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遼寧省鐵嶺市昌圖一中高二(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7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蘇軾作為詩文書畫無所不能、異常聰明敏銳的文藝全才,是中國后期封建社會文人們最喜愛的對象。其實,蘇的文藝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遜色一籌。畫的真跡不可復見。就其他說,則字不如詩文,詩文不如詞,詞的數(shù)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國文藝史上卻有巨大影響,是美學史中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認為,他的典型意義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鮮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開其端的進取與退隱的矛盾雙重心理發(fā)展到一個新的質(zhì)變點。
蘇軾一方面是忠君愛國、學優(yōu)而仕、抱負滿懷、謹守儒家思想的人物,無論是他的上皇帝書、熙寧變法的溫和保守立場,以及其他許多言行,都充分表現(xiàn)出這一點。這上與杜、白、韓,下與后代無數(shù)士大夫知識分子,均無不同,甚至有時還帶著似乎難以想象的正統(tǒng)迂腐氣(例如責備李白參加永王出兵事等等)。但要注意的是,蘇東坡留給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這后一面才是蘇之所以為蘇的關鍵所在。蘇軾一生并未退隱,也從未真正“歸田”,但他通過詩文所表達出來的那種人生空漠之感,卻比前人任何口頭上或事實上的“退隱”“歸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為,蘇軾詩文中所表達出來的這種“退隱”心緒,已不只是對政治的退避,還是一種對社會的退避;它不是對政治殺戮的恐懼哀傷,已不是“一為黃雀哀,涕下誰能禁”(阮籍),“榮華誠足貴,亦復可憐傷”(陶潛)那種具體的政治哀傷(盡管蘇也有這種哀傷),而是對整個人生,世上的紛紛擾擾究竟有何目的和意義這個根本問題的懷疑、厭倦和企求解脫與舍棄。這當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層了。前者(對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對社會的退避)實際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飯,仍有苦惱,也仍然逃不出社會。這便成了一種無法解脫而又要求解脫的對整個人生的厭倦和感傷。如果說,《春江花月夜》之類的對人生的自我意識只是少年時代的喟嘆,雖說感傷,并不覺重壓;那么,這里的情況就剛好相反,盡管沒多談,卻更感沉重,正是“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然而就在強顏歡笑中,不更透出那無可如何,黃昏日暮的沉重傷感么?這種整個人生空漠之感,這種對整個存在、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托的深沉喟嘆,盡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覺,卻是蘇軾最早在文藝領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來的。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蘇軾傳達的就是這種攜帶某種禪意玄思的人生空漠的感喟。盡管蘇軾不斷地進行自我安慰,時時現(xiàn)出一付隨遇而安的“樂觀”情緒,“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鬢微霜,又何妨”……,但與陶淵明、白居易等人畢竟不同,其中總深深地埋藏著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無怪乎具有同樣敏銳眼光的朱熹最不滿意蘇軾了,他寧肯贊揚王安石,也決不喜歡蘇東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們都感受到蘇軾這一套對當時社會秩序具有潛在的破壞性。蘇東坡生得太早,他沒法做封建社會的否定者,但他的這種美學理想和審美趣味,卻對從元畫、元曲到明中葉以來的浪漫主義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驅(qū)作用。直到《紅樓夢》中的“悲涼之霧,遍被華林”,更是這一因素在新時代條件下的成果。蘇軾在后期封建美學上的深遠的典型意義,其實就在這里。
(摘編自李澤厚《美的歷程》) 材料二:
人生到底是什么呢?蘇軾在想:就像鴻雁飛在茫茫的天空中,偶然在雪地上停息,留下一些印跡,而后鴻飛雪化,一切又都不復存在。生命只是一種偶然嗎?走過的路上那些模糊的印痕,星星點點,似斷似連,又能夠說明什么?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支配著這一切呢?年輕的蘇軾發(fā)出了這樣的疑問和感喟。
但不管怎樣,人總還是要辛勤地努力吧!當年父子三人走在崤山道上,風雪交加,路途崎嶇,蹇驢在顛簸中發(fā)出長長的嘶喊。這就是路。如今兄弟倆都考上了進士,從小官做起,跟各樣的人打交道,疲憊、厭倦總是難免,但總還要努力走下去,這就是路。
在蘇軾的詩中,“飛鴻雪爪”的比喻從情感上說帶有惆悵的意味,不像“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那樣表現(xiàn)得灑脫。但在哲理上,它也體現(xiàn)著佛禪的無常觀。人世無常,雖然也可以導出某種無可奈何的心情,但若是以“無所住”的態(tài)度去應對無常,也可以引導出超越的曠達。在這首詩里,兩種情緒同時存在。
正像前面說過的,無奈也罷,曠達也罷,對蘇軾來說,這些都不妨礙在人生道路上總須有所努力的積極態(tài)度。我們看蘇軾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莊與佛禪,能夠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變幻,但作為一個官員,他卻始終是正直和富于責任感的。他任徐州太守時,黃河決堤,大水圍城數(shù)十天,徐州城岌岌可危。蘇軾住在城墻上的小棚子里,有家不回,以安定民心,終于率士民頂住了洪水的侵襲,贏得了極大的聲譽。任杭州太守時,他為了興修水利而疏浚西湖,留下了一條風光綺麗的蘇公堤。他絕不會把自己“空”成一個對現(xiàn)實世界毫無意義的虛殼。
(摘編自駱玉明《詩里特別有禪》)(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軾的詩文最早在文藝領域中充分透露了人生空漠之感,不只是對政治的退避,還是一種對社會的退避。
B.蘇軾之所以成為蘇軾的關鍵,是因為蘇軾是忠君愛國,學優(yōu)而仕、抱負滿懷、謹守儒家思想的人物。
C.阮籍、陶潛對政治殺戮都感到恐懼哀傷,但并沒有深深地埋藏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
D.朱熹、王船山寧肯贊揚王安石,也決不喜歡蘇東坡,因為他們覺得蘇軾對當時的社會秩序具有潛在的破壞性。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紅樓夢》中“悲涼之霧,遍被華林”,這種審美理想和審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蘇軾的影響。
B.蘇軾的文藝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遜色一些,但在中國文藝史上的影響卻略勝一籌。
C.人世無常,可以生發(fā)出無可奈何的心情,也可以生發(fā)出超越的曠達,這些都不妨礙人們在人生道路上所持有的積極人生態(tài)度。
D.喜歡老莊與佛禪,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變幻與始終正直和富于責任感是不可能統(tǒng)一在一個人身上的。
(3)下列詩文中不能透露人生空漠之感的一項是
A.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B.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C.不獨笑書生爭底事,曹公黃祖俱飄忽。
D.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論證思路。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飛鴻雪爪”,但作用并不相同,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此的理解。組卷:19引用:20難度:0.6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孩子的講演
蕭紅 這一個歡迎會,出席的有五六百人,站著的,坐著的,還有擠在窗臺上的。這些人多半穿著灰色的制服。因為除了教授之外,其余的都是這學校的學生。而被歡迎的則是另外一批人。這小講演者就是補充歡迎之中的一個。
被歡迎的賓客,是一個戰(zhàn)地服務團。講演者一個接著一個,女講演者,老講演者,多數(shù)的是年輕的講演者。因為那些所講的悲慘的事情都沒有變樣,一個說日本帝國主義,另一個也說日本市國主義。那些過于莊嚴的臉孔,在一個歡迎會是不大相宜。只有蠟燭的火苗抖擻得使人起了一點宗教感。
當那團里的幾個代表講演完畢,一陣暴風雨似的掌聲。不知道是誰提議叫孩子王根也走上講臺。
王根發(fā)燒了,立刻停止了所吃的東西,血管里的血液開始不平凡地流動起來。好像全身就連耳朵都侵進了蟲子,熱,昏花。他對自己的講演,平常很有把握,在別的地方也說過幾次后,雖然不能夠證明自己的聲音太小,但是并不恐懼。就像在臺上唱蓮花落時一樣沒有恐懼。這次他也并不是恐懼,因為這地方人多,又都是會講演的,他想他特別要說得好一點。
他沒有走上講臺去,人們就使他站上他的木凳。
人們一看到他就喜歡他。他的小臉一邊圓圓的紅著一塊,穿著短小的,好像小兵似的衣服,戴著灰色的小軍帽。他一站上木凳來,第一件事是把手放在帽沿前行著軍人的敬禮。而后為著穩(wěn)定一下自己,他還稍稍地站了一會,還向四邊看看。他剛開口,人們禁止不住對他貫注的熱情就笑了起來。這種熱情并不怎樣尊敬他,多半把他看成一個小玩物,一種蔑視的愛起浮在這整個的大廳。
“你也會講演嗎,你這孩子……你這小東西……”人們都用這種眼光看著他,并且張著嘴,好像要吃了他。他全身都熱起來了。
王根剛一開始,就聽到周圍哄哄的笑聲,他把自己檢點了一下:
“是不是說錯啦?”因為他一直還沒有開口。
他證明自己沒有說錯,于是,接著說下去,他說他家在趙城……
“我離開家的時候,我家還剩三個人,父親、母親和妹妹,現(xiàn)在趙城被敵人占了,家里還有幾個,我就不知道了。我跑到服務團來,父親還到服務團來找我回家。他說母親讓我回去,母親想我。我不回去,我說日本鬼子來把我殺了,還想不想?我就在服務團里當了勤務,我太小,打日本鬼子不分男女老幼。我當勤務,在宣傳的時候,我也上臺唱蓮花落……”
又當勤務,又唱蓮花落,不但沒有人笑,不知為什么反而平靜下去,大廳中人們的呼吸和游絲似的輕微。蠟燭在每張桌上抖擻著,人們之中有的咬著嘴唇,有的咬著指甲,有的把眼睛掠過人頭而投視著窗外。站在后邊的那一堆灰色的人,就像木刻圖上所刻的一樣,笨重,粗糙,又是完全一類型。他們的眼光都像反映在海面上的天空那么深沉,那么無底。窗外則站著更冷靜的月亮。
一九三八年的春天,月亮行走在山西的某一座城上,它和每年的春天一樣。但是今夜它在一個孩子的面前做了一個偉大的聽眾。
大廳里像排著什么宗教的儀式。
小講演者雖然站在凳子上,并不比人高出多少。
“父親讓我回家,我不回家,讓我回家,我……我不回家……我就在服務團里當了勤務,我就當了服務團里的勤務?!?br /> 他聽到四邊有猛烈的鼓掌的聲音,向他潮水似的涌來,他就心慌起來,他想他的講演還沒有完,人們?yōu)槭裁垂恼??或者是說錯了!又想,沒有錯,還不是有一大段嗎?還不是有日本帝國主義沒有加上嗎?他特別用力鎮(zhèn)定自己,把手插進口袋去,他的肚子好像脹了起來,向左邊和右邊搖了幾下,小嘴好像含著糖球脹得圓圓的。
“我當了勤務……當了服務團里的勤務……我……”
人們接著掌聲,就來了笑聲,笑聲又接起著掌聲。王根說不下去了。他想一定是自己出了笑話,他要哭。他想馬上發(fā)現(xiàn)出自己的弱點以便即刻糾正。但是不成,他只能在講完之后,才能檢點出來,或者是衣服的不齊整,或者是自己的呆樣子。他不能理解這笑是人們對他多大的愛悅。
“講下去呀!王根……”他本團的同志喊著他。
“日本帝國主義……日本鬼子?!彼拖窈冗^酒的孩子,從木凳上跌落下來的一樣。
他的眼淚已經(jīng)浸上了睫毛,他什么也看不見,他不知道他是站在什么地方,他不知道他自己是在做什么。他覺得就像玩著的時候,從高處跌落下來一樣的癱軟,他覺得自己的手肥大到可怕而不動的程度。當他用手背揩抹著滾熱的眼淚的時候。
人們的笑聲更不可制止。看見他哭了。
王根想:這講演是失敗了,完了,光榮在他完全變成了懊悔,而且是自己破壞了自己的光榮。他沒有勇氣再作第三次的修正,他要從木凳坐下來。他剛一開始彎曲他的膝蓋,就聽到人們向他呼喊!
“……講得好,別哭啊……再講再講……沒有完,沒有完……”
其余的別的安慰他的話,他就聽不見了。他覺得這都是嘲笑。于是更感到自己的恥辱,更感到不可逃避,他幾乎哭出聲來,他便跌到不知道是什么人的懷里大哭起來。
這歡迎會開過了,就被人們忘記了,若不去想,就像沒有這么回事存在過。
可是在王根,一個禮拜之內(nèi),他常常從夜夢里邊坐起來。但永遠夢到他講演,并且每次講到他當勤務的地方,就講不下去了。于是他怕,他想逃走,可是總逃走不了,于是他叫喊著醒來了。但是那害怕的情緒,把他在小床上縮做了一個團子,就仿佛在家里的時候為著夜夢所恐懼縮在母親身邊一樣。
“……媽媽……”這是他往日是自己做孩子時候的呼喊。
現(xiàn)在王根一點聲音也沒有就又睡了。雖然他才九歲,因為他做了服務團的勤務,他就把自己也變作大人。
一九三八年十月
(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歡迎會上“站著的,坐著的,還有擠在窗臺上的”以動作描寫人們的情態(tài),“穿著灰色的制服”以衣著點明人物的身份。
B.“王根發(fā)燒了……好像全身就連耳朵都侵進了蟲子,熱,昏花”細膩、生動地描寫出了王根被點名講演時的緊張和激動。
C.王根講演時有兩個觀眾:一個是在場的人,他們陷入沉思;一個是窗外的月亮,冷靜而耐心。這些從側(cè)面突出講演的動人。
D.“日本帝國主義……日本鬼子?!闭f明王根找到了點題的話語,但又覺得這難以跟之前的內(nèi)容融合成篇,因此流下自責的淚水。
(2)關于結尾王根睡覺狀況的部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們忘記了歡迎會,而王根卻常常夢到講演,說明此次講演對他觸動很大。
B.王根夢到自己講到當勤務就講不下去而驚醒,展現(xiàn)了一個九歲孩子的恐懼。
C.害怕時喊“媽媽”,希望媽媽保護自己,是王根做孩子時缺乏安全感的表現(xiàn)。
D.王根做夢時是孩子的表現(xiàn),平日他把自己當作大人,體現(xiàn)作者希望他長大。
(3)在王根講演過程中,觀眾的情緒給王根的心理帶來了怎樣的波動?請結合文中相關部分簡要分析。
(4)戰(zhàn)地服務團的講演者有很多,作者為什么將寫作重點安排在王根這個小講演者身上?談談你的理解。組卷:10引用:9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19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節(jié)日期間,無論是家人團圓,還是老友歡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節(jié)后很多人會增添新的煩惱,那就是“節(jié)日肥”“過年肥”,減肥也就提到日程上來。事實上,生活中你會發(fā)現(xiàn),有許多整天嚷嚷著要減肥或者正在減肥的人,其實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應該減肥的人對此卻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斷是否需要減肥呢?從醫(yī)學角度來說,身材是否肥胖,①
提到減肥,不少人都為之“奮斗”過,節(jié)食、跳繩、跑步都是常用的減肥方法。臨床中還發(fā)現(xiàn),很多人用不吃晚飯來減肥,這種方式不但難以長期堅持,②
(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畫橫線處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你要覺得這段話對深化文章的主題沒什么幫助,就刪了吧。
B.聽了老師的話,三個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聲了。
C.他是個非常用功的同學,尤其是鉆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D.請你選三名學生參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夢想”演講比賽。
(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組卷:408引用:33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依據(jù)要求寫作。
沖刀、切刀、布白是中國印章的篆刻技巧。沖刀行進較快,一氣呵成;切刀行進較慢,用短程碎刀連續(xù)切成。布白,是為使整個作品更加協(xié)調(diào)精美,而有意留下相應的空白。對于創(chuàng)作者而言,通常應先從布白開始,布白妥當,沖刀或切刀才能發(fā)揮其作用。如果過于強調(diào)某一種刀法,反而會削弱作品的魅力。
上述材料具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文體不限,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23引用:13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