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10年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廣海中學九年級化學競賽試卷(二)

發(fā)布:2024/11/6 12:30:2

一、選擇題(本題共30分:2分×15題.每小題有1個或2個選項符合題意.若有兩個答案的錯1個不得分,漏選1個扣1分.)

  • 1.金屬加工后的廢切削液中含2-5%的NaNO2,它是一種環(huán)境污染物.人們用NH4Cl溶液來處理此廢切削液,使NaNO2轉化為無毒物質.該反應分兩步進行:
    第一步NaNO2+NH4Cl=NaCl+NH4NO2
    第二步NH4NO2=N2↑+2H2O
    下列對上述反應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h2>

    組卷:56引用:5難度:0.9
  • 菁優(yōu)網(wǎng)2.上海世博會中國省區(qū)市聯(lián)合館內的江西館設計標新立異,其外型是由三個大小不等的青花瓷容器組成(如右圖).制造陶瓷的主要原料是( ?。?/h2>

    組卷:15引用:2難度:0.9
  • 3.已知;2FeCl3+Fe→3FeCl2.在由Fe、FeO和Fe2O3組成的混合物中加入100g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7.3%的鹽酸,恰好使混合物完全溶解,并放出0.04g氣體,此時溶液中無Fe3+.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組卷:153引用:2難度:0.9
  • 菁優(yōu)網(wǎng)4.下列關于水的天然循環(huán)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①水在天然循環(huán)過程中實現(xiàn)了水的自身凈化
    ②水的天然循環(huán)是通過水的三態(tài)變化實現(xiàn)的
    ③太陽為水的天然循環(huán)提供了能量
    ④水的天然循環(huán)完成了水資源的重新分配

    組卷:144引用:43難度:0.9
  • 5.為解決日益加劇的溫室效應等問題,科學家正在研究建立如圖所示的二氧化碳新循環(huán)體系:
    菁優(yōu)網(wǎng)
    上述關系圖能反映的化學觀點或化學思想有( ?。?br />①化學變化中元素種類是守恒的;
    ②燃燒時化學能可以轉化為熱能和光能;
    ③化學能可以轉化為機械能;
    ④光能或電能可以轉化為化學能;
    ⑤無機物和有機物可以相互轉化;
    ⑥二氧化碳也是一種重要的資源。

    組卷:383引用:20難度:0.9
  • 6.常溫下,A、B兩種有機氣體組成的混合物(A的相對分子質量大于B),經(jīng)分析混合氣體中只含氮、氫兩種元素,而且不論A和B以何種比例混合,氮和氫的質量比總大于
    14
    3
    ,下列組合中符合條件的是( ?。?/h2>

    組卷:76引用:1難度:0.7
  • 7.有A、B兩種混合粉末,質量分別為m1,m2.A由CaCO3和KHCO3組成,B由MgCO3和NaHCO3組成.將A、B分別與足量稀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的質量均為wg.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ㄒ阎篕HCO3+HCl═KCl+CO2↑+H2O;NaHCO3+HCl═NaCl+CO2↑+H2O)

    組卷:127引用:12難度:0.7
  • 8.合作學習小組討論辨析了以下各組說法,其中正確的是(  )

    組卷:13引用:3難度:0.5

四、計算題(本題包括2個小題,共20分)

  • 25.某實驗小組欲測定某白色粉末(已知是碳酸鈉與碳酸氫鈉的混合物)的組成,取三份質量不同的樣品甲、乙、丙分別與30g稀鹽酸充分反應,得到的常溫常壓下氣體體積關系如下表,試求:
    (1)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shù)?
    (2)稀鹽酸的質量分數(shù)?(已知二氧化碳常溫常壓下的密度是1.97g/L)(計算過程中保留兩位小數(shù))
    混合物質量/g3.807.6011.4
    二氧化碳的體積/L0.8931.7861.786

    組卷:92引用:5難度:0.5

五、附加題(10分)

  • 26.如下圖所示,X為氧化亞鐵與氧化銅的混合物,取兩份等質量的X樣品進行下列實驗:
    菁優(yōu)網(wǎng)
    已知所得固體D的質量為16g,溶液E中含有鹽酸和一種鹽,氣體F在標準狀況下的體積為0.5g。試計算:
    (1)取用的每份X中氧化亞鐵與氧化銅的質量比;
    (2)取用的每份X中鐵與氧的原子個數(shù)比。

    組卷:192引用:8難度:0.1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