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1-2022學年廣東省惠州市龍門高級中學高一(下)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章太炎從民族語文現(xiàn)代化的高度,對民族語文體系和書面文學體制展開了批判性反思,推動了清末民初文學的近代變革和現(xiàn)代轉型。
          在西來文藝審美和文學觀念沖擊中土的情況下,章太炎結合漢民族語文的基本特點和歷史流變,循名責實,制名指實,推出“文學總略”說。1906年他在《文學論略》中提出“文學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謂之文;論其法式,謂之文學”。他認為文字是區(qū)分書面文學與口語的根本標志,是文學得以確立和存在的基本指標。文學包括無句讀文和成句讀文。無句讀文包括無所謂興會神味的圖書、表譜、薄錄等。成句讀文可分為有韻文和無韻文,有韻文包括賦頌、古今體詩、詞曲等;無韻文則包括小說、雜文、歷史等。成句讀文大都有興會神味,有韻文和小說、雜文以感人為主,亦有不感人者,而歷史可感人,可不感人。章氏的這種界說繼承清代樸學“實事求是”的精神,并將傳統(tǒng)小學發(fā)揮到現(xiàn)代“語言文字之學”的高度,在學理上深刻地揭示了文化本身的即物性和符號性,而“文學總略”說顯然是一種從邏輯定義的角度對漢語文學傳統(tǒng)的全面總結,它強調“漢字”對漢語文、文學和民族文化的重大意義,突出“漢字”在文化中的基礎性內涵和作用,由此形成一種獨到的“文字文化”論。
          在當時一切價值有待重估的歷史情況下,章太炎力排眾議,獨出機杼,推出了自成統(tǒng)系的文學“雅俗論”。雅俗論一方面強調為文要講究“軌則”:“先求訓詁,句分字析,而后敢造詞也”,“工拙者系乎才調,雅俗者存乎軌則。軌則之不知,雖有才調而無足貴。”章氏認為一切文章文學觀其會通,都有自己的文類,都有“自性”(即規(guī)律),自有“法式”和“雅俗”。但它們有其共性,即“文字性”。他認為人類文明、文化、文學歸根結底的功能,就是書契記事,形諸文字。章氏強調“文字性”,就是要求文學以質實性和直接性為基礎。文學在“文字性”的基礎上衍生出藝術性,即在不以文害辭、以辭害意的前提下講求裝飾性和蘊藉性,達到“文質彬彬”。另一方面,雅俗論又從整體文化的高度,平視“雅”“俗”?!巴秸撧o氣,大上則雅,其次猶貴俗耳。俗者土地所生,婚姻喪紀所行也,非猥鄙之謂。”在這里,章氏把精英寫作的書面文化與民間流傳的通俗文化平等看待,既承認兩者的互動,又強調“二者殊流”。這樣的“雅俗論”不僅有效地打擊了當時的古文“載道”說、桐城“義法”說和“駢文正宗”說,同時,平視雅俗的思路更成為“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和新文學運動崛起的內在思想依據(jù)。
    (摘編自童慶炳等《中國現(xiàn)代文學理論價值觀的演變》)材料二:
          中國文學史上直到1906年,章太炎才首次為文學下一定義:“文學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謂之文;論其法式,謂之文學。”這一文學定義包括了文學文本和文學研究。他反對以有韻無韻區(qū)分,視前者為“純文學”后者為“雜文學”,而主張“文”無論有韻無韻,無論成句讀不成句讀,無論純雜,“包絡一切著于竹帛而為言”。他的這種極為寬泛的文學定義,看似一種沒有定義的定義,竟然合上了最近50年歐美文學界對文學范圍的理解。僅舉一例,法國的孔帕尼翁在反思何謂文學時說:“廣義上講的文學指所有印刷品(或書寫品),包括圖書館里的所有藏書(以及已然筆錄在案的口頭文學)?!币驗椤拔膶W”是一個其含義處于不斷變化中的名詞,想要以一勞永逸的方式提供某種終極的定義注定是徒勞的。今日的網(wǎng)絡文學甚至已經(jīng)不是印刷品,明天還會有什么更新的媒介作為文學平臺更是超出我們的想象力。文學理論討論的文學定義,主要是在確立研究對象的范圍以及特定的研究視角,期待從不同方面揭示被隱藏在文學背后的圖景,從而在生活中對未來擁有更為多彩多姿的想象。所以,我們必須結合章太炎定義中的下一句話“論其法式,謂之文學”來繼續(xù)思考。能夠成為我們研究對象的“文學”,不僅有作者要表達者,還有如何表達。而“如何表達”在更多的場合下,是與特定的法式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是兩千多年來中國文學的“現(xiàn)實”,即以作者的“文心”為研究“核心”。劉勰《文心雕龍?序志》開宗明義:“夫文心者,言為文之用心也?!逼渚缽碗s如同雕龍,需要“割情析采,籠圈條貫”。所以,文學研究也就應該將重心放在“法式”上。這樣理解章太炎的文學定義,即便是最廣義的含蘊,也仍然保持了文學的獨特性。
          所以在今天看來,章太炎的文學定義具有兩大“異彩”:第一是打破了狹隘的文學天地,其在當時的意義是有助于掙脫“純文學”觀念的作繭自縛,而在今天的意義則是可以與近50年來歐美的文學概念對話;第二是將文學研究納入文學范圍,其意義不僅結合了“什么是文學”和“怎樣研究文學”,而且引申出文學活動不是由作者和作品壟斷,“研究”也不是“創(chuàng)作”的附庸的意涵。在現(xiàn)代西方文學批評史上,越來越多的批評家以其理論著作加入到文學活動中,諾斯羅普?弗萊就指出“這種把批評家視為寄生蟲或不成功的藝術家的觀念”是錯誤的。這兩大異彩也許可以看作是對章太炎文學定義的“激活”吧。
    (摘編自張伯偉《重審中國的“文學”概念》)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章太炎結合漢民族語文特點和歷史變化提出的“文學總略”說,既有對文學概念的界定,也有對漢語文學傳統(tǒng)的總結。
    B.章太炎認為,文學的藝術性是建立在“文字性”基礎上的,不論雅俗,都不能以辭害意,都應追求“文質彬彬”。
    C.章太炎和孔帕尼翁都認為文學的范圍不需要設限,因為給含義不斷變化的文學下一個終極定義是無法實現(xiàn)的。
    D.章太炎關于文學“法式”的觀點給后來學者帶來啟發(fā),文學既有表達什么的問題,還有如何表達的問題。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章太炎對民族語文體系和書面文學體制進行了反思和批判,也引發(fā)了后世學者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理論價值的審視與思考。
    B.章太炎承繼了傳統(tǒng)句讀學和韻文分類法,對文學的界定以文字為準,可見清代樸學和傳統(tǒng)小學仍是現(xiàn)代漢語文學的基礎。
    C.網(wǎng)絡文學的發(fā)展,使得文學作品不再需要印刷;而文學平臺不斷的變換,導致文學的確立和存在的指標也在不斷變化。
    D.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出“言為文之用心也”,開“文學”概念研究之先河,為今人拓寬文學范疇奠定了理論基礎。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中最能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A.章太炎先生可謂“全史在胸”,借助舊學新知的融會貫通,試圖為現(xiàn)代中國建立牢靠的根基,為后來者開無數(shù)法門。
    B.章太炎論文之語,矯八股文、桐城派、新文體之流弊;提倡質樸的文學,只有從糾正一般人重文輕質的文學觀入手。
    C.被公認為最具影響力的英國的文藝理論家特里?伊格爾頓指出,文學評論家們“在評論文學的過程中也生產(chǎn)文學”。
    D.英國漢學家吳芳思認為,“在高雅文化的精神心理定勢和非人化的誘惑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尚不為人所知的紐帶”。
    (4)材料一、材料二畫橫線處,同是引用章太炎的觀點,但作者的意圖不同,請簡要分析。
    (5)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章太炎提出全新的文學概念,成就非凡,他的治學之道更值得當代青年學子借鑒。請結合材料,談談章太炎在治學方面給我們的啟示。

    組卷:75引用:8難度:0.6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秋山圖
    [日]芥川龍之介
    “您看過元代繪畫神手大癡的《秋山圖》么?”
          一個秋夜,王石谷到惲南田家中作客,一邊喝茶,一邊談話。
    “沒有。您見過?”
    “可以說見過,也可以說沒見過,這是一件怪事……”
          惲南田驚異地瞅著王石谷的臉:“你見過的是摹本么?”
    “也不是摹本,算是見過了真跡……不過,不但我,煙客翁對這《秋山圖》也有過一段因緣。您若有興趣,我就談一談!”
    “請吧!”
          惲南田撥撥燈檠的火頭,便請客人談談這件事。
          那是一年秋天,元宰先生同煙客翁談畫,忽然問,見過大癡的《秋山圖》沒有。翁在畫道上是師法大癡的,凡是大癡的畫,只要留在世上的,差不多全見過,可是這《秋山圖》卻始終沒有見過。
    “不,不但沒有見過,連聽也幾乎沒有聽說過?!?br />      翁這樣回答,覺得挺不好意思。
    “有機會務必看一看吧,那畫可以算大癡的極品了?!?br />“有這樣好的作品,一定得看一看。這畫在誰手里呢?”
    “在潤州張家,您可以去登門拜訪。”
          煙客翁馬上出發(fā)到潤州去。
          張家雖然屋院很大,卻顯得一片荒涼。墻上爬滿了藤蔓,院子里長著長草,成群的雞鴨,見到客來表示好奇的神氣。
          煙客翁被請到廳堂里,陳設著紫檀木的椅子,上面蒙著一層淡淡的塵土。出來接待的主人卻還風雅,有貴族的品格。翁提出想拜觀名畫的愿望。
          主人立刻答應。原來這廳堂正墻上,就掛著一幅中堂。
    “這就是您要看的《秋山圖》。”
          翁抬頭一看,不覺發(fā)出一聲驚嘆。
    “畫是青綠山水,蜿蜒溪流,用點墨描出高高低低的叢山,顯出新雨后的翠黛,又著上一點點朱筆,到處表現(xiàn)出林叢的紅葉,美得簡直無法用言語來形容了。好一幅絢爛的圖畫,而布局又極為宏大,筆致十分渾厚……”
          翁完全被迷住了,戀戀不舍地看著,愈看愈覺神奇。
    “神品,神品,元宰先生的稱賞果非虛言?!?br />      翁一邊說,一邊眼睛仍沒離開畫幅。
    “是么,真是這樣的杰作嗎?”
          翁聽了這話,不覺把吃驚的眼光轉向主人。
    “什么,您覺得我看得不對嗎?”
    “不,沒有什么不對?!?br />      主人像少女似的羞紅了臉,然后淡淡一笑,怯生生地看著墻上的畫。
          過了一會,翁告別這個荒院一般的張家。
          逗留潤州時,煙客翁幾次派人到張家去交涉,希望把《秋山圖》讓給他,可是張家不肯接受他的請求。于是,翁只好斷念了。
          王石谷講到此處,停了一下,又說:“這是我從煙客翁那里聽說的?!?br />“那么,只有煙客先生見過《秋山圖》的了。”
          惲南田捋捋長髯,眼望著王石谷。
          這回,王石谷沒喝茶,又娓娓地講下去了。
          煙客翁同我講這事,是見過《秋山圖》后五十年的時候。此后過了約一月,我獨自去南方游歷。其間偶然聽說那《秋山圖》,已被相識的貴戚王氏以千金代價從潤州張氏子孫那兒弄到手。我便急忙到王氏府,去拜觀《秋山圖》了。
          現(xiàn)在還記得很清楚,這正是王氏庭院的牡丹花在玉欄邊盛放的初夏午后。在匆匆謁見中,不覺就笑了起來:
    “聞說《秋山圖》今已歸府上所有,煙客先生為此畫曾大費苦心?!?br />      王氏滿臉得意地說:
    “今天煙客先生也約好了要來,先到的請先看吧!”
          王氏馬上叫人在廳堂側墻上掛起了《秋山圖》。臨水的紅葉村舍,籠罩山谷的白云,遠遠近近側立屏風似的青翠的群峰-立刻,在我的眼前,出現(xiàn)了大癡老人手創(chuàng)的比天地更靈巧的一座小天地。我眼睛一眨不眨地注視墻上的畫。
          云煙丘壑的氣勢,顯然無疑是大癡的真品,用這樣多的皴點,而墨色又這樣靈活……著這樣重疊的色彩,而看不出一點筆痕,除了癡翁,別人究竟是不可能的??墒?可是這《秋山圖》,和煙客翁曾在張氏家所見那幅,確不是同一大癡的手筆。比之那幅,這恐怕是比較下品的了。
          王氏窺探我的臉色,我竭力不使失望之色露出臉上。過了一會兒,王氏帶著擔心的神氣問:
    “您看如何?”
          我連忙回答:
    “神品,神品,難怪煙客先生大為驚奇。”
          王氏好像對我的贊賞還有點不大滿足。
          這時候,恰巧對我大講《秋山圖》妙趣的煙客翁也到來了。他同王氏寒暄著,顯出高興的笑容。
    “五十年前在張家荒園看的《秋山圖》,現(xiàn)在又在華貴的尊府再度相逢,真是意外的因緣?!?br />      翁如此說著,舉頭觀看墻上。這《秋山圖》究竟是否他見過的那幅,他當然是最明白的。因此我也同王氏一樣,深深注意他看圖的表情。果然,他的臉上漸漸籠上了一道陰云。
          沉默了一會兒之后,王氏更加不安了,怯生生地問:
    “您看如何,剛才石谷先生也大大贊賞了”
          大概也不忍使王氏失望吧,翁看完了畫,便鄭重對王說:
    “您得到這畫,真是莫大幸運,它給府上的珍藏,又添加了一重光彩?!?br />      我向煙客先生做了一個眼色,小聲地說:
    “這就是那幅《秋山圖》嗎?”
          他搖搖頭,回我一個奇妙的眼色:
    “真是一切如在夢中,也許那張氏家的主人是一位狐仙吧?”
    “《秋山圖》的故事就是如此?!?br />      王石谷講完了話,慢慢地喝了一杯茶。
    “果然,真是一個怪談?!?br />      惲南田兩眼盯視著銅檠的火焰。
    “可是煙客先生心中,不是明明留下了那幅奇怪的《秋山圖》,而且你心中也……”
    “青綠的山巖,深朱的紅葉,即使現(xiàn)在,還好像歷歷在目呢?!?br />“那么,沒有《秋山圖》,也大可不必遺憾了吧?”
          惲王兩大家談到這兒,不禁撫掌一笑。
    (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元宰先生對《秋山圖》的高度評價,讓煙客翁五十年來對該畫念念不忘。
    B.描寫張府廳堂的紫檀椅子上蒙著淡淡的塵土,間接表明了張府家道中落。
    C.張府荒草叢生與王府牡丹盛開形成對比,暗示《秋山圖》終將大放異彩。
    D.王石谷謁見王氏時的笑容,既有將見到名畫的興奮,也有對貴戚的諂媚。
    (2)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開篇以王石谷的問話引出《秋山圖》故事,“可以說見過,也可以說沒有見過”預示故事曲折而神秘,引起讀者興趣。
    B.小說圍繞《秋山圖》的故事展開,構成故事套故事的格局,其中既有王石谷聽聞的,也有他親歷的,故事之間過渡自然。
    C.小說插入喝茶、撥燈、捋長髯等多個細節(jié),有意造成敘述的停頓,使節(jié)奏緩急有度,同時也巧妙地營造了講故事的氛圍。
    D.小說兩次細致描繪《秋山圖》畫面,突出“云壑丘山”的磅礴氣勢,是為了展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深化了小說主題。
    (3)同是畫作藏家,潤州張氏和貴戚王氏對《秋山圖》的心態(tài)卻不相同,請結合小說簡要分析。
    (4)本小說脫胎于清代文人筆記,該筆記以王石谷與惲南田相約同去尋找“《秋山》真本”為結尾,確定王府的畫是假的。而本小說關于《秋山圖》故事的結尾具有“不確定性”,這樣的處理有什么好處?請簡要分析。

    組卷:73引用:3難度:0.1

三、語言文字運用(15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腐殖質是土壤的調色師。腐殖質是由動植物殘體演變而成,一般粘附在土粒的表面,它的多少會影響土壤顏色深淺。黑色的土壤一般是腐殖質含量較高的,因為腐殖質呈黑色和棕色;腐殖質含量較少時,土壤則呈現(xiàn)灰色或灰白色。從灰到黑,土壤顏色①         。
          礦物質也會影響土壤的顏色。比如,氧化鐵就是善變的調色高手。當它在土壤中的含量高時,土壤會呈現(xiàn)偏紅色或棕紅色。同時,②         。在低洼潮濕的環(huán)境中,氧化鐵極易轉變?yōu)樗趸F,這種地方的土壤常顯黃色;當通風不良、氧氣缺乏時,土壤中的氧化鐵又變成了氧化亞鐵,土壤呈現(xiàn)出灰藍色。
          此外,土壤顏色還會隨深度增加而變淺。(  ),其在土壤上部累積較多,所以土壤顏色較深,越往下有機質含量往往急劇下降,因此土壤顏色較淺。③         比如黃土高原一些植被覆蓋不佳的黃土剖面,上下就都是很均一的黃色。
    (1)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shù)囊豁検?
     

    A.凋亡的植物在土壤中形成有機質
    B.土壤中的有機質是植物凋亡形成的
    C.植物凋亡融入土壤而產(chǎn)生有機質
    D.有機質在土壤中的累積是由植物不斷凋亡產(chǎn)生的
    (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組卷:44引用:5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有人認為,道德底線低的人有時比道德底線高的人占優(yōu)勢,你做不出來,他做得出來,所以他們總能如魚得水。但師長們告誡我們:要堅持“高線”,守住“底線”;只有守住“底線”,才是守住了為人的根本。
          以上論述具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12引用:8難度:0.6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