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閱讀下面的古文,回答問題。
方山子,光、黃間隱人也。少時慕朱家、郭解為人,閭里之俠皆宗之。稍壯,折節(jié)讀書,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晚乃遁于光、黃間,曰岐亭。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見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豈古方山冠之遺像乎!”因謂之方山子。
余謫居于黃,過岐亭,適見焉。曰:“嗚呼!此吾故人陳慥季常也,何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問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環(huán)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聳然異之,獨念方山子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見方山子從兩騎,挾二矢,游西山,鵲起于前,使騎逐而射之,不獲,方山子怒馬獨出,一發(fā)得之。因與余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世豪士。今幾日耳,精悍之色,猶見于眉間,而豈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勛閥,當?shù)霉?,使從事于其間,今已顯聞。而其家在洛陽,園宅壯麗,與公侯等。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亦足以富樂。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此豈無得而然哉?
余聞光、黃間多異人,往往陽狂垢污,不可得而見,方山子儻見之與!
(蘇軾《方山子傳》)(1)下列句子中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是
A.閭里之俠皆宗之。 |
宗:尊奉 |
B.然終不遇。 |
終:自始至終 |
C.使騎逐而射之。 |
騎:坐騎 |
D.稍壯,折節(jié)讀書。 |
折節(jié):改變平時的志節(jié)和行為 |
(2)下列句子中的字與“因謂之方山子”的“之”含義完全一樣的是
A.余謫居于黃,過岐,適見焉:焉
B.呼余宿其家,環(huán)堵蕭然:其
C.而豈山中之人哉:之
D.方山子儻見之與:之
(3)以下句子中的詞,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意義相同的是
A.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妻子
B.獨念方山子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糞土
C.今幾日耳,精悍之色,猶見于眉間:精悍
D.使從事于其間,今已顯聞:從事
(4)下列各個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解釋不正確的是
A.方山子,光、黃間隱人也——方山子是一個在光州和黃州一帶隱居的人。
B.晚乃遁于光、黃間,曰岐亭——到了晚年就隱居在了光州和黃州之間一個叫岐亭的地方。
C.方山子亦矍然問余所以至此者——方山子也很驚訝地詢問我之所以到這里的原因。
D.余聞光、黃間多異人,往往陽狂垢污——我聽說光州、黃州一帶有許多不同尋常的人,常常假裝成癲狂不干凈的樣子。
(5)方山子安貧若素,以下選項體現(xiàn)了這一性格的是
①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
②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
③其所著帽,方屋而高。
④環(huán)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④
(6)下列對這段古文理解不正確的是
A.方山子真名陳慥,字季常,與本文作者素有交情。本文作者被貶官到黃州時,同方山子不期而遇,與二人初次見面至少已經有十九年光景了。
B.方山子出身富貴豪門,然而他卻拋棄了榮華,放棄了拜官封爵,寧可過著貧寒的隱居生活,并能自得其樂。
C.本文作者用開門見山的手法介紹了傳記主人公方山子的姓名家世。除此之外,作者還使用了倒敘的手法描寫了十九年前主人公游西山射殺飛鵲的事情,體現(xiàn)了方山子的俠氣。
D.從作者字里行間的敘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方山子之所以成為與世無爭的隱士,與其說是對現(xiàn)實的逃避,不如說是對現(xiàn)實的不滿與反抗,盡管這種反抗有些消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