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浙江省寧波市余姚中學高二(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在儒家的理想結構中,國與家是同質(zhì)的。家是國的微型形態(tài),國是家的擴大形態(tài)。由家到國是有一段距離的,既有地理的距離,又有制度的距離。由家走向國,一方面須士人努力追求,另一方面要由朝廷來決定是否錄用。家國的距離要經(jīng)過一個“游”的過程。先秦的士基本上是游士,為自己的政治前途四處奔走,游說諸侯。唐代的求仕者明確地自名為“宦游人”。游,處于家國之間,它包含著兩種可能性:進入政治層和進不去。這里暗伏著產(chǎn)生多種悲劇意識的可能。其中最重要的是欲進不得,欲退又不甘,只能留滯他鄉(xiāng),滿懷羈旅之愁。儒家理想培養(yǎng)的對家的渾厚情感始終在游子的心里波蕩,儒家理想對士人的終極要求又使游子的心魂欲歸難歸。國與國之間的游主要指儒家理想之游:宦游。就整個文化而言,還有其他各種事游:商賈、行役、戰(zhàn)爭、公事、私事等。游子之心都深受儒家倫理情感的影響?!坝巍笔怪袊幕a(chǎn)生了獨有特色的悲劇意識,呈現(xiàn)出“傷別”“鄉(xiāng)愁”“閨怨”“相思”等系列悲劇意識模式。
儒家理想是建立在農(nóng)業(yè)社會血緣宗法制上的以倫理為中心的人生理想,它要實現(xiàn)的是差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家庭倫理秩序和政治倫理秩序。這個自我實現(xiàn)的理想是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然發(fā)展愿望與一定的歷史條件結合的產(chǎn)物,并不一定完全符合人的內(nèi)在要求。它明顯地忽視愛情的重要性。愛情從原始社會到現(xiàn)代社會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對追求安定、和平、持久的中國文化來說,則必須用禮規(guī)范住愛情的破壞性沖動。由修身馬上進入齊家,修身的正、誠、修,就是要征服和壓抑各種不符合文化之禮的意識。但如果被壓抑的意識本身具有內(nèi)在的合理性的話,它會不斷地以變形的方式?jīng)_冒出來,形成獨特的愛情悲劇意識:追求者與禮沖突的悲,被追求者在戀人與禮之間的選擇之悲。
(摘編自張法《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
材料二:
西方文化中的悲劇意識建基于柏拉圖的“理念說”。柏拉圖認為在現(xiàn)實世界之外還存在著一個“理念世界”,現(xiàn)實世界是對理念世界的模仿,理念是人認識的目標。這開啟了“主——客”式思想的先河,至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主客二分成為西方哲學的主導。在柏拉圖看來,理念世界是完美的、整一的、絕對的善,現(xiàn)實世界是有缺陷的,有限的;在笛卡爾看來,“我思”的背后還有一個“上帝”,上帝是更完善的、無限的觀念,是不可懷疑的,“我”是有缺陷的,不完美的,我的完善依存于上帝本身。從西方傳統(tǒng)哲學的發(fā)展我們可以看出,人類是不可能把握真理的,人類永遠處于通向真理的途中,只有無限的接近真理而不可能占有真理。人因自身的有限而對無限產(chǎn)生渴望;因自身的不完善而向往完善的世界;因希望超越變動不定的現(xiàn)實世界而渴求進入永恒的理念世界。然而,人類自身的不完善卻使人類自身與理念、現(xiàn)實與理想、有限與無限產(chǎn)生了巨大的對立和反差。悲劇意識就源于這種對立和反差之中。
在這種哲學思想支配下的希臘人,不怕神諭,不怕超越人世法則的懲罰,不把自己融和于自然之中,不去欣賞那和諧的秩序;反而是去顛覆這種和諧,為了征服自然,為了獲得“美”,他們寧愿冒死一試。這樣面對苦難、正視自我困境的人生態(tài)度演變成為了改變境遇的行動;這樣悲劇意識成為了可能,行動成了古希臘悲劇的核心。這樣,在古希臘的悲劇意識中體現(xiàn)出的是“人的自覺”,在“我是什么?”“我該怎么做?”“世界是什么?”這樣一系列形而上學的追問思考中,形成了自我的心路歷程。至文藝復興,歌德的《浮士德》體現(xiàn)了歐洲人不斷上升追求的歷程,正如浮士德所說:“只要我一旦躺在逍遙榻上偷安,那我的一切便已算完?!睉撜f,不斷發(fā)現(xiàn)、認識自我及自然社會的歷程就是悲劇意識不斷顯現(xiàn)的過程,而這多是外在的壓力。
基督教文化把古希臘以來悲劇意識的外在性轉(zhuǎn)向了內(nèi)在性。早期的基督教是認可自由意志和選擇善惡的能力,亞當偷吃禁果正是自由意志的體現(xiàn),仍然可以獲得上帝的救贖。問題是自由意志可能背離善而趨向于惡,它可以入天堂也可以下地獄。在基督教看來,人的自由意志引誘人走向墮落和罪惡,人要獲得永生只能信仰基督。這樣基督教就內(nèi)在地具有了否定現(xiàn)存秩序和世界合理性的因素,這與悲劇意識源于現(xiàn)實的缺陷與不完善就具有某種同構因素。這樣,莎士比亞悲劇中充滿的道德情感和對自由意志的質(zhì)問,就內(nèi)蘊了道德的悲劇意識。反觀上帝缺席的西方大地,人性被物化,個人失落于荒原之中。焦慮與恐懼成了現(xiàn)代人的病癥。
從古希臘到現(xiàn)代西方,悲劇意識在人性的豐富性中得以完整的展現(xiàn),人與神、人與道德、人存在的沖突不僅內(nèi)在于悲劇意識中,并且超越了自身,發(fā)展了中國文化所缺乏的悲劇精神。
(摘編自張黎明《西方文化與悲劇意識》)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游”是由“家”到“國”所需經(jīng)歷的過程,既包括宦游,也包括商賈、行役、私事等事游。
B.在一定歷史條件下,人的自然本性與自然發(fā)展愿望相互對立,生成了儒家的人生理想。
C.柏拉圖的“理念說”在西方哲學中具有開創(chuàng)先河的作用,確立了西方文化的悲劇意識。
D.西方傳統(tǒng)哲學的哲學家認為,悲劇意識產(chǎn)生于人類自身的不完善所帶來的落差和對立。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即使求仕者進入仕途后,仕途順暢,欲進則進,欲退則退,中國文化獨有特色的悲劇意識也可能產(chǎn)生。
B.柏拉圖認為,現(xiàn)實的世界是對理念世界的模仿,而現(xiàn)實世界是有缺陷的、有限的,人不可能占有真理。
C.古希臘的悲劇意識之所以能體現(xiàn)出“人的自覺”,與西方哲學中的“主——客”式哲學思想不無關系。
D.在基督教看來,人的自由意志會引誘人走向墮落和罪惡,這一認識對西方悲劇意識的發(fā)展有較大影響。
(3)根據(jù)材料一內(nèi)容,下列詩句不屬于中國文化獨有特色悲劇的一項是
A.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B.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C.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D.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4)如何理解文中加點詞“外在性”和“內(nèi)在性”?
(5)中西方文化中的悲劇意識產(chǎn)生的原因分別是什么?組卷:7引用:5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橋邊的老人
【美】海明威 一個戴鋼絲邊眼鏡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盡是塵土。河上搭著一座浮橋,大車、卡車、男人、女人和孩子們在涌過橋去。騾車從橋邊蹣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著輪輻在幫著推車??ㄜ嚫赂碌伛偵闲逼戮烷_遠了,把一切拋在后面,而農(nóng)夫們還在齊到腳踝的塵土中躑躅著。但那個老人卻坐在那里,一動也不動。他太累,走不動了。
我的任務是過橋去偵察對岸的橋頭堡,查明敵人究竟推進到了什么地點。完成任務后,我又從橋上回到原處。這時車輛已經(jīng)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個老人還在原處。
“你從哪兒來?”我問他。
“從圣卡洛斯來,”他說著,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鄉(xiāng),提到它,老人便高興起來,微笑了。
“那時我在看管動物,”他對我解釋。
“噢,”我說,并沒有完全聽懂。
“唔,”他又說,“你知道,我待在那兒照料動物。我是最后一個離開圣卡洛斯的”他看上去既不象牧羊的,也不象管牛的。我瞧著他滿是灰塵的黑衣服、盡是塵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鋼絲邊眼鏡,問道,“什么動物?”
“各種各樣,”他搖著頭說,“唉,只得把它們拋下了?!?br /> 我凝視著浮橋,眺望充滿非洲色彩的埃布羅河①三角洲地區(qū),尋思究竟要過多久才能看到敵人,同時一直傾聽著,期待第一陣響聲,它將是一個信號,表示那神秘莫測的遭遇戰(zhàn)即將爆發(fā),而老人始終坐在那里。
“什么動物?”我又問道。
“一共三種,”他說,“兩只山羊,一只貓,還有四對鴿子?!?br />“你只得拋下它們了?”我問。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個上尉叫我走,他說炮火不饒人哪?!?br />“你沒家?”我問,邊注視著浮橋的另一頭,那兒最后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
“沒家,”老人說,“只有剛才講過的那些動物。貓,當然不要緊。貓會照顧自己的,可是,另外幾只東西怎么辦呢?我簡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態(tài)度怎樣?”我問。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說,“我七十六歲了。我已經(jīng)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現(xiàn)在再也走不動了?!?br />“這兒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說,“如果你勉強還走得動,那邊通向托爾托薩②的岔路上有卡車?!?br />“我要待一會,然后再走,”他說,“卡車往哪兒開?”
“巴塞羅那,”我告訴他。
“那邊我沒有熟人,”他說,“不過我非常感謝你。再次非常感謝你?!?br /> 他疲憊不堪地茫然瞅著我,過了一會又開口,為了要別人分擔他的憂慮,“貓是不要緊的,我拿得穩(wěn)。不用為它擔心??墒牵硗鈳字荒?,你說它們會怎么樣?”
“噢,它們大概挨得過的?!?br />“你這樣想嗎?”
“當然,”我邊說邊注視著遠處的河岸,那里已經(jīng)看不見大車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們怎么辦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為要開炮了?!?br />“鴿籠沒鎖上吧?”我問。
“沒有。”
“那它們會飛出去的。”
“嗯,當然會飛??墒巧窖蚰??唉,不想也罷,”他說。
“要是你歇夠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罢酒饋恚咦呖??!薄爸x謝你,”他說著撐起來,搖晃了幾步,向后一仰,終于又在路旁的塵土中坐了下去。
“那時我在照看動物,”他木然地說,可不再是對著我講了。
“我只是在照看動物。”
對他毫無辦法。那天是復活節(jié)的禮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羅挺進??墒翘焐幊?,烏云密布,法西斯飛機沒能起飛。這一點,再加上貓會照顧自己,或許就是這位老人僅有的幸運吧。
(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老人談到他照看動物的往事,并且透露出他是最后一個離開圣卡洛斯的,話語間流露著對動物的不舍與對故鄉(xiāng)的依戀。
B.“我凝視著浮橋,眺望……一直傾聽著,期待著第一陣響聲”,可以看出作為戰(zhàn)士的“我”熱愛戰(zhàn)爭,期待著戰(zhàn)爭的爆發(fā)。
C.小說主體部分的對話圍繞“動物”展開,老人在戰(zhàn)火中失去了家園,又失去了動物,戰(zhàn)爭的野蠻和罪惡可見一斑。
D.“他木然地說,可不再是對著我講了”,老人似乎已經(jīng)陷入絕望,似乎想以盡快中斷談話的方式謝絕“我”的好意。
(2)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采用了第一人稱的敘述視角,帶給我們一種“親歷”的感覺,仿佛是一篇來自戰(zhàn)場的報道,增加了小說的真實感。
B.小說雖然沒有正面描寫戰(zhàn)爭的慘烈場面,但是通過一個老人流離失所的遭遇側(cè)面反映了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了深切的苦難。
C.小說渲染敵機即將轟炸的緊張氣氛,但結尾卻寫“法西斯飛機沒能起飛”,暗示法西斯必然失敗,老人也將逃脫劫難。
D.《橋邊的老人》和《老人與?!肪浴袄先恕睘橹魅斯G罢弑憩F(xiàn)了戰(zhàn)爭中人性的光輝,后者展現(xiàn)“人的精神的尊嚴”
(3)小說一開頭便描繪了人群、車隊蜂擁過河的場景,作者這樣寫有何用意?
(4)海明威曾提出著名的“冰山”創(chuàng)作理論,將文學作品同冰山類比,他說:“冰山在海面上移動,很是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痹囂骄啃≌f從哪些方面體現(xiàn)了這一創(chuàng)作原則。組卷:14引用:3難度:0.4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
-
3.閱讀回答問題。
象祠記①
[明]王守仁 靈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諸苗夷之請,新其祠屋,而請記于予。予曰:“毀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薄靶轮?,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蓋莫知其原。然吾諸蠻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舉而不敢廢也?!庇柙唬骸昂缓??有鼻②之祀唐之人蓋嘗毀之象之道以為子則不孝以為弟則傲斥于唐而猶存于今壞于有鼻而猶盛于茲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愛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烏,而況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則祠者為舜,非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驁桀者豈少哉?而象之祠獨延于世。吾于是蓋有以見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澤之遠且久也。
象之不仁,蓋其始焉耳,又烏知其終之不見化于舜也?《書》不云乎:“克諧以孝,烝烝乂③,不格奸。”“瞽瞍亦允若?!眲t已化而為慈父。象猶不弟,不可以為諧。信乎,象蓋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國,象不得以有為也!”斯蓋舜愛象之深而慮之詳,所以扶持輔導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見象之見化于舜,故能任賢使能,而安于其位,澤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懷之也。諸侯之卿,命于天子,《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歟!吾于是蓋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也。斯義也,吾將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雖若象焉,猶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雖若象之不仁,而猶可以化之也。
【注】①象,傳說中虞舜的弟弟。相傳舜即位后,封象為有鼻國君。象死后,當?shù)厝嗽鵀樗遂魪R。②有鼻:古地名。相傳舜封其弟象于此。故址在今湖南省道縣北。③烝烝乂:用孝德進行治理。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有鼻之祀唐之人/蓋嘗毀之/象之道/以為子則不孝/以為弟則傲/斥于唐/而猶存于今/壞于有鼻/而猶盛于茲土也/
B.有鼻之祀/唐之人蓋嘗毀之/象之道/以為子則不孝/以為弟則傲斥于唐/而猶存于今/壞于有鼻/而猶盛于茲土也/
C.有鼻之祀/唐之人蓋嘗毀之/象之道/以為子則不孝/以為弟則傲/斥于唐/而猶存于今/壞于有鼻/而猶盛于茲土也/
D.有鼻之祀/唐之人蓋嘗毀之/象之道/以為子則不孝/以為弟則傲斥/于唐而猶存/于今壞于有鼻/而猶盛于茲土也/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苗夷:即苗族,“夷”是古代對少數(shù)民族的蔑稱。
B.曾、高:“曾”是曾祖,是祖父的父輩;“高”是高祖,祖父的祖父輩。
C.孝弟:即“孝悌”,“孝”指孝順父母,“悌”指敬愛兄長??鬃诱J為孝悌是“仁”的根本。
D.國:古代大夫封地為“國”,諸侯封地為“家”,“國”“家”并稱與現(xiàn)代“國家”的含義不同。
(3)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象為人不仁,所以各地建造的祠廟都被毀棄,而安君卻要重修象祠,作者連用兩個“胡然乎”表達疑惑。
B.文章援引《孟子》的內(nèi)容來證明舜對象的愛之深慮之詳,用“管蔡不免”的史實反襯舜的感化之功。
C.作者在文中闡明了“致良知”的觀點,提出君子應該修德以感化惡人,而惡人也能夠改惡從善的主張。
D.作者善用舉例論證、引用論證等論證方法,結構上采取層層深入、水到渠成的手法,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和說服力。
(4)把下面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象之不仁,蓋其始焉耳,又烏知其終之不見化于舜也?
②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
(5)這篇文章從貴州苗民為象建立祠廟說起,引經(jīng)據(jù)典地論述了象之所以被苗民紀念的原因,請根據(jù)文本簡要概括。組卷:1引用:1難度:0.6
四、《紅樓夢》閱讀(5分)
-
8.閱讀回答問題。
(1)《紅樓夢》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楊妃戲彩蝶,埋香冢飛燕泣殘紅”,回目中的“楊妃”“飛燕”分別指的是《紅樓夢》中的
(2)下列關于《紅樓夢》內(nèi)容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葬花吟》中詩句“一朝春盡紅顏老”的下句是“花落人亡兩不知”。
B.賈寶玉佩戴的玉叫通靈寶玉,薛寶釵佩戴的是金鎖,史湘云佩戴的是金麒麟。
C.《紅樓夢》中,“不是東風壓了西風,就是西風壓了東風”一語出于林黛玉之口;“拼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一語出于鳳姐之口。
D.大觀園中林黛玉的居所是怡紅院,鳳姐弄權是在鐵檻寺。組卷:6引用:1難度:0.8
五、作文(60分)
-
9.閱讀下面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②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③一個目光敏銳、見識深刻的人,倘又能承認自己有局限性,那他離完人就不遠了?!璧?br /> 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4引用:1難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