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山東省聊城一中高二(下)期末歷史試卷
發(fā)布:2024/10/24 6:0:4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
-
1.圖1、圖2所示為學者蔡運章對山西陶寺遺址出土文物的研究成果。從中華文明探源的角度看,該學者的研究方向應是( )
組卷:0引用:2難度:0.5 -
2.“智庫”,又稱智囊團、思想庫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執(zhí)政卿和君子(士)是構成“智庫”群體的典型代表,到戰(zhàn)國時期則主要包括卿大夫的家臣(稷下之臣)、出身于民間的游說之士和民間教育群體等。這一變化主要反映了,當時( ?。?/h2>
組卷:7引用:8難度:0.7 -
3.岳麓書院所藏秦簡中,《尉卒律》規(guī)定:“為計,鄉(xiāng)嗇夫及典、老月辟(排除)其鄉(xiāng)里之入、彀(gòu,出生)、徙、除及死、亡者,謁于尉,尉月牒部(文書登記)之,到十月乃比(核實)其牒,里相就?。ㄒ玻┮詴嫛?;《金布律》亦載:“吏先為(?)印,斂,毋令典、老挾戶賦錢?!币陨虾單谋砻?,秦代“里老”( ?。?/h2>
組卷:5引用:3難度:0.5 -
4.《后漢書?循吏列傳》載,光武帝時“廣求民瘼(疾苦),觀納風謠,故能內(nèi)外匪懈,百姓寬息”,亦或“吏事刻深,亟以謠言單辭,轉(zhuǎn)易守長(郡守等地方長官)”。這主要體現(xiàn)了( ?。?/h2>
組卷:4引用:3難度:0.5 -
5.如果能打破“夷夏之辨”等傳統(tǒng)的思想壁壘便可發(fā)現(xiàn),所謂“五胡亂華”的本質(zhì)是中原王朝控制力衰退與周邊民族勢力崛興所導致的競爭與碰撞,隨之而來的則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出新的制度、文化,呈現(xiàn)出新的社會面貌,進而形成新的“中國”——隋唐國家。據(jù)此推知,這一時期胡漢交融的突出歷史貢獻是( ?。?/h2>
組卷:5引用:5難度:0.7 -
6.唐代兩稅法中戶稅的征收,原本是每戶按人丁和資產(chǎn)折算成貨幣繳納的,但“自定兩稅以來,錢日重,物日輕”,實行不到30年,即被迫多次下令改貨幣計征為折納實物。這一變動反映出,當時( ?。?/h2>
組卷:4引用:6難度:0.5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5分。
-
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早期華人移民
材料一 西班牙人在菲律賓的殖民統(tǒng)治與馬尼拉大帆船貿(mào)易,都離不開中國人特別是16世紀活躍在東南亞海域的早期華人移民的參與。早期華人移民以閩南人為主體,多為從漳州月港隨中國商船到菲律賓的華商及其雇傭者,這一群體在西班牙史料文獻中被稱為Sangley(生理人)。
早期華人移民在菲律賓活動概況類別 概況 運菲貨物 生絲和絲織品;亞麻布、棉布等各類紡織品;糧食、肉類、水果等食物;陶瓷;鐵、銅等金屬;珠寶、飾品、工藝品;硝石和火藥;中國商人轉(zhuǎn)運的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特產(chǎn)等 經(jīng)營地點 八連(Parian),位于馬尼拉北部,1581~1582年建成,專供中國移民經(jīng)商和居留,一直是華人在菲律賓最主要的聚集地 主要職業(yè) 面包師、裁縫、銀匠、理發(fā)師、火藥制造者等各類工匠;販賣來自中國各色貨物的商人,在八連出售食品、日用品的小商販;醫(yī)生和護理人員;受雇的伙計和家庭服務人員
材料三 在馬尼拉大帆船貿(mào)易延續(xù)的250年間,約有10萬人在菲律賓登船踏上移民美洲的旅途。1692年之后,在墨西哥城主廣場亞洲商戶聚集經(jīng)營地形成一個大型市場,西班牙人為其冠上了中國人在馬尼拉的聚集區(qū)——八連的名號。在西班牙學者馬丁梳理的相關原始檔案資料中,特別注明申請者身份為“chino”的如表5所列。
17世紀申請在墨西哥城售賣中國商品的chino名單(部分)姓名 年份 申請事由 Francisco Flores 不詳 在廣場、街道和戶外市場售賣產(chǎn)自西班牙本土、中國和當?shù)氐姆b Francisco Matias 1650 售賣中國和本地的雜貨、開采黑蜜 Francisco Garcia 1651 因原隨身在包中攜帶的執(zhí)照損壞,申請更換新的執(zhí)照。允許其在新西班牙周邊鄉(xiāng)村和墨西哥城售賣產(chǎn)自中國和西班牙本土的衣服、皮帶和其他雜貨 Antonio de la Cruz 1661 售賣產(chǎn)自西班牙本土、中國和當?shù)氐呢浳?/td>
(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正確,條理清晰。)組卷:0引用:2難度:0.5 -
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棉紡織品進口與消費的大爭論
材料一 英國組建皇家特許的東印度公司的初衷,是將本國優(yōu)勢商品毛織品等銷售到亞洲。結果,非但銷售欠佳,貿(mào)易船只反而滿載印度棉紡織品回到歐洲,這引發(fā)了歐洲范圍內(nèi)的“印度棉織物熱潮”和“印度熱”,并在17世紀70~80年代之后引發(fā)了一場長達數(shù)十年的有關棉紡織品進口與消費的社會大爭論。事實上,進入17世紀晚期,英國社會對海外物產(chǎn)特別是亞洲的咖啡、茶葉、瓷器、印花布以及美洲的蔗糖、煙草等成癮性奢侈品需求大增,預示了新的社會變革和新社會風尚的來臨。
東印度公司進口的亞洲貨物占比統(tǒng)計(單位:%)時期 胡椒 咖啡 茶葉 棉紡織品 1664-1670年 20.01 0.63 0.02 62.59 1731-1740年 4.3 5.35 9.26 65.35
——以上材料均摘編自曹瑞臣《棉全球化視野下近代英國社會對棉的消費及其社會論爭》(1)這場大爭論主要是由哪些矛盾引發(fā)的?
(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相關史實,對這場大爭論予以評析。組卷:11引用:4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