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1-2022學年青海省海東市高二(下)期末歷史試卷

發(fā)布:2024/5/15 8:0:8

一、選擇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 1.周朝建立之初分封了大量的諸侯國,其中大多為姬姓王室或姬姓宗族之人所有。但到了戰(zhàn)國時期,保存下來的姬姓諸侯國所剩無幾,戰(zhàn)國七雄中只有燕國是西周分封的姬姓諸侯國。這一變化反映了(  )

    組卷:41引用:20難度:0.7
  • 2.如表是先秦時期儒家的相關表述,由此可知,儒家( ?。?br />
    孔子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
    孟子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td>

    組卷:16引用:7難度:0.6
  • 3.據《高僧傳?卷六?慧遠》記載,魏晉時期高僧慧遠不僅博覽貫通儒家六經,而且善于為人解答疑惑,“嘗有客聽講,難實相義,往復移時,彌增疑昧。遠乃引《莊子》義為連類,于是惑者曉然”。這反映出魏晉時期(  )

    組卷:5引用:3難度:0.5
  • 4.如表所示為唐后期部分有明確記載的郡望及士族入仕人數(shù)統(tǒng)計。這一現(xiàn)象反映出( ?。?br />
    郡望 明經科 進士科 諸科
    隴西李氏 2 2 0
    博陵崔氏 2 3 0
    范陽盧氏 4 3 0

    組卷:0引用:2難度:0.5
  • 5.宋制規(guī)定,“執(zhí)政官委御史臺彈奏,尚書以下聽長官糾劾以聞”,“自宰臣至百官,自三省至百司,任非其人,事有失當”,諫官“皆得諫正”。這反映出宋代(  )

    組卷:50引用:24難度:0.5
  • 6.元代畫家倪瓚談論自己的作品時說:“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嘀?,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边@說明倪瓚的繪畫( ?。?/h2>

    組卷:0引用:8難度:0.7
  • 7.明洪武六年(1373年),朝廷設西寧衛(wèi),轄五個千戶所,其中四個設在西寧城內。西寧衛(wèi)不僅管轄西寧及其附近地區(qū),還控制著青海湖、柴達木及新疆南部的一些地區(qū)。弘治元年(1488年),朝廷又在西寧置撫治西寧兵備道,監(jiān)管當?shù)孛褡迨聞蘸臀鲗幮l(wèi)的軍事防務。這反映了明朝( ?。?/h2>

    組卷:5引用:5難度:0.7
  • 8.明清小說在敘事過程中往往涉及許多地方性的名物、制度或風俗習慣,明末清初的小說家常常對此予以解釋說明。如《二刻拍案驚奇》第八卷中,作者就方言中的“茶券子”與官方“茶引”的關系進行了解釋。這類做法( ?。?/h2>

    組卷:8引用:4難度:0.7
  • 9.《南京條約》簽訂后,清朝以朝貢使節(jié)的慣例屢次拒絕西方列強的“修約”請求,希望西方使節(jié)仍以客人身份穿中國朝服每三年或每五年覲見一次,由驛路進京,并保證全程有中國官吏護送。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公使駐京”獲得法律效力。這一變化反映出( ?。?/h2>

    組卷:0引用:2難度:0.5

【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27.材料“載厘改統(tǒng)”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最重要的財政稅制改革之一。厘金最初是曾國潘籌措鎮(zhèn)壓太平天國起義所需軍費而采取的一種戰(zhàn)時稅收,后逐漸在全國開展起來,稅率也從最開始的1%漲到20%甚至更多,幾乎達到“無地不征,無物不稅”的地步。作為一項徹頭徹尾的弊稅,厘金制度從一開始就鉗制了生產流通……又由于地方政府每年只需向中央政府繳納象征性的一小部分稅收,及至軍閥林立的北洋時期,厘金已然成為地方割據政權的經濟基石。1928年前后,南京國民政府在實現(xiàn)了形式上的“統(tǒng)一全國”后,為鞏固其統(tǒng)治,決心啟動“栽厘改統(tǒng)”改革。
    如果單純地把“裁厘改統(tǒng)”看作一場為外交活動提供便利、為增加中央政府財政收入和為加強中央政府對地方控制力而進行的改革,那么這次改革無疑是非常成功的。因為南京國民政府“改訂新約”和增加中央財政收入這兩個主要目的都達成了。總而言之,“栽厘改統(tǒng)”對于南京國民政府而言有利于自身,但不利于民生。
    ——摘編自孫晟《南京國民政府“裁厘改統(tǒng)”效果評析》(1)根據材料,概括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裁厘改統(tǒng)”的背景。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裁厘改統(tǒng)”的影響。

    組卷:0引用:2難度:0.5

【選修3:20世紀的戰(zhàn)爭與和平】

  • 28.材料  1912-1913年兩次巴爾干戰(zhàn)爭期間,以格雷為首的英國外交部通過“協(xié)調外交”實現(xiàn)英德“親密合作”,不僅保證了“協(xié)調外交”機制的有效運作,成功將危機控制在最小范圍內,還令英德兩國的關系至少在表面上進一步緩和。格雷曾表示:“我國與德國的關系得以提升,本人將盡力繼續(xù)保持兩國良好關系。”但在處理危機后續(xù)問題時,英國因急于從巴爾干事務中抽身,導致在該地區(qū)有直接利益的奧、意兩國失去約束,率先背離“大國一致”原則,而英德兩國對奧斯曼帝國的爭奪則瓦解了“協(xié)調外交”賴以維系的基礎。1914年3月,同盟國集團拋開協(xié)約國集團單獨行動以及后者的反制措施表明,雙方利益呈現(xiàn)完全對立狀態(tài),舊歐洲賴以維持和平的“協(xié)調外交”機制與多極格局均已不復存在。
    ——摘編自韓志斌、張弛《巴爾干戰(zhàn)爭前后英國的“協(xié)調外交”》(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20世紀初英國“協(xié)調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初英國“協(xié)調外交”失敗的原因。

    組卷:0引用:2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