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1-2022學年甘肅省武威市天祝二中高二(下)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①青年來到大學,不是為了學習怎樣成為社會機器中一個更有效的齒輪,而是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梭羅說,一棵樹長到一定的高度,才知道怎樣的空氣更適合。人也是如此。而大學,就是要將適合的空氣置于青年鼻尖。
          ②在適合的大學空氣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思維訓練。掌握知識或參與社會實踐,不過是訓練思維的必要條件。如何讓青年用自然科學家、社會科學家或人文學者的方式來思考,才是大學的要義。一個人讀大學,不是為了被各種事實塞滿頭腦,而是要提高自己的心智,培養(yǎng)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邏輯判斷的能力以及辨別價值的能力。
          ③相應的,大學精神也呼之而出,那就是自由、通識及德性。
          ④金耀基嘗言,一部世界大學的歷史,可說是一部爭學術(shù)獨立自由的歷史。大學之獨立自由,并非理所當然,而是相當脆弱的。咄咄逼人的權(quán)力是它的敵人,巧言令色的功利是它的對手,匍匐在地的庸俗是它的威脅。蔡元培深刻認識此點,故說:“思想自由之通則,正大學之所以為大也。”
          ⑤自由獨立是通識的基礎(chǔ),后者又反過來加強前者。在教育中排除掉通識,則摧毀其生命。致力通識教育,是世界范圍內(nèi)有抱負的大學的重要目標。關(guān)于通識教育,1946年華盛頓大學諾斯蘭教授的定義是:“其主旨在個人的整體健全發(fā)展,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煉對情緒的反應,以及運用我們最好的知識來充分了解各種事物的本質(zhì)?!?br />      ⑥就在諾斯蘭寫出這段話的頭一年,1945年,哈佛大學推出《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開篇引用了修昔底德和柏拉圖的話。前者說:“我們不需要荷馬的稱贊,我們已經(jīng)開發(fā)了廣闊的土地和海洋?!边@象征著人們對自由社會的自豪感。后者說:“我們能草率地允許青少年聽一些隨意編造的故事,以致讓他們接受那些成年后不應擁有的思想嗎?”這象征著教育可能帶來的混亂與分歧。通識教育正是要解決這兩個問題。它既要幫助年輕人成為獨立的個體,擁有獨特思想和個性化生活,又要使他們適應公共生活,成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繼承者。
          ⑦實際上,通識教育已部分包含了第三種大學精神,那就是培育人的德性。但在高速前行又變動不居的現(xiàn)代多元社會,德性很難被界定,也很少被珍視。
          ⑧真正的德性在于培育,而非教育;在于自省,而非灌輸。錢穆說,中國的學問傳統(tǒng)有三個系統(tǒng):人統(tǒng)、事統(tǒng)、學統(tǒng)。置于首位的“人統(tǒng)”,就是尊德性。他解釋說:“人統(tǒng),其中心是人。中國人說:‘學者,所以學做人也?!磺袑W問,主要用意在學如何做人,如何做有理想有價值的人?!边z憾的是,錢穆這種話,如今大多數(shù)人不喜歡聽,他們更喜歡去學如何做一個“成功人士”,而不喜歡去照看什么德性。
          ⑨中國的大學,自有其悠久的歷史。但就現(xiàn)狀而言,卻距離真正的大學精神相去甚遠。而何時大學能成為孕育創(chuàng)新者、批判者的大本營,從教師到學生,都盡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在其間,人們醞釀自由思想并自由表達,創(chuàng)造有價值的學術(shù)成果并以之推動社會進步,才能夠說大學精神的建立與養(yǎng)成。而大學也因之煥發(fā)永久的生命力,站在批評的最前沿,站在創(chuàng)新的最前沿,成為國家社會當之無愧的“軸心組織”。
    (1)與“大學精神“有關(guān)的內(nèi)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大學的獨立自由相當脆弱,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有咄咄逼人的權(quán)力、巧言令色的功利和匍匐在地的庸俗。
    B.通識教育既要解決人對自由社會的自豪感,也要解決教育可能帶來的混亂和分歧。要是在教育中不重視通識,就會摧毀自由獨立的生命。
    C.在現(xiàn)代多元社會里,大多數(shù)人喜歡去學如何做一個“成功人士”,這沖擊著大學精神之德性培育和自省。
    D.大學精神的建立和養(yǎng)成是指人們醞釀自由思想并自由表達,創(chuàng)造有價值的學術(shù)成果并以之推動社會進步。
    (2)下列對原文思路的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文章一至三自然段,從青年來到大學的目的入手,論述大學的要義是讓青年掌握一定的思維方式,并概括了大學的三種精神。
    B.文章四至八自然段,從大學精神的自由、通識及德性三個方面,通過引證具體論述了它們的內(nèi)涵,及對于大學的重要作用。
    C.文章第九自然段,指出中國的大學現(xiàn)狀距離真正的大學精神甚遠,并呼吁早日建立和養(yǎng)成大學精神,讓大學成為國家社會的“軸心組織”。
    D.全文首先闡述了大學的歷史,再旁征博引論證了大學的三種精神,最后針對現(xiàn)實呼吁建成真正的大學。
    (3)下列對原文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一個人讀大學,是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在適合的大學環(huán)境中,訓練自己的思維。
    B.大學的要義是讓學生用自然科學家、社會科學家和人文學者的方式來思考問題。
    C.金耀基曾強調(diào)一部爭學術(shù)獨立自由的歷史,就是一部世界大學的歷史。
    D.大學里的師生都盡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所以大學成為了孕育創(chuàng)新者、批判者的大本營。

    組卷:5引用:6難度:0.8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材料一:
          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統(tǒng)計,影響健康的因素中有60%與生活方式和行為有關(guān)。“從科學角度來看,合餐極易導致疾病傳染,部分通過唾液、呼吸道、消化道傳播的疾病,如流感、結(jié)核病、幽門螺桿菌等,只要就餐人中有人感染此類疾病,就有可能導致其他就餐者感染?!鄙轿魇〗】倒芾韼焻f(xié)會專家曹思毅說,在我國,許多人由于過分飲食,高熱量食物攝入過多,水果、蔬菜攝入過少,導致肥胖、營養(yǎng)缺乏等問題,從而對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分餐可以根據(jù)每人每餐所需的營養(yǎng),搭配飯菜,保證每餐有適量的維生素、蛋白質(zhì)、脂肪等,同時控制進食量,保證營養(yǎng)均衡。
    (摘編自馬黎《“分餐制”,不能再說“不”》《山西日報》2020年2月14日)      材料二:
          這些年,公筷、分餐等一直沒能大范圍推廣,一個毋庸諱言的原因是有些人覺得此舉太矯情,屬于西方社會的生活方式,不符合中國傳統(tǒng)餐飲文化理念,可實際上,“分餐制”并非什么“舶來品”,在過去的幾千年歷史當中,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飲食方式一直都是“席地而坐,分案而食”的分餐制,不少流傳千載的文獻和畫作都對我國古代“分餐制”有詳細生動的描述,從5代10國時期南唐畫家顧閎中的名畫《韓熙載夜宴圖》可以看出,畫中一人一桌,桌上食物也是一人一份。這種飲食方式在往上追溯,甚至可以追溯到史前民族文化時代,在山西襄汾陶寺龍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的木質(zhì)食案,長僅1米,寬30厘米,僅供一人使用,被認為是分餐制的產(chǎn)物。只不過,此后由于生活方式變遷,民族融合等原因,“合餐制”逐漸成了國人日常餐飲習慣的“主流”。
    (摘編自新華每日電訊2020年2月29日,《除了禁食野味,還有一項“餐桌革命”迫在眉睫》)      材料三:
          從整個社會來看,只有少數(shù)人有分餐飲食,而很多人沒概念,想分餐或使用公筷反而“另類”。新華網(wǎng)對近2萬名網(wǎng)友的問卷調(diào)查顯示,4成網(wǎng)友贊成分散制推廣,而3成網(wǎng)友則表示反對,很多人沒有建立起使用公筷的習慣,有的飯店會在每個餐位上放兩雙筷子,但大多數(shù)客人都沒有將兩雙筷子交替著用,有時吃著吃著就忘了,對餐飲企業(yè)來說,推廣公筷的成本不會很高,且無須破壞菜品外形,但之前絕大多數(shù)餐飲企業(yè)都沒有采用“公筷制”,主要因為經(jīng)營者覺得“反正不會用”“放了也是白放”,傳統(tǒng)文化也成為一個制約分餐制的重要原因,因傳統(tǒng)文化和習俗、人情的影響,大多數(shù)中國人喜歡熱鬧的合餐,分餐顯得有些“高冷”“不合群”“有見外之嫌”。特別是在農(nóng)村地區(qū),推廣公開制和分餐制的難度較大,還有一些企業(yè)擔心,分餐制會提升餐廳成本,一些特色菜品不宜分裝,多為餐飲企業(yè)負責人表示,廚師或服務員分餐的方式,勢必會增加人力物力成本,且一些需要雕花、擺盤特殊技藝的菜品需確保上菜時的完整性。
          此外,記者梳理發(fā)現(xiàn),此次疫情之前,不少地方都出臺過關(guān)于推進分餐制的指導政策,但業(yè)內(nèi)人士指出,由于條例缺乏強制性和實施細則,隨著時間推移很多規(guī)定和抗疫,最后不了了之。
    (摘編自信網(wǎng)傳媒2020年3月25日,《疫情成推廣分餐制契機“舌尖上的文明”需各方同筑》)(1)下列關(guān)于“分餐制”和“合餐制”的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合餐制”極易導致疾病傳染,部分通過唾液、呼吸道、消化道傳播的疾病,聚餐中只要有人感染疾病,就會導致其他就餐者感染。
    B.“合餐制”后來成為中國人日常餐飲習慣的“主流”,主要是由于漫長歷史中生活方式變遷、民族融合等原因。
    C.“分餐制”可以根據(jù)每人每餐所需的營養(yǎng)搭配飯菜,保證每餐有適量的維生素、蛋白質(zhì)、脂肪等,同時控制進食量,保證營養(yǎng)平衡。
    D.“分餐制”并非是專屬于西方社會的生活方式,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飲食方式,是符合中國傳統(tǒng)餐飲文化理念的。
    (2)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大多數(shù)中國人都喜歡熱鬧,認為分餐顯得有些“高冷”“不合群”“見外”。
    B.“席地而坐,分餐而食”的分餐制是過去幾千年歷史當中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飲食方式。
    C.顧客“吃著吃著就忘了”使用公筷公勺,主要原因是餐飲業(yè)沒有宣傳引導,因此推行公筷制,餐飲業(yè)更重要。
    D.因傳統(tǒng)文化和習俗、人情的影響,農(nóng)村地區(qū)推廣公筷制和分餐制的難度較大。
    (3)當前分餐制、公筷制難以得到有效推廣的原因有哪些?請結(jié)合材料內(nèi)容簡要概括。

    組卷:5引用:5難度:0.5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與瓦共舞
    林延軍
          ①臺風過后,小院里零星灑落著破碎的紅瓦,一片狼藉。父親只穿著褲衩,光著肩膀,先是爬上鐵大門上面的門檐水泥板平臺,父親站在門檐,接過母親遞過來的瓦片、瓦刀、繩子和已經(jīng)攪拌均勻的水泥漿桶。只見父親用繩子一頭綁住水桶兩端的耳朵,繩子另一端則遠遠地拋向屋頂,就在這個時候,父親像猴子一樣利索,爬上了屋頂,直到將水泥漿桶等工具全部吊上屋頂,朝著屋頂修補的位置,一步一步挪過去。那時候已是深秋,天氣轉(zhuǎn)涼。
          ②母親回到屋里,我也跟著回屋。母親站在屋里漏水或破瓦的位置,用竹竿對準屋頂輕輕敲一敲,再報坐標,欲通過這樣的方式里外呼應,告訴屋頂上面的父親,捅到的位置需要修補瓦片。父親只能“聞聲尋瓦”進行定位,但是,父親幾乎是憑感覺和之前在屋內(nèi)數(shù)過大概的坐標來找位置,最終在目標位置多鋪幾塊瓦片。
          ③此刻,屋頂就像菜畦,瓦片就像生長在菜畦里的青菜,等待父親揮刀動瓦“除蟲”?!俺x”后的屋頂,新瓦蓋舊瓦,遠遠望去,像一條天然大褲衩,補丁這里一塊,那里一片,又像武俠電視劇丐幫長老衣服的“袋子”。
          ④南方的天氣捉摸不定,刮臺風、打雷、暴風雨隔三岔五,記憶中,父親“補瓦片”也自然多了起來。有一次,父親帶上屋頂?shù)耐咂粔?,便在屋頂上呼喊母親再遞傳幾塊瓦片上去,也不知道母親是慢了還是不及時,父親在屋頂上大發(fā)雷霆。我只是隱約地記得,那時候是凜冽的冬天,朝屋頂上看;只看到父親的背,披著一件作為“工衣”的白襯衫。我站在小院里,雖然穿著厚厚的衣服,但是感覺陣陣發(fā)抖,風吹得更猛了。
          ⑤只要來臺風,屋頂就會漏雨、滴水,父親又要爬上屋頂補瓦,每一次補瓦,父親都會朝母親發(fā)脾氣。每次臺風,老屋都會元氣大傷,我無法忘記父親補瓦片的姿勢,也忘不了父親在屋頂朝母親發(fā)脾氣的畫面。這座屋頂補了又補的三間瓦房,便是我小時候居住過的老屋,似乎瓦片陪著我一起長大。
          ⑥三間瓦屋在我的村莊,隨處可見,家家戶戶都有。像這種鄉(xiāng)間的瓦,最平凡不過了。小時候,我和小伙伴一起找來具有凹槽的簡瓦造“小船”,用一根棍子卡在簡瓦里,再用繩子綁住棍子做牽引,簡瓦前后沒有做任何封閉就直接放在小池塘里,以為會浮起來,誰知道一放進池塘就立馬沉了下去,后來只能拖著它在水里劃來劃去。現(xiàn)在想想,玩著不會浮水的“小船”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
          ⑦后來,父母做起小生意,我們家從農(nóng)村搬到圩鎮(zhèn)上居住,搬離了老屋,住上了洋樓。在城鎮(zhèn),抬頭便是洋樓,基本很少看到瓦屋。從此,老屋開始變得空蕩蕩的,像被遺棄的孺婦,孤零零地待在村莊里。那年除夕,我們又回到老屋,只見小院里雜草叢生,長勢逼人,最高的雜草已高過父親的身高。當父親和弟弟紛紛揮起鋤頭鋤雜草時,我看到勞作時父親的背,只是這次父親的背已沒有當年魁梧了。而瓦屋屋檐下懸掛著破瓦,瓦片在大門前也灑落一地,或長滿青苔,或堆積厚厚的一層污垢,我忽然警醒,這是歲月的滌蕩,是印痕,是滄桑,是衰老。
          ⑧許多年后,我看過城市古典園林的綠瓦,看過鄉(xiāng)村古屋的灰瓦,看過首都巍巍故宮的琉璃瓦,它們或風情萬種,或殘缺不堪,或莊嚴氣派,從泥土的根脈里來,到絢麗的色彩里去。我讀過唐朝詩人李商隱“一春夢雨常飄瓦”關(guān)于瓦如夢似幻的描繪,但是,我依然念念不忘家鄉(xiāng)的瓦,是雷州半島特有的紅土煅燒而成的瓦。
          ⑨一個烈日炎炎的夏日,我走在鄉(xiāng)鎮(zhèn)的路上,路旁有幾個滿頭大汗的農(nóng)夫在蓋房,兩個人在搬運著瓦片。我心想,現(xiàn)在鄉(xiāng)鎮(zhèn)建房不都是建洋樓了嗎,怎么還有用到瓦的地方?”走近一問原來是建豬舍,此刻,我又想起當年母親向父親傳遞瓦片的情景。
          ⑩其實,在瓦的世界里,它似乎有自己生存的方式,每一片瓦都會遮風擋雨,就像父親母親的背。
    (選自2019年3月《散文選刊》,有刪節(jié))(1)下列對文章相關(guān)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運用“父親像猴子一樣利索,爬上了屋頂”的細節(jié)描寫,寫出了父親補瓦動作的嫻熟。
    B.文章寫到父親頻繁補瓦,既暗示了當時生活的貧困艱辛,又表現(xiàn)了父親對家庭的付出。
    C.以前我家用瓦來遮風擋雨,現(xiàn)在農(nóng)夫用瓦建豬舍,前后對比是為了說明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
    D.文中多次描寫自然環(huán)境,例如“天氣轉(zhuǎn)涼”“凜例的冬天”“風吹得更猛了”等,烘托了父親形象。
    (2)請結(jié)合全文,理解題目“與瓦共舞”的豐富意蘊。
    (3)本文已被《影像中國》“中國鄉(xiāng)村”欄目登載,假如你是該欄目組編審,請談談選用本文的理由。

    組卷:6引用:5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9.以下是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在武漢疫情期間致2020年的高考學子信中的文段。請你根據(jù)文意,以“清華人”開頭,另選一個主題,進行續(xù)寫,字數(shù)80字以內(nèi)。
          清華人眼中的詩意,是北斗導航系統(tǒng)工程師身著漢服吟詠“松風水月”的溫潤端方;是青藏鐵路線上“笑迎高原暴風雪,定叫拉薩連北京”的青春豪情;
          清華人向往的浪漫,是用腳步翻閱這個國度散落在城市鄉(xiāng)野、街頭巷尾的故事;是無數(shù)個日夜,與志同道合的伙伴在書卷中擁抱歲月山川、在實驗室馳騁星辰大海;
          清華人
     
    ;
     
    。

    組卷:5引用:3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10.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文化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文學藝術(shù)、價值觀……無不有它的身影。作為時代青年,你一定在關(guān)注各種文化現(xiàn)象,并參與到文化傳播與交流中。
          學校開展以“我與當代中國文化”為主題的交流活動,你可以介紹、講述生活中的文化現(xiàn)象,或者剖析、評價身邊出現(xiàn)的文化現(xiàn)象,與其他同學分享。
          請從下列主題中任選一個,完成寫作。
          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鄉(xiāng)土社會
          ②除夕團聚、中秋賞月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及習俗
          ③各行各業(yè)中彰顯的新時代長征精神
          要求:結(jié)合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組卷:3引用:4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