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三單元》2020年單元測試卷(2)
發(fā)布:2024/4/20 14:35:0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通常我們閱讀文學作品,如果覺得其中某個人物具有生活實感,就會說他很“典型”。我們還會認為這樣的人物一定是對現實生活中某一類人的集中和概括,所以才生動逼真?!暗湫汀辈⒉灰馕吨拍罨?。我們平常講“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這里的“典型”,是指從人物生存環(huán)境到人物本身,既不會在現實生活中重復,也不會在他人作品中重復,是真正意義上的心靈創(chuàng)造,是作家一次性的、嶄新的藝術呈現。
一部作品既然是“創(chuàng)造”,就必然有其獨創(chuàng)性,換個角度說,如果這個創(chuàng)造出來的世界跟人們腦子里早有的世界完全一樣,那這個“世界”就不是“典型”,而只是一個“概念”,這個創(chuàng)作就失敗了。真正意義上的杰出作品,并不急于與讀者一拍即合,而往往具備一定的陌生化和摩擦力。因為只要是杰作,就應當讓讀者在閱讀中實現個人經驗的擴大和延伸,如果只覺得隨處符合自己的日常經驗,那么這只會是第二流的作品。有時候,恰恰是一些概念化的表述才“暢通無阻”,因為它們能夠較為便捷和快速地滿足讀者的個人經驗,但是,真正的杰作一定會強有力地突破讀者原有經驗范疇。
我們提倡“寫現實”,認為這是更有難度的寫作。為了說得明白,我把寫作過程比喻成釀酒。生活跟文學的關系就像糧食和酒的關系,總說生活是文學的源泉和基礎,問題是怎樣理解這個“源泉”和這個“基礎”、怎樣用生活的“糧食”來“釀造”。許多人認為就是將現實生活剪裁組合一番,把更有戲劇性、沖突性的部分集中到一起,略加改造甚至直接照搬下來就行,只要做得巧妙,便是成功的文學作品了。這真是“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從現實生活到文學作品,它們中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怎樣發(fā)生的,需要認真研究。這其實不過是寫作學的基本問題,是并不深奧的樸素道理。還從釀造說起,經過考察我們即會發(fā)現:這個過程中糧食已經發(fā)生了“化學變化”,而不是“物理變化”。所以現實生活的糧食,經歷的絕不僅僅是什么“剪裁組合”的工作,也不僅是“歸納和選擇”的工作。如果現實生活是糧食,作家就是一個釀酒器?,F實生活進入作家這個釀酒器之后經過一番復雜的釀造而發(fā)生化學變化,再倒出來就是芬芳的酒液。釀造技術不同,酒的成色也就不同,于是就有了杰作與劣作的區(qū)別。一切沒有經過作家這個釀酒器、沒有發(fā)生化學轉化的現實生活,無論如何都不會成為文學。真正有追求的文學未必要寫出人人熟稔的故事,它是一次全新的個人交付:讓閱讀進入永不雷同的“我的”世界。這個世界是釀造過的酒,它再也不是現實生活的糧食顆粒,不是那樣的固體了。
(摘編自張煒《從“糧食”到“釀造”》)(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典型是作家的心靈創(chuàng)造,具有獨創(chuàng)性,并能讓讀者在閱讀中擴大和延伸個人經驗。
B.我們平常講“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是作家一次性的、嶄新的藝術呈現。
C.概念化表述雖不是全新的個人交付,但因其與讀者一拍即合,故能給人生活實感。
D.許多人認為巧妙地對現實生活進行剪裁組合和歸納選擇,便是成功的文學作品了。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第二段在對“概念”和“典型”的比較性的闡釋中,突出了“典型”的特色。
B.文章第三段引用古語批評了“生活是文學的源泉和基礎”這一錯誤理解。
C.文章采用比喻的論證手法,形象地說明了從現實生活到文學作品的寫作過程。
D.文章說明真正有追求的文學會讓讀者品嘗“芬芳的酒液”,進入獨創(chuàng)性的世界。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之所以生動逼真,是因為它集中概括了現實生活中的某類人。
B.杰作如果能消除與讀者之間的“陌生化和摩擦力”,就會比暢通無阻的作品影響深遠。
C.生活和文學之間就好像糧食和酒的關系,決定了寫作過程只能是寫作學的基本問題。
D.有了文學的釀造過程,并不能保證一定會出杰作;但沒有這個過程,一定不會有文學。組卷:10引用:3難度:0.7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李陀、吳亮、張檸、李云雷、於可訓等評論家好像都商量好了一樣,近來紛紛發(fā)表了他們的小說新作。
“作為一個當代人,我們每個人生活在嚴密的社會分工體系中,對個人專業(yè)領域之外的事物了解太少,這極大地限制了我們對社會運轉體系的了解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想象力的飛揚,也很難產生真正的大師?!痹谠u論家李云雷看來,評論家跨界寫作小說,盡管仍局限于文學內部,盡管大家不敢奢望成為魯迅、托爾斯泰那樣百科全書式的作家,但這是一個可貴的嘗試。
事實上,這群人寫小說有改變現有文學生態(tài)的雄心,他們認為大部分作家都盯著日常瑣事,寫家長里短,于是想另外做出個一“樣本”。
力圖恢復現實主義傳統(tǒng),并非張檸一個人的選擇,評論家李陀寫《無名指》要處處和現代主義的寫作習慣反著來,因為他想“回到十九世紀”,像托爾斯泰那樣把現實生活寫得活靈活現,讓日常生活充滿可見、可聞、可以撫摸的質感,且恢復小說“寫人物”的傳統(tǒng)。
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評論家房偉和出版社簽訂了一個長篇歷史小說合同。房偉寫歷史小說,同樣有自己的明確訴求,他說正因為很多作家放棄了歷史題材的雄心,所以大部分陣地都已讓位于網絡作家,他想改變這個現狀。
此外,這些年,作家圈受新歷史書寫影響很深,很多作品大都靠想象力,有的甚至是胡編亂造,遠離了歷史本身,房偉說:“我看中國歷史小說越看越不滿意,而我自己因為研究工作,有機會接觸大量史料,所以我動手一試?!?br />(摘編自《眾多批評家寫起了小說,是傳統(tǒng)的回歸,還是圖一時熱鬧?》)
材料二:
人們把批評家寫小說稱為“跨界”奇觀,這其實包含著某種擔憂--擅長“紙上談兵”的批評家能否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其實,這種“跨界”的接受差異中隱含著一種“實踐”高于“理論”的邏輯認知。
從讀者的角度來說,對“批評家寫小說”的關注,除了對批評家能不能寫小說、能不能寫出好小說的質疑之外,也隱含著讀者對既有當代文學的不滿足。他們實際上是期待批評家能夠寫出“好”小說。隨著社會、新媒體和各種藝術形式的發(fā)展,讀者的審美水平和審美期待越來越高,小說是越來越難寫了。李云雷說:“評論家寫小說,可以讓評論界與創(chuàng)作界更好地相互理解,更好地形成良性循環(huán),甚至有可能催生一種獨特的文體--‘批評家小說’?!彼跓o意中回應了讀者對批評家寫小說的這種期待。
從文學社會學的角度來說,文學包括生產、傳播和消費三個環(huán)節(jié)。批評家寫小說在文學生產上具有顯著優(yōu)勢。批評家有開闊的文學史視野和高深的理論修養(yǎng),這些為他們文學創(chuàng)作的高度自覺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路遙在準備寫《平凡的世界》時,曾列了古今中外近百部長篇小說的閱讀計劃,后來完成了十之八九,其實他就是想獲得或強化這種文學史視野。對批評家來說,這種視野在寫作之前基本上已經獲得了。當然,有些人擔心批評家寫小說可能會存在“掉書袋”和炫技現象,雖然錢鍾書的《圍城》也被有些人認為存在一定程度的“掉書袋”現象,但是這并未影響普通讀者的閱讀與喜愛。張檸的《三城記》也涉及了很多文學理論,但都像鹽入水中一樣,化入了文學形象當中,不僅沒有給普通讀者造成閱讀障礙,反而增加了小說韻味??梢?,批評家深厚的理論素養(yǎng)有利于批評家在寫小說的時候自覺選擇合適的寫作方法。
從文學傳播的角度來看,也要坦率地承認批評家寫小說在傳播環(huán)節(jié)的優(yōu)勢。因為批評家自身對文學的鑒賞能力是得到認可的,而且他們在文學界有一定的資源,有利于作品的傳播。不過,批評家寫小說在消費環(huán)節(jié)不會有任何先天優(yōu)勢。出版家韓敬群說得好:“批評家寫小說沒有豁免權,讀者不會對他們高看一眼或者低看一眼,無論怎樣,還是要回到作品本身?!睆母旧蟻碚f,批評家的合法性來源于他是普通讀者的代表,一旦他出離了這種合法性,他的批評也將失去有效性。批評家的身份主要是在一個相對專業(yè)的文學圈子里為人所知。相關的文學從業(yè)者對批評家身份是比較熟悉的,但是龐大的普通讀者群體很少知道他們,且沒有必要知道。批評家寫出來的作品最終還是要脫離批評家的身份,以普通作品的樸素形式進入普通讀者的視野中接受檢驗。
批評家的小說能否經得住時間的檢驗,不是由哪一個人說了算的。批評界應該以平常心給這些作品以平常待遇,既無須違心溢美,也不能視而不見。我們要相信,那些優(yōu)秀作品必將會在時間的放大器中發(fā)酵出無盡的生命力,嵌入文學史的星空。
(摘編自朱永富《批評家寫小說,還是要讓作品說話》)
材料三:
批評家寫小說經常寫成丑聞,可還是忍不住。在這個問題上,我要保持一個“戰(zhàn)略模糊”狀態(tài),不把話說死。應該說,純粹的小說對每個批評家都構成一個誘惑。不要說批評家了,不都那樣嗎?很多相聲觀眾,聽著聽著就覺得自己也能上去說,其實不是那么回事。但問題是,都忍不住啊。批評家寫小說是一件很冒險的事。當然,永遠有例外,也沒一個規(guī)律說批評家一定寫不好小說。
(摘編自《在南京三天兩夜|李敬澤“看來看去”,又與誰秘密交流》)(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評論家跨界寫小說,是因為不滿于現有文學生態(tài),力圖恢復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tǒng),或寫真正的歷史小說。
B.李云雷認為,評論家寫小說有很多困難,除了對非專業(yè)領域知之較少外,還受文學本身的局限,但仍值得嘗試。
C.“實踐”高于“理論”的邏輯認識使得人們對擅長“紙上談兵”的批評家跨界寫小說存在著某種擔憂。
D.讀者的審美水平和審美期待越來越高,這是小說難寫的主要原因,也是讀者質疑批評家寫小說的原因。
(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中房偉有機會接觸大量史料,照應了材料二中批評家寫小說在生產環(huán)節(jié)有優(yōu)勢的論點。
B.批評家擁有開闊的文學史視野和高深的理論修養(yǎng),使得他們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具有高度的自覺性。
C.批評家寫小說在消費環(huán)節(jié)沒有先天優(yōu)勢,因為此時他已不再是普通讀者的代表,而是一位作家。
D.在文學生產、文學傳播和文學消費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中,批評家寫小說的優(yōu)勢呈現出逐步下降的趨勢。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當代文學不能滿足讀者的需求,使得讀者在對批評家創(chuàng)作小說質疑的同時也充滿期待。
B.有些批評家寫小說愛炫技,但如果對文學理論處理得好,并不影響普通讀者對其作品的喜愛。
C.文學評論一般是專業(yè)人士看的,沒有必要像普通作品一樣接受普通讀者的檢驗。
D.李敬澤認為評論家寫小說就像觀眾上臺說相聲一樣,是件很冒險的事,他不認可這種行為。
(4)材料二在論證上有哪些特點?
(5)你是否看好批評家寫小說?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組卷:40引用:12難度:0.6 -
3.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問題。
盲人國
【英】H?G?威爾斯 努涅斯是個山民,聰敏而有膽識。他善登山,航過海,見識過世界,愛閱讀古籍,是一個深刻而有進取心的人。他在一次登山時失足跌下懸崖,因摔進厚厚的積雪而沒有死。懸崖下面有一道狹窄巖縫,陷于絕境的他冒險從那里往下爬。到達一個樹木蔥郁的山坡,地面有大塊的蔥嫩草地,星星點點地綴著美麗的花朵。在山坡后面,峽谷豁然開朗,有連綿的草地,一道墻把山谷環(huán)繞。
三個人沿著一條小路走來,努涅斯大喊一聲,那三個人停下腳步,把耳朵轉向這邊。他看見他們的眼瞼凹陷,里面的器官已完全萎縮。
努涅斯邁著很自信的腳步走上前,他想起了關于盲人谷的古老傳說:盲人國里,獨眼稱王。
努涅斯說:“我來自波哥大,那里有十萬居民,市區(qū)很廣大,在視力之內看不見盡頭?!?br />“視力?”那三個人很利落地抓住他,在他身上摸了一陣后,認為他那兩只眼睛是很奇怪的東西。
“他的感官有缺點,且說沒有意義的話。”盲人說,“領他去長輩那里?!?br /> 他看見所有的石舍都只有門沒有窗,呈直線地列在異常干凈的中心街道兩邊,每個屋子表面都是色彩斑駁。它們的色彩極無條理,上面涂的泥灰時而是灰色,時而是土褐,時而是灰藍或深棕。
幾位老人開始詰問他,努涅斯向他們描述外面的世界--群山,天空,云朵,日出。但他們既不信,也聽不懂。
最年長的盲人向他說明他們如何把時間分為溫暖和寒冷兩部分,溫暖的時間宜于睡覺,寒冷的時間宜于工作。他們讓他睡覺,直到寒冷把他們喚醒,又開始另一天。但是努涅斯根本沒有睡。
“喂,波哥大!”一個聲音喊,“到這里來,跟著我腳步聲走?!?br /> 努涅斯跟在后面,有些氣惱。
“我的機會會來的,”他說,“難道沒有人告訴過你們,盲人國里,獨眼稱王?”
“什么是盲?別說這種傻話!”
四天過去了,這位“盲人之王”仍被他的子民認為是一個又笨又無用的外人。
盲人們過著簡單而辛勞的生活,注重音樂和歌唱,有愛情和小孩。在那個有秩序的世界里,他們的感官非常敏銳,可以在十二步之外聽到人的心跳,能像狗那樣憑氣息分辨人。
一天早晨,兩個盲人和努涅斯在一起坐著,他想向他們表明視力的實際價值。他打算把他們之中的一個打倒在地,借著公平的格斗來表明眼睛的功用。
他大聲說:“我在這山谷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br /> 他抄起鋤頭,他們耳朵朝著他聽,他感覺到無可奈何的恐怖,跑開了。許多人拿著鋤頭和棍子,朝他走來,他們時而停下,用鼻子嗅聞,用耳朵傾聽。
他們摸索著前進,可是走得很快。那情形很像玩捉迷藏,除了一個人之外,所有的人都蒙住眼。忽然間,他發(fā)覺自己置身在追逐者所構成的一個大弧形陣線內。
“我要傷害你們了,”他說,由于情緒激動而抽搐著喘氣,“老天在上,我真要傷害你們了?!?br /> 一個大個子沖來,對他發(fā)聲處揮擊。他膽怯了,急忙轉身,在驚慌中朝圍墻的一個小門逃去。到了墻外,他絆倒在巖石上,他在那里躺下,抽噎地喘氣。
這場政變就此結束。他在外面待了兩天兩夜,沒東西吃,也沒遮蔽物。最后,他爬到墻邊大聲喊叫,兩個盲人從門里出來。
“我瘋了,”他說,“我的感官有缺點?!?br /> 他們說這樣就比較像話了。他們問他能不能“看見”。
“不能,”他哭了--現在他身體很虛弱,而且病了。
努涅斯變成了盲人國的公民,他和那些人慢慢熟了,其中他的主人葉考布和小女兒麥迪娜。麥迪娜不受人尊重,因為她的眼瞼不像山谷中一般人凹得那樣深,被認為是嚴重破相。
在一個休息日的集會里,他們兩人并肩坐在朦朧的星光之下,他的手落在她手上,她也緊握回報。
他向葉考布和長輩們要求娶她為妻。
這件事遭到激烈反對,青年男子都認為這會敗壞他們的種族。一位長輩提出建議:“波哥大眼睛的毛病影響了他的頭腦,他眼睛鼓脹,眼瞼能眨動,因此他的頭腦常煩躁激動。手術可以除去那些有刺激作用的器官?!?br />“你總不會要我喪失視力吧?”在失去視力前的最后一天,他問她,“我的整個世界都是視覺賜予的,美麗的花、夕陽……和你。單是為了看見你可愛的臉,就應有視力?!?br /> 她伸開雙臂摟著他,嗚咽著說:“噢,只要你答應就好了!”
他說:“那樣我就看不見你了?!?br /> 她緊握著他的手:“你是為了我而受這痛苦的。”
次日早晨,他看見朝陽像身披金甲的天使,青草地上開著白花。于是他往外走,出了墻垣,爬到巖石上面,不停地往上爬,衣服撕破,血跡斑斑。日落時,他已經爬到很遠很高的地方,恬然地躺在那里。
余暉映照得天空一片金黃,夕陽的紅光逐漸消逝。
(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他的感官有缺點,且說沒有意義的話”,展露出盲人國里盲人們的存在狀態(tài):人們有嚴重的缺陷,思想固化,自以為是。
B.“四天過去了,……又笨又無用的外人”,寫主人公努涅斯與盲人們產生思想分歧,一直受到眾盲人的鄙視與排擠。
C.“波哥大眼睛的毛病……有刺激作用的器官”,是用一種莊重正經的語氣和聲調來述說一種荒誕不經的奇談怪論。
D.“他向葉考布和長輩們要求娶她為妻”,與麥迪娜相愛并想娶她為妻,使故事發(fā)展取得了喜劇效果,給人以啟示。
(2)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與陶淵明《桃花源記》不同,描述的并不是作者期望的理想世界,而是在揶揄的語調中充滿了深切的憂慮。
B.努涅斯婚事遭反對時,接受長輩為他提出的除去刺激頭腦的器官的建議,不失為調和矛盾、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C.盲人國建立了獨特的秩序,盲人們感官殘缺而敏銳,生活辛勞而簡單,思想保守,他們留下努涅斯并盡力想同化他。
D.這篇小說荒誕玄幻,顯示了作者驚人的幻想才能,情節(jié)和細節(jié)的設置,強化了故事的諷刺效果,引發(fā)讀者思考。
(3)請簡要概括文中努涅斯在盲人國的行動和心理變化過程。
(4)結合全文,簡要分析文中三處畫線句子的作用。組卷:4引用:1難度:0.5
-
9.請對下面這段新聞報道的文字進行壓縮。要求保留關鍵信息,句子簡潔流暢,不超過90字。
近日,經國務院同意,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等10個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促進社會辦醫(yī)持續(xù)健康規(guī)范發(fā)展的意見》?!兑庖姟芬蟾骷壪嚓P行政部門要按照“非禁即入”原則,全面清理、取消不合理的前置審批事項,整合社會辦醫(yī)療機構設置、執(zhí)業(yè)許可等審批環(huán)節(jié),進一步明確并縮短審批時限;在符合規(guī)劃總量和結構的前提下,取消對社會辦醫(yī)療機構的具體數量和地點限制;社會辦醫(yī)療機構配置大型醫(yī)用設備,凡符合規(guī)劃條件和準入資質的,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限制。組卷:7引用:6難度:0.7 -
10.閱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浙江大地,歷史上孕育過務實、知行合一,經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浙江精神。
在與時俱進的浙江文化涵養(yǎng)下,代代浙江人書寫了一個又一個浙江故事,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浙江傳奇。
作為浙江學子,站在人生新起點,你有怎樣的體驗和思考?結合上述材料,寫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組卷:195難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