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遼寧省部分學校高二(下)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6/28 8:0:9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①在文學報道領(lǐng)域,舒晉瑜的名字是一塊響亮的招牌。從業(yè)二十多年來,舒晉瑜堅守在文學現(xiàn)場,與作家、詩人、學者交心,同時又如貓頭鷹般冷靜而敏銳地洞察著文壇冷暖,寫出了眾多膾炎人口的人物特寫、深度訪談和新聞報道。她把視線從作家延展到學者這一更具寫作難度的對象上,描摹還原出周有光、馬識途等29位名家大家的人生旅痕、思想歷程與文化情懷,結(jié)集成《風骨:當代學人的追憶與思索》(下稱“《風骨》”)。
          ②寫人難,寫學者、作家更難。舒晉瑜面臨的挑戰(zhàn)有三:他們的著述體大思精,如何理清其中脈絡,并用深入淺出的語言進行呈現(xiàn)?除了早年的曲折經(jīng)歷,他們的生活多是靜態(tài)的書齋求索,如何寫得生動可感?不同于對話體的你來我往,作為單篇文章,人、事、思想、情懷等如何在敘述中有機呈現(xiàn),讓各種要素如鹽入水?這些都考驗著作者的敘事藝術(shù)。
          ③在《風骨》中,舒晉瑜通過精準地點題、巧妙地設(shè)置篇章體例、合理地剪裁寫作素材,克服了這些困難。
          ④拿到書后翻看目錄,一眼可見的不僅是那些燦若星辰的名字,更有名字后舒晉瑜頗費思量的標題。如“我的觀點在人家看來太新潮”,寫出了百歲老人周有光“茍日新,日日新”的特點;“我的生活字典里沒有投降二字”,寫出了馬識途既是作家學者,又是戰(zhàn)士;“即使像螞蟻爬,也要寫下去”,凸顯宗璞對寫作《野葫蘆引》的執(zhí)著不棄;“全天候的詩歌愛好者和習作者”,強調(diào)邵燕祥與詩歌的須臾不可分離……作者沒有從寫作對象的學術(shù)成就和創(chuàng)作實績?nèi)胧?,而是從他們的性格特質(zhì)和精神氣質(zhì)入手,這就把與普通人頗有距離的名家大家拉到了讀者面前。
          ⑤在每一章開頭,作者用采訪手記的形式記敘了自己與采訪對象的交往,并以第一視角呈現(xiàn)出對其特質(zhì)的觀察。如在“草嬰:像小草,更像戰(zhàn)士”一章的采訪手記中,舒晉瑜寫2015年8月自己冒雨到上海華東醫(yī)院看望草嬰:“他正熟睡,面容蒼白平靜。我心里突然有一種沖動,想握住老人露在薄被外的雙手。正是這雙手,自1942年起陸續(xù)為中國讀者介紹了眾多蘇俄作品,從肖洛霍夫到托爾斯泰,這雙手,為中國讀者推開了俄羅斯文學的窗戶。”短短幾句話,勾勒出時間的景深,一位飽經(jīng)滄桑的俄羅斯文學盜火者的形象呼之欲出?!讹L骨》中涉及的主人公有29位,如何執(zhí)牛耳而抓要害,寫出千人千面,而非千人一面?舒晉瑜恐怕是受到《世說新語》的啟發(fā)。書中記載,人問顧愷之,為何畫人不點睛?答曰:“四體妍蚩,本無關(guān)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倍鹿?jié)的標題和采訪手記,正是《風骨》一書的點睛之筆。
          ⑥在編織素材和記述行文上,舒晉瑜做到了三重“互見”,一是同異互見,二是文史互見,三是生熟互見。
          ⑦所謂“同異互見”,是說書中人物的刻畫摹寫是于同中見異,于異中見同。譬如都是翻譯家,許淵沖、草嬰、屠岸等人,在作者筆下,既有個性,又有相同的一面。許淵沖的特點是追求極致、有個性;草嬰的特點是富于人道主義情懷,強調(diào)對譯作中的人物飽含感情;屠岸的特點是強調(diào)不同批評觀的碰撞閑發(fā),要有“聞過則喜”的精神。但他們又都以真善美為最高的價值追求,都把翻譯作為自己的終身志業(yè),都秉持獨立之精神,有著共同的知識分子氣質(zhì)。
          ⑧在講述書中人物的生活史、學術(shù)史、創(chuàng)作史的過程中,作者時而穿插一段歷史史實,時而引用一段傳主原話,時而穿插一段軼聞趣事,時而點綴一段親歷見聞,既有歷史還原,又有散文、小說之筆法,具有一般人物特寫所沒有的文學性,可視作“文史互見”。如寫馬識途接受美洲華人作家協(xié)會為其頒發(fā)的“終身成就獎”時,竟然說自己的一生沒有什么終身成就,只有終身遺憾。原來,作者先抑后揚,這遺憾正是作家一直忙于革命、建設(shè),而罕有時間和精力去實現(xiàn)自己的文學理想。
          ⑨《風骨》中收錄的名家大家,多是如雷貫耳的大人物,很多都在報刊網(wǎng)絡中高頻率出現(xiàn)過,如何于熟悉中見陌生,考驗作者的功力;而對于那些默默求索、社會知名度并沒那么高的人物,又要于陌生中見熟悉。這重“生熟互見”也是舒晉瑜的敘事特色之一。譬如馮其庸是著名紅學家,主持《紅樓夢》的校注工作,新校本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后,暢銷幾十年。讀者印象里,馮是以紅學家名世,但舒晉瑜卻并未止步于此,而是挖掘了他在考證玄奘東歸古道、多次深入甘肅和新疆的戈壁沙漠進行學術(shù)調(diào)查的經(jīng)歷。從已知到未知看似跨度很大的研究,卻都與馮其庸“重視文獻記載,重視地面遺跡的調(diào)查,重視地下挖掘的新資料”的研究方法有關(guān),彰顯了他重實踐的學風。
          ⑩在舒晉瑜娓娓道來的講述中,當代學人的思想地形圖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循人見精神,盡管書中的不少老人已經(jīng)作古,我們依然可以從作者的講述中,聽到他們留下的空谷足音,看見中華文脈傳承中的光風霽月。
    (摘編自張鵬禹《一部摹寫當代學人風儀與襟抱的用功之作》)(1)下列對文本第①段和第⑩段有關(guān)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舒晉瑜的名字是一塊響亮的招牌”,“響亮的招牌”形象地說明了舒晉瑜在文學報道領(lǐng)域知名度之高。
    B.“如貓頭鷹般冷靜而敏銳地洞察著文壇冷暖”,這一比喻揭示了舒晉瑜對文壇冷暖有冷靜而敏銳的洞察力。
    C.“當代學人的思想地形圖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用地形圖比喻當代學人的思想,體現(xiàn)他們思想的豐富多樣。
    D.“聽到他們留下的空谷足音,看見中華文脈傳承中的光風霽月”,兩個成語概括了《風骨》中人物的閱歷。
    (2)下列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風骨:當代學人的追憶與思索》是一部由舒晉瑜完成的合集,描摹還原出29位名家的人生旅痕、思想歷程與文化情懷。
    B.文章第②段介紹了舒晉瑜寫作《風骨:當代學人的追憶與思索》時面臨的三大挑戰(zhàn),第③段領(lǐng)起下文④到⑨段的內(nèi)容。
    C.《風骨:當代學人的追憶與思索》對29位知名人物軼聞趣事的穿插,既能體現(xiàn)人物學術(shù)精神的一個側(cè)面,又增強了可讀性。
    D.知名度高的人物寫出其陌生感,知名度不高的人物寫出其熟悉感,這是《風骨:當代學人的追憶與思索》的一大敘事特色。
    (3)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舒晉瑜將寫作對象從作家延展到學者,體現(xiàn)了她勇于迎接挑戰(zhàn)、迎難而上的精神。
    B.舒晉瑜從《世說新語》中顧愷之畫人不點睛一事中得到啟發(fā),設(shè)置了章節(jié)的標題。
    C.現(xiàn)實中許淵沖等翻譯家無法異中見同,但舒晉瑜卻能發(fā)現(xiàn)并表現(xiàn)他們相同的一面。
    D.舒晉瑜深入文學現(xiàn)場,是其《風骨:當代學人的追憶與思索》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4)寫“改革文學”的旗手蔣子龍,作者并未平鋪直敘,從他的少年時代講起,而是如異峰突起般上來先講了1975年《機電局長的一天》發(fā)表后遭遇的“檢查風波”,蔣子龍困執(zhí)己見的“硬骨頭”風格如溢目前。
    有人認為這一事例應該放在第⑧段中最好,請說明理由。
    (5)如果你校校長是全國知名校長,作為校報記者,你打算借鑒舒晉瑜寫作《風骨:當代學人的追憶與思索》的哪些方法來完成一篇以這位校長為對象的報告文學性質(zhì)的文章?

    組卷:4引用:1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梅   雪   圖
    王偉鋒
          畫師梅山石從一場紛紛揚揚的雪夢中猛然醒來,推窗望去,觸目皆白。冬日清寒,唯有墻角的蠟梅有幾絲暖意。
          凝寒鎖香,黃燦燦的花朵在冰雪素裹之下,愈加晶瑩剔透,仿若一盞盞倒掛的金鐘。
          梅山石用力抽了抽鼻子,于清冽的空氣中,捕捉到了淡淡的清香。平日,花香馥郁,恍若因了這一場浩大的雪事,花香竟躲藏在了蕊里,不肯輕易地發(fā)散出來。不過,即便是這似有若無的清淡之氣,亦令人無端地陶醉了。
          梅山石不禁合了雙目,沐浴在了這個晨光熹微的冬日。
          這株蠟梅,還是當初學畫的時候,師父特意贈送并移栽于他院中的。而今,光陰漫漶,師父已逝去經(jīng)年。師父因擅畫雪中蠟梅,而被人們稱為雪梅大師。師父對世人敬贈的尊號并不看重,每每告誡于他,畫畫的就是畫畫的,什么大師,什么名家,人家敬重的不過是你的名,而真正能夠存世的是你的畫。畫師還得靠一支畫筆兼濟天下,靠自身實力和畫功畫作立世。名啊利呀的,都是虛妄。一旦畫筆沾染上了名利之心,那畫筆流淌著的,就會是滯濁之氣。
          那樣的話,畫作也就毀了。
          畫作毀了,畫師也就跟著完了。
          偏是那時候,梅山石年輕,不服氣。那次,江南一位富商,重金求師父畫作而不得,轉(zhuǎn)而求其次,約梅山石畫一幅雪梅圖,定金是兩塊沉甸甸的銀錠。梅山石想,一幅畫而已,有何妨?況有銀兩作酬。師父真是越老越糊涂了。遂瞞了師父,用心作了畫出來。
          過后,梅山石才知道,富商竟將此畫作了偽,冒名是師父之作,被一竹姓之人重金購買,呈上朝廷。事發(fā)后,官府不但判富商無罪,反而將那姓竹的苦主,送進牢房監(jiān)押了起來。
          為此,師父盛怒,將他逐出師門,聲明斷絕師徒關(guān)系。
          往事,不勝唏噓。一念及此,梅山石禁不住老淚縱橫,悔恨之情凝結(jié)成兩粒碩大的淚珠,灑落雪地。
          后來,師父病重,彌留之際,將他找去。待他急慌慌遠路趕到,師父已口不能言,只是指著院中蒼勁古樸的老梅,用力向他搖了搖手。他已然明白了師父的良苦用心,遂用力點了點頭。
          一場啞謎,看得眾人莫名其妙。
          回來,梅山石一把火燒了以往的畫作。自此后,閉門思過,潛心作畫,警要將師父的衣缽傳揚下去。師父趕他走之后,似有轉(zhuǎn)悔之心,后來暗暗收了一關(guān)門弟子,方作罷??上В飞绞蛶煹軓奈从芯壷\面,只知其名曰竹一叟。
          梅山石收住心,回到書房,鋪開案頭紙張,一番凝神沉思之后,勾畫,點染,一幅雪中蠟梅圖便躍然紙上,揮灑著淡淡的墨香。
          原來,新來的知縣囑他多次,作一幅梅雪圖,參加縣里書畫雅集,畫好了,就將首屆梅雪大師的牌匾賜予他。梅山石本不想?yún)⑴c,奈何心里又著實放之不下。百般思之,覺得自己沉寂多年,是該東山再起了。
          梅山石仔細端詳,這幅不滿意,置之一旁。又接連畫了數(shù)幅,看過,仍是不滿意。今天這是怎么了?梅山石發(fā)覺,自己捉筆的手居然在微微顫抖。他嘆一口氣,重重地將畫筆擱置下來。
          書童忽然來報,說是大門口一個樵夫模樣的人前來乞討。
          奇怪的是,給吃的不要,給銀錢不接,偏要討一枝墻角盛開的蠟梅。
          書童知道,那株蠟梅是梅山石的最愛,寧可自己折胳膊斷腿,也休想折斷他一枝蠟梅。
          梅山石不禁愣住,思忖片刻,親自迎了出去。
          那樵夫衣著破舊,不過,觀其容貌言談,倒也眉眼斯文,舉止灑脫。樵夫深施一禮,聽聞梅畫師以雪梅名動天下,在下斗膽,欲與梅畫師切磋一二。
          大膽,就憑你!書童出言斥責。
          梅山石止住,吩咐書童,將樵夫讓進書房。
          樵夫倒也不客氣,昂然前行,在書房的案頭,將一枝畫筆舞弄得酣暢淋漓。說也奇怪,那支畫筆到了樵夫的手里,就好像全然變了樣,不再滯濁凝咽,而是揮灑自如,縱情快意,無比暢達。那畫上的朵朵寒梅,好像是在紙上立了起來似的,一朵朵傲立枝頭,似乎還散發(fā)著若有若無的淡淡幽香。
          樵夫畫罷,并不署名,擲筆大笑而去。
          梅山石捧著畫作,心里波濤洶涌。這樵夫的筆墨,深得師父真味啊,分明就是師父再世。不,跳出了師父的框架,更勝一籌。
          他想起了師父的關(guān)門弟子。莫非?梅山石不敢再想下去。
          他立時追出門,哪里還有樵夫的影子。
          門前曲曲折折的冰雪小道上,唯有一行竹葉樣的瘦腳印,指引著樵夫遠去的方向。于是,書童驚訝地看到,梅山石立住踉踉蹌蹌的步子,默然肅立,沖著樵夫遠去的方向,深深地彎下腰去。許久,沒有直起身來。
          一乘棉布小轎停在門前的雪路上。
          新知縣一眼就相中了那幅花朵立起來的蠟梅畫作。
          轉(zhuǎn)天,將梅雪大師的牌匾敲鑼打鼓地送了過來,卻發(fā)現(xiàn)梅畫師早已人去院空了。唯有墻角抖落冰雪裹挾的蠟梅,自在地散發(fā)著清冽撲鼻的幽香。
          新知縣不明白,梅畫師不肯接受梅雪大師的牌匾也就罷了,他很想當面問一問,為何要在畫上落款為竹一叟?莫非,梅畫師志趣轉(zhuǎn)移,躲進山里改畫竹子去了?
    (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梅山石年輕時應江南富商之約偷偷畫了一幅雪梅圖,既帶有一定的名利之心,也是出于對師父反復告誡的叛逆。
    B.師父臨終前指著院中老梅用力地搖手,其中包含的良苦用心,梅山石不但明白了,此后也一直切實地加以踐行。
    C.梅山石捧著樵夫畫的梅雪圖,心里波濤洶涌,是因為這幅畫深得師父真味,甚至跳出了師父的框架,更勝一籌。
    D.梅山石在樵夫的畫上落款為“竹一叟”,并在梅雪大師牌匾送來時人去院空,表明他此時已真正拋卻名利之心。
    (2)下列對文本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A.開頭描寫雪中蠟梅香氣馥郁,色彩金黃,形若倒鐘富有詩情畫意,也為下文交代蠟梅的來歷作鋪墊。
    B.“悔恨之情凝結(jié)成兩粒碩大的淚珠,灑落雪地”語帶夸張,化具體為抽象,變無形為有形,別具匠心。
    C.小說刻畫樵夫形象,雖然著墨不多,但形神兼?zhèn)涞赝怀隽碎苑虍嬎嚨木?、畫作的精美、畫品的高尚?br />D.小說以兩個疑問結(jié)尾,讀者無從知曉答案,這樣反而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增添了作品的藝術(shù)魅力。
    (3)小說帶有濃郁的傳統(tǒng)文化韻味,請結(jié)合全文簡要分析。
    (4)請結(jié)合全文簡要分析小說的敘述特點。

    組卷:3引用:2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關(guān)于“鴻”的文字記載,見于不同時期的碑文和古籍,幾千年來字形變化不大。
          “鴻”在《說文解字》中,指白色江鳥。蘇東坡有詩曰:“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詩中的“鴻”應是白色的纖細瘦小的水鳥,那么“鴻”究竟是什么鳥?①            :一是和鳳凰、大鵬一樣,為傳說中的白色大鳥,但現(xiàn)實中并不存在;二是鴻鵠為古人對鷹雁之類飛行極為高遠的鳥類的通稱;三是鴻和鵠一起指天鵝。后“驚鴻”在文人墨客不斷的追捧渲染之下,成為經(jīng)典美禽。
          或因“鴻”與“紅”同音,②             ?!绑@鴻”成為仙姿絕色的女子形象,始于魏晉文學家曹植。他在《洛神賦》中描繪了與洛神的浪漫邂逅,其中“翩若驚鴻,矯若游龍”句,意指如神女般體態(tài)輕盈、飄忽搖曳的樣子,洛神美麗絕倫、縹緲迷離的形象躍然紙上。從此“驚鴻”又成為③              。
    (1)下列各句中的“驚鴻”用作女子代稱的一項是
     

    A.彩筆諭戎矜倚馬,華堂留客看驚鴻?!獎⒂礤a《酬竇員外郡齋宴客偶命柘枝因見寄兼呈張十一院長元九侍御》
    B.樓中威風傾冠聽,沙上驚鴻掠水分?!拍痢都腻⒅輳埳崛说选?br />C.平沙細草荒芊綿,驚鴻脫兔爭后先?!K軾《書韓干牧馬圖》
    D.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懹巍渡驁@二首》(其一)
    (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組卷:0引用:1難度:0.5

四、作文(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入世、出世、遁世”是人生的三種姿態(tài)?!叭胧馈笔欠e極進取、當仁不讓,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俺鍪馈笔桥c自己所處的時代、社會保持一種心靈的距離,這種距離可以讓自己回身審視,從而生活得淡泊超脫、從容自在;但如果不能把握好“出世”的“度”,就會陷入“遁世”的境地,從而心灰意冷、消極逃避。人生奮斗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以怎樣的姿態(tài)面對充滿機遇和挑戰(zhàn)的大千世界,就顯得至關(guān)重要。
          讀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樣的感悟和思考?請結(jié)合材料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6引用:4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