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湖北省鄂北六校高一(下)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材料一:
近年來,《中國詩詞大會》《典籍里的中國》等傳統(tǒng)文化類綜藝節(jié)目陸續(xù)推出,均收獲了不錯的人氣和口碑。它們成功的共同經(jīng)驗是,采用貼近當下觀眾審美需求的方式解讀傳統(tǒng)文化,使用時尚有趣的方式包裝傳統(tǒng)文化,通過大眾傳媒與現(xiàn)代藝術相結合的方式傳播傳統(tǒng)文化。
一段時間以來,社會上對年輕觀眾和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存在著雙重誤區(qū):一方面認為年輕人喜歡的都是“無腦劇”“傻白甜”“雷人風”;另一方面認為傳統(tǒng)文化都是“高冷范”“夫子腔”“古董貨”。這種認知上的錯位,導致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始終在原有的“小天地”里打轉,無法創(chuàng)造出有效觸達當下年輕人的傳播路徑和話語方式。久而久之,年輕人對傳統(tǒng)文化漸漸失去興趣,轉而在“二次元”等潮文化中尋找精神慰藉甚至價值坐標。由此可見,傳統(tǒng)文化與年輕人之間缺少一個連接彼此的橋梁。
然而,搭建這樣一座溝通的橋梁并非易事。都說傳統(tǒng)文化是寶藏,可那些寶物都深藏在歷史的泥土中,距今動輒幾百年、幾千年。要尋得寶物并為我所用,必須經(jīng)過勘探、挖掘、淬煉、提取、加工等若干過程。就像礦石一樣,只有被加工成飾品并戴在人身上,其價值和美才能彰顯,否則可能永遠只是一塊無人問津的石頭。
由于深埋于歷史的泥土中太久,傳統(tǒng)文化有的已變成堅硬的化石,有的身上布滿了塵埃,要讓傳統(tǒng)文化重新煥發(fā)光澤,除了要拂拭掉塵埃,還要為其穿上亮麗的外衣。比如,《國家寶藏》第三季開篇隨著國寶盒子的無限延伸,無數(shù)文物在國寶盒子的屏幕內奇幻變化,講解員走進通道,舞臺瞬間變成充滿文物的“宇宙星河”。舞臺前后的18道旋轉屏,左右兩道為開合屏,通過裸眼3D技術,讓觀眾仿佛身臨其境。節(jié)目在每期的場景設計中,充分運用虛擬現(xiàn)實技術,給觀眾帶來驚喜。此外,經(jīng)由動畫片《九色鹿》原配音演員時隔40年的再次配音,利用三維動畫技術制作的敦煌虛擬守護者“九色鹿”仿佛活了起來,喚醒了人們塵封已久的記憶,讓觀眾大呼“我們的青春回來了”。
用寓教于樂的方式向大眾展示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密碼,讓普通觀眾對嚴肅話題產生興趣,進而去感受歷史的厚重,最終給人以震撼和自豪感,這是傳統(tǒng)文化類綜藝節(jié)目的共同經(jīng)驗,但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若僅僅停留于此還遠遠不夠。傳播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僅要利用大眾傳媒為公眾多上一些厚重又鮮活的傳統(tǒng)文化課,更要將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植入每個人的內心,逐漸培養(yǎng)起國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什么,就是每一個國人,都尊重自己的文化背景,能發(fā)自內心地堅信、踐行某些自己認為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念,并自信、開放、包容地對待其他文化。
近幾年,一些綜藝節(jié)目用年輕化的表達解碼傳統(tǒng)文化之美,為年輕人架起了接觸、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橋梁,邁出了重建國人文化自信的重要一步。接下來,更要鼓勵人們將傳統(tǒng)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發(fā)之于中,必行于外”。
(摘編自李韻、蘇曉彤《傳統(tǒng)文化之美需要年輕化表達》,《光明日報》2021年3月10日)材料二:
《唐宮夜宴》成功“破圈”的背后,不僅僅依賴于演員們的舞蹈表演,更多的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短茖m夜宴》根植于傳統(tǒng)文化,深度挖掘文化故事,實現(xiàn)了內容格調的升華。舞蹈開頭的博物館展廳中,與樂俑們一同“出鏡”的有出土于安陽殷墟的“婦好鸮尊”、春秋時期的“蓮鶴方壺”、中國最早的樂器實物“賈湖骨笛”;少女們蓮步穿行的天地間,依次出現(xiàn)了《簪花仕女圖》《搗練圖》《千里江山圖》等中國古代名畫,以及出土于山東嘉祥徐敏行夫婦墓中的《備騎出行圖》壁畫。眾多國寶和舞蹈表演交相輝映,為節(jié)目增添了歷史的厚重感的同時,更展現(xiàn)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魅力,令人回味悠長。
如果說中華文化為《唐宮夜宴》注入了靈魂,那么現(xiàn)代技術和創(chuàng)編技術的助力,則讓這場唐宮夜宴變得妙趣橫生。借助5G+AR的技術,節(jié)目結合了舞臺藝術與電影蒙太奇的思維,讓虛擬場景和現(xiàn)實舞臺融為一體。錄制時,演員們在舞臺錄制了一遍,又在棚內錄制了一天,之后通過技術手段進行合成,最終制造出了一種“人在畫中行”的獨特景觀,呈現(xiàn)出精美絕倫的舞臺效果。技術和藝術的完美融合,讓觀眾在欣賞舞蹈的同時,更仿佛置身于畫卷當中,跟隨千年之前樂女們的步伐,共赴宮廷盛宴,同享盛唐美世。
一部優(yōu)秀作品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唐宮夜宴》的火爆“出圈”,喚醒了人們內心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和推崇,創(chuàng)意來源的“樂舞俑”吸引了無數(shù)觀眾前往河南博物院“打卡”。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表示,這個節(jié)目讓歷史“活”了起來,讓樂俑、樂舞圖動了起來,更把文物背后的文化魅力、人文情懷和藝術神韻深入社會公眾的心中,滋養(yǎng)人們的精神世界。
沒有明星大腕,不靠網(wǎng)紅話題,《唐宮夜宴》的成功是于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養(yǎng)分、在傳承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節(jié)目的走紅在給予文藝工作者信心的同時,也給當前文藝創(chuàng)作帶來啟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燦若星河,如何在傳承和弘揚的基礎上,更加深入地探尋文化肌理,借助新技術創(chuàng)新“打開方式”,實現(xiàn)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表達,是一個值得不斷探索的課題。
(摘編自王慧《刷屏的<唐宮夜宴>,為何能C位出圈》,《新華日報》2021年2月25日)(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存在誤區(qū)導致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無法擺脫原有的“小天地”,使年輕人逐漸喪失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
B.距今千百年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深埋在歷史的泥土中的寶藏,經(jīng)過勘探、挖掘、淬煉、提取、加工等過程就能彰顯其價值和美。
C.《中國詩詞大會》《典籍里的中國》《國家寶藏》等綜藝節(jié)目都是通過汲取傳統(tǒng)文化養(yǎng)分,借助大眾傳媒與現(xiàn)代藝術而成功的。
D.《國家寶藏》第三季能喚醒人們塵封已久的記憶,是因為其利用三維動畫制作技術讓敦煌的虛擬守護者“九色鹿”“活”了起來。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大眾傳媒要發(fā)揮傳播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作用,將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植入每個人的內心,培養(yǎng)、增強國人的文化自信。
B.《唐宮夜宴》借助現(xiàn)代技術和創(chuàng)編技術,創(chuàng)造了“人在畫中行”的獨特景觀,使技術與藝術完美融合,從而實現(xiàn)了內容上的升華。
C.《唐宮夜宴》走紅既不靠明星大腕,也不靠網(wǎng)紅話題,更多靠的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以及舞蹈演員們的精湛表演。
D.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表達,就要在充分汲取傳統(tǒng)文化養(yǎng)分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借助新技術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文化的“打開方式”。
(3)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各項中不屬于傳統(tǒng)文化年輕化表達范疇的一項是
A.《如果國寶會說話》讓文物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與觀眾平等“對話”,“訴說”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B.《百心百匠》讓明星嘉賓拜師民間非遺匠人,學習傳統(tǒng)技藝,帶領觀眾沉浸到具體的工藝制作過程中。
C.某網(wǎng)站跨年晚會中,演員裘繼戎表演的舞蹈《驚鴻》將經(jīng)典傳統(tǒng)戲曲與現(xiàn)代舞蹈進行混搭和融合。
D.“數(shù)字敦煌”對敦煌石窟和相關文物進行了全面的數(shù)字化采集、加工和存儲,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向全球共享。
(4)請結合材料內容,給文化自信下一個簡要定義。
(5)請簡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脈絡。組卷:1引用:2難度:0.6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文本一:
南京
朱自清 南京是值得留連的地方,雖然我只是來來去去,而且又都在夏天。也想夸說夸說,可惜知道的太少;現(xiàn)在所寫的,只是一個旅行人的印象罷了。
逛南京像逛古董鋪子,到處都有些時代侵蝕的遺痕。你可以摩挲,可以憑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興廢,王謝的風流,秦淮的艷跡。這些也許只是老調子,不過經(jīng)過自家一番體貼,便不同了。所以我勸你上雞鳴寺去,最好選一個微雨天或月夜。在朦朧里,才醞釀出那一縷幽幽的古味。你坐在一排明窗的豁蒙樓上,吃一碗茶,看面前蒼然蜿蜒著的臺城。臺城外明凈荒寒的玄武湖就像大滌子(注:畫家石濤)的畫?;砻蓸且慌糯白影才诺米钣行乃?,讓你看的一點不多,一點不少。寺后有一口灌園的井,可不是那陳后主和張麗華躲在一堆兒的“胭脂井”。那口胭脂井不在路邊,得破費點工夫尋覓。井欄也不在井上;要看,得老遠地上明故宮遺址的古物保存所去。
從寺后的園地,揀著路上臺城;沒有垛子,真像平臺一樣。踏在茸茸的草上,說不出的靜。夏天白晝有成群的黑蝴蝶,在微風里飛;這些黑蝴蝶上下旋轉地飛,遠看像一根粗的圓柱子。城上可以望南京的每一角。這時候若有個熟悉歷代形勢的人,給你指點,隋兵是從這角進來的,湘軍是從那角進來的,你可以想象異樣裝束的隊伍,打著異樣的旗幟,拿著異樣的武器,洶洶涌涌地進來,遠遠仿佛還有哭喊之聲。假如你記得一些金陵懷古的詩詞,趁這時候暗誦幾回,也可印證印證,許更能領略作者當日的情思。
從前可以從臺城爬出去,在玄武湖邊;若是月夜,兩三個人,兩三個零落的影子,歪歪斜斜地挪移下去,夠多好?,F(xiàn)在可不成了,得出寺,下山,繞著大彎兒出城。七八年前,湖里幾乎長滿了葦子,一味地荒寒,雖有好月光,也不大能照到水上;船又窄,又小,又漏,教人逛著愁著。這幾年大不同了,一出城,看見湖,就有煙水蒼茫之意;船也大多了,有藤椅子可以躺著。水中岸上都光光的;虧得湖里有五個洲子點綴著,不然便一覽無余了。這里的水是白的,又有波瀾,儼然長江大河的氣勢,與西湖的靜綠不同,最宜于看月,一片空蒙,無邊無界。若在微醺之后,迎著小風,似睡非睡地躺在藤椅上,聽著船底汩汩的波響與不知何方來的簫聲,真會教你忘卻身在哪里。
莫愁湖在華嚴庵里。湖不大,又不能泛舟,夏天卻有荷花荷葉。臨湖一帶屋子,憑欄眺望,也頗有遠情。莫愁小像,在勝棋樓下,不知誰畫的,大約不很古吧;但臉子開得秀逸之至,衣褶也柔活之至,大有“渾袖凌虛翔”的意思;若讓我題,我將毫不躊躇地寫上“仙乎仙乎”四字。另有石刻的畫像,也在這里,想來許是那一幅畫所從出;但生氣反而差得多。這里雖也臨湖,因為屋子深,顯得陰暗些;可是古色古香,陰暗得好。詩文聯(lián)語當然多,只記得王湘綺的半聯(lián)云:“莫輕他北地胭脂,看艇子初來,江南兒女無顏色?!睔飧藕懿诲e。所謂勝棋樓,相傳是明太祖與徐達下棋,徐達勝了,太祖便賜給他這一所屋子。太祖那樣人,居然也會做出這種雅事來了。
明故宮只是一片瓦礫場,在斜陽里看,只感到李太白《憶秦娥》的“西風殘照,漢家陵闕”二語的妙。午門還殘存著,遙遙直對洪武門的城樓,有萬千氣象。古物保存所便在這里,可惜規(guī)模太小,陳列得也無甚次序。明孝陵道上的石人石馬,雖然殘缺零亂,還可見泱泱大風;享殿并不巍峨,只陵下的隧道,陰森襲人,夏天在里面待著,涼風沁人肌骨。這陵大概是開國時草創(chuàng)的規(guī)模,所以簡樸得很;比起長陵,差得真太遠了。然而簡樸得好。
雨花臺的石子,人人皆知;但現(xiàn)在怕也撿不著什么了。那地方毫無可看。記得劉后村的詩云:“昔年講師何處在,高臺猶以‘雨花’名。有時寶向泥尋得,一片山無草敢生?!蔽宜械闹炼嘁仓蝗绱?。還有,前些年南京槍決囚人都在雨花臺下,所以洋車夫遇見別的車夫和他爭先時,常說:“忙什么!趕雨花臺去!”這和從前北京車夫說“趕菜市口兒”一樣?,F(xiàn)在時移勢異,這種話漸漸聽不見了。
文本二:
現(xiàn)在談朱自清的散文,一般人多是以他前期的作品為主體的。這原因很簡單:“散文”本身就是情致的藝術,重個性,講真情,追求一種高品位的“筆情墨趣”。朱自清總說他寫的東西多是“無愁之愁”,是廉價的、新瓶里裝舊酒的“感傷”。我以為這是“知己”之論。仔細琢磨他的作品,的確能感到潛流在文字底蘊中的那股淡淡的哀愁。《匆匆》中有“時不我待”的感懷,《背影》中有國哀、家破的喟嘆,《荷塘月色》中有傷時念舊的不安情緒,《南京》有“滄?!敝畤@,《擇偶記》有“命運”之感……他的這種感傷、哀愁,既來自家境,更來自時代。
(節(jié)選自劉錫慶《略說朱自清和他的散文》)(1)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二段用第二人稱口吻來寫逛南京的方式以及雞鳴寺,既拉近了與讀者的關系,又表明第一段所說實為自謙,反映出作者對南京的了如指掌。
B.第四段兩次運用襯托的藝術手法寫玄武湖,包括以多年前的玄武湖襯托現(xiàn)在的玄武湖,用西湖襯托玄武湖,都突出了玄武湖的壯闊與空靈感。
C.最后一段引用詩句寫雨花臺,表明雨花臺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引用車夫的行話則使文章對南京的刻畫注入了濃郁的生活、地域氣息。
D.文章語言樸實、靈活,作者表面說自己寫的是旅行人的印象,實則善于抓住南京富有代表性的自然和人文景致,用細致的筆法呈現(xiàn)它們的獨特歷史文化意蘊。
(2)下列與文本有關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按照作者逛南京的經(jīng)驗,逛雞鳴寺需要在摩挲中品味其幽古之味,而逛臺城則需要進行悠然遐想,感受臺城歷史的風雨煙云。
B.作者認為他所處時代的南京就是一座古董鋪子,到處都是前朝遺留下來的陳跡,觀賞的時候要注意去想象陳跡當時的情形。C.車夫“忙什么!趕雨花臺去!”方言的含義是趕著去雨花臺撿雨花石,作者對這種富有地域特色的行將消失的方言甚是懷念。
D.劉錫慶認為散文要注重“筆情墨趣”,《南京》就有所表現(xiàn),鐫刻在勝棋樓下的朱自清給莫愁小像題的“仙乎仙乎”看似通俗,實則有藝術趣味。
(3)朱自清寫景散文注重在語言上下功夫,請結合《荷塘月色》所學,從“用詞、修辭、句式”中任選兩方面分析“雞鳴寺”寫景片段(第2段)的語言特色。
(4)文本二說“《南京》有‘滄?!畤@”,請根據(jù)文本一從“建筑遺痕、自然景觀、歷代形盛、生活方式”等方面任選三點談談你的體會。組卷:9引用:2難度:0.6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11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四季百花中,若論起花色的白,梨花算得上佼佼者。梨樹是本土樹種,南北皆種,① ;在我國有2000余年的栽培歷史。春風和煦,暖陽燦燦,一樹梨花淡雅開,千朵萬朵,壓枝欲低,其色澤白得純凈,身姿玲瓏溫婉,透出“占斷天下白,壓盡人間花”的清秀之氣。古人曾拿雪與梅花對比,② ,二是比香。若是拿雪與梨花比白,梨花的白是毫不遜色于雪的。梅花雪,梨花月,自古是文人墨客詩詞中的唯美意象。梅花和雪是天生一對,③ ,一樹梨花一溪月,梨花是潔白的,清新素雅,月光是皎潔的,柔情似水,月下梨花,韻味綿長。寫梨花月的古詩詞有不少,譬如南宋詩人周密的《春夜》一詩,是宋代閨怨詩中的佳作,尤其是最后那句“分咐梨花管月明”,寫得極為巧妙,托付梨花照管明月,看似有悖常理,筆墨平淡,實則情真意切,余味無窮。
(1)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可以改寫成:“清新素雅是潔白的梨花的特點,柔情似水的月光無比皎潔,梨花在月下更顯得韻味綿長?!睆恼Z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為什么說原文表達效果更好?
(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組卷:2引用:2難度:0.6
四、作文(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有人認為夢是愿望的象征性滿足,也有人認為夢是在潛意識中進行的自我調整、激勵和對未來目標的設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做著自己的夢。孔子曾感嘆自己“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蘇軾在黃州吟道“人生如夢”,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更是說自己一直做著“禾下乘涼”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兩個夢。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進一步提出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構想,在海內外中華兒女心中激起了強烈共鳴。
作為新時代青年,讀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樣的思考?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6引用:1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