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寧夏石嘴山市平羅中學高二(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9/28 6:0:4

一、現(xiàn)代文閱讀(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共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莊子游魚之樂所體現(xiàn)的思維,是一種會通萬物的思維,在詩意的心靈中,打通“我”與世界的界限,通世界以為一,這一理論在中國美學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魚樂之辯中,莊子以知游魚之樂而發(fā)出會心的感慨,惠子以“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詰難之,透露出道、名二家的不同思想指向。“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惠子的問難若從理性角度看,是完全合理的:魚的快樂是魚的體驗,人不可能知道魚的快樂?!俺鲇螐娜荨?,是魚游動的樣態(tài),并不表示魚有這樣的情緒體驗。莊子與魚別而為二,二者各為孤立的世界,不存在相通的物質因緣。因此,從科學角度看,莊子的論斷不底立;從邏輯上看,莊子的推論也無根據(jù)。
          游魚之樂這個論題的要點之一,就是“知”,惠子認為,魚之樂不可“知”,但莊子說“我知之濠上也”。這句話是此論辯的關鍵。正像宣穎所解釋的:“我游濠上而樂,則知魚游濠下亦樂也。”正因“我”來到這河邊,徘徊在河的橋梁上,正因“我”心情的“從容”,在這從容游蕩中,“我”感到無拘束的快樂,所以“我”“覺得”游魚是快樂的,山風是快樂的,白云是快樂的,鳴鳥是快樂的。這是詩意的目光、審美的目光。
          惠子中其孤明而不與萬物相通之心,而莊子卻致力于鑿通孤立世界之間的界限,是人與物關系的“絕地天通”。他以詩意的眼光超越“人”的態(tài)度,超越科學、功利的視角,以天心穿透世界。他在橋上看魚,魚在橋下優(yōu)游,在他的感悟中,橋沒有了,水沒有了,“我”沒有了,魚和“我”的界限也沒有了,世界即如一大河流,他和魚都在這河流中優(yōu)游。魚非“我”眼中所見之魚,而是在“我”生命中游蕩的魚,“我”也非故常之“我”,而是“喪我”之“我”。在“遇”而不是“目視”中,二者會通合一。
          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比绻驹谌伺c天分離的角度看,天是天,物是物,我是我;如果站在詩意的立場看,“我”與世界的界限打破了,“我”和世界融為一體,還歸于世界的大本。我們通常所說的詩意的眼光,就是從生命的角度看世界。莊于所反復強調的“天地與我并生”“磅礴乎萬物以為一”云云,即是說“人在世界中”,人并不在世界之外。人在世界中,是世界的“在”者,而不是“觀”者。莊子將會通物我的純粹體驗境界稱為“物化”?!盎庇谖?,“我”就是物,沒有了物我之間的界限?!拔锘笔呛汀皩ο蠡毕鄬Φ囊粋€概念,它將人從“對象化”中拯救出來,讓生命自在顯現(xiàn)。濠梁上的快樂,是非“對象化”的境界,這一思想在后世中國美學中得到了豐富。
    材料二:
          我們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氣,即每個人對旁人旁物處某種境地、有某種自覺、生某種情感時,是憑自己的經驗推測出來的。莊子看到鰷魚“出游從容”便覺得它樂,也是因為他自己對于“出游從容”的滋味是有經驗的。
          正如我們常說云飛泉躍,但山何嘗能鳴?泉何嘗能躍?我們常說山鳴谷應,但山何嘗能鳴?谷何嘗能應?而我們這樣說的時候,其實是把無生氣的東西看成有生氣的東西,把它們看做我們的儕輩,覺得它們也有性格,也有感情,也能活動。根據(jù)自己的經驗來了解外物,這種心理活動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覺得外物也有同樣的情感。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經驗有密切關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經驗,而美感經驗卻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經驗中的移情作用不單是由我及物的,同時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時也把物的姿態(tài)吸收于我。所謂美感經驗,其實不過是在聚精會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復回流而己。
          既然美感經驗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態(tài)的往復回流,那我們可以從這個前提中抽出兩個結論來:首先,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蘊深淺和人的性分密切相關,深人所見于物者亦深,淺人所見于物者亦淺。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這個人看來只是一朵平常的花,在那個人看或以為它含淚凝愁,在另一個人看或以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諦。一朵花如此,一切事物也是如此。因我把自己的情趣移于物,物才能呈現(xiàn)我所見到的形象。我們可以說,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張而成。欣賞中都含有幾分創(chuàng)造性。其次,人不但移情于物,還要吸收物的姿態(tài)于自我,還要不知不覺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經驗的直接目的雖不在陶冶性情,而卻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著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潤,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濁念。蘇東城詩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竹不過是美的形象之一種,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
    (摘編自朱光潛《“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宇宙的人情化》)(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魚樂之辯中,惠子的問難比莊子的論斷更加合理,是因為人與魚別而為二,二者不存在相通的物質因緣。
    B.莊子“知魚之樂”是因為他鑿通人與魚之間的界限,與魚會通合一、融為一體,達到一種純粹的體驗境界。
    C.“物化”打破了人與物之間的界限,使人與天地、萬物并生為一,讓人擺脫“對象化”對自在生命的束縛。
    D.欣賞往往含有創(chuàng)造性,即使對同一物象不同人所見也未必相同,因為個人情趣會影響所見之物呈現(xiàn)的形象。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每個人都會憑自己的主觀經驗來“以已度人”,感知外物,所以,每個人感受到的世界必然是完全不同的。
    B.莊子的“游魚之樂”與云飛泉躍、山鳴谷應,都打破了自我與對象的界限,將個人的主觀經驗轉移到對象上。
    C.移情作用與美感經驗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當一個人根據(jù)自己的經驗來感受、了解外物,便能產生美感體驗。
    D.美感經驗旨在陶冶性情,人在與物的往復回流過程中,往往能吸收物的姿態(tài)于自我,受到美的意象的浸潤。
    (3)結合材料二內容,下列選項不屬于“移情作用”的一項是
     

    A.唐代詩人杜甫目睹了安史之亂時長安城滿目瘡痍的景象后,寫下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詩句。
    B.清代畫家石濤曾描繪自己的創(chuàng)作過程為:“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脫胎于予,予脫胎于山川?!?br />C.唐代詩人白居易杭州刺史任滿后,返歸洛陽修心養(yǎng)性,寫下“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心虛即我?guī)煛钡脑娋洹?br />D.宋代沈括在高度贊揚王維所畫的“雪中芭蕉”時,提出“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也”的觀點。

    組卷:6引用:2難度:0.3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大題共1小題,共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材料一:
          所謂文化,通常是指一個民族的整體生活方式和它的價值系統(tǒng)。而文化自信則是指一個民族基于對自己民族文化的積極肯定、自覺珍惜而形成的一種對其堅守、傳承和發(fā)揚光大的文化心理和行為取向。文化自信就其內涵而言,包含兩重含義:一是作為一種文化類型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質,二是作為這種文化類型的文化主體的文化性格。這就是說,文化自信是一種文化類型的精神特質和文化主體的擔當性格的有機統(tǒng)一。
          那么,繼承與弘揚我們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能不能重建我們的文化自信呢?這涉及我們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類型,它自身的文化特質問題。事實上,我們民族文化的一個顯著的特質就是“自信”,它是一種具有高度自信精神的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它最初萌生時的神話傳說中,就是以自信、自強為精神特質的。人們所熟悉的“夸父追日”“精衛(wèi)填?!薄芭畫z補天”等等,不就充滿了一種發(fā)奮而自信的精神嗎?儒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孟子、荀子就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精神理性化、理論化了。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說“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荀子則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題,這些不正充滿了一種一往無前的擔當而自信的精神嗎?宋儒張載提出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明清時期王夫之的“六經責我開生面”,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及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些思想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無不是充滿了一種無畏而自信的精神。
          如果說增強和提升文化自信,我們的著眼點要放在堅定對我們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上,那么它的落腳點和目標指向就應該放在培養(yǎng)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體上。人是文化的主體,又是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離開了作為主體的人,就無所謂文化,而任何優(yōu)秀的文化也只能是海市蜃樓。因此,培養(yǎng)和造就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體才是我們要著實下功夫的關鍵所在。
    (摘編自唐凱麟《如何增強和提升文化自信》)      材料二:
          歷史表明,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時代,一定是需要思想而且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中國人民有足夠的底氣、資格、理由堅定文化自信,不負這個時代。
          “根本固者,華實必茂;源流深者,光瀾必章?!?br />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根”。中國有句古語叫“落其實思其樹,飲其流懷其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是憑空產生的,她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構成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延續(xù)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柱、精神標識。以儒學為主體、儒佛道共構、法家墨家兵家等百家爭鳴,詩詞歌賦書畫小說等百花齊放,共同鑄就了人類文化史上一座璀璨奪目的豐碑。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含有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可以為后人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無疑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
          中華文化不僅博大精深,而且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和生命力的。在歷史上,歷代都有杰出的思想家從不同方面對中華文化積累作出自己的貢獻。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年發(fā)展從未中斷,全賴這種源源不斷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讓中華文化展現(xiàn)出永久美麗和時代風采。這為文化自信從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指明了根本途徑和方法。
    (摘編自邵長軍《堅定文化自信的四個維度》)      材料三:
          當冬奧盛會遇見中國文化,從開幕式上驚艷全場的“二十四節(jié)氣倒計時”“黃河之水天上來”等中華文化展示,到頒獎典禮上穿戴“瑞雪祥云”“鴻遠山水”“唐花飛雪”服飾的禮儀人員;從造型中融入傳統(tǒng)文化元素、美輪美奐的“雪如意”“冰玉環(huán)”等場館,到靈感來自古代同心圓玉璧的獎牌……一系列中國元素講述著匠心獨運的“東方故事”,呈現(xiàn)著中國文化和冰雪文化、奧運文化的完美融合。
          北京冬奧會不僅是一場體育盛會,也是一場文化盛宴,講述著中國故事,彰顯著中國風采,傳遞出中國自信。北京在為世界呈現(xiàn)了一屆無與倫比的夏季奧運會之后,又為世人呈上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季奧運會。100多年前的1908年,當歐洲舉辦奧運會的消息傳到中國,人們發(fā)出痛心疾首的“奧運三問”:中國何時才能派一位勝利的選手參加奧運會?中國何時才能派一支勝利的隊伍參加奧運會?中國何時才能舉辦奧運會?從“奧運三問”到“雙奧之城”,本身就是百年滄桑巨變的縮影,也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動注腳。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向世界展現(xiàn)了陽光、富強、開放、充滿希望的國家形象。
    (摘編自《人民日報》2022年2月17日05版)(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神話傳說到孔子、孟子、荀子,再到明清儒學,我國傳統(tǒng)文化自信精神不斷豐富和完善。
    B.增強和提升文化自信的關鍵,是培養(yǎng)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體。
    C.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年,全賴歷代杰出的人物從不同方面對中華文化積累作出的貢獻。
    D.三則材料都以“文化自信”為話題,前兩則側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第三則側重文化展示。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各項中不屬于文化自信表現(xiàn)的一項是
     

    A.2022年北京冬奧盛會開幕式上驚艷全場的“二十四節(jié)氣倒計時”“黃河之水天上來”等中國文化的展示,獲得國內外一致好評。
    B.《經典詠流傳》《典籍里的中國》等文化類節(jié)目的熱播,既迎合了大眾的精神追求,又展現(xiàn)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C.近年一些地方熱衷復建古城風貌,也有人提議在原址重建圓明園,再現(xiàn)這一“萬園之園”杰出精美的建筑景群,重現(xiàn)昔日盛世繁華與榮光。
    D.在大街小巷,公園景區(qū),總能看到束發(fā)盤髻,衣袂飄飄的漢服愛好者。天貓服飾等機構發(fā)布的調查報告顯示,近年來,漢服市場呈現(xiàn)爆發(fā)式增長。
    (3)在當代社會中,我們應該如何提升文化自信?請結合材料,提出你的建議。

    組卷:2引用:2難度:0.5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大題共1小題,9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文本一:
    人世間(節(jié)選)
    梁曉聲
          四年里,他這位從“大三線”退休的老建筑工人,似乎把光字片當成了“小三線”,把自己家所在那條被違章建筑搞成了鋸齒狀的小街當成了主要工程。如何讓自己的家看上去還有點兒家樣,理所當然成了他心目中的重點工程——他似乎要獨自承擔起改良的神圣使命。在春夏秋三季,人們經常見到他在抹墻,既抹自家的墻,也抹街坊鄰居家臨街的墻。他抹墻似乎有癮,四年抹薄了幾把抹板。
          有一年,街道選舉先進居民,他毫無爭議地當選了,區(qū)委副書記親自獎給他一把系著紅綢的抹板。他舍不得用,釘了個釘掛在墻上。他依然是個重視榮譽的人。
          他的工具不僅是抹板,還有鐵锨。人們也常見他修路,鏟鏟這兒的高,墊墊那兒的低,填填某處的坑,像在平整自家門前的地方。
          見到他那么做的人有過意不去的,也有心疼他那么大年紀的,常常勸他:“拉倒吧!一條小破街,弄不弄有什么意思呢?下場雨又稀里嘩啦踏爛了?!彼麉s說:“弄弄總歸好點兒,反正閑著也是閑著?!被蛘f:“我往土里摻了爐灰,再下雨不會那么泥濘不堪了?!?br />      四年一晃過去,周志剛更老了。漢字的微妙之處是別國文字沒法比的,只有中國才有“一字師”的說法。一晃多少年的“晃”字雖屬民間口頭語,但把那種如變臉般快的無奈感傳達得淋漓盡致。周志剛完全禿頂了,腦殼左右稀疏的頭發(fā)全白了。他漸漸蓄起了一尺來長的胡子,胡子倒有些許灰色,估計繼續(xù)灰下去的日子肯定不會太多了。
          他的腿腳已不靈活,有點兒步履蹣跚,渾身經常這里痛那里酸的。當年在“大三線”工地上對體能的不遺余力的透支,開始受到必然性的制裁。別人已經稱他老爺子了,而即使別人不那么稱他,他也明明白白地意識到自己確實老了。
          不論對自家房屋的維修,還是對街坊家臨街墻面的義務抹平,他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抹墻需幾道工序,先得備下黃泥,還得有足夠的麥秸或谷秸往泥里摻。和好一堆抹墻的泥很需要力氣,他和不動了。黃泥也稀缺了,可挖到黃泥的地方越來越少,那種地方往往很快便出現(xiàn)了就地取材建起的土坯或干砸壘的黃泥小屋。當那些小屋住進了人家,如果誰還去周邊挖取黃泥,常常引發(fā)嚴重沖突。那些人家會形成一種占山為王的領地意識,攻守同盟,態(tài)度兇悍,讓企圖分享公共資源者望黃泥而卻步。
          周志剛是潔身自愛的人,當然避免自取其辱。缺少了黃泥,不論他對自家房屋的維修,還是對他們那條臟街所進行的面子工程,都只好停頓下來。畢竟他只是一個老邁的改良者,也只有點兒人生余力做改良者。倘要徹底改造自己家及那條臟街的面貌,需動用推土機和鏟車,需有充足的建材,還需有一支建筑隊——而單槍匹馬的他只有一把抹板,街坊們心勁兒又不齊。對他們而言,維修自家房屋是分內之事,至于那條臟街已經那樣了,可以怎樣改良一下不在自己考慮范圍。他們認為那純屬政府的事,如果政府不覺得有失面子,他們則是特能忍受的,住在那么臟亂差的地方的人家還有面子值得在乎嗎?還講得起面子嗎?講面子起碼也得有黃泥呀,連黃泥都稀缺了,就只得讓面子見鬼去了。墻皮掉得太不成樣子了,才趁夜到這里那里去偷黃泥。倘誰家的男人或大男孩天黑后挑著水桶走往與水站相反的方向,那么準是到什么地方偷黃泥去了,用水桶往回挑是為了掩人耳目,街坊們對此心照不宣。偷黃泥往往引發(fā)人身傷害事件,但由于是剛性需求,也就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
          周志剛斷不會做那種勾當。他連自家墻上掉下的墻皮也寶貴地留存起來,積少成多,以備用時。他不敢放在門外,怕被偷,專門放在家中一角。
          星期日或年節(jié)假日,兒女們回來看望他和老伴時,他嘴里常常會忽然蹦出一句話:“你們誰知道哪兒有黃泥嗎?”
          兒女們便都裝聾作啞。
          他是在兒女面前自尊心極強的父親,不會問第二次的,總用自言自語緩解自己的擔憂:“這個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個家了?!?br />(有刪改)      文本二:
          在社會和時代面前,我們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人世間》是對“好人文化觀”的形象表述。它從價值取向上,彰顯了梁曉聲的現(xiàn)實主義高度。作者寫出了時代的變遷與個人命運的交集,這是典型的現(xiàn)實主義。同時《人世間》并不僅僅滿足于此。人是這樣的,但可以是那樣的,應該是那樣的,這是梁曉聲提出“好人文化觀”的前提。
          在《人世間》里,作者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閃現(xiàn)的正直善良和情義擔當。即便生活再艱辛,也要將心比心,為他人著想;就是深陷困境,也要互幫互助,自立自強。不管社會如何發(fā)展,時代如何變遷,做一個好人,是對人性、人心的內在要求。社會越發(fā)展,時代越進步,作為人本身,更應該向善、向上、向美。《人世間》里無時無處不在體現(xiàn)這種思想的光輝。
          我們從《人世間》中不難看到,當生活中的矛盾處在不可調解之時,總有一種正直的友善的力量,內在地驅策著生活向前推進。而矛盾的調和與解決,又往往得助于梁曉聲價值取向的牽引。這樣的例子俯拾即是。
          以周志剛為例,在沒有見到女兒周蓉之前,他對女兒不管不顧跑到貴州山區(qū)投奔“右派”詩人一事,怒不可遏。等到他見到了這位詩人,看到了女兒的生活現(xiàn)狀,他原諒了女兒,理解了女兒,一場潛在的沖突并沒有發(fā)生。同樣,當他得知自己的小兒子與懷著他人骨肉的鄭娟相愛時,周志剛也是憤怒至極。他了解到鄭娟的付出之后,他幫小兒子整理行李和洗漱用品,把他送往鄭娟家里。他對周秉昆說過這樣一段話:“有恩不報,那是不義。你和人家鄭娟早都把生米煮成熟飯了,如果你不與人家結婚,那是雙重的不義?!俪钤匐y的日子,你都要為那邊三口把日子給我撐住,而且讓他們覺得有了你就有了希望,不僅僅是多了一口混日子的人!”而周秉昆原以為是父親要趕他出門。這個時候的他,淚如泉涌。
          一位深明大義的父親,看重的是在困難中人與人之間的真誠相助和相互守望,更有應該盡到的為人的責任和擔當。
          正是這樣,梁曉聲把自己的思考和認知,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小說的人物形象上,讓人物立起來說話。呈現(xiàn)現(xiàn)實,同時從理想向度上引導現(xiàn)實,梁曉聲的“好人文化觀”起到了內在的支撐作用。
          梁曉聲說過的四句話,被廣為流傳:“根植于內心的修養(yǎng),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他人著想的善良?!币恍┤艘詾檫@是他對文明、文化的定義,其實這是他從文明、文化的角度,為“好人”定下的標準。從這樣的好人標準出發(fā),希望人性向上、向善,社會向美、向好,這是梁曉聲“好人文化觀”的深厚內涵,同時也是《人世間》的深刻魅力。
    (梁曉聲《人世間》:現(xiàn)實主義的新高度)(1)下列對文本二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梁曉聲“好人文化觀”的前提是,他不僅知道人是什么樣的,而且能揭示人可以、應該成為怎樣的人。
    B.社會越發(fā)展,時代越進步,人更應該向善、向上、向美,這是《人世間》從頭至尾傳遞出的思想光輝。
    C.《人世間》既呈現(xiàn)現(xiàn)實,同時從理想向度上引導現(xiàn)實,這種“理想向度”就是梁曉聲的“好人文化觀”。
    D.作者認為《人世間》的深刻魅力在于,小說為文明和文化進行定義,并以此為“好人”定下了標準。
    (2)文本一結尾處,周志剛說“這個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個家了”。請簡要分析他這樣說的原因。

    組卷:1引用:2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14分)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省疾控中心防治室孫主任告訴記者,蚊子是可怕的疾病傳播者,可傳播登革熱、瘧疾、流行性乙腦等多種流行疾病。數(shù)據(jù)顯示,蚊子傳播的疾病至少有80種。蚊子有很多種,種類不同,則其傳播的疾病也不完全相同。
          總有人特別招蚊子喜歡,一群人在一起時,被咬的總是他。醫(yī)師稱,首先,蚊子更偏向于叮咬愛出汗和體溫高的人;其次,蚊子更偏向于叮咬穿深顏色服裝的人;第三,蚊子對二氧化碳氣流比較敏感,所以平時呼出二氧化碳越多的人也越容易招蚊子。
          滅蚊燈和驅蚊手環(huán)是很多家庭滅蚊驅蚊的選擇,但它們的效果并不太好。市面上很多驅蚊手環(huán)里放有一些驅蚊藥,但驅蚊藥揮發(fā)較快,驅蚊效果甚微。對付神出鬼沒的蚊子,真正有效的還是使用蚊香、驅蚊液等,除此之外,掛蚊帳、安紗窗等方法效果也不錯。
          這三段文字各回答了怎樣的問題?請用疑問句寫出這三個問題,每句不超過10個字。

    組卷:0引用:2難度:0.5

四、作文(本大題共1小題,共60.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老子》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強調了我們要認識自己,戰(zhàn)勝自己;還有人說,“人生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不是環(huán)境,而是自己”。
          在現(xiàn)實生活中,舒適、安逸消磨著我們的意志,風雨、坎坷牽絆著我們的腳步,還有許許多多的誘惑考驗著我們。
          對此,你有怎樣的思考和感悟?請結合上述材料,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以“戰(zhàn)勝自己”為主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好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得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5引用:7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