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三校協(xié)作體高三(上)聯考語文試卷(12月份)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學術基礎是考古學,中國現代考古學之所以能夠承擔這樣的任務并取得目前的成就,緣于其研究扎根于中國廣袤的土地,揭示了創(chuàng)造中華文明起源的先民們與這片土地真實的互動。
          中華文明的獨特性,與這片土地的地理形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人類文明的起源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有大型河流為農業(yè)的穩(wěn)定提供基礎,二是生活環(huán)境周邊有天然屏障為文明的存續(xù)提供保障。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巴比倫依托兩河流域,在伊朗高原、安那托利亞高原和波斯灣的包圍下發(fā)展起來;古埃及依托尼羅河三角洲,在沙漠、地中海和紅海的包圍下發(fā)展起來;古印度依托印度河流域,在喀喇昆侖山脈、興都庫什山脈和印度洋的包圍下發(fā)展起來。而古代中國的文明尺度,卻不是一兩條河流的流域和一塊擁有天然屏障的地理空間可以概括的。
          中華文明誕生的舞臺空間廣闊,地形多元,以高原以及大海為天然屏障,內部擁有高原、盆地、平原等豐富多樣的地形,劃分出各具特色的地理單元。中華文明起源依托的河流眾多,水系發(fā)達,又因為流域地形的多元而擁有豐富的支流水系,塑造出自成一體而又融匯連通的地理空間。中國現代考古學的發(fā)現表明,正是在這若干大河及其支流流經的無數個地理空間內,誕生了“燦若星斗”的早期中華文明:湟水、洮河流域孕育了馬家窯文化,渭河、涇河流域孕育了仰韶文化,錢塘江和太湖流域孕育了良渚文化等等。在這片廣闊而又獨立的空間里,多元的文化沿著相通而匯聚的水系在沖突與交流之中不斷融合,逐漸塑造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獨特氣質。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揭示的,不只是中國史前文明的發(fā)展水平和分布格局,更是中華文明這一優(yōu)秀基因的源頭所在。
          中華文明誕生的這片土地空間廣闊而多元,水系豐富而匯通,又因主體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主導的太平洋西岸地區(qū)而多水旱之患,所以自古就需要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群在水利、救災、交通等公共領域開展廣泛的協(xié)調合作,才能實現群體的存續(xù)和文明的發(fā)展,達到“天下太平”之境。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對“統(tǒng)一”和“大同”的追求由此發(fā)端。
          無論是良渚古城氣勢恢宏的水壩,還是秦始皇輻射天下的馳道,抑或是隋煬帝溝通南北的大運河,都是中國人數千年不變的文明初心在這片土地上刻下的痕跡。當我們通過考古工作重新認識它們的時候,我們不僅可以感嘆于祖先為文明發(fā)展所做的努力,更可以堅定我們完成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決心和信心。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探索的是文明的過往,其成果卻昭示了中華民族甚至整個人類的未來。進入新時代,中國考古學對此依然重任在肩。
    (摘自高逸凡《中華文明探源的歷史意義與中國考古學的未來之路》)材料二: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結果表明:中華文明既是在自身文化傳統(tǒng)基礎上形成的原生文明,在形成過程中,也與域外其他文明發(fā)生交流、碰撞與融合。
          大約5000年前,發(fā)源于西亞地區(qū)的小麥和家畜黃牛、綿羊等經中亞傳入我國西北地區(qū),并繼續(xù)向中原地區(qū)傳播,豐富了中原地區(qū)農作物和家畜的種類,在黃河流域形成了五谷農業(yè)體系和家畜飼養(yǎng)體系。與此同時,來自西亞地區(qū)的冶金術經我國西北地區(qū)傳入黃河中游地區(qū)后,與此前仰韶和龍山時代已經掌握的高溫燒制陶器的技術相結合,誕生了青銅容器鑄造技術,為夏商周王朝時期輝煌的青銅文明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放眼世界其他原生文明,無論是兩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還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皆是如此。至于世界各地非原生文明地區(qū),更是由于接受了周圍地區(qū)業(yè)已成熟的文明影響,從而加快了本地區(qū)的文化和社會發(fā)展,甚至實現了跨越式發(fā)展。例如,日本列島的史前文化在自身基礎上發(fā)展緩慢,進入公元前五六世紀,中國周代的稻作與粟作農業(yè)技術和青銅器經由朝鮮半島傳至日本列島西部。進入公元一世紀后,日本列島西部九州地區(qū)的一些小國向東漢王朝朝貢,與漢王朝建立了直接聯系。由此,中國漢文化傳入日本,稻作技術、銅器和鐵器的制作技術陸續(xù)被其接受,大大促進了日本古代歷史的發(fā)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考古學大力吸收借鑒歐美國家先進的考古學理論、方法、技術和理念,特別是各種自然科學的方法手段,令中國考古學煥發(fā)生機活力,極大提升了中國考古學分析研究古代遺存并從中提取各種信息的能力。加之中國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歷史文化精彩紛呈,地下遺跡遺物極為豐富,我們采用這些技術手段研究出的成果,遠遠超過歐美發(fā)達國家應用它們所得到的信息量。這是我們作為文明古國擁有考古沃土的得天獨厚之處。比如,關于良渚水壩的建筑年代,學術界曾有爭論,通過對水壩建筑材料“草裹泥”中的草莖進行測年,確定了水壩是在約5000年前修建的。
          無論是歷史經驗,還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現實變化都充分說明,開放包容、兼收并蓄,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保持活力的法寶。一切生命有機體都需要新陳代謝,否則生命就會停止。文明也是一樣,如果長期自我封閉,必將走向衰落。交流互鑒是文明發(fā)展的本質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取長補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摘自王巍《從中華文明探源看世界文明交流互鑒》)(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中華文明誕生的地理空間自成一體又融匯連通,并不符合人類文明起源的基本條件。
    B.兩河流域為古巴比倫農業(yè)穩(wěn)定提供基礎,高原與海灣的包圍為其文明存續(xù)提供保障。
    C.中華文明對統(tǒng)一的追求,發(fā)端于空間廣闊多元、水系豐富匯通又多干旱之患的狀況。
    D.日本列島的史前文明能夠實現跨越式發(fā)展,是因為其陸續(xù)接受漢朝文化成熟的技術。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現代考古學取得的成就啟示人們,中華文明探源應關注人和周圍環(huán)境的真實互動。
    B.如果不是多元文化在沖突交流中不斷融合,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獨特氣質就難以形成。
    C.從良渚水壩在兩則材料中都被提及可推知,良渚文化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對象。
    D.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獲得遠超歐美的信息量,可以看出先進技術對考古起著決定性作用。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最能契合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A.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持續(xù)勾勒和描繪著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fā)展的壯闊圖景,讓人民群眾切實了解到我們的民族和文化如何走到今天。
    B.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突破了西方學術界的標準,提出了判斷文明社會標準的中國方案,為中國乃至世界文明起源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C.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對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發(fā)展的歷史脈絡,對中華文明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
    D.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啟示我們,要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
    (4)兩則材料都提到了古埃及文明,請簡要分析其論證目的有何不同。
    (5)“每一種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存在的價值?!闭埥Y合材料內容,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組卷:32引用:7難度:0.2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8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十八歲的李響
    蔡楠
          說實話、我比較討厭李響。我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來添亂。
          他這么大歲數了,冷不丁就會出現在我的辦公室,還一直蹦來跳去的。他耳不聾眼不花,就是嘴笨,說話磨磨唧唧的。我就討厭他這一點,有話就說,說完就走不好嗎?還有,我還怕他蹦來跳去摔壞了,我可沒時間送他去醫(yī)院。李直也沒時間。李直比我更討厭他。
          于是我想趕他走。我泡上了一杯茶,給他端過去。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邊,喝點吧,喝完了哪里來就回哪里去吧,我明天還出門呢!
          李響就把一杯茶喝光了。我看到那杯茶透亮亮地流到了李響的體內,他的身體就不飄了,也不蹦不跳了,穩(wěn)穩(wěn)當當地站在了那里。
          我知道,茶水沖掉了這些年堵在他喉嚨里的東西,他的聲道開始通暢了。我拿出一個宜興紫砂陶壺,又拿出一罐好茶給他,“你可以走了!”他把東西撥拉到一邊去,清清爽爽地說,“我不是來要東西的,我想跟你出門,去南泥灣——”
          我吃了一驚。他怎么會知道我要去南泥灣?我趕緊去扶他,我怕他說胡話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來,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卻不坐,腰板挺直了盯著我:“李游,你說到底帶我去不?”
    “我去是有項目做,你去干什么?”
    “我給你當向導,我熟悉那里,在那里打過仗!”李響一字一頓地說。
    “快別說你打仗的事了,你當年是偷著跑出去的,瞞著父母,連新婚10天的媳婦都瞞著。知道李直為什么討厭你嗎?就是討厭你偷著跑了?!?br />“我那不是偷著跑,是當兵抗日去了?!崩铐憼庌q著。
    “那你打仗了嗎?”
    “打了,不過,也算沒……沒打?!崩铐戇@回坐下了,我看到他的眼神有些黯淡,“我跟隊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莊附近的陳莊和鬼子打了一仗,還沒沖鋒,我的腿就中了一槍。后來腿瘸了,我就當了炊事員?!?br />      我“噗嗤”一聲,剛喝進去的一口茶差點噴出來。
    “那后來呢?”
    “后來我還參加了百團大戰(zhàn),后來就跟著部隊去了晉西北,再后來……就去了延安?!崩铐懙难凵裢蝗挥辛斯饷ⅲ拔沂且蝗骋还盏馗筷爜淼窖影瞾淼矫飨磉叺?。那時候,我和戰(zhàn)友們都覺得這回有仗要打了,我們得保衛(wèi)延安啊!可是……可是毛主席卻讓我們去南泥灣種地。”
    “你是說,你去南泥灣開過荒?”我覺得李響順暢的話有點離譜,“怎么這些年也沒聽你說過呢?”
    “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沒種過地!”李響擺了擺手,“再說了,你和李直哪里關心過我啊?!?br />      李響說得對,李直和我確實不大關心他。他從18歲就扔下媳婦跑了,李直出生的時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誰。李直他們娘倆在動亂的時光里自己熬過來就不錯了,哪里還能關心他。
    “你們不關心我,可我惦記你們!”李響嘆了口氣,“原來我想打完鬼子就回來,后來我又想等南泥灣的地種好了再回來??赡夏酁澈茈y纏啊……”
    “你就別找理由了,你根本沒想過回來!”我望著李響。
    “別……別瞎說,我李響不是那種人。那時候的南泥灣,天寒地凍,荒無人煙。部隊開拔到那里,沒吃沒穿沒住的。我當炊事員還不知道嗎?紅米飯南瓜湯,那是后來才有的,挖野菜也當糧,大冬天往哪里去挖野菜?反正,炊事班里也沒飯可做,我就拿起做飯的鐵鏟,穿著單衣,跟大家去開荒了……”
          我不說話了。聽李直講過,他兩歲的時候,縣上的干部送李響的包裹回來時,確實帶著一把鐵鏟,不過鏟子只剩了個破片片。
          見我不說話,李響來勁了,說,“你承認我說的是真的吧?帶我去吧!”
          我湊近李響,把他抱住了。他的身體很輕,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單是李響,還有李響的故事。
          我決定帶李響走。
          李響跟著我來到了南泥灣,卻蒙圈了。他找不到開過荒的地方了。他不吹了,只能由我給他當向導。我開著導航,帶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舊址、南泥灣墾區(qū)政府舊址,帶他去了黨徽廣場,還帶他去了南泥灣風景區(qū),參觀了南泥灣特有的民宿……
    “看,我就在這里開過荒,在這里住過——”
          李響在一孔被改造成農家院的窯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來。
          我知道,我應該辦我的大事了。我走進窯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了。那是南泥灣開發(fā)區(qū)的領導。我從電腦包里拿出了一份簽好字的合同。我說:“這是我們公司引進的石墨烯技術,現在我無償地獻給南泥灣,用上這種材料,窯洞加熱快,也非常環(huán)保。再有,我的集團公司,捐獻一批白洋淀環(huán)保充電車,方便旅游,第一批已經在路上了……”
          辦完這件大事,我回頭再找李響,卻沒有他的蹤影了。我不能弄丟李響。
          我知道李響去了哪里。我急匆匆來到了九龍泉烈士紀念碑前,果然看到李響一動不動地站在那里。確切地說,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紀念碑里。我聽到了導游的講解:
          李響,河北雄安人,曾經創(chuàng)造一天開荒4.23畝的記錄,他用鐵鏟和镢頭連續(xù)開荒一個月,最后累死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歲……
          我的眼淚急速地涌了出來,我大聲喊道,爺爺,你的孫子來看你了……
    (有刪改)
    【注】1941年3月,八路軍三五九旅在旅長王震的率領下在南泥灣開展了著名的大生產運動。
    (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開頭提到“正忙一件大事”,這既是李游討厭李響的說辭,又設置懸念,激發(fā)讀者閱讀興趣。
    B.“眼神有些黯淡”“眼神突然有了光芒”等神情的變化,形象寫出李響對革命斗爭的自豪和熱情。
    C.從一線戰(zhàn)士到炊事員再到開荒者,身份的變化,既豐富了李響的經歷,又使小說主題更加多元化。
    D.導游對李響故事的講解,讓讀者更客觀真實地了解了爺爺的偉大,豐富人物形象,增強感染力。
    (2)關于文中南泥灣墾荒的相關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響回憶南泥灣開荒的情形,表現出生產運動的艱苦,反映了當時革命形勢的嚴峻。
    B.“拿起做飯的鐵鏟”“穿著單衣”等細節(jié),以點帶面,展現了戰(zhàn)士們堅韌頑強的品質。
    C.李響南泥灣開荒的經歷,集中體現了南泥灣精神,也促使后文中李游的態(tài)度發(fā)生變化。
    D.南泥灣墾荒的情節(jié),是李游與李響故事的紐帶,也是下文“我不能弄丟李響”的原因。
    (3)小說前后分別使用“李響”和“爺爺”兩個不同的稱呼,其中蘊涵著“我”怎樣的情感態(tài)度?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
    (4)本文榮獲“南泥灣杯”全國征文大賽一等獎,請結合文本從構思和主題兩方面分析小說獲獎原因。

    組卷:39引用:18難度:0.7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1小題,9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目前,中國超過3億人存在睡眠障礙問題,睡不著、睡不好、睡不醒、不想睡……晚上熬夜似乎已成為公眾生活的常態(tài)。調查顯示,接近半數以上人群經常熬夜,每周有4天及以上晚于23點入睡,而在熬夜的原因中,①
     
    :一方面,時間大多被手機屏幕霸占,主動或被動地選擇娛樂來消磨時間;另一方面,迫于高強度的職場壓力,熬夜工作。
          熬夜帶來的健康問題也讓很多人惴惴不安。大家的擔憂既有“內在”方面,如免疫力下降、三高、猝死等;②
     
    ,如脫發(fā)、皮膚變差、衰老和肥胖等。熬夜導致的健康損傷中,猝死、“三高”及心律加快等問題均與心臟問題相關,熬夜人群中45.3%的人擔心會傷害心臟。
          健康的“健”,本義是強壯有力,也暗喻著律動。律,既是自然規(guī)律、生物節(jié)律,也包括③
     
    ;我們應倡導全民規(guī)律作息、不熬夜的輕松哲學,不斷喚醒和提升全社會對于睡眠健康的重視。
    (1)以下四句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晚上熬夜似乎已成為公眾生活的常態(tài)。
    B.調查顯示,接近半數以上人群經常熬夜。
    C.猝死、“三高”及心律加快等問題均與心臟問題相關。
    D.不斷喚醒和提升全社會對于睡眠健康的重視。
    (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組卷:22引用:13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學者劉兆玄提出教育應涵蓋“五識”,即學識、常識、見識、膽識、賞識。學識,指學問知識,能提升我們認知水平與改造世界的能力。常識,指日常知識,具有普遍性和基礎性,能使我們觸類旁通。見識,指見解,是對知識的應用與實踐的反思,能使我們有“遠見”“卓識”。膽識,即膽量,指敢于實踐,敢于挑戰(zhàn),敢于創(chuàng)新,能決定我們做事的執(zhí)行力。賞識,是對人或事物的欣賞,能使我們悅納他人與自己,享受生活。
          請從“五識”中任選三“識”,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11引用:2難度:0.6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