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四川省內江六中高二(上)期中歷史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選擇題(每題1.5分,共48分)
-
1.孟子有言:“諸侯有行(周)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內,必為政于天下?!表n非卻針鋒相對地指出,“故(周)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偃王行仁義而喪其國”,“仁義用于古而不用于今”,并認為“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兩人的言論實質上體現了( ?。?/h2>
組卷:11難度:0.7 -
2.漢初,“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的情況時有發(fā)生,為此漢初儒士叔孫通主張“禮者,因時世人情為之節(jié)文者也”,他建議“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制禮進退,與時變化”。在其制定的漢家-代之制下,朝中“無敢歡嘩失禮者”。這一現象表明漢初( ?。?/h2>
組卷:0引用:7難度:0.7 -
3.司馬遷自敘其所著《史記》宗旨時有“厥協(xié)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之言。東漢學者班彪則認為《史記》“其論術學,則崇黃老而薄《五經》;序貨殖,則輕仁義而羞貧窮;道游俠,則賤守節(jié)而貴俗功。”兩人的認識反映了漢代( ?。?/h2>
組卷:1難度:0.6 -
4.兩漢時期,朝廷大力修建各類祠堂,主要有宗族祠堂、顯宦名哲祠堂等,民間亦盛行立祠之風。這些祠堂規(guī)模宏偉,廣泛分布于全國各地,用來祭祀祈福、紀念緬懷和昭德勸來。漢代祠堂的興盛( )
組卷:4引用:14難度:0.5 -
5.朱熹針對當時有些儒者“徒知而不行”的學風,批評指出“大抵今日之弊,務講學者多闕于踐履”,認為“既致知,又須力行。若致知,而不力行,與不知同。”在此,朱熹( ?。?/h2>
組卷:11引用:13難度:0.6 -
6.南宋有相當多的通俗教育讀本,如《勸孝文》《勸學文》《勸農文》等,《三字經》更為經典,幾乎家喻戶曉。這些讀物都是勸導民眾遵循長幼有序男女有別、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的。這反映出( )
組卷:30引用:21難度:0.5 -
7.南宋學者陳亮指斥世儒自以為得正心誠意者,實皆麻木不仁,“舉一世安于君父之仇,而方低頭拱手以談性命”。他提出“為士者”要有良好的品行,“居官者”要有處理政事的本領,君主要有“天下為公之心”,“立政之大體,總權之大綱”。據此可知,陳亮( ?。?/h2>
組卷:8難度:0.6 -
8.如表為唐到宋各繪畫題材畫家人數匯總。推動唐宋繪畫之變的原因主要是( )
人物 山水 花鳥 唐朝(上)(618-756) 40 16 7 唐朝(下)(757-841) 10 34 15 建隆元年一熙寧七年(960-1074) 56 31 43 熙寧八年一乾道三年(1075-1167) 42 91 84 組卷:9引用:14難度:0.6 -
9.為了使儒學在哲理上與佛、道相抗衡,理學家們大量吸取佛、道思想的思辨成分,構成嚴密的哲學邏輯結構,同時注重將佛、道修行體系引向“齊家”“治國”“平天下”,使虛幻出世的神學觀念重新回到現實的人世,使哲學的終極從彼岸回到此岸。這說明理學( ?。?/h2>
組卷:16引用:16難度:0.5 -
10.以李贄、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等學者為代表的一批明清早期啟蒙思想家,在批判和否定宋明理學家純粹道義論幸福觀的同時,還重構了幸福的內涵。他們把人的幸福還原為平等的個體訴求,倡導重欲、尚利、貴私的價值取向,不再把幸福的維度局限于封建道德的枷鎖之內。這表明明清早期啟蒙思想( )
組卷:26引用:10難度:0.5 -
11.如圖為元代宮廷畫家劉貫道所繪制的《元世祖出獵圖》。畫面中忽必烈被安排在突出的位置,其威武的身軀與非凡的氣勢顯露無遺。這幅作品( ?。?/h2>
組卷:1難度:0.7
二、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25分)
-
3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5年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以筆名“中國之新民”發(fā)表《祖國偉大航海家鄭和傳》。這位中國現代史學之父,一方面有慨于中國被西方列強侵略和瓜分的現實,另一方面,有感于傳統(tǒng)舊史學的弊端,針對當時國民只知“家”,不知“國”,更不了解“國”以外還有一個世界,獨樹一幟倡導新史學,以啟蒙“國民意識”。這篇文章探討中華民族在世界歷史中的地位這一重大命題,是其倡導新史學的一個具體行動。梁啟超充分肯定鄭和是祖國偉大的航海家,“嘆我大國民之氣魄,洵非他族所能幾也”。同時,認為“成祖以雄才大略”,“乃恩揚威德于域外”,“鄭和之業(yè),其主動者,實絕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這不僅是因為他關注航海,而且也是他對中國在世界所處空間位置的定位思考。由此看來,我們也可以說鄭和下西洋研究自一開始就與中國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
——摘編自萬明《鄭和下西洋研究百年回眸》從政治角度評析上述材料所示梁啟超的鄭和研究。(說明:運用具體史實,對材料所示梁啟超的鄭和研究的一點或整體展開評析。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組卷:2引用:2難度:0.5 -
3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日耳曼派神秘主義者的理論學說是馬丁?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淵源之一。他們認為,用經驗的方法或邏輯的方法不能認識真理和達到幸福的生活。只有通過直接的“啟示”或“靈感”,通過心靈與最高的神的本原直接融合,才能認識真理。從12世紀起,由于城市經濟的發(fā)展,形成風靡全歐的異端浪潮,其中尤以法國的阿爾比派為著。阿爾比派運動發(fā)生于12世紀中葉法國南方城市的下層群眾之中,以阿爾比城為中心。阿爾比派又分為兩派:一派是華爾多派,一派是純潔派。由于阿爾比異端兩個派別都反對正宗教會和封建秩序,教皇于1209年組織十字軍對他們進行征討,部分阿爾比派信徒躲進皮埃蒙特的山林,在那兒一直生存到16世紀,當時他們被卷進新教改革的洪流,并把自己看作是宗教改革的先驅者。
——摘編自李平曄《人的發(fā)現——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概括宗教改革的背景。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組卷:4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