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于教,優(yōu)于學
旗下產(chǎn)品
校本題庫
菁優(yōu)備課
開放平臺
菁優(yōu)測評
菁優(yōu)公式
小優(yōu)同學
菁優(yōu)App
數(shù)字備考
充值服務
試卷征集
申請校本題庫
智能組卷
錯題庫
五大核心功能
組卷功能
資源共享
在線作業(yè)
在線測評
試卷加工
游客模式
登錄
試題
試題
試卷
課件
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高中語文
小學
數(shù)學
語文
英語
奧數(shù)
科學
道德與法治
初中
數(shù)學
物理
化學
生物
地理
語文
英語
道德與法治
歷史
科學
信息技術
高中
數(shù)學
物理
化學
生物
地理
語文
英語
政治
歷史
信息
通用
中職
數(shù)學
語文
英語
推薦
章節(jié)挑題
知識點挑題
智能挑題
收藏挑題
試卷中心
匯編專輯
細目表組卷
組卷圈
當前位置:
2023-2024學年江蘇省鹽城市東臺中學高三(上)開學語文試卷
>
試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關于黃土高原的形成過程,“水成說”“風成說”等觀點爭論了100多年。到今天,已故著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劉東生先生創(chuàng)立的“
新風成說
”已基本成為共識。按照新風成說的理論,黃土高原的形成過程,與建造一個永久性舞臺的過程非常相似。
搭建舞臺第一步是選地基。黃土高原選中的地基是鄂爾多斯地塊,這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地質單元,而且自形成以來就以穩(wěn)定著稱。建造舞臺的第二步是在地基之上砌蓋主體結構。那么主體結構的材料從何而來呢?青藏高原隆起后,對大氣環(huán)流產(chǎn)生了明顯的影響,導致東亞大陸季風氣候開始形成。從距今300萬年開始,因為干旱少雨,年溫差、日溫差都很大,中亞地區(qū)地表物質的物理風化非常強烈,導致巖石破碎,逐漸形成面積廣袤的戈壁、沙漠,進而產(chǎn)生了大量粒徑小于0.25毫米的顆粒物——這就是用來搭建黃土高原的材料。
地基選好了,建筑材料有了,由誰來開始搭建呢?此時季風作為“建筑師”出馬了。由于地球自轉和地球上太陽輻射的不均勻性,地球上會產(chǎn)生沿緯度分布的風帶——南北緯30°和赤道間的東南信風和東北信風帶,南北緯30°到60°之間的西風帶。青藏高原強烈隆起后,這就迫使西風帶分成南北兩支,南支沿喜馬拉雅山以南向東流動,北支沿青藏高原北緣向東流動,并向南擴展到大約北緯30°左右。它首先經(jīng)過的是比較干旱的地帶,一定的氣象條件下,風會把地面的顆粒物吹揚起來,沿著山間低地形成的通道直接輸送到今黃土高原地區(qū)。在到達黃土高原地區(qū)時,風力漸漸減弱,于是粗顆粒先被拋撒下來、然后是粒徑中等的顆粒、最后是小顆粒物,所以今天黃土高原上粒徑由大到小的沙黃土、黃土、黏黃土由西北向東南(與風的方向相吻合)呈明顯的帶狀分布。辛勤的“
建筑師
”就這樣夜以繼日、年復一年地搬運著、拋撒著、堆砌著。直到向南遇到秦嶺、向東遇到太行時,它才不得不停止工作。最終,在穩(wěn)定的鄂爾多斯地塊上,一個土層深厚、寬廣遼闊的黃土“大舞臺”基本成型。
上蒼費盡心力打造的黃土高原,又能給人們提供怎樣的生活環(huán)境呢?從氣候條件上看,黃土高原地區(qū)屬于大陸性季風氣候,冬春寒冷干燥多風沙,夏秋炎熱多暴雨,絕對稱不上氣候宜人。從自然災害的角度來看,黃土高原上曾發(fā)生過地震、山崩、水旱風沙災害等等,災害種類之多、頻率之高、危害之大在全國各大地理區(qū)中都位居前列。在如此條件下,可為什么黃土高原上的人類活動可以一直追溯到200多萬年前?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從邦國到王國到帝國一直綿延不絕?
被譽為“近世以來最偉大的歷史學家”的湯因比,曾提出文明起源于“挑戰(zhàn)—應戰(zhàn)”的理論。他認為文明不可能在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下自然萌芽,而是在面臨外界挑戰(zhàn)時的不斷應戰(zhàn)中產(chǎn)生并發(fā)展起來的。這種挑戰(zhàn)不能太過微小,否則激發(fā)文明反彈的能量和活力也很小,因此某些文明數(shù)千年來都處在停滯發(fā)展的階段,比如非洲、澳大利亞等地的原始部落;挑戰(zhàn)也不能過于巨大,以至于超過負荷,這樣也會導致文明發(fā)展中途停滯或夭折。從這個角度來看,
黃土高原正是符合“挑戰(zhàn)一應戰(zhàn)”理論的絕佳之地
。
雖然氣候談不上宜人,黃土高原的氣候也并非嚴酷到無法生存。雖然歷經(jīng)自然災害侵擾,但黃土高原地域面積廣大,東西跨度約11個經(jīng)度,南北跨度約6個緯度。高原之上不同地方的地理環(huán)境雖然并不完全相同,但也不存在無法逾越的地理隔絕,所以在環(huán)境變化或發(fā)生災害時,人們總有輾轉騰挪的空間。
對黃土高原上人類文明的發(fā)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的則是農(nóng)業(yè)的起源。在距今約12000~11000多年間,人類文明面臨了一場巨大的挑戰(zhàn)。當時地球本來處于溫暖的間冰期,卻猝不及防地發(fā)生了一次急劇降溫,在短短幾十或是十幾年間,地球平均氣溫下降了大約7~8℃。在這種急劇的環(huán)境變化下,植物大面積死亡,原有的很多動物或滅絕或向南遷徙了,原始人類可以采集到的果實、種子等食物,可捕獵到的獵物,都大量減少,人類生存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刻斐燥埖牟杉蜐O獵已經(jīng)瀕臨絕境,不甘心就此滅亡的人類只能
另辟蹊徑
。于是,在黃土高原及其周邊地區(qū),先民們開始馴化粟、黍,原始的旱作農(nóng)業(yè)就此萌芽。
農(nóng)業(yè)起源了,但只有土層足夠深厚,才能讓誕生于其上的農(nóng)耕活動持續(xù)進行下去。如果土層太薄,在耕種了幾季之后,就會觸到基巖層,無法再進行農(nóng)耕活動。在黃土高原上,這根本不成問題。黃土高原上黃土一般堆積厚度在80至120米,最大厚度超過400米。黃土還具有一個至關重要的特性,即“
自肥性
”。20世紀初美國地質學家龐波里在考察過我國的黃土后,曾發(fā)出這樣的感慨:“在中國遼闊的黃土帶,幾千年來農(nóng)作物幾乎不靠人工施肥就可以年復一年地種植。正是在這類土壤之上,稠密的人口繼續(xù)不斷地生長到它強大支持生命能力的極限。”
就這樣,黃土高原地區(qū)成了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從新石器時代到周秦漢唐,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這里人口稠密,農(nóng)牧業(yè)與手工業(yè)發(fā)達,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陜西西安和其附近的咸陽是西周、秦、西漢、隋、唐五朝的國都所在。但在中華文明的創(chuàng)建過程中,黃土高原從來都不是舒適安逸的“伊甸園”,也不是隔絕一切危機和挑戰(zhàn)的“庇護所”,它更像是一個廣闊而堅實的“舞臺”,讓歷代以來無數(shù)的中華兒女登上它,在一次次面對挑戰(zhàn)的過程中,不斷激發(fā)活力、積極應戰(zhàn),并錘煉出與眾不同的適應能力,最終創(chuàng)造出了世界文明史中獨一無二、經(jīng)久不衰、文明載體始終如一的中華文明!
(摘編自《黃土高原,上蒼為中國人特制的舞臺》,《中國國家地理》2017年第10期)
(1)下列對材料加點詞語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B
B
A.“新風成說”是一種理論假設,認為風在黃土高原的形成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
B.“建筑師”在文中指南北緯30°到60°之間,由西向東流動,風力逐漸減弱的季風。
C.“另辟蹊徑”在文中是指先民們馴化粟、黍,以農(nóng)耕作為應對生存挑戰(zhàn)的新思路。
D.“自肥性”指黃土高原堆積的黃土幾乎不靠人工施肥就可保證農(nóng)作物營養(yǎng)的特性。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B
B
A.青藏高原的隆起影響了大氣環(huán)流方向和季風行進方向,再加上中亞地表物理風化嚴重,這些都影響了黃土高原地基的穩(wěn)定。
B.季風將中亞地區(qū)戈壁、沙漠中的地表顆粒物不斷輸送到穩(wěn)定的鄂爾多斯地塊上,經(jīng)過漫長歲月堆積,最終形成了黃土高原。
C.因為風力逐漸減弱,顆粒物按粒徑大小被先后拋撒到地面,所以黃土高原土層的底層為大粒徑的沙黃土而表層為小粒徑的黏黃土。
D.雖然黃土高原氣候不佳、地質災害頻繁,自然條件很差,但人類文明依然在此得到發(fā)展并綿延不絕,原因在于地域空間廣闊。
(3)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
A
A.如果沒有秦嶺、太行山在南邊和東邊的阻擋,黃土高原的面積會更加寬廣,土層會更加深厚,依托土地的農(nóng)耕文明也會更加發(fā)達。
B.黃土高原上持續(xù)的農(nóng)業(yè)活動為人口繁衍提供了必要的物質保障,因此作者強調農(nóng)業(yè)的起源對黃土高原文明的發(fā)展起到了決定作用。
C.材料最后一段使用“伊甸園”“庇護所”“舞臺”等詞,突出了黃土高原對于中華文明的意義,形象化的語言使得文章更加生動有趣。
D.材料介紹了黃土高原的形成過程,涉及人類文明演進狀況,說明揭示自然對人類的影響是《中國國家地理》自然類文章的選題特色之一。
(4)作者指出“黃土高原正是符合‘挑戰(zhàn)一應戰(zhàn)’理論的絕佳之地”,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這一說法的依據(jù)。
(5)材料摘編自《黃土高原,上蒼為中國人特制的舞臺》一文,作者為什么要強調“特制”一詞?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理解。
【考點】
科普
;
內容的理解和分析
;
信息篩選與要點概括
.
【答案】
B;B;A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當前模式為游客模式,
立即登錄
查看試卷全部內容及下載
發(fā)布:2024/7/31 8:0:9
組卷:37
引用:7
難度:0.6
相似題
1.
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各題。
應向我們身邊的熱島宣戰(zhàn)
戴星翼
①去年美國遭遇百年未遇的暖冬,人們說這是全球變暖的結果;今年美國遭遇百年未遇的嚴寒,人們又說這是全球變暖引起的。筆者無意質疑專家們的斷言,只是感慨,“氣候變化是個筐,什么都往里面裝”。
②當我們談論全球氣候變化的時候,指的是溫室效應引起的全球變暖。這一問題引起了全球的密切關注。但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之所以感到春天的短暫和夏日的漫長,之所以在夏天遭遇如此多的極端高溫天氣,溫室效應只是可能的原因之一。“馮京”的背后站著“馬涼①”,熱島效應其實是更為直接的因素。
③所謂熱島效應,指的是由于人為原因,改變了城市地表溫度、濕度、空氣對流等因素,進而引起城市小氣候變化的現(xiàn)象。其原因有三:一是與農(nóng)村相比,城市里水泥森林般的建筑群和密密麻麻的柏油和水泥路面,更能夠吸熱和升溫,從而使城市地區(qū)能夠更快升溫,并向四周輻射。二是城市使用了較周邊地區(qū)更多的能源,形成了更多的熱源。城市不停地運行,其方方面面就在源源不斷地消耗能源并產(chǎn)生廢熱。三是城區(qū)的大氣污染,更高濃度的氣溶膠微粒為城市蓋上了厚厚的“棉被”,為城市“保溫”。三項因素的疊加,使城市的溫度顯著高于周邊農(nóng)村地區(qū),故稱之為“熱島”。
④如果退回去30年,地理書會告訴我們,長江流域有“三大火爐”,分別是重慶、武漢和南京。上海由于東臨大海,“火爐”“美譽”與之無關。但就在這30年里,上海的人口從不足千萬上升至2 400萬,城市建設面積從600平方千米增加至3 000平方千米,能源消費則從約1 000萬噸標準煤上升至2.2億噸。伴隨著這翻天覆地的變化,上海不僅加入了“火爐”的隊列,而且名列前茅。傳統(tǒng)三大“火爐”近年來極端高溫的記錄與上海相比,后者已不落下風。這是加強版的“溫水煮青蛙”,鍋里的上海人自己在不停地往灶膛里添加柴火,越來越多的汽車、電器和機器使上海愈加熱氣騰騰。
⑤于是就產(chǎn)生了一個問題。我們面臨的暖冬、短春和酷暑,究竟是溫室效應的產(chǎn)物,還是熱島效應的結果,抑或是二者的疊加?筆者相信后者。由此引發(fā)的問題是,我們應該認真地將這二者的作用區(qū)分開。但是,我們遺憾地看到,實踐中有將這二者混淆的傾向:不管發(fā)生了什么,全球氣候變化似乎都是最好的替罪羊。而實際情況是,以熱島效應來解釋徐家匯②的今天與30年前的差別,似乎更有說服力。
⑥那么,為什么要如此較真,非要將這兩種效應區(qū)分開來?最重要的理由來自生態(tài)保護的實踐。全球氣候變化是大尺度的,要求世界各國的協(xié)同努力,而且有很強的不確定性。應對的措施需要在國際政治平臺上談判解決。多少年來,國際氣候談判進展緩慢,政治家和專家們揮灑口水所取得的,只是一地雞毛。而熱島效應是小尺度的,是一座城市自己的事情。
⑦緩解城市的熱島效應,首先就是盡可能地少用能源,進而少排放廢熱。措施包括向外轉移高耗能產(chǎn)業(yè)并淘汰落后產(chǎn)業(yè);推進樓宇節(jié)能改造并通過合理的能源管理降低各類樓宇的能耗;排堵保暢,發(fā)展公共交通并鼓勵人們盡可能少使用私家車;以及養(yǎng)成合理的生活方式,節(jié)約生活用能。其次是緩解或降低柏油和水泥地面的暴露面積,增加綠化尤其是林蔭在城市的比重。再次是遏制城市的過度擴張,保護農(nóng)村,并在空間上優(yōu)化鄉(xiāng)村與城市組團的關系。最后是有效控制大氣污染。
⑧遏制熱島效應的多數(shù)措施同時也有利于緩解溫室效應。最重要的是,熱島效應的強弱決定于我們自己。所以,與其關注國際氣候政治的口水仗,還不如實實在在地向我們身邊的熱島宣戰(zhàn)。
(摘編自《科學畫報》)
【注】①馬涼:民諺有“錯把馮京當馬涼”之說,意思是張冠李戴。②徐家匯: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區(qū)的西南部,是上海市著名的商業(yè)中心。
(1)下列對文章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A.第①段用“百年未遇”一詞,強調了美國連續(xù)兩年先后遭遇到的“暖冬”與“嚴寒”是十分極端與罕見的。
B.第③段先解釋了什么是熱島效應,然后主要通過與農(nóng)村地區(qū)的比較,說明了城市地區(qū)溫度上升的原因。
C.第⑥段以“一地雞毛”概括國際氣候談判的結果,說明談判進展緩慢,批評了政治家和專家們的不作為。
D.第⑦段列舉緩解熱島效應的措施,呼應了第③段,進一步說明了熱島效應與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密切相關。
E.文章運用下定義、列數(shù)據(jù)、分類別等說明方法,既讓讀者獲得了科學知識,也使文章的表達更加科學準確。
(2)“氣候變化是個筐,什么都往里面裝”這句話,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3)什么是熱島效應?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導致熱島效應的原因。
(4)請根據(jù)全文,探析“這是加強版的‘溫水煮青蛙’”這句話的含意。
發(fā)布:2024/10/31 8:0:1
組卷:16
引用:1
難度:0.7
解析
2.
閱讀《咖啡和茶》,完成小題。
咖啡和茶
人類以咖啡和茶作為飲料,有著悠久的歷史。這兩種植物中均含有咖啡堿,對人體能起到消除疲勞、振奮精神、促進血液循環(huán)、提高勞動效率和思維活力等多種作用。
咖啡由茜草科的一種常綠灌木所結的果實加工而成。
咖啡有“黑色金子”之美稱
,全球年消費量為茶葉的三倍??Х犬a(chǎn)于熱帶和亞熱帶,其原產(chǎn)地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亞。早在公元前2000年,埃塞俄比亞的阿族人就已經(jīng)在咖法省的熱帶高原采摘和種植咖啡了,爾后咖啡就逐漸成了人們的飲料??Х鹊拿Q來源于“咖法”這個地名。一提到咖啡,埃塞俄比亞人總是自豪地說:“咖啡是我們送給全世界的一件禮物?!倍衲厦乐薜陌臀魇强Х鹊淖畲笊a(chǎn)國,其咖啡產(chǎn)量約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咖啡是一種結果早、可連續(xù)收獲幾十年、經(jīng)濟價值高的特種經(jīng)濟植物。干燥的咖啡種子中一般含有1%—2%的咖啡堿,咖啡的香味主要來自咖啡種子中的香精油和咖啡醇。在我國,海南、云南、廣東、廣西、福建和臺灣等地已引種栽培。飲用咖啡要講究科學,早服在咖啡中添加牛乳,既能提神又可增加營養(yǎng);下班后喝上一杯,可加速脈搏跳動,消除疲憊,振奮精神;飯后飲上一杯,可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但產(chǎn)婦、孕婦及胃病、皮膚病、心血管疾病患者,最好不要喝咖啡。
茶葉由山茶科的一種灌木(或小喬木)的嫩葉經(jīng)發(fā)酵或烘烤焙制而成,是中國人民對世界的一大貢獻。茶作飲料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約成書于公元前300年的《爾雅》一書中,就已有茶葉的記載,唐代茶葉專家陸羽,撰寫了世界最早的一部茶葉專著《茶經(jīng)》;世界各地的栽茶技藝、制茶技術、飲茶習慣等都源于我國。現(xiàn)在,
茶被稱為綠色保健飲料
,全世界飲茶的人數(shù)約占世界總人口的一半。我國人民不但最早發(fā)現(xiàn)并利用了茶這種植物,而且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茶葉品種,在茶葉制作工藝上更是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在我國,茶葉可依據(jù)制作過程中多酚類物質氧化程度的不同,分為紅茶、綠茶、青茶、黃茶、白茶和黑茶六大類。紅茶中多酚類物質氧化最多,稱為完全發(fā)酵茶,如產(chǎn)于安徽省祁門的“祁紅”。綠茶在制作過程中盡量減少多酚類物質的氧化,保持鮮葉的原色,富含維生素,稱作不發(fā)酵茶,如產(chǎn)于黃山市的“屯綠”、蘇州的“碧螺春”。青茶為半發(fā)酵茶,白茶為微發(fā)酵茶,黃茶和黑茶為后發(fā)酵茶。茶葉中含有多種營養(yǎng)成分,具有特殊的醫(yī)療保健作用。新制成的茶葉中含有4%的咖啡堿,以及茶單寧、維生素、芳香油等。其中茶單寧可使細菌中的蛋白質凝固,有殺菌之功效。茶葉中的鉀、磷、鈣等元素,有利于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經(jīng)常飲茶除了可以興奮中樞神經(jīng)、降低膽固醇、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外,對齲齒、癌癥、慢性支氣管炎、痢疾、腸炎、貧血及心血管疾病均有較好的預防作用。
(節(jié)選自李鵬翔《三大植物飲料》,有刪改)
(1)下列對“咖啡有‘黑色金子’之美稱”和“茶被稱為綠色保健飲料”這兩句話的理解,準確而全面的一項是
A.咖啡含有香精油、咖啡醇和1%—2%的咖啡堿,其價格十分昂貴。茶含有咖啡堿,還有茶單寧、維生素和芳香油等,是一種保健飲料。
B.咖啡和茶都是具有一定保健作用的重要飲料,二者分別是埃塞俄比亞人和中國人對世界飲料的重大貢獻。
C.這兩句話用“黑色金子”比喻咖啡,而用“綠色保健飲料”指代茶,這意味著咖啡比茶具有更高的經(jīng)濟價值。
D.咖啡是黑色的,具有很高的經(jīng)濟價值;茶含有多種營養(yǎng)成分,對人體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2)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茶和咖啡兩者都是人類的重要飲料,對人的身體有一定好處,但對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最好飲茶,不要喝咖啡。
B.人類喝茶的歷史比喝咖啡的歷史短得多,現(xiàn)在茶葉的年消費量約為咖啡的三分之一,但世界上飲茶的人數(shù)約占總人口的50%。
C.咖啡和茶都能消除疲勞,振奮精神,加速脈搏跳動,降低膽固醇,對齲齒、癌癥、腸炎等疾病均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D.中國不僅是世界上最早具有栽茶技藝、制茶技術和飲茶習慣的國家,而且也是世界上擁有最多茶葉品種的國家。
(3)根據(jù)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茶被稱為綠色保健飲料,而綠茶在制作過程中又保留了鮮葉的原色,因而綠茶是茶葉中的精品。
B.我國的白茶中多酚類物質的氧化狀況接近“碧螺春”,而和“祁紅”有較大區(qū)別。
C.在茶葉制作過程中,茶葉發(fā)酵的程度和維生素含量成正比,發(fā)酵程度越低,維生素含量越少。
D.咖啡和茶都具有顯著的經(jīng)濟價值和實用價值,可以在我國廣泛地種植。
發(fā)布:2024/10/31 8:0:1
組卷:18
引用:2
難度:0.5
解析
3.
閱讀下面短文,完成各題
地球上許多美麗絕倫的動物,如熒光蛙和彩虹蝶,都有劇毒。這些動物體內有毒素,其肉難吃無比。它們用彩虹般美麗的顏色保護自己,警告每一個想獵食的動物:嘗過我的滋味了吧?敢不敢再試一次?
一個多世紀前,生物學家就發(fā)現(xiàn)動物的“彩衣”具有警戒功能,但一直未能揭開其演變之謎。
最近,英國牛津大學的生物進化學家格里高利?斯沃德發(fā)現(xiàn),得克薩斯州有一種以有毒植物臭菘為食的蝗蟲。當少量的幼蟲聚集時,身上的警戒色反使得它們更易被捕食,于是它們的身體是“保護色”,使其隱藏于周圍的綠色之中。當一大群蝗蟲聚集時,他們的體色就呈鮮亮的黃黑色,以保護自己。斯沃德偶爾發(fā)現(xiàn),蜥蜴吃過蝗蟲后,又將其吐出,并拒絕再吃任何黃黑色的昆蟲。由此可見,蝗蟲的體色可能是用來警告對手“我身體有毒,別碰我”。
為了證實自己的想法
,斯沃德吃下了一只蝗蟲--自己的研究對象。他說:“我把它整個嚼碎吃下。當然,味道令人作嘔?!?br /> 其實,大多數(shù)有警戒色的動物并沒有蝗蟲那樣的變色本領。
蝗蟲代表著動物警戒色進化過程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另一種假設是,只有警戒色的昆蟲身體堅硬,在被吃進又吐掉后逃之夭夭。研究人員說,所有有警戒色的動物在遭到攻擊后似乎都能更好地生存。
達爾文對動物“彩衣”的變化深感迷惑。他認為鮮艷的顏色,如許多雄鳥擁有精美的羽毛,借以吸引雌鳥,增加求愛機會。可是為什么蝴蝶的幼蟲也是五彩斑斕的呢?事實上,只有蝴蝶成蟲才會求愛。達爾文的對手阿爾福雷德?魯塞爾?瓦內斯做出了正確的推論:動物的“彩衣”是警告企圖獵食的動物,用以自衛(wèi)。
研究發(fā)現(xiàn),得克薩斯州蝗蟲的近親沙漠蝗蟲,在獨處時呈綠色,而當它們大量聚集時,顏色逐漸變成桔黃色、紅色和黑色。目前,無人知曉其中的奧秘。
--《科技信息報》
(1)“為了證實自己的想法”一句中“想法”指的是
A.地球上許多美麗絕倫的動物體內毒素,其肉難吃無比。
B.得克薩斯州的這種蝗蟲以有毒植物臭菘為食,它們會變色。
C.蜥蜴吃過蝗蟲后,又將其吐出,并拒絕再吃任何黃黑色的昆蟲。
D.蝗蟲的體色可能是用來警告對手“我身體有毒,別碰我”。
(2)對“蝗蟲代表著動物警戒色進化進程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這句話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蝗蟲聚集時體色呈鮮亮的黃黑色,這種顏色具有警戒作用,動物在其警戒色進化過程中都會經(jīng)歷體色呈黃黑色的這個階段。
B.每一種動物在其警戒色進化過程中會呈現(xiàn)某種特殊的顏色,如同蝗蟲呈現(xiàn)黃黑色一樣,從而對其他動物起到嚇阻作用。
C.蝗蟲是有變色的本領,動物在其警戒色進化過程中都要經(jīng)過具有變色本領這個階段。
D.動物在其警戒色進化過程中都要經(jīng)過變成蝗蟲這樣一個階段。
(3)下列不能體現(xiàn)動物“彩衣”的功能的一組是
A.改變自己的體色,使自己隱藏于周圍的某種色彩之中。
B.蜥蜴吃過蝗蟲后,又將其吐出,并拒絕再吃任何黃黑色的昆蟲。
C.第一只有警戒色的昆蟲身體堅硬,在被吃進又吐掉后逃之夭夭。
D.許多雄鳥擁有精美的羽毛,借以吸引雌鳥,增加求愛的機會。
(4)下列說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具有美麗顏色的動物體內都有毒素,其肉難吃無比。
B.達爾文的對手阿爾福雷德?魯塞爾?瓦內斯揭開了動物的“彩衣”具有警戒功能及其演變之謎。
C.所有有警式色的動物在遭到攻擊后都能更好地生存,體現(xiàn)了動物“彩衣”的作用。
D.得克薩斯州蝗蟲和沙漠蝗蟲都會變色,其中的奧秘至今仍無法揭開。
發(fā)布:2024/10/27 17:0:2
組卷:13
引用:1
難度:0.7
解析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商務合作
服務條款
走進菁優(yōu)
幫助中心
兼職招聘
意見反饋
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粵ICP備10006842號
公網(wǎng)安備44030502001846號
?2010-2024 jyeoo.com 版權所有
深圳市市場監(jiān)管
主體身份認證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4.8.2 |
隱私協(xié)議
第三方SDK
用戶服務條款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
出版物經(jīng)營許可證
網(wǎng)站地圖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