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西省吉安市吉水中學高考語文一模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不應無視舊體詩詞
近幾年,《中國詩詞大會》《詩書中華》等傳統(tǒng)詩詞類電視節(jié)目一度在各類媒體上“刷屏”,其高人氣可見一斑。詩詞類電視節(jié)目的成功絕非偶然,它生動說明傳統(tǒng)詩詞在今天仍具有深廣的群眾基礎,傳統(tǒng)詩詞背后所連接著的傳統(tǒng)文化在今天仍有著無可比擬的影響力。從人們對詩詞類電視節(jié)目發(fā)自內心的熱情來看,舊體詩詞的閱讀、創(chuàng)作及評論仍然是當代精神文化生活不容忽視的一部分。然而,翻開各類現(xiàn)當代文學史論著,卻基本見不到現(xiàn)當代“舊體詩詞”的蹤影。一熱一冷,引人深思。
傳統(tǒng)詩詞之“冷”,源自近現(xiàn)代以來中國詩歌傳統(tǒng)的斷裂。中國從來以“詩國”著稱,綿延數(shù)千年的詩歌傳統(tǒng)定義并深刻塑造著我們民族精神生活的整體品格。姑且不論《詩經(jīng)》《楚辭》的濫觴、唐詩宋詞的輝煌,即使是在“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王國維語)邏輯下通常被認為以小說、戲曲為代表文體的明清兩代,讀書人也仍以“詩歌”為文學的正宗、以“詩人”為最高的褒揚。然而,這一詩歌傳統(tǒng)在近現(xiàn)代出現(xiàn)巨大的斷裂。造成斷裂的表面原因是鴉片戰(zhàn)爭后西學東漸的大潮以及白話文的提倡和推廣,小說這一文體取代了詩歌成為中國文學新的“正宗”。其潛在原因是“進化論”邏輯在文學領域的消極影響:傳統(tǒng)詩詞因自身“不可避免”的落后與缺陷,“不可避免”地被“科學”“先進”的新詩所淘汰、取代。近幾十年,在市場大潮挾裹而來的浮躁氣息沖擊下,中國詩歌傳統(tǒng)的斷裂就愈來愈嚴重了。
五四運動以后,隨著白話文學的興起,大部分文體逐漸完成了由“文言”向“白話”的轉換。正是在這一進程中,古典詩詞不僅失去了文學主流地位,而且逐漸被排斥在“現(xiàn)代文學”之外。
其實在20世紀的文藝舞臺上,舊體詩詞的身影一直未曾消失:從1909年成立的南社,到上世紀40年代延安時期的“懷安詩社”,再到1976年的“天安門詩抄”,乃至如今個性鮮明、自成一家的網(wǎng)絡詩詞創(chuàng)作,舊體詩詞都展現(xiàn)著綿長堅韌的生命力。這些舊體詩詞的創(chuàng)作者來自于廣泛的社會階層,郭沫若、魯迅、郁達夫、毛澤東、程千帆、王季思、齊白石、黃賓虹……他們將舊體詩詞與自身所長結合起來,開拓了舊體詩詞的意境和表現(xiàn)領域。
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舊體詩詞”作品并非與現(xiàn)代絕緣。比如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毛澤東的“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這些“舊體詩詞”的用字、意象、意境,無不透露出中國現(xiàn)代化過程中的新氣象,它們是中國的,更是現(xiàn)代的,理應被視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不可或缺的形態(tài)之一,甚至可以說,它們更直觀地體現(xiàn)了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承續(xù)與再創(chuàng)造。反對“舊體詩詞入史”者多從舊體詩詞缺少“現(xiàn)代性”這點來立論,可問題在于:倘若用以立論的來自西方的“現(xiàn)代性”本身就是一個曖昧含混、充滿歧義的概念,且本身在某種程度上對中國近百年復雜的文學生態(tài)“水土不服”的話,那么這些反對的聲音是否依然有效呢?此外,倘若我們的文學史寫作無視舊體詩詞創(chuàng)作大量且客觀存在著的這一現(xiàn)實的話,我們何談尊重歷史、何談學術研究的客觀中正呢?
雖然已經(jīng)有學者開始嘗試在現(xiàn)當代文學史書寫中加入舊體詩詞的章節(jié),如嚴家炎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但是,正如學科規(guī)范的確立一樣,學科規(guī)范的修改以及學界共識的調整還需要漫長的過程。我們目前距離“舊體詩詞”真正“入史”似乎依然遙遠。
(摘編自《人民日報》,作者為四川大學教授)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詩詞類電視節(jié)目的大受青睞,可以生動地說明傳統(tǒng)詩詞在今天仍具有深廣的群眾基礎。
B.由于種種原因,現(xiàn)在各類現(xiàn)當代文學史論著里已經(jīng)見不到現(xiàn)當代“舊體詩詞”的蹤影。
C.文學發(fā)展到了明清兩代,人們也仍以“詩歌”為文學的正宗、以“詩人”為最高的褒揚。
D.詩歌傳統(tǒng)斷裂,它的根本原因是“進化論”在文學領域的消極影響,被取代無可避免。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采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方式展開,從社會熱點現(xiàn)象入手,層層推進,條理清晰。
B.文章在行文過程中兼顧了道理論證和事實論證,既有理論的分析,也有擺事實舉例子。
C.作者列舉魯迅、郁達夫、毛澤東、黃賓虹等人的例子,可證明20世紀舊體詩詞并未消失。
D.文章末段在上一段的論證基礎上對“舊體詩詞”目前能否“入史”的問題表達出了擔憂。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千年來延續(xù)的詩歌傳統(tǒng)定義并塑造著我們民族精神生活的整體品格,是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脈之一。
B.如果沒有五四以后,“文言”向“白話”的轉換,古典詩詞也就不會失去文學主流的地位,而被排斥在文學外。
C.舊體詩詞可以通過意象、意境等來展示中國現(xiàn)代化過程中的新氣象,因此應該被視為現(xiàn)當代文學不可或缺的形態(tài)。
D.反對“舊體詩詞入史”的觀點無論從“現(xiàn)代性”有無的立論基礎看,還是從客觀存在的事實看,都很難站得住腳。組卷:16引用:10難度:0.6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Ⅰ(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記者:《紅樓夢》是一部經(jīng)典小說,它被置放在一個非常高的地位,甚至與民族的文化自信聯(lián)系在一起,您認為呢?
張慶善:偉大的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的名字,就是一個民族的自豪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對增強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力有著重要作用。曹雪芹與《紅樓夢》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在世界文學史上,《紅樓夢》與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共同矗立在世界文學的頂峰。
記者:今天的年輕人,應從什么價值角度來讀《紅樓夢》?
張慶善:我認為欣賞、審美、感悟,是年輕人閱讀《紅樓夢》的主要追求。首先要把《紅樓夢》當成一部文學作品閱讀,而不要總是去獵奇、猜測是不是映射當時的政治,甚至將其當成了“清宮秘史”,這些都是不正確的。其次,對當代讀者來講,偉大文學經(jīng)典給予你的價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兩點,即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閱讀《紅樓夢》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社會、對人生、對人情世故的認識,可以提高你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yǎng)。
(摘編自《中國紅樓夢學會會長張慶善談<紅樓夢>:一幅完備的社會歷史畫卷》)材料二:
今日“文化自信”已成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文化自信的底氣盡管來自多方面,但不可否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其中一個重要來源。作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杰出代表,《紅樓夢》在推動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價值。如何讓《紅樓夢》這部古代作品融入當代讀者中,從而激活經(jīng)典呢?
首先,使《紅樓夢》“融進去”,為文化自信注入活力。所謂“融進去”,就是讓《紅樓夢》這部傳統(tǒng)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融進每個中華兒女的血液里,融入當代社會中去,而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呼吁和頂層設計的層面?!都t樓夢》是了解封建社會、學習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扇窗子,通過對《紅樓夢》的閱讀和學習,可以讓讀者了解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看清歷史的滄桑與人間的正道。要將《紅樓夢》融入人們的生活,把閱讀、學習、領悟《紅樓夢》當作一種生活習慣、一種精神追求。
其次,讓《紅樓夢》“活起來”,為文化自信厚植底蘊。所謂“活起來”,就是重拾紅學經(jīng)典,深入挖掘《紅樓夢》蘊含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文化自信厚植底蘊。習近平強調,要“系統(tǒng)梳理傳統(tǒng)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ǎn)、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要加強對《紅樓夢》的深入研究和進一步普及,讓這部經(jīng)典“活起來”,通過對《紅樓夢》的研究增加對其他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建立起既有中國特色又適應新時代特點的文化體系,這定將有助于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此外,讓《紅樓夢》“走出去”,為文化自信增添底氣。所謂“走出去”,就是讓《紅樓夢》在海外廣泛傳播,被越來越多的他國人民所喜愛、肯定和認同。在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的過程中,偉大的文學經(jīng)典尤其像《紅樓夢》這樣的經(jīng)典不能缺席。在2017年全國《紅樓夢》學術研討會開幕詞中,中國紅樓夢學會會長張慶善談道:“偉大的文學經(jīng)典在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打開了《紅樓夢》藝術的大門,你就會進一步了解中國、讀懂中國。因此,《紅樓夢》及其紅學不僅應該而且一定會成為溝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
(摘編自李響《文化自信視域下的<紅樓夢>當代價值思考及傳播策略》)(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梳理,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慶善認為,偉大的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的名字象征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可以大大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
B.張慶善認為,首先要把《紅樓夢》當成一部文學作品來閱讀,而不能獵奇、猜測它是不是當時政治的映射或將其當成“清宮秘史”。
C.加強對《紅樓夢》的深入研究和進一步普及,讓這部經(jīng)典“活起來”符合習近平強調的“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的理念。
D.要重拾紅學經(jīng)典,通過對《紅樓夢》的研究增加對其他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和適應新時代特點的文化體系。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慶善認為當今的年輕人閱讀《紅樓夢》應致力于欣賞、審美、感悟,從而接收到《紅樓夢》所給予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
B.激活《紅樓夢》這部經(jīng)典,首先不應只是停留在理論呼吁和頂層設計的層面,而是要讓它融進中華民族的血液里和當代社會中。
C.記者認為《紅樓夢》固然是一部經(jīng)典小說,但它被置放在一個那么高的地位,甚至與民族的文化自信聯(lián)系在一起就太過了。
D.張慶善認為《紅樓夢》及其紅學一定會成為溝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其話語中暗含的邏輯推理形式是演繹推理,即從一般到個別。
(3)《紅樓夢》在當今有什么意義?請根據(jù)材料進行概括。組卷:1引用:3難度:0.5
三、現(xiàn)代文閱讀Ⅱ(1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石青山
喬典運 石青山老漢是紅草溝大隊支書,他們的大隊部扎在小尖溝,原先山上光禿禿,人們露皮肉。經(jīng)過幾年集中治理,禿山綠了,莊稼肥了,人們吃飽了,穿暖了,還賣了余糧??墒乾F(xiàn)在老漢又要把大隊部搬到紅崖溝去了,紅崖溝又是和從前的小尖溝一樣,山是禿的,地是瘦的,房子是舊的。
轉眼又是一年,紅崖溝已經(jīng)變了樣子。
五月,下著毛毛雨,老漢戴起雨帽,和石小六一同到羊胡溝里插秧。到了地頭,天放晴了,他們卸下雨帽,跳進了田里。栽了一歇,老漢直起了身子,看著溝上溝下塊塊層層梯田,心里十分喜歡,他舉手劃了個大圓圈,說:“六弟,誰說溝里沒有地呢?”
石小六一陣臉紅,說:“當時看著可真沒地??!”
當時石小六把手一擺,說:“要改地,找大塊去!指望這巴掌大一塊塊也吃不飽飯!”不假,這溝狹窄得很,要找房子大一塊平展的地也沒有啊!石青山老漢山上山下轉了幾圈,他想:“這深山古凹哪有大塊地呢!要找大塊,就得扔掉這山溝!”他對石小六說:“哎呀呀,這又不是平操場,就是巴掌大一塊地,也能種幾棵麥呀!”老漢領上五個積極分子在溝里安下營,當把新買的镢頭磨禿時,居然開了七十八塊地,合在一起算了算,也有九畝六分。他們壘上當子,開條轉山小渠,引來山泉,要使山區(qū)也長出大米來。石小六想起這段經(jīng)過,就不好意思地說:“想不到巴掌大的地,也成了大器!”老漢笑道:“可不要看不起個巴掌啊,一個巴掌不大,巴掌多了就能遮住天哩!”
他們說著話,插著秧,天快黑時便插完了。石小六直起身子數(shù)了數(shù),少了一塊地,下溝找到上溝找不著,就叫:“怪!怪!這九畝六分地明明是七十八塊,怎么成了七十七塊!”老漢幫著找了一遍,還是找不著,就試探地說:“哎呀呀,一星半點的,找不著就算了吧!”
“你不心疼,我還心疼呢!”石小六認真起來,他拉著老漢的手,指著老漢手背上的一個疤,金貴地說:“不能好了瘡疤忘了疼,這疤里的血流在這地里呀!”老漢縮回了手,說:“明天再找吧!”石小六順從地點點頭,掂起放在地下的大雨帽,剛剛掂起,他喜得叫起來:“找著了,找著了,雨帽蓋著呢!”老漢過來看時,是一塊很小很小的地,石小六自語道:“看!看!能收一碗米的地呢!要有幾萬塊這么小的地就好了!”老漢看著石小六的喜悅,就放心地笑了,在心里猶豫了一天的話,現(xiàn)在出口了,他情重地說:“六弟,大隊明天要搬家了!”
“搬!”石小六猛回頭抓住了老漢的手,實怕他跑了似的!“好不容易啊,今年這里要豐收了,你要走…”
“要是今年這里不豐收,還不搬呢!”老漢笑了,笑得胡子飄飄,滿臉自在的神氣。
“我們呢?我不中啊!”石小六戀戀不舍的樣子。
“巴掌大一塊地你都看得象金豆一樣,這我就放心了!再說還有大家嘛!”
第二天,大隊部搬家的時候,會計小王在收拾東西,一見老漢就叫:“大伯呀,咱現(xiàn)在就走,人家說你是頭老黃牛呢!”
“老黃牛!”老漢一怔,“為啥?”
“為啥?”小王咬住嘴唇,不讓笑出聲來,“你沒有見那牛,犁呀耙呀,曳斷韁繩,打下了糧食它連嘗也不嘗,讓給人們吃,自己又不聲不響去吃青草,再去曳斷韁繩,給人們犁犁耙耙種麥種米。你呢,治好個地方就走了……”
老漢像得了金娃娃銀娃娃一樣高興,笑了,胡子翹著,連連說:“哎呀呀,你把我捧得太高了!哎呀呀,你算給我提了個奮斗目標,小王呀,以后咱倆挑個戰(zhàn),互相督促點,我爭取當個老黃牛,你爭取當個小黃牛!”
“你!”小王停住手,抬頭,瞪眼,迷惑地說:“人家是取笑你的,你怎么真要當老黃牛了!”說著忍不住笑了。
“咋?像條老黃牛那樣,為群眾出力干活不好嗎?”小王止住笑,眨了眨眼,想了想,好像忽然發(fā)現(xiàn)了什么秘密樣,蹦跳著說:“我當,我當,我要爭取當個小黃牛!”
老漢笑著提起他那口裝著“相當年”回憶的箱子,向孟溝生產(chǎn)隊走去。一邊走一邊想著:孟溝那條山泉,到底從哪里引水更方便呢?
(選自《1949-1979河南三十年短篇小說選》,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石青山把大隊部從小尖溝搬到紅崖溝,又要搬到孟溝,其中對紅崖溝著重描寫,從而形成橫斷面式的特征。
B.石青山對石小六說:“六弟,誰說溝里沒有地呢”,表現(xiàn)了他對石小六缺乏開拓精神、吃苦精神的不滿。
C.他們找不到的那塊兒地竟然是“雨帽蓋著呢”,從側面出表現(xiàn)該地自然條件之差,土地之小,開墾之難。
D.兩個對話場景構成小說的主要情節(jié),并以搬大隊部把兩個不同空間的事件連接起來,使故事結構緊湊。
(2)請簡要梳理石小六對待山溝溝里的巴掌大的土地的心理變化歷程。
(3)小說敘述了石青山屢次搬大隊部且重點強調他在紅崖溝的事情,請結合文本分析作者在其中寄予的情感態(tài)度。組卷:6引用:2難度:0.5
五、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兔子不吃窩邊草”,是一句常常聽見的俗話。這話卻是兔子真實的生存之道。我家鄉(xiāng)的田埂上,時不時就可以找到兔子窩。兔子窩不會像喜鵲窩、燕子窩掛在明面上,①_____不留心是看不到的。夏天的青草,冬日的枯蒿都是兔子窩的掩體。這掩體無論是青草,還是枯蒿,②_____??墒?,兔子即使再饑餓都不會吃掉,那草叢往往都完好無損。
曾經(jīng)覺得這“不吃窩邊草”,只是兔子要保護家園。如今認識到,這也體現(xiàn)了兔子若無遠慮、必有近憂的超前意識,人類應該恭恭敬敬向兔子學習。我居住的地方離黃河不遠,曾以為母親河一直是黃的,后來讀書方才曉得東漢之前黃河不黃,叫作大河。那為啥大河會變黃呢?考古學家的一句話令我茅塞頓開:哪里文明開化得早,哪里的水土就流失得早。黃河之黃,僅是自然環(huán)境損壞的預警。土地沙漠化,河水遭污染,大氣質量下降,地球氣溫變暖,③_____。這警示最通俗的話語就是:兔子不吃窩邊草。如今這俗話已變?yōu)橹腥A兒女的自覺行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tài)保護和生態(tài)修復已擺在建設美麗家園的高度。幾經(jīng)奮斗,荒山禿嶺正在變作蔥蘢青山,渾濁河流正在變作潔凈綠水。我們的家園越來越宜居,越來越美好。
(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2)下列句子中的“那”和文中畫橫線處的“那”,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睡意朦朧中聽到些微響聲,細聽才知,那是清潔工的掃地聲。
B.在你的潛意識里,我的反抗是無效的,那我就不再強求你了。
C.任何人都會在時空中發(fā)生這樣那樣的改變,無論基因多強大。
D.我那山路十八彎的故鄉(xiāng)啊,您為什么要桃源世界般使人沉醉!組卷:7引用:6難度:0.7
六、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孔子說,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生活中,常有人說要有無畏的精神。
上述材料給了你哪些啟示?請結合材料寫一篇議論類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19引用:3難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