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廣東省肇慶市封開縣七年級(下)期末歷史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正確的。請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所選的選項涂黑)
-
1.據(jù)史料記載,唐太宗晚年拒絕納諫,武則天耗費巨大財力建造佛教器物,唐玄宗在位后期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我們從中獲得的歷史認識,正確的是( ?。?/h2>
組卷:262引用:52難度:0.6 -
2.辯證地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是學習歷史的基本要求。有人認為“開元之世,幾家給人足,一楊貴妃足以敗之?!边@一說法( ?。?/h2>
組卷:242引用:27難度:0.6 -
3.如圖兩組圖片共同反映的主題是( ?。?br />
組卷:394引用:35難度:0.5 -
4.波斯灣著名港口尸羅夫港(位于今伊朗布什爾?。┌l(fā)現(xiàn)的陶瓷中,長沙窯外銷瓷格外引人注目。印尼海域打撈出的“黑石號”沉船上裝載有6萬多件文物,大都是具有西亞風格的唐朝瓷器,這些瓷器應該是阿拉伯人在唐朝定制的。由此可見( ?。?/h2>
組卷:97引用:7難度:0.7 -
5.如圖是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唐三彩騎駝樂舞俑。高大雄偉的駱駝,四肢強勁有力,駝首上揚,仰望長空。四個人俑中,兩人為漢人樂俑,另兩人為胡人樂俑,左側前樂俑左手托琵琶,后樂俑雙手作吹笛狀,右側前樂俑著圓領長衣,中間的胡人樂舞俑正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這件樂舞俑折射出唐朝( ?。?/h2>
組卷:119引用:38難度:0.8 -
6.娘子關為中國萬里長城著名關隘,位于太行山脈西側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西口,山西平定縣東北的綿山山麓。娘子關原名“葦澤關”,因唐平陽公主曾率兵駐守于此,平陽公主的部隊當時人稱“娘子軍”,故得今名。此歷史典故反映了唐朝( ?。?/h2>
組卷:4引用:3難度:0.7 -
7.中國民間自古有給小孩佩戴“長命鎖”的風俗,這寄托了家族對子孫后代的期盼。如圖是一枚銀質的“長命鎖”,它反映了( )
組卷:138引用:28難度:0.8 -
8.如表所示是關于“文成公主”的故事敘述,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
故事版本 故事敘述 《文成公主入藏記》 求婚使者運用卓越智慧向唐王請婚勝利 《文成公主入藏的傳說》 求婚使者如何取得請婚的勝利 《文成公主》 請婚勝利和文成公主所帶的嫁妝 《松贊干布求婚》 使者運用卓越的智慧爭取請婚勝利 組卷:24引用:11難度:0.8 -
9.唐朝詩人王昌齡在《出塞》一詩中寫道:“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毕铝羞x項對詩中反映出的歷史信息解讀正確的是( )
組卷:10引用:4難度:0.8 -
10.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在內容與風格上具有不同特點。李白的詩氣勢磅礴,豪邁奔放,感情熱烈,想象豐富;杜甫的詩感情真摯,筆觸細膩,風格雄渾,語言精練凝重;白居易提倡詩歌要更多地反映現(xiàn)實生活,達到教育目的。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 ?。?/h2>
組卷:108引用:10難度:0.5 -
11.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指出:“只如吳道子畫仲由,便戴木劍;閻令公畫昭君,已著帷帽。殊不知木劍創(chuàng)于晉代,帷帽興于國朝。舉此凡例,亦畫之一病也”。由此可見( ?。?/h2>
組卷:112引用:9難度:0.5
二、綜合題(31題12分,32題14分,33題14分,共40分。)
-
32.民族交融、國家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主流。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北宋與遼、西夏,南宋與金之間曾經(jīng)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雙方各有攻守。作為戰(zhàn)守的產物,雙方出現(xiàn)了三次議和……從整個中華民族的發(fā)展來看,三次議和是有積極意義的……各民族間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頻繁,中原地區(qū)先進的生產技術、文化制度被少數(shù)民族吸收。
材料二 元朝時期,國家統(tǒng)一,北方民族南遷,同漢族沒有什么區(qū)別。中原民族向邊疆遷移。唐宋以來少數(shù)民族內遷,形成了新的民族,出現(xiàn)民族大交融的盛況。
--《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材料三 有清一代,國家統(tǒng)一大業(yè)的完成,使清王朝幅員遼闊,氣勢恢弘,成為亞洲頭等強國,也是世界強國之一,并且奠定了近代中國的版圖,留給今人一份寶貴遺產。應該說,清代的國家統(tǒng)一,既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又與清統(tǒng)治者特別是康雍乾三帝順應這一趨勢,堅決與分裂勢力做斗爭,實行有利于統(tǒng)一大業(yè)的方針和政策相關。
--《簡論清代的國家統(tǒng)一》材料四 統(tǒng)一是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國家治理體系形成的前提,我國歷史上有相當長的分離時期,但這并不是主流,我國歷史上分裂的主要原因的政治和民族關系,經(jīng)濟、文化、宗教等不占主導地位。這就是我國歷史上分裂缺少必要社會基礎。因此,無論怎樣的分裂,或者分裂的主體來自哪個民族,最終還是走向統(tǒng)一。
--摘自卜憲群《我國歷史上的“大一統(tǒng)”思想與國家治理》(1)根據(jù)材料一,從民族交往的角度指出“三次議和”有什么積極意義?
(2)根據(jù)材料二元朝民族關系有何特點?出現(xiàn)這種特點的重要前提是什么?
(3)根據(jù)材料三,清朝是如何堅決與分裂勢力作斗爭的?請舉出兩個例子。
(4)根據(jù)材料四,指出我國歷史上分裂的主要原因,并概括出我國歷史發(fā)展的主流趨勢。組卷:0引用:1難度:0.5 -
33.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經(jīng)歷了從主動開放到閉關自守的歷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我國古代的對外交往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漢唐時期,以陸路為主,這時經(jīng)濟重心還在中原。二是宋元至明清,以海路為主,這時經(jīng)濟重心已經(jīng)南移,加上五代遼宋夏金時期北方多戰(zhàn)亂,也由于指南針的用于航海和造船技術的進步等,使得大規(guī)模的海上交流得以實現(xiàn)。
材料三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即將轉型的關鍵時代。它先是主動與海外各國溝通,后來又走向保守,命令沿海人民不得下海,也不得與來華的番船交通。出海的艦船被擱置廢爛,連航海圖都被焚毀。在最后一次航行的一百多年后,中國東南沿海遭受倭寇侵擾,澳門落入葡萄牙手中。
--摘編自黃仁宇《中國大歷史》材料四 1816年英國派阿美士德為特使來華,根本目的是想打開中國市場,建立外交關系。由于雙方因為是否跪拜而爭論不休。由于阿美士德拒絕跪拜,嘉慶帝給英國國王頒發(fā)“敕諭”一封,拒絕了通商要求。嘉慶帝給英國國王的“教諭”中滿是“天朝”“萬國共主”“輸誠募化”“恭順之心”“傾心孝順”“來朝”“向化”等詞句。
--摘編自《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1)依據(jù)材料一,列舉唐朝時中外交流的兩個史實。
(2)據(jù)材料二指出,我國古代對外交往方式至宋元以后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并依據(jù)材料二概括發(fā)生這種變化的原因。
(3)根據(jù)材料三,指出中國歷史的“轉型”。舉一例明朝時期與海外主動溝通的歷史事件。
(4)根據(jù)材料四,概括嘉慶帝的國家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清政府對外關系的政策是什么?組卷:2引用:1難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