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3-2024學年海南省??谑泻D现袑W高三(上)開學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7/30 8:0:9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7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土地是承載萬物的媒介?!抖Y記》云:“地載萬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币驗橥恋氐闹匾?,對土地的依戀也成為人類的一個古老而重要的心理情結。盡管“戀土情結”普遍存在于人類社會,世界上的各個民族也都有對土地的崇拜和依戀現(xiàn)象,但在中國文化中,這種“戀土情結”卻表現(xiàn)得最為鮮明、最為持久。在費孝通先生看來,傳統(tǒng)中國就是鄉(xiāng)土社會,如《鄉(xiāng)土中國》一書所描述的:“鄉(xiāng)土社會是安土重遷的,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的社會。不但是人口流動很小,而且人們所取給資源的土地也很少變動。”“鄉(xiāng)土”才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底色??梢哉f,對土地的依戀是中國文化的一種基因,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文化心理和行為邏輯。
          作為一種物質和元素,土在中國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女媧摶土造人的神話傳說,成為中國人的一種文化共識和集體記憶。早在先秦流行的中國傳統(tǒng)“五行”觀念中,土就是居中的,最為尊貴也最為重要。中國人不僅把土地看作是一切生命的母體,也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靈魂的歸宿。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入土為安”也是一種重要的死亡和喪葬觀念。選擇一方“風水寶地”,不僅能夠護佑自己,也可以護佑整個家族。中國人信仰的“風水觀念”也與土地密切相關。
          中國人對土地的崇拜和依戀在漢語和漢字中也有鮮明的體現(xiàn)。“鄉(xiāng)土”“風土人情”“土生土長”等詞語都體現(xiàn)了對土地的依戀。中國古代常常用“社稷”來代表國家,“社”,即土地神,“稷”則是谷神。在中國文化中,土地及其所生的谷物成為“國家”的代表,這當中體現(xiàn)的即是農業(yè)民族的土地崇拜觀念。
          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幾乎每個村落都有土地廟,里面伺奉著“土地公公”或“土地奶奶”。在鄉(xiāng)民的眼里,土地神是一方鄉(xiāng)土的保護神?!耙环剿烈环饺恕?,正是通過這樣一種對土地的崇拜觀念和祭祀儀式,日復一日,這方土地上的人們就形成了一個共同體“社會”。可以說,中國文化飽含了對土地的歷史記憶,從神話傳說到民間信仰再到我們的語言詞匯,處處可見“戀土情結”的印記。
          對土地的依戀和崇拜伴隨了中國文化的始終,并沉淀為一種中國特色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不論游子、戰(zhàn)士還是商人或移民,他們都會帶一包家鄉(xiāng)的泥土在身邊。“鳥飛反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痹趥鹘y(tǒng)中國人的觀念中,土地既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物質財富,也是一種魂牽夢繞的精神家園。
          土地給中國人帶來的不僅是財富,也是一種安全感和穩(wěn)定感。正是千百年來對土地的辛勤耕耘,形塑了中國人吃苦耐勞的精神,也影響到了士人的價值觀,“大人不華,君子務實?!币幌蚴侵袊ベt先哲所倡導的一種精神。
          中國人對土地的情感也造就了另一個文化基因,那就是平和。固守土地使中國人變得十分溫和,樂天知命,安土重遷,這樣的民族本能地反對暴力和侵略,追求和平?!鞍餐炼睾跞?,故能愛?!敝袊鴤鹘y(tǒng)儒家思想更是把“安土”和“修身”聯(lián)系在一起,如《禮記》中所言:“不能安土,不能樂天;不能樂天,不能成其身。”
          土地與“鄉(xiāng)土”情結也影響著中國人的交往觀念。遠親不如近鄰,中國人的社交圈子往往局限在他們生長的那塊土地上,“鄉(xiāng)土情誼”在中國人的交往觀念中顯得十分重要,這也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特征。改革開放以來,“鄉(xiāng)誼網(wǎng)絡”同樣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轉型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浙江的溫州人就用“一人帶一人去,一家?guī)б患胰ァ钡姆椒?,把很多同鄉(xiāng)和產業(yè)帶到了世界各地?!班l(xiāng)土文化資本”“鄉(xiāng)誼關系”成為華人交往實踐和交往理念的重要特色。
          在人與土地的關系中,中國文化主張“天、地、人”的和諧共處,這種觀念無疑是一種中國智慧,對于今天的全球生態(tài)文明建設而言,也極富啟示價值。立足新時代,只有深刻認識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對中國文化中的“戀土情結”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發(fā)展,我們才能真正地建立“文化自信”,并在社會層面實現(xiàn)“天時、地利、人和”的協(xié)調發(fā)展。
    (摘編自潘祥輝《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戀土情結”及其揚棄》)材料二:
          中國自古以來的政治經(jīng)濟體制造成了文化體制的高度集中,也造成了中華文化凝聚力的高度集中,因而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文化自覺性非常強烈,這是由我們的歷史文化決定的。余光中經(jīng)歷了“雙重放逐”,先是到因政治因素與大陸相隔的寶島臺灣,后來又赴美留學,在另一個不同文化的海外生活,他先是接受臺灣另一種政治形態(tài)的熏陶,后又受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他也曾對傳統(tǒng)文化產生懷疑,但是思維中固存的“落葉歸根”的想法讓多愁善感的詩人的鄉(xiāng)土情結尤為濃重,以致后來他意識到他的西化是蒼白和空虛的,然后清醒地回歸并堅定傳統(tǒng)文化的路線,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這是一種鄉(xiāng)愁情結中對傳統(tǒng)文化的皈依和堅守。
          余光中對于鄉(xiāng)愁的看法是:“所謂鄉(xiāng)愁,原有地理、民族、歷史、文化等層次,不必形而下地系于一鄉(xiāng)一鎮(zhèn)。地理當然不能搬家,民族何曾可以改種,文化同樣換不了心,歷史同樣整不了容。鄉(xiāng)愁并不限于地理,他應該是立體的,還包含時間。一個人的鄉(xiāng)愁如果一鄉(xiāng)一鎮(zhèn)就可以解,那恐怕只停留在同鄉(xiāng)會的層次。真正的華夏之子潛意識深處耿耿不滅的,仍然是漢魄唐魂,鄉(xiāng)愁則彌漫于歷史與文化的直徑橫緯,而與整個民族禍福共承,榮辱同當?!边@段話映射出他認為鄉(xiāng)愁中應包含的“文化回歸”和對中華民族血脈的認同?!罢嬲娜A夏之子潛意識深處耿耿不滅的,仍然是漢魄唐魂,鄉(xiāng)愁則彌漫于歷史與文化的直徑橫緯,而與整個民族禍福共承,榮辱同當?!边@種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投射于他的詩中,更是表現(xiàn)出余光中對故園的渴念以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摘編自傅天虹《詩國的游子—論余光中詩歌的原鄉(xiāng)性》)(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戀土情結”普遍存在于世界上的各個民族,但在中國文化中,表現(xiàn)得最為鮮明、最為持久,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文化心理和行為。
    B.中國人對土地的依戀在語言文字中有著鮮明的體現(xiàn),如用“社稷”來代表國家,就集中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對土地的崇拜觀念。
    C.中國自古以來的政治經(jīng)濟體制造成了中華文化凝聚力的高度集中,表現(xiàn)為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文化自覺性非常強烈,余光中的經(jīng)歷生動地體現(xiàn)這一點。
    D.余光中認為鄉(xiāng)愁不是系于某人出生地的具體的那個鄉(xiāng)鎮(zhèn),而是立體多層次的,彌漫于歷史與文化的直徑橫緯,與整個民族禍福共承,榮辱同當。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多處引經(jīng)據(jù)典,不僅分析了“戀土情結”在中國文化中的表征,同時也闡釋了其對中國文化及國民心理的影響,論證精當有力。
    B.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人在死后也會選擇“風水寶地”作為歸宿,這既體現(xiàn)了中國人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靈魂的歸宿的理念,也體現(xiàn)了迷信落后的一面。
    C.中國古代有“春祈秋報”的祭祀儀式,即春耕前舉行祭祀,祈禱土地神保佑豐收,秋收后舉行儀式報答土地神的恩德,這是“戀土情結”的一種體現(xiàn)。
    D.中國文化主張“天、地、人”的和諧共處,如能對其中的“戀土情結”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發(fā)展,必然會對今天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產生積極作用。
    (3)下列選項中,不能體現(xiàn)中國人“安土重遷”的一項是
     

    A.云閑望出岫,葉落喜歸根?!ㄋ危╆懹巍对@》
    B.三輪世界猶灰劫,四大形骸強首丘?!ㄋ危┓冻纱蟆吨鼐湃招袪I壽藏之地》
    C.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ㄌ疲├畎住赌狭陝e兒童入京》
    D.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ㄋ危├钣M《鄉(xiāng)思》
    (4)請結合材料一概括“戀土情結”對中國文化及國民心理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5)為建設好“美麗鄉(xiāng)村”,某地擬“鄉(xiāng)情為骨,鄉(xiāng)韻為魂”為主題的座談活動,請根據(jù)上述材料為他們提兩點建議。

    組卷:13引用:8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II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拿得出手的本領高明昌      最近幾年,母親時不時感嘆,說我沒有學得父親的本領。父親的本領有捉鯔魚、砌灶頭、兜水田。老母親一一道來,我想了想,確實一樣也沒有學會。身旁的姊妹說:“學了做啥?現(xiàn)在樣樣不需要了?!笨赡赣H覺得,隨便做啥,要防三年風、四年雨的。我曉得這“三年風、四年雨”指的是自然災害等不可抗拒的事情,這“防”是指人最好要學得吃飯的真本事。比如有一門手藝,萬一需要時拿得出手,可以養(yǎng)家糊口。
          父親的獨門手藝是有點的,我領教過。我十來歲時就被父親拉在身邊,他捉鯔魚時我也去的。捉鯔魚是靠海吃海的一種表現(xiàn)。我們家、我們村,靠近東海二三公里。家里如果幾天不開葷了,父親就去海里走一遭。他右肩上搭一條漁網(wǎng),一只手反扣著魚簍,赤著腳啪嗒啪嗒地走路。沙泥地上全是腳趾頭張開的印記,有時淺,有時深。問父親為什么這樣急?父親說是為了趕潮水。
          父親一出門,就有一幫人悄悄地、慢慢地尾隨著他。捉鯔魚真的需要技巧。一是要吃準潮汛。鯔魚只在退潮的時候出現(xiàn),只能在潮頭里撒網(wǎng),而把握退潮時間需要智慧,不懂潮汐知識的父親,不知從哪兒學會看潮的;二是要看得出魚在哪里。我們這里的潮水是泛黃的、渾濁的、涌動的,如何看得出、看得準水里有鯔魚,眼睛要亮,眼法要準。而父親,每每撒網(wǎng)每每有收獲。
          父親的這門技術教給了一個人,那人姓葉,是小學體育老師,小父親幾歲。葉老師放學后總是一腳奔到我們家,與父親一起燒飯、燒菜,然后一起喝酒。時間一長,兩人成了好朋友,父親開始向他傳授捉鯔魚經(jīng)驗。
          父親的教法與眾不同,他來到潮水里,教葉老師學看潮水,看潮水里涌起的水頭,看水頭的條數(shù)、速度、大小,然后斷定這潮水下面就有鯔魚,命令葉老師馬上撒網(wǎng)出去。試了幾次后,父親就讓葉老師自己觀察、自己判斷、自己撒網(wǎng)。父親說,別人說十遍不如自己練一遍。就這樣,趕一趟潮汛,教一個方法,葉老師學會了。父親的這個教法,讓我辨出來許多滋味,我教學生語文也用這個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葉老師像高音喇叭,逢人便喊,說自己學會了捉鯔魚,是我父親教的。許多人都來向父親學習,父親像個英雄,站在大門口,“拔挺”喉嚨說:“去問葉老師吧,他的網(wǎng)撒得比我好?!闭f完就回屋喝酒去了。
          父親是個泥水匠,他有個看家的獨門功夫,就是砌灶頭。老家人造新房子都要砌灶頭。大戶人家分家了也要砌灶頭。大家都愛請父親砌灶頭,只個別人家不相信父親,請別人砌。但過了幾個月就怨灶頭火頭溫暾,燒的飯菜不香,又想起父親來。父親說好的,我一定相幫砌好。
          父親砌的灶頭是有特點的。最明顯的是灶身小,省磚頭,也少占面積,而且灶面清爽漂亮;灶膛火頭集中,出火快、出火旺,省柴、省力,燒飯燒菜的時間短,即使外面疾風驟雨,煙囪也絕不會煙火倒流。一句話,就是好看又實惠。人家砌的灶頭用了3年后要翻新,父親砌的灶頭5年后照常使用。這使得父親的名氣很響。父親砌好灶頭后,夜飯是不在別人家吃的,這個做法也是替東家省錢。省錢,是所有農家的習慣。
          海邊村的男人都是學手藝的。每年的“三搶大忙”,若是都靠婦女們干活,是會拖節(jié)氣的。村上有句諺語: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脫時脫一季,脫季脫一年。村上要求所有男人回村一周,幫忙“三搶”。父親插秧也是快手。母親說父親的快是“邋遢快”,意思是邋遢了才會快,他不邋遢就快不了。父親不承認,他的不承認是有道理的,因為他還有一個本事,他會耙水田。
          耙田,確實是一身水一身泥的,想不邋遢也不行。海邊村的耙田是指耙種植水稻的水田,在水田中放滿水,適時浸泡后用牛和耙把秧田耙成松軟漿泥的活兒,通常叫兜田。干這活兒的經(jīng)驗,首先要兜到田里的每一塊泥都不出現(xiàn)僵塊,這個是棘手的難題,泥塊在水里,是看不見的,需要感覺,需要技術;其次是整個水田要齊平,不管田大田小,都要平整得像一面鏡子。做到這些,非有十年的兜田實踐不可,而且也不是人人都能學會的。但父親學會了,而且學得很到位。
          也不知道父親如何學會的,有人說,村上一位老者見父親心誠、手巧、善良,就手把手地教會了他。也有人說,父親的手藝是神仙點化的。我不相信,有一回問母親,母親說:“哪來的神仙,還不是自己的父親教兒子的?”就此一句話,我聽明白了,明白了也不說,要替父親保守秘密。因此父親每年都顯得很神氣、很自得。
          有一個晚上,我與母親對坐對望。母親輕輕地對我說:“你父親除了捉鯔魚、砌灶頭、兜水田以外,還為我燒了60多年早飯?!彼f,父親喜歡吃飯,她喜歡吃粥,所以一頓早飯要燒兩次,要燒一鑊子粥、半鑊子飯,燒到自己燒不動為止,辛苦的。母親淚眼蒙眬地問我:“這應該也是拿得出手的東西,是不是?”我答道:“是的,應該是的,完全是的?!?br />(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母親感嘆“我”沒有學到父親的本領,“我”知道母親是想讓我有一門手藝,在需要時可以養(yǎng)家糊口,而姊妹們則認為那些手藝已經(jīng)不適合現(xiàn)在生活了。
    B.第三段補敘了捉鯔魚的技巧,既照應了上文父親的本領,也表現(xiàn)了父親本領之高超,同時為下文父親教姓葉的體育老師看潮水做鋪墊。
    C.文章采用第一人稱敘事,寫“我”的眼中事、心中事,更具真情實感,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使讀者易于代入故事,產生共情心、同理心。
    D.文章語言質樸平實,帶有濃郁的鄉(xiāng)村氣息,有方言農諺,還有農村生活生產場景的描述,令人讀起來饒有興味。
    (2)關于文中“拿得出手的本領”,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父親看潮汛的方法,讓“我”辨出來許多滋味,“我”教語文時也用這個方法,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B.砌灶頭是父親的一樣本領,父親砌的灶頭既好看又實惠,他砌好灶頭后不在別人家吃飯有為了給人家省錢的因素。
    C.父親耙田可以使兜到田里的每一塊泥都不出現(xiàn)僵塊,而且能把整塊水田做齊平,平得像一面鏡子。
    D.對于父親如何學得本領,人們傳說不一,母親認為不是老者教的,也并非神仙所授,而是家傳的。
    (3)從文章謀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題目“拿得出手的本領”是如何統(tǒng)攝全文的。
    (4)本文以“我”和母親的對話結尾,有何作用?

    組卷:3引用:5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9分)

  • 7.閱讀下面材料,完成小題。
          怎樣讀《紅樓夢》?這絕不是只有一種答案。讀的方法可以因人因條件而異,不必拘于一途,你完全可以甲_____,抵達書中絕妙深奧之處。但這不等于說,不需要聽別人的指點。(①),剛從山上下來的人或游過此山的人,他的指點切實可靠得多。
          就我多年的閱讀經(jīng)驗而言,知人論世是讀《紅樓夢》的起點。曹雪芹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生活在什么樣的時代,這個時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有怎樣的特點……(②),你可能無法理解作者、讀懂作品。對一般的讀者,要知人論世,讀一些紅學家的研究成果就可以了;對想要深入研究的讀者,那就必須讀相關的原著,如《清史稿》《清實錄》。
          讀《紅樓夢》,自然還應該認真地反復地讀,乙_____地讀一二遍,是不可能對此書有較為全面的認識。蘇東坡讀書有“八面受敵法”,在他看來,每一書都要讀之數(shù)遍,每次應精讀一項,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擊破,在讀了若干遍后,方有其成。這樣看起來似乎有點笨,耗時耗力,(③),讀成之后就能經(jīng)得住各方面的考驗。這與不作深入鉆研的讀書方法比較起來,效果會丙_____。
          這樣說來,讀《紅樓夢》又只能拘于一途,聽人所指、融我所思,即能有所悟、有所得。
    (1)請在文中括號里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
    (2)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

    組卷:3引用:4難度:0.7

?四、作文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語言文字運用Ⅰ為我們講述了“跨界者”鐘揚的故事。在我們身邊有勇敢的“跨界者”,也有兀兀窮年做好一件事的“守界者”。
          請結合以上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反映你的權衡與取舍。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搬用語言文字運用Ⅰ的材料,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3引用:1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