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福建省龍巖市一級校聯(lián)盟(九校)高二(下)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1(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各種藝術都同時是一種學問,都有無數(shù)年代所積成的技巧。學一門藝術,就要學該門藝術所特有的學問和技巧。這種學習就是利用過去經(jīng)驗,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
古今大藝術家在少年時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米開朗琪羅費過半生的功夫研究希臘羅馬的雕刻,莎士比亞也費過半生的功夫模仿和改作前人的刷本,這是最顯著的事例。中國詩人中最不像用過功夫的莫過于李太白,但是他集中摹擬古人的作品極多,只略看看他的詩題就可以見出。社工部說過:“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他自己也說過:“解道長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彼麑τ谶^去詩人的關系可以想見了。
藝術家從模仿入手,正如小兒學語言,打同球者學姿勢,跳舞者學步法一樣,并沒有什么玄妙,也并沒有什么荒店。不過這步功夫只是創(chuàng)造的始基。沒有做到這步功夫和做到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創(chuàng)造。
像格律一樣,模仿也有流弊,但是這也不是模仿本身的罪過。從前學者有人提倡模仿,也有人唾寫模仿,往往都各有各的道理,其實并不沖突。顧亭林的《日知錄》里有一條說:“詩文之所以代變,有不得不然者。一代之文,沿襲已久,不客人人皆道此語。今且千數(shù)百年矣,而猶取古人之陳言一一而模仿之,以是為詩可乎?故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似則失其所以為我。”這是一段極有意味的話。但是他的結論是突如其來的,“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一句和上文所舉的理由恰相反,他一方面見到模仿古人不足以為詩,一方面又見到不似古人則失其所以為詩。這不是一個矛盾么?這其實并不是矛盾。詩和其他藝術一樣,須從模仿入手,所以不能不似古人,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但是它須歸于創(chuàng)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人則失其所以為我。創(chuàng)造不能無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創(chuàng)造。
凡是藝術家都須有一半是詩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詩人的妙語,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沒有詩人的妙語,國不能有創(chuàng)作;只有詩人的妙悟而沒有匠人的手腕,即劍作亦難盡善盡美。妙悟來自性靈,手腕則可得于模仿。匠人雖比詩人身份低,但亦絕不可少。青年作家往往忽略這一點。
(節(jié)選自朱光潛《談美》,有刪改)材料二:
亞里士多德認為,文藝起源于人的模仿天性和天賦的美感能力。模仿出自人的天性,人們既從模仿中獲得知識,又從模仿的作品中獲得快感。因此,文藝作為模仿,總體上是一種理性的創(chuàng)造行為,其中也包含著感性的愉悅。
文藝模仿的對象是現(xiàn)實人生。在《詩學》中亞里士多德明確指出,文藝的模仿對象是“在行動中的人”。在談到悲劇時他又指出,悲劇的模仿對象是人的行動、遭遇、性格和思想??梢?,亞里士多德是把人的生活確立為文藝的模仿對象。
模仿的文藝能夠揭示出現(xiàn)實生活的普遍本質和必然規(guī)律。亞里士多德把詩與歷史作了比較,認為“寫詩這種活動比寫歷史更富于哲學意味”。也就是說,與歷史相比,詩對生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與必然性。之所以如此,在于歷史敘述的是已經(jīng)發(fā)生的個別事情,而詩則描述可能發(fā)生的事情,“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發(fā)生的事”??梢姡趤喞锸慷嗟驴磥?,詩的可貴之處不在于它對生活中的事件做出如實的模仿,而在于它描寫的事情符合事物的內在規(guī)律和發(fā)展趨勢。一方面,歷史學家記述的事情是真實發(fā)生過的,但可能是偶然的、個別的,未必具有普遍必然性;而詩人所描述的事情,則是某一種人,可能或必然要做出的事情。另一方面,在歷史學家的記述中,兩件前后發(fā)生的事情之間可能只有時間上的承續(xù)關系。但在詩人的描寫中,前后相繼發(fā)生的事情之間存在著因果必然關系。因此,詩人所描寫的事件,雖然也是特定人物的特定行動,也具有個別性,但其中卻能見出普遍必然性。
為了達到更高的藝術真實,文藝需要虛構,需要對現(xiàn)實生活進行提煉加工。亞里士多德認為,詩的模仿對象主要有三種:過去有的或現(xiàn)在有的事、傳說中的或人們相信的事、應當有的事。其中,他更加推崇第三種模仿對象??梢?,為了達到更高的藝術真實,詩人不必受現(xiàn)實真實性的局限,他可以虛構一些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只要他虛構的合情合理,能夠體現(xiàn)出事物的普遍必然性。亞里士多德的這些主張表明,文藝創(chuàng)作不應照搬現(xiàn)實,而要對現(xiàn)實生活進行藝術地提煉和加工。
總之,亞里士多德既強調現(xiàn)實生活是文藝的最終源泉,又認為文藝應當對現(xiàn)實生活進行虛構和加工,以達到更高的藝術真實,因而對文藝和生活的關系作出了科學的闡釋。
(馬工程(亞里士多德的藝術模仿論))(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朱光潛認為藝術家進行創(chuàng)作都需要經(jīng)歷模仿和創(chuàng)造兩個階段,這是通往藝術殿堂的必由之路。
B.亞里士多德認為,為達到更高的藝術真實,創(chuàng)作詩歌可虛構一些現(xiàn)實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
C.藝術家要有詩人的妙悟和匠人的手腕,前者強調對藝術的領悟能力,后者強調手腕使用技巧。
D.藝術模仿既可指模仿別人的藝術作品,學習該門藝術的學問和技巧;又可指模仿現(xiàn)實人生。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古今藝術家的成長經(jīng)歷告訴我們,一個人在少年時代應致力于模仿,成年后再著眼于創(chuàng)造。
B.藝術創(chuàng)作者,如果能從模仿入手,又具有創(chuàng)造意識,就一定能創(chuàng)作出盡善盡美的藝術作品。
C.能不能揭示出現(xiàn)實生活的普遍本質和必然規(guī)律,是區(qū)分文藝作品和非文藝作品的根本標準。
D.歷史敘述已發(fā)生的事情,貴在體現(xiàn)生活真實;詩歌描述可能發(fā)生的事情,貴在體現(xiàn)藝術真實。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最能支撐材料二核心觀點的一項是
A.沒有人能通過模仿別人而成名。(塞繆爾?約翰遜)
B.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元好問)
C.藝術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車爾尼雪夫斯基)
D.美術一旦脫離了真實,即使不滅亡,也會變得荒誕。(托卡萊爾)
(4)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論證結構。
(5)齊白石先生有句名言:“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闭埥Y合材料二,談談你對“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這句話的理解。組卷:7引用:2難度:0.1
(二)現(xiàn)代文閱讀II(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初雪
作者:路翎 在十一月末的嚴寒的黃昏里,司機劉強和他的助手王德貴奉命從前線附近的地區(qū)往后面運送一批朝鮮老百姓。一車全是年老的和年輕的婦女,帶著一群孩子和一個八九個月的嬰兒。前沿的炮聲在山谷里震蕩著一陣陣的巨大的回響。幾百公里的路程,而且夜里面天氣要更冷的。于是劉強把孩子抱過來交給了駕駛室里十八歲的王德貴。
車上了大公路不久,敵機臨空了,照明彈從前面一直掛過來了。這臺車在照明彈的亮閃閃的照耀下箭一般地飛奔出去了,帶著紅色曳光彈的子彈不斷落在他們周邊,車下面的土地不時地在爆炸里震動著。劉強堅毅地瞧著前面,臉色略微有點灰白。他非常出色地馳過環(huán)山的公路,越過很多車輛。王德貴感動地看著他,注意到這個老司機的大衣脫落到后面去了,伸出手來替他拉上,于是發(fā)覺他的左肩的衣服已經(jīng)叫鮮血浸濕了。
劉強堅韌地從一條險陡的小路繞過了公路上堵塞著的一群車輛,來到了擁擠的橋頭。
敵機正在云層里盤旋,找尋著目標。江的兩岸,保護橋梁的高射炮和高射機槍在射擊著,傳來急促的劇烈的聲音,灰暗的云層下面布滿了一陣陣的紅色的火星。車子一輛接著一輛,慢慢地駛上了剛修好的橋。
但劉強的車被管理橋頭的一位工兵連長攔住了。工兵連長說,必須排好隊按次序前進,因此,劉強應該退到大公路上去排隊,否則就要等待已經(jīng)排成一隊的車輛過完。
“我來交涉去!”王德貴理直氣壯地叫著,打開車門抱著孩子出去了。
劉強疲困地坐在那里,他聽見小王說:“同志,你想想吧,這并不是我們不遵守,……我們的司機負傷了,我們一臺車并不妨礙大家呀!”
他又聽見那工兵連長的非常疲勞的、冷淡的聲音:“不遵守制度就妨礙大家,……”
“小王,回來!”劉強有點煩躁又嚴厲地說,“遵守制度吧!”
王德貴沒有來得及回答,他的懷里的、被他包在羊皮大衣里的那個男孩哇的一聲哭起來了。這哭聲是這么意外,大家都朝這邊看著。小王一瞬間也被這哭聲鬧慌了,他不好意思地、趕緊地拍著孩子說,“別哭了,哭什么呀!”但立刻他的聲音就不覺地變得非常柔和,他拍著孩子的屁股說,“不哭,啊,寶寶,咱們馬上就要過橋了?!边@時候敵機又經(jīng)過頂空,高射炮猛烈地射擊著,可是小王沒有注意到這個,人們也沒有注意到這個。
那孩子繼續(xù)地哭著。工兵連長奇怪地、沉悶地問:“這是怎么搞的?你哪里弄來的這個孩子呀!”
“我弄來的?”小王激動地嚷著,“你沒看見嗎,咱們車上全是前面下來的朝鮮婦女!”隨即他又拍著孩子的屁股,“不哭啦,小寶寶,過不了橋就呆著吧?!?br /> 聽了一聽敵機已經(jīng)過去,工兵連長就打亮了手電,照見了那個在小王懷里動著四肢大哭著的、滿臉眼淚的孩子,并且照見了小王那被孩子尿濕了一大片的羊皮大衣。在手電的反光里,劉強注意到工兵連長的疲乏的臉上有了一絲微笑,并且他那眼睛因譏誚和喜悅而發(fā)亮。
“這他媽的!”工兵連長譏諷地說,一下子變得生氣勃勃了,“你看你這個樣兒!‘不哭啦,小寶寶,過不了橋就呆著吧?!愦糁桑 ?br />“難道不是這樣的?”小王叫著。
周圍的人們都看著孩子。這些疲困、受凍、焦灼的戰(zhàn)士們、司機們,大家的臉上都露出了笑容。當那孩子的小手在手電的亮光里一下子撲打到小王的臉上去的時候,那個工兵連長臉上的笑容更明顯了。大家于是懂得,這毛手毛腳的年輕的司機助手,為什么要求得這么理直氣壯了。
工兵連長就亮著手電向車子走去,對車子照著。那些婦女們默默地迎著手電的亮光——在緊急的情況和嚴寒中她們是絕對沉靜的。小王抱著那啼哭的孩子跟著工兵連長跑著,一邊跑一邊拍著孩子:“好寶寶,不哭啦,咱們這就過橋啦!??!啊!”
工兵連長和另外的幾個司機都看見了——這些年老的和年輕的婦女都是穿得很單薄的。
“同志……這并不是我不遵守……”小王溫柔地說。
“好啦,別唱了,過去吧?!惫けB長譏諷地說,忍不住地微笑著:“什么,好寶寶,不哭啦,過橋啦!——你這家伙滑頭!”
小王快樂地叫了一聲爬上了司機臺。于是這臺車插入了正在行駛著的車子的行列中間,上了橋頭。工兵連長和其他的司機們不覺地跟著這臺車走了幾步,然后就站在冷風中,聽著馬達的吼聲中傳來的孩子的哭聲和小王的快樂的撫愛聲——大家的臉上都長久地含著安靜的、滿足的笑容。
過了橋以后,劉強就有些支持不住了,他咬著下嘴唇,一聲不響地開著車。他的頭腦里閃過了一些圖景。在一間亮著燈光的房子里,他的孩子們正在甜蜜地睡眠,小小的頭歪在枕頭邊上,旁邊擺著紅花布做的新棉襖——那是奶奶親手縫的。長方形的房間里堆滿東西,這都是老人家的東西,于是房間里就有著陳年古舊的生活氣味。想到這個,他覺得很寬慰。接著他又看見他的女人站在織布機旁,一邊工作一邊在想著:“下雪了。他在前線怎么樣呢?穿上棉衣沒有呢?”
“下雪了,”王德責快樂地說,“這是今年頭一次下雪?!?br />“下雪了?!眲娦睦镉淇於察o。
“來吧,我來當會兒媽媽吧,這段路給你。將來你一定是個好司機!”他抱過了孩子。王德貴帶著莊嚴的激動坐上了駕駛的位置。
公路上,雪已經(jīng)積起了三四寸。這臺車平穩(wěn)地前進著。
一九五三年十月十六日,北京(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敘述的是戰(zhàn)爭中的一個小插曲,雖無意于渲染戰(zhàn)爭場面,但“灰暗的云層下面布滿了一陣陣紅色的火星”等描寫仍讓人驚心動魄。
B.小說中運送朝鮮婦孺的車輛過橋時受到工兵連長的無理阻攔,卻在孩子哭聲中得以順利放行,情節(jié)的轉折使故事富有戲劇性和趣味性。
C.小說以眾人“安靜的、滿足的笑容”結尾,意蘊豐厚,饒有余味,同時也與文中對“微笑”“笑容”的多次描寫前后呼應,更顯得結構完整。
D.小說中的“工兵連長”“朝鮮婦女”等詞語,以及文末標注的創(chuàng)作日期,都指向抗美援朝的現(xiàn)實,在今天又使小說具有記錄歷史的意味。
(2)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多處都可以感觸到一種“無聲勝有聲”的力量,比如司機劉強沉靜的態(tài)度,在緊急情況下絕對沉靜的婦女,大家安靜目送的場景。
B.小說描繪的很多緊張激烈的戰(zhàn)爭場面,是塑造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理的重要助力,同時也為下文情節(jié)的展開做了合理的鋪墊。
C.小說描寫了很多人物形象,不論是劉強、王德貴,還是工兵連長,或者是車中的朝鮮婦女,都在作者的筆下散發(fā)著人性的光輝。
D.小說的語言經(jīng)過精心錘煉,華麗典雅、飽含熱情,把一場宏大戰(zhàn)爭中的一個微小的場景描繪得生動逼真,仿佛能重現(xiàn)在讀者的眼前。
(3)文中多處寫到不能言語只會哭泣的朝鮮嬰兒,請聯(lián)系文本分析嬰兒在這篇小說中的作用。
(4)小說用平淡的口吻敘述著硝煙背后的人情冷暖。有評論家說,《初雪》“兼顧歷史真實與審美感受的最大化”。請結合文本談談你對“歷史真實”與“審美感受”的理解。組卷:5引用:2難度:0.4
二、古代詩文閱讀(4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晉武帝泰始)五年春二月,帝有滅吳之志,以尚書左仆射羊祜都督荊州諸軍事,鎮(zhèn)襄陽。祜綏懷遠近,甚得江、漢之心,與吳人開布大信,降者欲去皆聽之,減戍邏之卒,以墾田八百余頃。其始至也,軍無百日之糧,及其季年,乃有十年之積。祜在軍,常輕裘緩帶,身不被甲,鈴閶(之下,侍衛(wèi)不過十數(shù)人。初,廣漢太守弘農王溶為羊祜參軍,祜深知之。祜兄子暨白:“溶為人志大奢侈,不可專任,宜有以裁之?!膘镌唬骸叭苡写蟛?,將以濟其所欲,必可用也?!备D為車騎從事中郎。溶在益州,明立威信,蠻夷多歸附之。俄遷大司農,時帝與羊祜陰謀伐吳,祜以為伐吳宜藉上流之勢,密表留溶,復為益州刺史,使治水軍。咸寧二年冬十月,以羊祜為征南大將軍。祜上疏請伐吳,帝深納之。而朝議方以秦、涼為憂,祜復表曰:“吳平則胡自定,但當速濟大功耳?!弊h者多有不同,祜嘆曰:“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天與不取,豈非更事者恨于后時哉!”唯度支尚書杜預、中書令張華與帝意合,贊成其計。三年冬十二月,吳夏口督孫慎入江夏、汝南,略千余家而去。詔遣侍臣詰羊祜不追討之意,并欲移荊州。四年夏六月,羊祜以病求入朝,既至,帝命乘輦入殿,不拜而坐。祜面陳伐吳之計,帝善之。以祜病,不宜數(shù)入,更遣張華就問籌策。帝欲使祜臥護諸將,祜曰:“取吳不必臣行,但既平之后,當勞圣慮耳。功名之際,臣不敢居,若事了,當有所付授,愿審擇其人也?!笔辉?,羊祜疾篤,舉社預自代。祜卒,帝哭之甚哀。南州民聞祜辛為之罷市巷哭聲相接吳守邊將士亦為之泣祜好游峴山泉陽人建碑立廟于其地歲時祭祀望其碑者無不流涕因謂之墮淚碑
(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晉滅吳》)[注]鈴閣,將帥居住辦事的地方。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南州民聞祜卒/為之罷市/巷哭聲相接/吳守邊將士亦為之泣/枯好游峴山/襄陽人建碑立廟于其地/歲時祭祀/望其碑者無不流涕/因謂之墮淚碑/
B.南州民聞祜卒/為之罷市/巷哭聲相接吳守邊將士/亦為之泣/祜好游峴山/襄陽人建碑立廟/于其地歲時祭祀/望其碑者無不流涕/因謂之墮淚碑/
C.南州民聞祜卒/為之罷市/巷哭聲相接/吳守邊將士亦為之泣/祜好游峴山/襄陽人建碑立廟/于其地歲時祭祀/望其碑者無不流涕/因謂之墮淚碑/
D.南州民聞祜卒/為之罷市/巷哭聲相接吳守邊將士/亦為之泣/祜好游峴山/襄陽人建碑立廟于其地/歲時祭祀/望其碑者無不流涕/因謂之墮淚碑/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仆射,秦代始設官職,因秦重武以善射者掌事而命名;文中指尚書省的次官。
B.陰謀,文中指晉武帝與羊祜暗中謀劃;現(xiàn)多用作名詞,指暗中做壞事的計謀。
C.季年,文中指第四年,古人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季”指第四。
D.輦,用人力推挽的車,秦以后唯天子才能乘輦;文中讓羊祜乘輦是一種禮遇。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羊祜在荊州安撫遠近百姓,對吳國軍民開誠布公講求信義,善待吳國降兵,重視墾田生產(chǎn),使軍隊糧食豐盈,獲得軍民擁戴。
B.有人以秦、涼地區(qū)的胡人可能成為隱患為由反對伐吳,羊祜認為只要快速行動成就滅吳大功,胡人就不足為慮,但仍然沒有說服眾人。
C.晉武帝認可羊祜的伐吳之計,但當吳國的夏口督孫慎進犯江夏、汝南兩郡劫掠一千多家離去后,他仍然追究羊祜的不追討之過。
D.羊祜殫精竭慮,積勞成疾,但他不貪圖滅吳之功,只是提醒晉武帝要謹慎選擇滅吳之后的治理者,并在病危之際舉薦杜預治理吳地。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天與不取,豈非更事者恨于后時哉!
②以祜病,不宜數(shù)入,更遣張華就問籌策。
(5)羊祜“密表留溶”的原因有哪些?請結合原文簡要概括。組卷:1引用:1難度:0.6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4.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眾人
王安石
眾人紛紛何足竟,是非吾喜非吾病。
頌聲交作莽①豈賢,四國流言旦②猶圣。
唯圣人能輕重人,不能銖兩為千鈞。
乃知輕重不在彼,要之美惡由吾身。[注]①莽:王莽,漢平帝時為大司馬,時群臣奏言“大司馬莽功德比周公”,一時“頌聲并作”,后王莽篡漢建立新朝,民不聊生。②旦:姬旦,即周公。周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攝政,其弟管叔、蔡權等造謠攻擊他。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眾人”指普通人,兼指變法反對者,面對他們的各種議論,作者態(tài)度明確,彰顯了其博大的胸襟。
B.詩的三、四兩句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處境,直接點明“賢”“圣”標準,同時與尾句相呼應。
C.五、六兩句說只有品行完備的圣人才能正確評價衡量人,不會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D.七、八兩句直抒己見,作者認為一個人的“輕重”“美惡”主要看自己的所作所為。
(2)面對非議,王安石的態(tài)度與屈原《離騷》中“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表達的態(tài)度,有何相近之處?請結合詩句說明你的理由。組卷:2引用:2難度:0.6
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1小題,8分)
-
1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北京冬奧會的設計美學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新時代的文化自信。北京冬奧會會徽,以書法形態(tài)的“冬”字為靈感,與滑冰、滑雪運動員的造型相( ),表現(xiàn)出賽道起伏的曲線以及冰雪運動員的矯健身姿;吉祥物冰墩墩,①______,與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殼相搭配,象征了健康、堅韌和鼓舞人心的奧林匹克精神;國家雪車雪橇中心,以中華文化圖騰“龍”為創(chuàng)意,與雄渾曲折的山脊融為一體,俯瞰下去正如②______;首鋼滑雪大跳臺,以敦煌壁畫中“飛天”為象形,③______,寓意著朝著夢想騰躍和飛翔……立足傳統(tǒng)文化,滿懷文化自信,中國的設計師( ?。?。每項設計都烙上了鮮明的民族文化印記,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得以彰顯,打造了靚麗的中國名片。回溯傳統(tǒng),面向未來,我們( )地表達“自我”,釋放出中華文化璀璨的光芒,讓世界( )中國文化之美、中國文化之韻。
(1)依次填入文中括號里的詞語,全都恰當?shù)囊豁検?A.融合 獨具匠心 從容不迫 領略 B.融和 別出心裁 從容不迫 領悟 C.融合 獨具匠心 泰然自若 領悟 D.融和 別出心裁 泰然自若 領略
A.讓每項設計都烙上了鮮明的民族文化印記,彰顯了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打造了靚麗的中國名片。
B.每項設計都烙上了鮮明的民族文化印記,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得以彰顯,成為了靚麗的中國名片。
C.讓每項設計都烙上了鮮明的民族文化印記,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得以彰顯,打造了靚麗的中國名片。
D.每項設計都烙上了鮮明的民族文化印記,彰顯了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成為了靚麗的中國名片。
(3)根據(jù)原文及圖片內容,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組卷:49引用:8難度:0.6
四、寫作(60分)
-
1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楊振寧先生曾對弟子翟薈說,做科研要“寧拙勿巧”。翟薈教授也說,“寧拙勿巧”是一種科研態(tài)度,一方面是說做科研不要投機取巧,必須誠實;另一方面是說做學問沒有捷徑可走,必須一步一個腳印。
俄羅斯諺語:“巧干能捕雄獅,蠻干難捉蟋蟀?!边@句話道出了一個普遍的真理,即做事要講究方法,巧干勝于蠻干。
讀了上述材料,你有何看法,請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85引用:37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