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史料一《后漢書?西域傳》對大秦(對古羅馬的稱呼)有如下記載:“以金銀為錢,銀錢十當金錢一。與安息(前3世紀興起于伊朗高原,長期與羅馬帝國對抗)、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質(zhì)直,市無二價。谷食常賤,國用富饒。鄰國使到其界首者,乘驛詣王都,至則給以金錢。其王常欲通使于漢,而安息欲以增彩與之交市,故遮閡不得自達。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貢,并無珍異,疑傳者過焉?!?br />
——據(jù)《中外歷史綱要》(下)史料二 拜占庭帝國金幣在中國出土數(shù)量很多。如圖是在中國北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國阿納斯塔修斯一世時期 (491-518年)的幣。
——據(jù)《歷史選擇性必修2》材料二:
?
16-19世紀的跨太平洋貿(mào)易和環(huán)太平洋貿(mào)易被賦予多種稱呼“絲綢之路”“絲銀之路”“香料之路”“苦力貿(mào)易之路”,不同的稱呼反映人們對太平洋貿(mào)易之路的不同理解。
——摘編自吳杰偉《太平洋絲綢之路歷史價值的新思考》(1)根據(jù)材料一,結(jié)合所學知識,說明兩則史料對探究古代中國與羅馬的交往有哪些史料價值。
(2)圍繞歷史上的太平洋貿(mào)易之路,選擇某一稱呼或者自擬一個稱呼,并運用具體的史實,予以論述。(要求:以稱呼為題,史論結(jié)合,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