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3-2024學年北京市十一學校亦莊實驗中學高一(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10/23 15:0:2

一、本大題共1小題,共15分。

  • 1.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劉宗周《<論語>學案》中說:“‘學’字是孔門第一義?!闭J為對“學而時習之”中“學”的理解是理解本章乃至整個孔子儒學思想的基礎。那么,如何理解“學”呢?
          至少在東漢之前,對“學”通行的解釋是“覺”?;寿┱J為:“學,覺也,悟也。”這個理解不無道理。但皇侃進一步解釋:“言用先王之道,導人情性,使自覺悟。”強調(diào)以“先王之道”來對人的性情進行引導:這一過程不是“自覺悟”,而是學習外在的知識,服從外在的訓導。這種以“導”為前提的“覺”明顯是不徹底的,要達到“自覺悟”,還需要從自身切近處入手,“遠取諸物,近取諸身”,來獲取對人生、對世界的基本認識。子夏說“君子學以致其道”,在儒家那里,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而“天道遠,人道”,因此,在學習中,對日常人事的體驗是達到“自覺”的相對容易的途徑。
          對“學”的另一種較為常見的解釋是“效”,有“效法”之義。“效”的基本方法是誦讀記載先賢言行的著作,即“讀書”?!皩W謂讀書”是宋明理學著述中常見的觀點,不過將“效”只是理解為效法先賢,甚至進一步引申為讀書,并將其作為“學”的全部意義,則顯得偏狹。因此,有許多學者對以讀圣賢書為學的做法提出了批評,激烈的如李贄、顏元自不待說,連一些理學的服者也不贊同將學與讀書等同起來,明代的郝敬說:“或問:學是誦讀否?曰:不廢誦讀,不倚誦讀?!笨芍^是一種較為肯的見解。
    “學”的過程是“說(悅)”的。中國自古就有“十年寒窗苦”“學海無涯苦作舟”等說法,愉悅何來呢?通過前文對“學”字的分析可知,孔子所謂“學”,并非后世科舉等功利的目的驅動之下的首窮經(jīng)之“學”,而是將“學”作為完善自身人格、不斷實現(xiàn)人生超越的途徑。如果將功名利祿當作“學”的目的,并以外在最終結果的獲得為幸福,那么作為達到這一幸福結果的代價的“學”的過程,往往是苦的。而如果超越外在的功利目的,將“學”作為自身完善的必由之路,那么“學”一分,便能夠自得一分。從目標上說,學無止境:從過程上說,每一點一滴的進步都是結果??鞓繁銜殡S著對自身每一個細微進步的體會油然而生,至于別人知與不知,都不會影響自己的情緒。
    (取材于趙清文的相關文章)(1)下列對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對“學”的理解關系到對整個孔子儒學思想的理解
    B.皇侃推崇先王之道,主張以此作為學習的重要內(nèi)容
    C.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不過人道比天道更易于把握
    D.明代的郝敬不贊成誦讀圣賢書,他的觀點比較合理
    (2)根據(jù)材料一,下列關于學習苦樂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學習過程的苦樂與學習的目的有關
    B.通過科舉獲得的功名利祿往往是苦的
    C.通過學習完善自我的過程令人愉悅
    D.自我進步的快樂與別人是否知道無關
    材料二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通常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學問是要大家隨時練習它,不也高興嗎?”(南懷瑾《<論語>別裁》)“學了,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楊伯峻《<論語>譯注》)這些理解從字面上看是確切的,但再細加思考,則似嫌簡單,“學”并不僅僅指需要溫習、練習的學問,而“習”也并不只是溫習、練習的意思。
    要理解孔子之學,必須了解“學”的內(nèi)涵??鬃诱J為學習內(nèi)容相當廣泛??鬃訌男【驮鴱氖露喾N工作,駕得一手好車,彈得一手好琴,還管理過倉庫、畜牧,孔子對入門弟子的教育即是從技能開始,內(nèi)容是“六藝”(御、射、書、數(shù)、禮、樂)??鬃右簧鷮Α对姟贰稌贰抖Y》《樂》《春秋》《易》進行了系統(tǒng)的學習、整理和研究,并以它們?yōu)榻滩???鬃雍苤匾曀枷雮惱淼赖路矫娴慕逃岢隽恕叭省边@一儒學核心思想??鬃舆€十分關心社會政治現(xiàn)實,指導學生如何從政。
    “習”與“學”息息相關,有“實習、實踐”的意思。孔子十分重視實踐,以是否見于行動,來確定其是否為“學”或“好學”,技能需要練習,而思想倫理與政治理念則非實習、實踐不可??鬃咏虒W生:“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睆娬{(diào)的就是實踐、躬行。把“習”理解為“溫習”,是從書本知識的教學方面分析:把“習”理解為“練習”,是從知識、技能的可操作性上解釋:把“習”理解為“實習、實踐”,乃是從孔子教育觀、政治思想觀著眼,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道德實踐和社會實踐,是“行”孔子之“道”,這一理解,應該較為契合孔子學說。
          學之習之,知之行之,這一學習理論也開了中國教育史知行論之先河。目前,教育注重書本知識、技能的掌握,而對貼近社會生活的道德禮義的規(guī)范和實踐不夠重視,孔子的這一教育思想對現(xiàn)代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先學做人,再學文章,強調(diào)學而習、知后行,是孔子教學的成功之處,提示我們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必須聯(lián)系生活實際,切忌空談。
    (取材于朱依群的相關文章)(3)根據(jù)材料二,下列關于“學”“習”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將“學”“習”解釋為“學問”“練習”完全錯誤
    B.孔子本人多才多藝,學能致用,是“學”的典范
    C.孔子的教育觀、政治思想觀重視道德和社會實踐
    D.教育要重視“學”“習”聯(lián)系,“知”“行”結合
    (4)“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所蘊含的關于“學習”的教育思想有哪些?請根據(jù)上面兩則材料進行概括。

    組卷:14引用:2難度:0.1

二、本大題共2小題,共27分。

  • 2.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曹彬,字國華,彬始生周歲,父母以百玩之具羅于席,觀其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須取一印,他無所視,人皆異之。
          五年,使吳越,致命訖即還。私覿【注】之禮,一無受。吳越人輕舟追遺之,至于數(shù)四,彬猶不受。既而曰:“吾終拒之,是近名也?!彼焓芏?bdo class="mathjye-underpoint">籍之以歸,悉上送官。
          初,太祖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嘗造門,群居燕會,亦所罕預,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陽召歸,謂曰:“我畸昔常欲親汝,汝故疏我?”彬頓首謝曰:“臣為周室親,復忝內(nèi)職,靖恭守位,猶恐獲過,安敢妄有交結?”
          七年,將伐江南。長圍中,彬每緩師,冀煜歸服。城垂克,彬忽稱疾不視事,諸將皆來問疾。彬曰:“余之疾非藥石所能愈,惟須諸公誠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殺一人,則自愈矣?!敝T將許諾。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與百余人詣軍門請罪,彬慰安之,待賓禮,請煜入宮治裝,彬以數(shù)騎待宮門外,左右密謂彬曰:“煜入或不測,奈何?”彬笑曰:“煜素懦無斷,必不能自引決。”煜之君臣,卒賴保全。
          初,彬總師也,太祖謂曰:“俟克李煜,當以卿為使相?!备睅浥嗣?bdo class="mathjye-underpoint">預以為賀。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廟謨,乃能成事,吾功哉,況使相極品乎!”美曰:“何謂也?”彬曰:“太原未平爾?!奔斑€,獻俘。上謂曰:“本授卿使相,然劉繼元未下,姑少待之?!奔嚷劥苏Z,美竊視彬微笑上覺,遽詰所以,美不敢隱,遂以實對。上亦大笑,乃賜彬錢二十萬。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過多得錢爾?!?br />      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駕臨問,手為和藥,賜白金萬兩。六月薨,年六十九。上臨哭慟。
    (取材于《宋史?曹彬列傳》)【注】覿(dí):相見
    (1)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遂受而之以歸 籍:登記造冊
    B.太祖禁旅 典:主管,掌管
    C.副帥潘美以為賀 預:參與,加入
    D.賜白金萬兩 仍:于,又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A.觀其 一無
    B.吳越人輕舟追遺之 賓禮
    C.汝故疏我 功哉
    D.彬總師也 上臨哭
    (3)對下列文中語句的解釋,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使吳越,致命訖即還 出使吳越,傳達旨意完畢即刻返回
    C.吾終拒之,是近名也 我如果一直拒絕收禮,就會得到好的名聲
    E.請煜入宮治裝 請李煜進入宮殿收拾行李
    G.上覺,遽詰所以 皇帝察覺了,急忙追問其中的緣故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曹彬拒絕借公務而取私利,不過他做人處事也講究變通,收下禮品后如數(shù)上交。
    B.曹彬為官清正,對宋太祖不巴結逢迎,對同僚也不結黨營私,深得太祖的賞識。
    C.曹彬突然稱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殺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禮相待。
    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眾,宋太祖雖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備,并有所防范。
    (5)文中第5段寫道“美竊視彬笑”“上亦大笑”,請分別簡述兩處“笑”的緣由。

    組卷:4引用:2難度:0.5
  • 3.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問題。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賞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br />(《論語?里仁》)【注釋】①處:處在、居處。②造次:倉促之間。
    (1)“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北揪渲械摹捌涞馈敝甘裁??全段表達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2)“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楊伯峻《論語譯注》認為,“得之”應改為“去之”;也有學者認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應刪去,請根據(jù)以上兩種不同解讀,分別解釋句意。
    (3)結合本文及以下條目,分析孔子對“富貴”與“快樂”持怎樣的觀點。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薄墩撜Z?述而》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薄墩撜Z?衛(wèi)靈公》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薄墩撜Z?里仁》

    組卷:3引用:1難度:0.6

五、本大題共5小題,共48分。

  • 10.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h2>

    組卷:33引用:3難度:0.5
  • 11.作文。
          一座城,是一個人身心棲居的家園;一個人,又會給一座城帶來溫度與活力,甚至會影響一座城的氣質(zhì)與精神……人和城的故事,一直都在上演著。
          請以“一個人和一座城”為題目,寫一篇文章,不少于700字。
          要求:思想健康:內(nèi)容合理、充實;語言流暢,書寫清晰。

    組卷:3引用:1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