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江西省重點校聯(lián)盟高三(上)聯(lián)考語文試卷(8月份)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始自1928年的殷墟發(fā)掘并非中國境內最早的田野考古工作。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大批西方傳教士、探險家、漢學家在華北、西北等地考察遺址、收集古物。1921年,西方學者甚至已經在河南澠池仰韶村和北京房山周口店進行發(fā)掘。1926年,中國學者李濟、袁復禮又實施了山西夏縣西陰村的發(fā)掘工作。然而這些早期田野工作皆由國外學術團體出資,無論發(fā)掘選點還是工作思路,皆由外國學者主導。此外,這些發(fā)掘無一例外地沒有按自然地層收集遺物。因而這些只是考古學誕生之前的孕育或準備階段的工作。
與以上的田野發(fā)掘不同,殷墟發(fā)掘是中國學界主動接受現代考古學的結果,其策劃和組織者是中國官方學術機構。由于甲骨文的發(fā)現,殷墟發(fā)掘的選點受其影響,也打上了深深的金石學烙印,帶有強烈的“證史”目的。殷墟發(fā)掘是持續(xù)的田野工作,主要的發(fā)掘主持人受過西方訓練,這些為田野考古學在中國落地提供了充足的時間條件和學術條件。更重要的是,考古地層學作為最重要的考古學方法,是在殷墟發(fā)掘中發(fā)展成熟起來的。
中國考古學與殷墟科學發(fā)掘的淵源,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殷墟發(fā)掘標志著中國考古學的誕生,因此殷墟發(fā)掘是中國考古學的起點。第二,殷墟科學發(fā)掘使得中國考古學打下了深深的“證史”烙印,這使得中國考古學一直從屬于歷史學科。殷墟發(fā)掘選點受到金石學影響,早在發(fā)掘之前,中國學者即已經知道殷墟是商代甲骨文出土地,因而殷墟的考古工作某種程度上是從“證史”開始的。第三,殷墟發(fā)掘給我們提供了年代距今最遠的“已知點”,中國考古學的展開即從殷墟考古出發(fā)。殷墟既是尋找夏王朝的基礎,也是中華文明探源的基礎。第四,殷墟發(fā)據為中國考古學的發(fā)展貢獻了“地層學”,地層學是考古學中最重要的方法。第五,殷墟發(fā)掘為中國考古學的進一步發(fā)展鍛煉了隊伍,培養(yǎng)了人才。
殷墟發(fā)掘標志著中國考古學的誕生,然而在殷墟發(fā)掘過程中,尤其是殷墟發(fā)掘后期,中國考古學的整體氛圍也反過來給殷墟發(fā)掘帶來重要影響,延續(xù)了殷墟溯源中華文明的燈塔地位。
這種影響首先表現在“殷墟文化分期”得益于中國考古學的整體進步。中國考古學中的器物類型學并非誕生于殷墟,而是在寶雞、洛陽等地的考古工作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正是借助了器物類型學的“他山之石”,殷墟在20世紀60年代初成功實現了“文化分期”。其次,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現代考古學理論與方法第二次進入中國。區(qū)域考古調查本是首先從美國發(fā)展起來的古代聚落研究法,1996年,中國學者將此方法應用到殷墟考古工作中,從而獲得了重要的考古成果,包括發(fā)現洹北商城。再次,殷墟遺址的保護與利用也是中國考古學整體進步的結果。受國際上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的影響,2006年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
(摘編自崔志堅《追溯考古學與殷墟發(fā)掘的淵源》)(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早期的田野發(fā)掘選點和思路皆由外國學者主導,工作不具連續(xù)性,不能算真正的考古學。
B.地層學這一考古方法發(fā)端于殷墟發(fā)掘,按自然地層收集考古遺物為其主要特征之一。
C.殷墟發(fā)掘主要的主持人受過西方訓練,這為田野考古學在中國落地提供了學術條件。
D.殷墟發(fā)掘作為中國考古學誕生的一個標志,對中國考古學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末段提及殷墟申遺成功,重在論證國際上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對我國考古學的影響。
B.文中既有深厚的考古學理論,又佐以考古實例,增強了文章學術性和說服力。
C.首段重點闡述早期國內田野考古工作,主要作用是引出下文的殷墟發(fā)掘的特點。
D.文章辯證論述了中國考古學與殷墟發(fā)掘之間的關系:二者相互影響,共同發(fā)展。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殷墟發(fā)掘獲得重要考古成果,與區(qū)域考古調查法1996年首次引入中國關系密切。
B.器物類型學誕生于殷墟,為殷墟成功實現“文化分期”提供了理論依據。
C.殷墟作為溯源中華文明的燈塔,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國考古學的整體氛圍。
D.殷墟發(fā)掘有“證史”烙印,故而殷墟發(fā)掘選點需受到金石學影響。組卷:1引用:1難度:0.2
一、2(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1994年4月,中國實現與國際互聯(lián)網的第一條TCP/IP全功能鏈接,成為世界互聯(lián)網大家庭中一員。那個年代,開放的大門不僅引入了互聯(lián)網,也喚回了張朝陽、李彥宏等留美的年輕人。他們像中國互聯(lián)網星空中的一顆顆璀璨的星星,由點成線,由線及面,匯就了一條燦爛奪目的銀河。
從浙江走向全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進入2018年以來,正成為這個改革大省撬動各領域全面改革的突破口。杭州提出打造“移動辦事之城”,從“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向“只上一張網”“能辦所有事”升級。
杭州往南140多公里的義烏,擁有43萬戶市場主體和210萬種商品,被聯(lián)合國和世界銀行稱作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fā)市場。據金華市委常委、義烏市委書記林毅介紹,義烏不斷深化國際貿易綜合改革,并借助互聯(lián)網站上了發(fā)展新風口,開始從“世界超市”向“全球網貨中心”轉變。
互聯(lián)網在過去20多年間,高效連接人、信息與商品,推動了很多領域改革。
奧尤是菲律賓本地電子錢包GCash的一個技術團隊負責人。這個菲律賓最大的電子錢包于2017年10月在當地上線掃碼付,將二維碼首次帶進菲律賓人的生活。據螞蟻金服方面介紹,通過“合作伙伴+技術輸出”的模式,支付寶已在“一帶一路”9個沿線國家和地區(qū),因地制宜,幫助對方搭建了9個當地人的“支付寶”,而GCash是其中之一。此外,支付寶已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支持27種貨幣結算。
從引進到輸出,中國的互聯(lián)網發(fā)展,畫出了一道和改革開放一樣的軌跡。
(摘編自《尋找改革開放中的“互聯(lián)網印記”》,新華網2018年11月6日)
材料二:
材料三:
近年來,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新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將是最難掌控但必須面對的不確定性因素之一,抓住了就是機遇,抓不住就是挑戰(zhàn);不能等待、不能觀望、不能懈?。蛔プ崿F國家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機遇。幸運的是,我們中國不僅在20世紀末趕上了信息時代的末班車,而且已在全球互聯(lián)網經濟中后來居上,獨樹一幟。
1994年4月20日,中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lián)網,自此開啟了互聯(lián)網時代。短短二十多年間,中國已然成為互聯(lián)網大國。如今,中國7.5億的網民數量居全球之首,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電子信息產品生產基地,并培育出了四家世界“十大互聯(lián)網企業(yè)”,即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百度。2016年,中國數字經濟規(guī)模達到22.4萬億,占GDP的比重達到30.1%,電子商務交易額達26萬億,網絡零售年均增長30%。
我們常引以為豪的古代中國的“四大發(fā)明”,即造紙術、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是為世界文明進步做出過突出貢獻的先輩們的智慧結晶。如今,我們中國已進入“新四大發(fā)明”時代,即高速鐵路、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共享經濟,它們大部分是基于網絡與信息技術的,這是我們當代中國人對世界的又一次突破性和創(chuàng)新性貢獻。今非昔比,如今有不少國家,包括我們曾經模仿或學習過的先進國家,正積極轉向來學習中國的互聯(lián)網創(chuàng)新,真可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摘編自《互聯(lián)網經濟助力中國夢》)
(1)下列對材料二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伴隨互聯(lián)網在中國的快速普及與發(fā)展,在最近四年多的時間里,中國網民人數尤其是手機網民人數有增無減。
B.中國手機網民占整體網民數量比重自2014年6月以來呈逐年增大趨勢,其中要數2015年的上半年增速最快。
C.我國手機網民人數在2014年上半年為52705萬人,而2018年6月發(fā)展到78774萬人,增速遙遙領先于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
D.從2014~2018上半年中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及占整體網民比例情況分析表看,手機是最受我國民眾歡迎的上網工具。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在張朝陽、李彥宏等人的推動下,互聯(lián)網自1994年引入中國,由點成線,由線及面地迅速在中國大地鋪展開來。
B.材料三中習主席的話讓我們意識到面對蓬勃發(fā)展的互聯(lián)網經濟,不能畏縮,要敢于抓住民族復興的歷史機遇。
C.中國在短短二十年間,數字經濟規(guī)模占GDP的比重每年高達30.1%,網民數量居世界之首,已然成為互聯(lián)網大國。
D.在當今社會,基于網絡與信息技術的“新四大發(fā)明”,是我們當代中國人對世界的又一次突破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貢獻。
(3)結合材料,談談互聯(lián)網的引入和發(fā)展在我國改革開放中起到了哪些作用。組卷:6難度:0.7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小題共1小題,1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人世間(節(jié)選)
梁曉聲
四年里,他這位從“大三線”退休的老建筑工人,似乎把光字片當成了“小三線”,把自己家所在那條被違章建筑搞成了鋸齒狀的小街當成了主要工程。如何讓自己的家看上去還有點兒家樣,理所當然成了他心目中的重點工程——他似乎要獨自承擔起改良的神圣使命。在春夏秋三季,人們經常見到他在抹墻,既抹自家的墻,也抹街坊鄰居家臨街的墻。他抹墻似乎有癮,四年抹薄了幾把抹板。有一年,街道選舉先進居民,他毫無爭議地當選了,區(qū)委副書記親自獎給他一把系著紅綢的抹板。他舍不得用,釘了個釘掛在墻上。他依然是個重視榮譽的人。
他的工具不僅是抹板,還有鐵锨。人們也常見他修路,鏟鏟這兒的高,墊墊那兒的低,填填某處的坑,像在平整自家門前的地方。
見到他那么做的人有過意不去的,也有心疼他那么大年紀的,常常勸他,“拉倒吧!一條小破街,弄不弄有什么意思呢?下場雨又稀里嘩啦踏爛了。”他卻說:“弄弄總歸好點兒,反正閑著也是閑著?!被蛘f:“我往土里摻了爐灰,再下雨不會那么泥濘不堪了?!?br /> 四年一晃過去,周志剛更老了。漢字的微妙之處是別國文字沒法比的,只有中國才有“一字師”的說法。一晃多少年的“晃”字雖屬民間口頭語,但把那種如變臉般快的無奈感傳達得淋漓盡致。周志剛完全禿頂了,腦殼左右稀疏的頭發(fā)全白了。他漸漸蓄起了一尺來長的胡子,胡子倒有些許灰色,估計繼續(xù)灰下去的日子肯定不會太多了。他的腿腳已不靈活,有點兒步履蹣跚,渾身經常這里痛那里酸的。當年在“大三線”工地上對體能的不遺余力的透支,開始受到必然性的制裁。別人已經稱他老爺子了,而即使別人不那么稱他,他也明明白白地意識到自己確實老了。
不論對自家房屋的維修,還是對街坊家臨街墻面的義務抹平,他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抹墻需幾道工序,先得備下黃泥,還得有足夠的麥秸或谷秸往泥里摻。和好一堆抹墻的泥很需要力氣,他和不動了。黃泥也稀缺了,可挖到黃泥的地方越來越少,那種地方往往很快便出現了就地取材建起的土坯或干砸壘的黃泥小屋。當那些小屋住進了人家,如果誰還去周邊挖取黃泥,常常引發(fā)嚴重沖突。那些人家會形成一種占山為王的領地意識,攻守同盟,態(tài)度兇悍,讓企圖分享公共資源者望黃泥而卻步。
周志剛是潔身自愛的人,當然避免自取其辱。缺少了黃泥,不論他對自家房屋的維修,還是對他們那條臟街所進行的面子工程,都只好停頓下來。畢竟他只是一個老邁的改良者,也只有點兒人生余力做改良者。倘要徹底改造自己家及那條臟街的面貌,需動用推土機和鏟車,需有充足的建材,還需有一支建筑隊——而單槍匹馬的他只有一把抹板,街坊們心勁兒又不齊。對他們而言,維修自家房屋是分內之事,至于那條臟街已經那樣了,可以怎樣改良一下不在自己考慮范圍。他們認為那純屬政府的事,如果政府不覺得有失面子,他們則是特能忍受的,住在那么臟亂差的地方的人家還有面子值得在乎嗎?還講得起面子嗎?講面子起碼也得有黃泥呀,連黃泥都稀缺了,就只得讓面子見鬼去了。墻皮掉得太不成樣子了,才趁夜到這里那里去偷黃泥。倘誰家的男人或大男孩天黑后挑著水桶走往與水站相反的方向,那么準是到什么地方偷黃泥去了,用水桶往回挑是為了掩人耳目,街坊們對此心照不宣。偷黃泥往往引發(fā)人身傷害事件,但由于是剛性需求,也就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
周志剛斷不會做那種勾當。他連自家墻上掉下的墻皮也寶貴地留存起來,積少成多,以備用時。他不敢放在門外,怕被偷,專門放在家中一角。
星期日或年節(jié)假日,兒女們回來看望他和老伴時,他嘴里常常會忽然蹦出一句話:“你們誰知道哪兒有黃泥嗎?”
兒女們便都裝聾作啞。
他是在兒女面前自尊心極強的父親,不會問第二次的,總用自言自語緩解自己的擔憂:“這個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個家了?!?br />(有刪改)文本二
好人文化觀
李師東 在社會和時代面前,我們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人世間》是對“好人文化觀”的形象表述。它從價值取向上,彰顯了梁曉聲的現實主義高度。作者寫出了時代的變遷與個人命運的交集,這是典型的現實主義。同時《人世間》并不僅僅滿足于此。人是這樣的,但可以是那樣的,應該是那樣的,這是梁曉聲提出“好人文化觀”的前提。
在《人世間》里,作者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閃現的正直善良和情義擔當。即便生活再艱辛,也要將心比心,為他人著想;就是深陷困境,也要互幫互助,自立自強。不管社會如何發(fā)展,時代如何變遷,做一個好人,是對人性、人心的內在要求。社會越發(fā)展,時代越進步,作為人本身,更應該向善、向上、向美?!度耸篱g》里無時無處不在體現這種思想的光輝。
我們從《人世間》中不難看到,當生活中的矛盾處在不可調解之時,總有一種正直的友善的力量,內在地驅策著生活向前推進。而矛盾的調和與解決,又往往得助于梁曉聲價值取向的牽引。這樣的例子俯拾即是。
以周志剛為例,在沒有見到女兒周蓉之前,他對女兒不管不顧跑到貴州山區(qū)投奔“右派”詩人一事,怒不可遏。等到他見到了這位詩人,看到了女兒的生活現狀,他原諒了女兒,理解了女兒,一場潛在的沖突并沒有發(fā)生。同樣,當他得知自己的小兒子與懷著他人骨肉的鄭娟相愛時,周志剛也是憤怒至極。他了解到鄭娟的付出之后,他幫小兒子整理行李和洗漱用品,把他送往鄭娟家里。他對周秉昆說過這樣一段話:“有恩不報,那是不義。你和人家鄭娟早都把生米煮成熟飯了,如果你不與人家結婚,那是雙重的不義?!俪钤匐y的日子,你都要為那邊三口把日子給我撐住,而且讓他們覺得有了你就有了希望,不僅僅是多了一口混日子的人!”而周秉昆原以為是父親要趕他出門。這個時候的他,淚如泉涌。
一位深明大義的父親,看重的是在困難中人與人之間的真誠相助和相互守望,更有應該盡到的為人的責任和擔當。
正是這樣,梁曉聲把自己的思考和認知,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小說的人物形象上,讓人物立起來說話。呈現現實,同時從理想向度上引導現實,梁曉聲的“好人文化觀”起到了內在的支撐作用。
梁曉聲說過的四句話,被廣為流傳:“根植于內心的修養(yǎng),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他人著想的善良?!币恍┤艘詾檫@是他對文明、文化的定義,其實這是他從文明、文化的角度,為“好人”定下的標準。從這樣的好人標準出發(fā),希望人性向上、向善,社會向美、向好,這是梁曉聲“好人文化觀”的深厚內涵,同時也是《人世間》的深刻魅力。
(摘自李師東《梁曉聲<人世間>:現實主義的新高度》)(1)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多次將周志剛和街坊們進行對比,來突顯周志剛的善良和無私。
B.文中對“晃”字的解釋,強化了作者對周志剛很快老去的無奈與感傷之情。
C.兒女們都裝聾作啞,是因為他們都關心父親,希望年邁的父親不要太辛苦。
D.周志剛獨自承擔起小街的環(huán)境整治工程,他這樣做是為了贏得榮譽。
(2)文本一結尾處,周志剛說“這個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個家了”。請簡要分析他這樣說的緣由。
(3)文本二談到了梁曉聲的“好人文化觀”,文本一梁曉聲是如何通過周志剛這一形象來體現這種“好人文化觀”的?請簡要分析。組卷:4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5分)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國家跳臺滑雪中心又被稱作“雪如意”,是我國首座符合國際標準的跳臺滑雪場地,也是北京2022年冬奧會張家口賽區(qū)冬奧會場館群建設中工程量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競賽場館。國家跳臺滑雪中心設計靈感源于①
國家速滑館“冰絲帶”,是全球首個采用二氧化碳跨臨界制冷技術的冬奧場館。該項制冰技術是②
地處北京延慶區(qū)海陀山的國家雪車雪橇中心,③
在上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字。組卷:0引用:1難度:0.5
四、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墨子說:“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边@話的意思是,仁人志士做事,一定是為天下人謀福利,為天下人除公害,并把這作為立身處世的原則。當代中國青年應該謀什么利,除什么害?應該如何踐行興利除害原則?由于社會環(huán)境、家庭背景、價值觀等不同,不同青年可能會作出不同的回答。
上述材料中的問題能激發(fā)你哪些思考?請結合自身生涯規(guī)劃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11引用:4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