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江蘇省淮陰中學、海門中學、姜堰中學、蘇州中學高三(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19分)
-
1.材料一:
孟子在人性論問題上,觀點與以往有所不同。孟子性善論實際可以理解為以善為性論,因為把善看作是性,人性必然就是善的了,二者是同義反復,實際是一致的。
孟子以前,善作為一個名詞,往往是指善人、善行等,而善人、善行之所以被稱為“善”,是因為其符合社會、民眾的一般認識,可以將這種善定義為“人與人之間適當關系之實現(xiàn)”,它顯然反映的是社會、習俗的外在標準。人們談論人性善惡,也以這種外在標準為標準。
孟子論善則與此有所不同。關于善,孟子有兩個說明,第一個是:“可欲之謂善?!薄翱捎币簿褪强汕?,是孟子特有的概念。
孟子區(qū)分了兩種“求”:“求在我者”與“求在外者”。前者之得與不得完全取決于“我”,所以是可求的;后者之得與不得,要受到“道”和“命”的限制,所以是不可求的。孟子認為,聲色欲望、耳目之欲,能否實現(xiàn)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因而是不可欲、不可求,而仁義禮智或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能否實現(xiàn)完全取決于我們自己,是“可欲”“可求”的,因而是善的。故“可欲之謂善”實際是說,不受外在條件的限制,能充分體現(xiàn)人的意志自由,完全可以由我欲求、控制、掌握的即是善。這種善當然只存在于道德實踐的領域,具體講,也就是人生而所具有的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或仁義禮智是善。
孟子關于善的第二說明是:“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意思是說,至于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的實情,可以表現(xiàn)為具體的善行,就可以說是善的??梢钥吹?,孟子對于善的兩個規(guī)定是密切相關的,“可欲之謂善”是就內(nèi)在的稟賦而言,是說內(nèi)在的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或仁義禮智是“可欲”“可求”的,因而是善的。“乃若其情,可以為善,乃所謂善也”則是就功能、作用而言,是說內(nèi)在的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能夠表現(xiàn)出具體的善行,就是所謂的善。但是孟子只強調(diào)“可以”,認為只要“可以為善”,就算是善;假如因為種種原因而沒有表現(xiàn)出善,仍不影響內(nèi)在稟賦本身仍為善。這里,“可以”是“能”的意思,表示一種能力。孟子的善可定義為:己之道德稟賦及己與他人適當關系的實現(xiàn)。它反映的是人自主、自覺的內(nèi)在標準,與孟子之前表達外在標準的善顯然有著根本的區(qū)別。
(摘編自梁濤《如何真正讀懂孟子的性善論》)材料二:
在《性情》一文中,王安石首先提出“性情合一”之旨道,來說明性情不可分的關系。他提出性情合一說,有兩個作用:一是欲借以反對“性善情惡”說,認為人不可離情而言性,含有重視情感,反對抹煞情感的禁欲主義。二是由性情合一,認同由情之善知性亦善,由情之惡知性亦惡,而支持揚雄的“性善惡混”之說。王安石說:“性有惡乎?孟子曰:養(yǎng)其大體為大人,養(yǎng)其小體為小人。揚子曰:人之性,善惡混。是知性可以為惡也?!边@是明顯地由“性情合一”說而過渡到“性善惡混”的思想,且他認為孟子也有類似“善惡混”的說法,并借以調(diào)解孟、揚的性論。這里顯然他牽強曲解孟子。孟子所謂“養(yǎng)大體”可以釋作養(yǎng)性或養(yǎng)善性,而孟子所謂“養(yǎng)小體”,只是對養(yǎng)私欲、肉欲而言,而非所謂“性”。孟子絕不會以情欲為性,也沒有以受蒙蔽、刺激而起的惡的情欲為性的說法。孟子只是認為惡的情欲起源外界之引誘刺激、本心之被蒙蔽,是違反本性,而非人之內(nèi)在的本性。
在《原性》一篇中,王安石又認為情有善惡、而性無善惡。依該篇第一段,他與孟、荀不同的地方,在于二人各偏執(zhí)善惡,而他認為性為“太極”,是超出善惡的。接著第二段反駁荀子“善者偽也”之說。王安石認為善乃基于本性,乃本性之自然實現(xiàn),而非矯揉造作的偽。但他同時又反駁孟子,認為人皆有怨毒忿戾之心,而怨毒忿戾之心,伏于中而被感發(fā)于外,與惻隱之心并無不同,足見人心之中亦有惡性。王安石反駁孟子“性善論”之說,而替揚子“性善惡混”之說辯護,這顯然與他自己上段認為性為“太極”、無善惡之說不合。且他有誤解孟子之處。孟子言“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意謂惻隱之心(情),是仁的一種表現(xiàn)或端緒,而非混合性情、以惻隱之心言性。孟子雖亦有“惻隱之心,仁也”的明文,其意為仁性顯現(xiàn)于惻隱之心,即情見性,不可脫離惻隱之心(情)而言仁性。雖含有安石“性情一也”之旨,卻有內(nèi)涵和作用上的區(qū)別。孟子以惻隱之心言仁,非僅以惻隱之心為心理上的情緒,而是以惻隱之心表示人之本性,代表真我。而怨毒忿戾之心,雖也是心理上的情緒,但有損人格,不能代表真我,是本性(仁)被蒙蔽。換言之,可由情之善以證明性之善。因善的情足以表現(xiàn)本性、發(fā)揮本性。由情之惡以證明性之惡則不可。因惡情是習染之污、本性之蔽,不足以代表本性。猶如,由室中之光明以證太陽之光明可,由室中之黑暗以證太陽之黑暗則不可。因室中之黑暗是由于太陽被遮蔽,陽光未能透入,并非太陽本身黑暗。安石知道情善故而性善,卻不知道情惡而性不惡的道理,自陷于矛盾、為揚子“性善惡混”之說誤導了。
(摘編自賀麟《王安石的哲學思想》)(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關于善有兩個說明,前者就內(nèi)在的稟賦強調(diào)善的“可求”“可欲”,后者則就功能、作用而言,前者比后者更為重要。
B.孟子認為的善是“可欲”“可求”的,反映的是人自主自覺的內(nèi)在標準,并不受外在條件限制,能否實現(xiàn)完全取決于自我。
C.王安石認同由情之善推知性之善、由情之惡推知性之惡,認為性有善惡,于是從“性情合一”之說過渡到“性善惡混”思想。
D.王安石人性論的矛盾之處在于受揚雄“性善惡混”之說誤導,和他自己提出的性無善惡觀點不符,對性的理解也有失偏頗。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闡釋了孟子對“善”的特有概念,這是理解其性善論的理論基礎。
B.材料二涉及孟子對性情關系的看法,可知孟子完全反對“性情合一”說。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及了孟子的人性論,但兩則材料論述的側重點不同。
D.材料二中王安石認為性為“太極”,反駁了孟荀二人各偏執(zhí)善惡的性論。
(3)下列選項,最能支持王安石《原性》篇第二段觀點的一項是
A.舉人之善性,養(yǎng)而致之則善長;惡性,養(yǎng)而致之則惡長。(王充《論衡?率性》)
B.善,教誨之所然也,非質樸之所能至也,故不謂性。(董仲舒《實性》)
C.性者,生之質也,未有善惡。(康有為《萬木草堂口說》)
D.性無不善,則心之本體,本無不正也。(王陽明《大學問》)
(4)材料二末尾畫橫線的句子運用了比喻論證,形象論述了王安石在性情關系認識上的誤區(qū),試作簡要分析。
(5)有同學瀏覽網(wǎng)絡時了解到某高校教授為名利所誘而學術造假、妨害學術公正,據(jù)此提出“人性本惡”的觀點。請你結合材料,從孟子性善論角度,寫下反駁他的理由。組卷:11引用:4難度:0.2
(二)現(xiàn)代文閱讀II(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回答問題。
潘七爺
胡金洲 清末,巫山有一旺戶,兄弟六人,人稱潘家六大爺。六兄弟個個膀粗腰圓,全是川江上戲水捉船①的高手。特別是潘大爺,更是捉船之魁。捉船之關鍵在于把舵,憑眼手腿三種功夫。眼看,看江上急湍緩湍還是左湍右湍,把舵的手便視此而著勁,一雙腿始終如船樁一般穩(wěn)立不動。潘大爺將這三種功夫拿捏得忒轉,三峽之上的船家一提起潘大爺,沒有不豎大拇指的。
那年,潘大爺在龍頭灘撿了一個小兄弟,十六歲出頭。據(jù)說他跟爹從京城逃難進川,船撞龍頭灘,爹沒了,他臥在江灘上。潘大爺收留了他,認作兄弟,排序老七,人稱潘七爺。七爺個小,白凈,細眉大眼,像個女娃,但眉眼之間露出強悍男人那股殺氣。當時,潘大爺在心里暗暗吃驚,一下子給鎮(zhèn)住了。
七爺與大爺如影隨形。一晃三年,潘七爺?shù)难凼滞裙Ψ虿惠斉舜鬆敗?br /> 六爺不服,跟老七比試。五爺立船頭,六爺捉舵,占一條船。大爺和七爺占一條船,七爺捉舵。二船夜走瞿塘峽。月黑風高,水流馬奔。二船駕輕就熟,一袋煙工夫,搶過瞿塘峽。上得岸來,六爺暗中使絆兒,欲使七爺當眾出丑,變平手為勝手。誰知七爺一個鐵擔回身,樁插一般,六爺隨即一骨碌倒地。
從此,潘家六兄弟都知七爺身上功夫了得,再也不敢輕易招惹他。不過,奇怪的是,七爺自被收留的那日起,一直獨處一室,從不與六位哥哥同居。潘大爺也不吱聲,任由他去。六爺幾次想破解,均被潘大爺喝止。特別是被七爺武戲之后,他更是不敢究根究底了。
作為巫山的船家,免不了拉纖。不拉纖的是船家婆娘和細娃兒。潘七爺來潘家三年卻從沒赤著腳板蹚過一次刀一般的石灘,肩膀依然白皮細肉。潘大爺說他年紀小,還說潘家六條木船,有六位爺就夠了,七爺肩膀上落不落纖繩不是什么大事。
可這次不同,潘七爺不僅要上船而且非要上灘拉纖不可。潘大爺拗不過七爺,長長嘆了一口氣,說:這次行動非同往常,船上載的都是軍用輜重,晚一步關系那邊千萬弟兄的性命。大家需改往日赤身習慣,穿鞋抿褲披坎肩,抓緊時間一同趕路!
軍用輜重從宜昌裝船,運至萬縣,然后上岸由車馬運到重慶和成都,裝備響應武昌起義的川軍。行前,潘大爺安排七爺坐六爺?shù)拇詈?,他捉第一條船打頭陣。當天夜深人靜,潘七爺一個人偷偷來到龍頭灘探查水情。龍頭灘離七兄弟住宿的地方有十里多路,雖說不是大灘,但極為兇險。當?shù)赜幸幻裰V“早三坨晚三坨,龍頭揚起有得活”,說的就是龍頭灘“三坨石”早晚水情變化無常。魯莽行船,十之八九要撞灘的。潘七爺?shù)牡褪窃谶@兒撞沒的。
返回,潘七爺闖進六兄弟同住的大屋,高聲嚷道:哥哥們!起來!快起來!潘大爺睡眼惺忪:出啥子事嘛,火燒屁股這么急!個個赤身而起。潘七爺側過臉說:我剛才去過龍頭灘,水情有變,明天一定要改道走!潘大爺打了一個哈欠,說:咋走聽我的!不行!潘七爺怒目圓睜,一定得走左江道!潘大爺一拍大腿:你知道個屁!潘七爺轉身沖出屋外,嚷道:明天有你們好哭的!
第二天一大早,大家拗不過潘七爺,七爺和六爺捉第二條船。萬一有變,第二條船便為旗船。六條船間距百米,依次逆流而上。潘大爺站立船頭,打旗看水。雇來的眾船夫奮力劃槳,槳花飛揚,煞是壯觀。
接近龍頭灘,七弟兄上岸拉纖。潘大爺大聲吆喝:龍王爺!保佑!潘家兄弟闖灘!眾人扯開喉嚨,吼起川江號子:舉義旗,應武昌,剪長辮,得解放……嗨喲,嗨喲!高亢之音在江面上回蕩。一群銀色江鷗前后相隨,上下翻飛,久久不去。
過了龍頭灘,潘大爺重新上船復行右江道,右江道水面寬闊。潘大爺高舉手旗,發(fā)出旗語:繼續(xù)前行。突然間,江上一個回流窩出,接著水柱趵突,似巨擘出水,托起船頭猛地將船回拋到龍頭灘上……隨之,連人帶物吞噬腹中,如龍激流翻滾著席卷而去……
潘七爺呼天搶地大喊:大哥!我的大哥??!同時,六爺丟開舵把就要跳江救兄,七爺大聲喝止。旋即,高舉起一面黃旗,向身后四船發(fā)出旗語:不許掉隊!隨我前行!
五條船魚貫進入左江道,上溯而去。
數(shù)日后,船隊到達萬縣碼頭。當天,四川宣告脫離清政府。
卸罷輜重,五弟兄就要返程尋找潘大爺,卻死活不見七爺?shù)娜擞?。正在此時,岸上旅店的店家急急忙忙送來一封書信交給六爺,上寫:各位哥哥:小弟本是鑲黃旗世襲王爺之女,名婉云。因父親同情變法被朝廷追殺,流落至此。感謝各位兄長多年撫養(yǎng)與厚愛。我自被大哥救起,便依戀大哥。今大哥已去,我亦隨之去矣!小弟老七絕筆。
潘家五弟兄順流而下,沿途尋覓潘七爺,最后在龍頭灘頭找到尸體。但終不見潘大爺。五弟兄將七弟與大哥衣冠葬于龍頭灘左岸之上。
(有刪改)【注】①當?shù)胤Q駕船為捉船。
(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品開頭用平穩(wěn)的靜態(tài)敘事交代故事背景、地點,引出潘大爺這個重要人物,并介紹其身份、功夫,為故事展開蓄勢。
B.在潘家三年,七爺強壯起來,并跟隨大哥練就了一身駕船的過硬本領,但六爺不服,欲與老七比試,這成為情節(jié)啟動的觸發(fā)點。
C.面對潘大爺落水遇難,六爺欲跳江救兄,七爺喝止;而最終自己卻跳江殉情,可見七爺?shù)男愿裰写嬖诿芗m結的一面。
D.過龍頭灘,潘大爺?shù)倪汉嚷?、眾人扯嗓吼起的川江號子聲、江鷗上下翻飛的振翅聲連成一片,匯成了一首壯美激越的生命交響曲。
(2)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是一篇傳奇小說。在唐、宋時代,傳奇有著“作意好奇”的特點;但本“傳奇”是指情節(jié)離奇或人物行為不尋常的故事。
B.小說先快節(jié)奏地倒敘了七爺來到潘家以后的三年生活,表現(xiàn)潘大爺對七爺?shù)恼疹櫯c厚愛;也是對文末七爺書信內(nèi)容的巧妙暗示。
C.描寫潘大爺遇難的時候,作者巧用比喻手法,寫出江流激蕩,水浪兇猛的景象。寥寥數(shù)語,卻將一個驚心動魄的場面勾畫了出來。
D.小說情節(jié)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潘大爺?shù)挠鲭y將情節(jié)發(fā)展推向高潮,而結尾潘七爺殉情出人意料,有著傳奇小說“傳奇”的魅力。
(3)小說在結尾處揭示了七爺是女兒身,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這是因為小說中有大量的伏筆。請指出四處。
(4)有評論認為,這篇小說“圓滿實現(xiàn)了小小說咫尺之間涵納萬里之象的美學意圖”,請結合文本,具體說說這篇小說“涵納”的“萬里之象”。組卷:11引用:3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9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指責型”家庭氛圍是指:家長對孩子的教養(yǎng)方式以指責、打擊、否定或嘲諷為主,缺乏認可和鼓勵。在這樣的氛圍中成長的人,往往性格壓抑敏感,容易自我懷疑與自我否定,有著深深的自卑,常高度地自我負面關注。
他們在人際關系中常呈現(xiàn)出兩種模式:一種是廣泛性指責,另一種是向內(nèi)指責。前一種人容易對身邊的人挑剔、苛求、指責;而后一種人,① ,內(nèi)心總覺得自己不對、不好、不夠盡力。相較而言,“向內(nèi)指責”的人因長期自我壓抑,心理壓力更大,焦慮水平更高。而“廣泛性指責”的人,雖然人際關系受到影響,但心理壓抑能得到一定疏解,② 。
常見的指責形式有兩種:一種是非理性的“責任歸因”及“事后追責”:似乎一定要把不理想的結局和某人的行為綁定在一起。比如“孩子又感冒了。為什么你一帶他出去玩他就感冒?我們帶都沒事。他出汗了你當時就該給他換衣服啊,你為什么沒給他換?……”這種指責往往將責任歸結在一方身上,且③ 。它會帶給他人或自己極強的挫敗感和自責感,對人際關系和個體自尊感的破壞性極強。另一種是不公平對比:拿指責對象的缺點與別人的優(yōu)點作比較,抬高別人,貶低指責對象。它不僅會挫傷我們的自信,還容易把當事人引入一種莫名的嫉妒情緒中,破壞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和關系。
(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2)材料第三段中的兩種指責形式“破壞性極強”,請針對其錯誤給出三條糾正建議。組卷:3引用:2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節(jié)氣中的“驚蟄”指的是“隆隆雷聲,驚醒了蟄伏冬眠的動物”。其實,真正喚醒它們的,不是有聲的驚雷,而是無聲的溫度。有時候,溫暖,比雷霆更有力量。
對上述文字所表現(xiàn)的觀點,你怎么看?請結合材料,自選角度,確定立意,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組卷:2引用:1難度: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