇事而問焉,不擇人而問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擇之,芻菟之微,先民詢之,舜以天子而詢于壓夫,以火知而察及邇言,非茍為謙,誠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學而無問,朋友之交,至于勸善規(guī)過足矣,其以義理相咨訪,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況流俗乎?
          是已而非人,俗之同病。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賢于已者是之而不愿問焉不如已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于己者把之而不甘問卷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人不足服矣。事無可疑矣,此唯師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謹護其失,寧使學終不進,不欲虛以下人,此為害于心術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惡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來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周禮》,外朝以詢萬民,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節(jié)選自清?劉開《問說》)(乙)       嗟乎!師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惡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感之不解,或卵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逼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節(jié)選自唐韓愈《師說》)(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賢于己者忌之/而不愿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
    B.賢于已者/忌之而不愿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
    C.賢于己者/忌之而不愿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
    D.賢于己者忌之/而不愿同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中“就有道而正”與乙文中“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中的“道”意思一樣。
    B.甲文中“問焉以資切磋”與乙文中“則恥師焉”中的“焉”意思不一樣。
    C.《周禮》是儒家經(jīng)典,是西周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周公旦所著。
    D.巫醫(yī),古代巫和醫(yī)不分,故并舉。巫主要以祝禱、占卜等為業(yè),也為人治病。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與荀子的《勸學》提出觀點的方式是一樣的,都是開門見山。
    B.甲文提倡多問,對低于自己的人,可以交相問難,審同而明辨之。
    C.乙文批判當時“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并評價李蟠“不拘于時,能行古道”。
    D.甲乙兩文對“問”的論述角度不同,甲強調“學必好問”,乙主張“從師而問”。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人不足服矣,事無可疑矣,此唯師心自用耳。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5)甲文運用了對比論證的方法,請舉一例進行分析。

    發(fā)布:2024/11/6 20:30:1組卷:1引用:3難度:0.6
  •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雖有是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秲睹吩弧皩W學半”,其此之乎!
    (選自《雖有嘉肴》)       材料二:
          孔子謂南宮敬叔曰:“吾聞老聃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今將往矣?!敝林?,問禮于老聃,訪樂于萇弘,歷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則,察廟朝之度。于是喟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與周之所以王也?!奔叭ブ?,老子送之,自周魯,道彌尊矣。遠方弟子之進,蓋三千焉。
    (選自《孔子家語?卷三》,有刪減)       材料三: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選自《荀子?勸學》)(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B.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C.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D.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2)下面句子中加點詞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其此之 太守誰(《醉翁亭記》)
    B.于是喟 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出師表》)
    C.自周 始一焉(《愚公移山》)
    D.曷足以七尺之軀哉 吾妻之我者(《鄒忌諷齊王納諫》)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從“嘉肴”“至道”寫起,提出只有學習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B.材料二中,孔子聽說老子博古通今,通曉禮樂的起源,明白道德的歸屬,以為老子可以成為值得自己學習的老師。
    C.材料二中,孔子在周問禮訪樂,走遍了祭祀天地之所,并到實地考察各種規(guī)章制度,回國后,他的道更加受人尊崇了。
    D.材料三中,君子求取學問,不僅要耳朵聽進去,還要用嘴巴說出來,這樣便能夠及時鞏固所學知識。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吾乃今知周公之圣,與周之所以王也?!奔叭ブ埽献铀椭?。
    ②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5)三篇短文都談到了學習,但各有側重,請分析三篇短文談到的學習側重點有何不同?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發(fā)布:2024/11/6 19:30:1組卷:2引用:3難度:0.5
  • 3.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曉唬骸啊对姟吩疲骸缜腥绱瑁缱寥缒ァ?,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論語?學而》)       子曰:“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論語?子罕》)【注】①忮(zhl):嫉妒。②臧:好,善。
    (1)材料中,子貢借用詩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喻指
     
    ;“告諸往而知來者”體現(xiàn)了
     
    的教學原則。
    (2)結合材料二,簡述孔子對子路前后不同的評價的原因。

    發(fā)布:2024/11/6 9:0:2組卷:15引用:5難度:0.7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4.8.2  |  隱私協(xié)議      第三方SDK     用戶服務條款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出版物經(jīng)營許可證網(wǎng)站地圖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