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1-2022學年黑龍江省哈爾濱三十二中高二(上)期末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代文閱讀(34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網絡空間是將人群聚集起來的一種新型社會空間,更是年輕一代學習、娛樂和交往的平臺,為保證網絡空間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應的規(guī)則是必要的。不僅如此,網絡空間還需要每個人對網上的其他人給予應有的尊重。簡言之,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
          網絡行為是由網民的觀念意識引導的,而文明的網絡行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觀念意識支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網民的主體,其網絡行為對網絡空間的文明狀況有極大影響,因此引導他們樹立文明的網絡行為觀,無疑有助于網絡行為失范的校正和網絡空間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長。網絡規(guī)范必不可少,這已是共識。但需要有什么樣的規(guī)范,則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底線倫理或“負面清單”是共識性最強也是最起碼的網絡行為規(guī)范,通過明確“不能做什么”來列出的網絡行為負面清單,通常也是有法律強制性的禁區(qū),構成最低層次的網絡道德規(guī)范。
          歸納學術界對網絡失范行為的分析,我們可以從“五不”來認識網絡行為的底線要求,或以此作為網民尤其是青年們文明上網的負面清單。不傷害——網絡行為者既不要有意作惡,也不能無意為惡,如在網上進行攻擊、謾罵,詆毀他人的名譽,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隱私和利益等。不偷盜——在網絡信息空間中,要像對待現實世界中的商品一樣,以合法合規(guī)的方式獲取所需的信任,抵制侵犯知識產權的不道德行為。不造假——每一個網民要從不進行信息造假做起,確保自己在網上發(fā)送的信息是真實的,尤其是自媒體,不能為了吸引眼球而編造聳人聽聞或嘩眾取寵的謠言。不浪費——即不發(fā)生信息浪費的行為,向網絡發(fā)送垃圾信息不但會造成網絡資源的浪費,也會耗費網民的時間和精力。信息時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來使我們獲得了認知盈余,但網上的垃圾信息造謠與辟謠之間的拉鋸戰(zhàn)又無端消耗了我們的認知盈余。不盲從——上網時保持冷靜清醒的頭腦,不輕信網絡謠言而上當受騙,沒有造謠的網民,就沒有網謠的市場,網民就不會被網絡污染的策劃者所利用,不會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網絡圍攻。
          底線意識主要是從否定性的角度確立了網絡中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網絡空間中產生了行為,無疑就是開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為,就必須有一定的規(guī)范和要求去主導人的行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義上的網絡行為意識。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說是形成積極網絡行為的基準意識,而這種基準意識可以通過“等效意識”“反身意識”“價值意識”和“契約意識”來具體體現。
          所謂“等效意識”,就是當線上虛擬世界出現道德失范行為時,要將其視為與現實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為具有等效的實際影響,因此需要一視同仁地對我們線上和線下的行為提出道德規(guī)范要求。所謂“反身意識”,可以說是等效意識在自我和他人關系上的延伸,即一個人的不當行為有可能損害到他人時,轉換視角去設想當自己是這種行為的受害人時會有什么樣的切身之痛,有了這樣的反身意識,就會自覺抵制許多不良的網絡行為,就不會到網上去傳播謠言。“價值意識”在網絡行為中有多方面的體現:第一,它表現為對他人信息勞動的價值認同,比如尊重知識產權;第二,重視信息內容的文化意義,從而積極傳播內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識到網絡作為信息技術的價值負載,從而關注信息技術使用的道德效應。由于技術普遍是負載價值的,不當使用網絡可能會產生出負價值,如對網絡游戲的沉迷會耽誤學業(yè)和事業(yè),此外,網絡是“內容為王”的空間,是各種思想交鋒的新的疆場,青年人尤其是被爭奪的對象。因此,正確的價值觀對他們而言具有主導性的作用?!捌跫s意識”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約精神。網絡空間中,在信息的生產、傳播和使用中新出現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沖突問題,沖擊了傳統的信任機制,通過訂立契約的方式來規(guī)范各自權利和義務成為重構信任機制的重要方式之一。當作為未來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網上講誠信、守契約、服從大局時,網絡中新的信任機制可隨之形成。
    (摘編自肖峰《從底線倫理到擔當精神:當代青年的網絡文明意識》)(1)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青年是網絡空間參與主體,因此有必要制定相應的規(guī)則,來規(guī)范和管理網絡。
    B.網絡上充塞的垃圾信息消耗了人們的認知盈余,導致線上工作效率不如線下。
    C.青年在進入網絡空間時首先應遵從“五不”底線,明確在網絡中不能做什么。
    D.“等效意識”要求網絡行為的主體在現實和網絡空間中的行為要始終保持一致。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五不”是從否定性角度對網絡行為作出的范,如違反可能會受到法律的懲罰。
    B.基準意識是對網絡行為的積極要求,說明“能做什么”,比“不做什么”更重要。
    C.中國傳統美德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我們理解何謂“反身意識”。
    D.網絡信息的生產、傳播和使用產生了一些傳統信任機制框架內無法解決的新問題。
    (3)下列選項,最能全面而準確概括原文主要觀點的一項是
     

    A.沒有健全而成熟的網絡立法,違法的網絡行不被懲治,文明的網絡行為就得不到保護,誠信社會也難以建成。
    B.網絡行為必須要有文明的觀念意識加以引導,而“等效意識”“價值意識”等能夠規(guī)范人們的網絡文明行為。
    C.“五不”作為網民尤其是青年們上網的負面清單,可以為網絡行為的基準意識提供重要參照。
    D.引導青年樹立文明網絡行為觀念,有助網絡行為失范的校正和網絡空間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健康成長。
    (4)請簡要分析文章的論證結構。
    (5)互聯網上,有年輕人為炫耀技術故意在網絡植入病毒,導致病毒傳播。請根據文章,談談你對這種現象的看法。

    組卷:355引用:17難度:0.6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0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材料一:
          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總量也在不斷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對天氣、土壤、水的環(huán)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廚垃圾與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燒,產生有毒物質,威脅著居民健康,這種現象正在向農村地區(qū)漫延。
          垃圾分類作為垃圾處理的前端環(huán)節(jié),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認,分類收集不僅能大幅度減少垃圾給環(huán)境帶來的污染,節(jié)約垃圾無害化處理費用,更能使資源得到重復利用,有人將垃圾稱為“放錯了地方的資源”,據保守估計,我國城市每年丟棄的可回收垃圾價值在300億元左右。但我國的垃圾分類工作一直難以有效推進,相關調查顯示,約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垃圾分類效果不明顯或完全沒有效果。
    (摘編自《垃圾變資源!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類》,2017年4月5日新華網)
    材料二:
          筆者所在的小區(qū),居民樓前三個垃圾桶分別標示出應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廚垃圾??墒谴蠖鄶稻用襁€是把垃圾混雜在一起,一扔了之。問及原因時,有人說:“我辛辛苦苦分了類,環(huán)衛(wèi)車輛卻混在一起運走了,分類還有什么意義?”
          這種現象可以說是屢見不鮮,垃圾分類處理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包括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各個環(huán)節(jié)必須配套銜接,才能高效運行。分類投放是居民的責任,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是政府的責任。分類投放的參與率和準確率較低,會影響垃圾分類制度的實施效果;而分類的目標和途徑不十分清晰,后端分類處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響前端居民分類的積極性。
          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國家發(fā)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給出了我國推進垃圾分類的總體路線圖。但是,這一方案即使再科學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動員、全民參與,也難以由藍圖變?yōu)楝F實。我們應當認識到,生活垃圾雖然有資源屬性,但污染屬性更不可忽視。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資源放錯了地方”而已,實際上,那就是隨意丟棄污染物、危害環(huán)境的行為。垃圾分類是我們作為“污染者”的基本責任,責無旁貸。當然,各地政府同樣不能以“居民沒有分類”“缺乏資金”等理由拖延、觀望,應當落實政府主體責任,堅持政府主導,根據本地特點,做好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設施體系建設,同時制定完善的懲罰和獎勵的政策措施。
          隨著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持續(xù)推進、國民素質的提升和垃圾處理設施的進步,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的條件已經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門前雪”打掃干凈吧!各負其責,各盡其力,形成合力,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垃圾分類前景可期。
    (摘編自劉毅《垃圾分類應自掃門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報》)(1)下列關于民眾對垃圾分類認知與實踐相關情況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大多數民眾都知道垃圾分類的概念,而50.9%的民眾“僅了解常見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眾對垃圾分類的認知程度與實踐情況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從未進行分類的都是少數。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類意識,而是后端分類處理不到位、不完善,挫傷了他們分類的積極性。
    D.居民分類投放的參與率和準確率較低,是我國以往垃圾分類工作難以有效推進的主要原因。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類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并對民眾的認知與實踐情況作了統計;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類難以有效推進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對垃圾分類的認知與實踐制約著垃圾分類的實施效果,新聞媒體的宣傳報道,有助于形成輿論氛圍,增強居民分類投放、分類收集的意識。
    C.生活垃圾既有資源屬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屬性,會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所謂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這類說法并不準確。
    D.針對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種理由對垃圾分類工作拖延、觀望的情況,《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懲罰和獎勵的政策措施。
    (3)怎樣才能有效推進我國的生活垃圾分類?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

    組卷:11難度:0.7

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3小題,20分)

  • 7.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
          為了保護自己,變色龍經常換上與環(huán)境接近的顏色。人們對此有一種根深蒂固的看法,以為變色龍①
     
    ,就可以變成什么顏色。其實,②
     
    。蜥蜴類動物的皮膚變色③
     
    ,溫度和光線是其決定因素,而且每種蜥蜴能變什么顏色也是固定的。

    組卷:243引用:21難度:0.5

四、作文。(50分)

  • 8.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今年寒假期間,一款黑科技產品“寫字機器人”悄然在網上熱銷。這款產品能實現人機對話,功能強大,還能模仿孩子的筆跡,幫忙寫作業(yè)。
          有人說:“這款機器人很不錯,有利于開發(fā)智力,孩子很喜歡?!?br />      有人說:“學校布置的重復抄寫作業(yè)多,這款產品能幫助孩子減負。”
          有人說:“用機器人代寫的行為不妥,對孩子的人品和學習都不利?!?br />      對于以上材料,你有怎樣的想法和思考?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得抄襲;不少于700字。

    組卷:3引用:1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