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重慶一中高二(下)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6 11:36:51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唐詩說“源”
葉嘉瑩 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jīng)》,它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周代的社會面貌?!对娊?jīng)》中的詩歌,每句從二言到八言字數(shù)不等,但整體而言,以四言為主。這是因為,四言詩句無論是在句法的結構還是節(jié)奏的頓挫方面,都是最簡單而且初具節(jié)奏的一種體式。如果一句的字數(shù)少于四個字,其音節(jié)就不免有勁直迫促之失了。所以,《詩經(jīng)》作為中國最早的詩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以四言為主的形式。
繼《詩經(jīng)》之后,中國南方又產(chǎn)生了一種新興詩體——《楚辭》?!冻o》以屈原、宋玉的作品為主,也收集了后代一些文人模仿屈、宋的作品?!冻o》在形式方面對后代影響最大的,一個是“騷體”,一個是“楚歌體”?!膀}體”詩得名于屈原的《離騷》?!峨x騷》在內(nèi)容和感情上的特色對后代詩人有很大的影響,這種特色主要表現(xiàn)為追尋的感情,殉身無悔的態(tài)度,美人香草的喻托以及悲秋的傳統(tǒng)。至于在形式上,《離騷》的句子較長,大致是“兮”字的前后各六個字。因為句法的擴展,篇幅也隨之延長,這就使得這種詩歌有了散文化的趨勢,于是《楚辭》中的騷體,就逐漸從詩歌中脫離出來,發(fā)展為賦的先聲。
《楚辭》的另一種形式是“楚歌體”,“楚歌體”主要指的是《楚辭》中的《九歌》這一組詩。它本是楚地祭祀鬼神時由男女巫師所唱的巫歌,多用愛情的口吻來敘寫一種期待和召喚的浪漫感情,因而能夠引發(fā)起人們對理想、政治以及宗教等許多方面的聯(lián)想。在形式上,《九歌》的句子、篇幅都比《離騷》短,最常見的形式是“兮”字前后各三個字。例如“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一句七個字,每一句的韻律節(jié)奏都是“四三”,這和后來七言詩的韻律節(jié)奏是一致的,所以,《九歌》成為后世七言詩的濫觴。
之后的詩壇,乏善可陳。
后來,樂府詩興起,一掃此前詩壇的消沉氣象,而有了新的開拓和成就。樂府詩的本義,原只是一種合樂的歌辭。史載漢武帝曾建立了樂府的官署,并且派人到各地采集歌謠,然后配上音樂來歌唱。此外,文士們也寫了一些可以配樂歌唱的詩,這些歌詩后世通稱為“漢樂府”。就歌詞的體式而言,漢樂府有繼承《詩經(jīng)》的四言體,有繼承《楚辭》的楚歌體,有出自于歌謠,反映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雜言體。而最可注意的一種,則是由新聲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一種五言的體式。當時西域胡樂傳入中國,傳統(tǒng)音樂受到外族音樂的影響,就產(chǎn)生了“新變聲”這種音樂。而當初配合這種“新變聲”的歌詩,就是最初的五言體詩。后來,五言體詩進一步發(fā)展,就有了《古詩十九首》的產(chǎn)生。到《古詩十九首》出現(xiàn)后,五言詩就有了一個完全固定的體式,于是我們就稱之為“古詩”,而不叫它“樂府”了。
自從東漢五言詩形成以后,到建安時期,曹氏父子風起于上,鄴中諸子云從于下,不僅使得五言詩在形式上達到了完全成熟的境界,而且內(nèi)容上也因作家輩出而有了多方面的拓展和完成,從而最終奠定了五言詩的地位,使之成為我國詩人沿用千余年之久的一種新體。
漢以后,從魏晉到南北朝,是我國詩歌由古體到律體轉變的一個時期。這種律化分兩步走:一是對偶,二是聲律。就對偶方面而言,早在一些很古老的書中就曾出現(xiàn)過,后來的《古詩十九首》中也有一些對偶的駢句,但這些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并非出自作者有意識的安排。到了建安時期,曹植開始有心使用駢偶之句,以增加其詩歌的氣勢。不過,曹植詩中的對偶只是大體上的相稱,并不十分嚴格。晉宋之間,謝靈運詩中的對偶數(shù)量進一步增加,形式上也更加嚴密了。關于聲律方面,在南北朝之前的一些文士,如司馬相如、陸機等人都曾經(jīng)注意過這方面的問題,然而他們所強調的,只不過是自然的音調而已。到了宋齊之間,佛教盛行于世,于是譯經(jīng)、唱經(jīng)等事業(yè)迅速發(fā)展起來。外來文化的刺激使得一些人開始對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加以反省,聲韻的分辨因此日趨精密。到周颙作《四聲切韻》,沈約作《四聲譜》,四聲的名稱便由此確立了。
而當對偶與聲律日益得到講求之時,中國的美文便得到一次大的進展。這主要表現(xiàn)在四六文的形成與律詩的興起。所謂律詩,一方面要講求四聲的諧調,另一方面要講求對偶的工整。其相對的二聯(lián)必須音節(jié)相等,頓挫相同,而且要平仄相反,詞性相稱。這些新興格式到了唐朝更臻于精美,而且最終得以確立。而兩晉南北朝則是格律詩由醞釀漸臻成熟的一個時期。
到了唐朝,詩人們一方面繼承了漢魏以來的古詩樂府使之更得到擴展而有以革新,一方面則完成了南北朝以來一些新興的格式使之更臻于精美而得以確立。這時,詩人們對格律的運用已經(jīng)比較熟練而自如,格律已不再成為做詩的限制了。于是,一些詩人就用這種精美的形式而寫出內(nèi)容非常豐美深厚的詩歌來。
(有刪節(jié))(1)下列關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詩經(jīng)》的句式整體以四言為主,是因為四言詩句在結構和頓挫方面,都是最簡單而且初具節(jié)奏的一種體式。
B.《離騷》在內(nèi)容和感情上的特色對后代詩人影響最大,它的句子字數(shù)增加,篇幅更長,具有了散文化的趨勢。
C.起源于唐代的七言律詩,每一句的節(jié)奏都是“四三”,這種韻律節(jié)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九歌》中的七言句式。
D.以曹氏父子為引領的文人集團的參與,使得五言詩在形式上已經(jīng)完全成熟,這奠定了五言詩沿用千年的地位。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題目為“唐詩說‘源’”,選文部分主要圍繞詩歌的形式來探源。
B.文章脈絡清晰,按照時間順序展開論說,各層次之間是一種并列關系。
C.文章舉周颙、沈約著述的例子,更好證明了“聲韻的分辨日趨精密”。
D.文章論說的雖是文學理論,但是語言樸實自然,少見晦澀難懂的概念。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通過《詩經(jīng)》我們可以了解周代的社會風貌,《楚辭》則能提供了解楚地祭祀鬼神情況的參考。
B.樂府詩既有對之前風騷傳統(tǒng)的繼承,又有新的開拓和成就,掃除了“楚辭”之后詩壇的沉寂氣象。
C.魏晉南北朝時期,詩歌開始了對對偶和聲律格式的追求,不管是曹植還是謝靈運都更重視對偶。
D.限制創(chuàng)作的格律形式,不斷發(fā)展,到了唐朝的時候,不少詩人卻以這種形式寫出了豐美的詩歌。
(4)請概括推動五言體詩的成熟和詩歌聲律的發(fā)展的共同原因。
(5)請根據(jù)材料繪制一幅簡明的思維導圖,反映唐詩之前詩歌在形式上的發(fā)展脈絡。組卷:8引用:1難度:0.6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街
沈從文 有個小小的城鎮(zhèn),有一條寂寞的長街。
那里住下許多人家,卻沒有一個成年的男子。因為那里出了一個土匪,所有男子便都被人帶到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去,永遠不再回來了。他們是五個十個用繩子編成一連,背后一個人用白木梃子敲打他們的腿,趕到別處去作軍隊上搬運軍火的案子的。他們?yōu)榱恕皣摇睉斖恕捌拮印薄?br /> 大清早,各個人家從夢里醒轉來了。各個人家開了門,各個人家的門里,皆飛出一群雞,跑出一些小豬,隨后男女小孩子出來站在門檻上撒尿,或蹲到門前撒尿,隨后便是一個婦人,提了小小的木桶,到街市盡頭去提水。有狗的人家,狗皆跟著主人身前身后搖著尾巴,也時時刻刻照規(guī)矩在人家墻基上抬起一只腿撒尿,又趕忙追到主人前面去。這長街早上并不寂寞。
當白日照到這長街時,這一條街靜靜的像在午睡,什么地方柳樹桐樹上有新蟬單純而又倦人聲音,許多小小的屋里,濕而發(fā)霉的土地上,頭發(fā)干枯臉兒瘦弱的孩子們,皆蹲在土地上或伏在母親身邊睡著了。作母親的全按照一個地方的風氣,當街坐下,織男子們束腰用的板帶過日子。用小小的木制手織機,固定在房角一柱上,伸出憔悴的手來,敏捷地把手中犬骨線板壓著手織機的一端,退著粗粗的棉線,一面用一個棕葉刷子為孩子們拂著蚊蚋。帶子成了,便用剪子修理那些邊沿,等候每五天來一次的行販,照行販所定的價錢,把已成的帶子收去。
許多人家門對著門,白日里,日頭的影子正正的照到街心不動時,街上半天還無一個人過身。每一個低低的屋檐下人家里的婦人,各低下頭來趕著自己的工作,做倦了,抬起頭來,用疲倦憂愁的眼睛,張望到對街的一個鋪子,或見到一條懸掛到屋檐下的帶樣,換了新的一條,便仿佛奇異的神氣,輕輕的嘆著氣,用犬骨板擊打自己的下頜,因為她一定想起一些事情,記憶到由另一個大城里來的收貨人的買賣了。她一定還想到另外一些事情。
有時這些婦人把工作停頓下來,遙遙的談著一切。最小的孩子餓哭了,就拉開衣的前襟,抓出枯癟的乳頭,塞到那些小小的口里去。她們談著手邊的工作,談著帶子的價錢和棉紗的價錢,談到麥子和鹽,談到雞的發(fā)瘟,豬的發(fā)瘟。
街上也常常有穿了紅綢子大褲過身的女人,臉上抹胭脂擦粉,小小的髻子,光光的頭發(fā),都說明這是一個新娘子。到這時,小孩子便大聲喊著看新娘子,大家完全把工作放下,站到門前望著,望到看不見這新娘子的背影時才重重的換了一次呼吸,回到自己的工作凳子上去。
街上有時有一只狗追一只雞,便可以看見到一個婦人持了一長長的竹子打狗的事情,使所有的孩子們都覺得好笑。長街在日里也仍然不寂寞。
街上有時什么人來信了,許多婦人皆爭著跑出去,看看是什么人從什么地方寄來的。她們將聽那些識字的人,念信內(nèi)說到的一切。小孩子們同狗,也常常湊熱鬧,追隨到那個人的家里去,那個人家便不同了。但信中有時卻說到一個人死了的這類事,于是主人便哭了。于是一切不相干的人,圍聚在門前,過一會,又即刻走散了。這婦人,伏在堂屋里哭泣,另外一些婦人便代為照料孩子,買豆腐,買酒,買紙錢,于是不久大家都知道那家男人已死掉了。
街上到黃昏時節(jié),常常有婦人手中拿了小小的笸籮,放了一些米,一個蛋,低低地喊出了一個人的名字,慢慢的從街這端走到另一端去。這是為不讓小孩子夜哭發(fā)熱,使他在家中安靜的一種方法,這方法,同時也就娛樂到一切坐到門邊的小孩子。長街上這時節(jié)也不寂寞的。
黃昏里,街上各處飛著小小的蝙蝠。望到天上的云,同歸巢還家的老鴰,背了小孩子們到門前站定了的女人們,一面搖動背上的孩子,一面總輕輕的唱著憂郁凄涼的歌,娛悅到心上的寂寞。
“爸爸晚上回來了,回來了,因為老鴰一到晚上也回來了!”
遠處山上全紫了,土城擂鼓起更了,低低的屋里,有小小油燈的光,為畫出屋中的一切輪廓,聽到筷子的聲音,聽到碗盞磕碰的聲音……但忽然間小孩子又哇的哭了。
爸爸沒有回來。有些爸爸早已不在這世界上了,但并沒有信來。有些臨死時還忘不了家中的一切,便托便人帶了信回來。得到信息哭了一整夜的婦人,到晚上便把紙錢放在門前焚燒。紅紅的火光照到街上下人家的屋檐,照到各個人家的大門。見到這火光的孩子們,也照例十分歡喜。長街這時節(jié)也并不寂寞。
陰雨天的夜里,天上漆黑,街頭無一個街燈,狼在土城外山嘴上嗥著,用鼻子貼近地面,如一個人的哭泣,地面仿佛浮動在這奇怪的聲音里。什么人家的孩子在夢里醒來,嚇哭了,母親便說:“莫哭,狼來了,誰哭誰就被狼吃掉?!?br /> 臥在土城上高處木棚里老而殘廢的人,打著梆子。這里的人不須明白一個夜里有多少更次,且不必明白半夜里醒來是什么時候。那梆子聲音,只是告給長街上人家,狼已爬進土城到長街,要他們小心一點門戶。
一到陰雨的夜里,這長街更不寂寞,因為狼的爭斗,使全街熱鬧了許多。冬天若夜里落了雪,則早早的起身的人,開了門,便可看到狼的足跡,同糍粑一樣印在雪里。
一九三一年五月(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反映的是戰(zhàn)亂年代底層人民的痛苦生活,表達了作者對于沒有了“男人”的婦人們的深切同情。
B.當有人家遭遇不幸時,鄰居們會施以援手,表現(xiàn)出的是與《邊城》中一樣的淳樸、和睦的鄉(xiāng)土風情。
C.文中寫女人們唱著歌,“娛悅到心上的寂寞”,是為了表現(xiàn)她們雖然孤苦無依卻有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
D.女人們雖然心中滿懷凄涼,也仍要聲聲低喚,為孩子祈福,在孩子面前為父親的不歸找個理由搪塞。
(2)下列對本文藝術特點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敘事從早到中,到晚,到夜,再到早,便于表現(xiàn)女人們?nèi)諒鸵蝗盏靥幱谶@種痛苦生活之中。
B.文章中反復寫到“一定想起……事情”,起到強調作用,表明了婦女們對男人的思念牽掛之切。
C.婦人燒紙錢時,不諳世事的孩童的歡天喜地、無憂無慮,反襯的是婦人們失去男人的無限悲哀。
D.結尾幾段寫野狼時,運用了比喻、擬人手法,視覺、聽覺相結合,烘托出了長街的蕭條與寂寞。
(3)為什么文章開頭說長街是“寂寞”的,后文卻反復說長街是“不寂寞”的?請簡要談談你的理解。
(4)沈從文的散文有自己獨特的風格,請從選材、寫法、語言三個角度簡要分析本文的特點。組卷:11引用:2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10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吟誦是學習中國古典詩歌非常重要的入門途徑。我從小是吟誦著詩詞長大的,就我個人經(jīng)驗,高聲朗讀和吟誦是學習詩歌和古文的一種方式;① ,就不能真正對作品的內(nèi)容、情意有深入的體會和了解。吟誦不但是讀詩、欣賞詩、理解詩的重要法門,② 。詩要自己“跑”出來。詩怎么自己“跑”出來?你要對詩歌中文字的音聲、節(jié)奏、韻律非常熟悉。你熟于吟誦,于是你的詩是隨著聲音跑出來的。吟誦不是制造一個音樂的調子去唱,它不死板。每個人都不同,同一個人的吟誦也會不同。同一首詩你可以早晨吟的時候調子高一點,晚上吟的時候低一點,③ ,明天吟得慢一點,要伴隨著環(huán)境,把自己的心靈、感情、意念跟那首詩打成一片。
吟誦傳承最好從娃娃抓起,這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質的百年大計。繼承和發(fā)揚吟誦,既需要認真對待,又不能急功近利。甲 僅僅為了吸引更多人注意而過分宣揚似是而非的“吟誦”,乙 將其變成一種才藝表演,丙 只會混淆視聽,丁 適得其反。
(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2)請在文中甲、乙、丙、丁四處填上恰當?shù)脑~語,使整個句子語意符合邏輯。組卷:1引用:1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
蘇洵曾言“月暈而風,礎潤而雨”,意思是月暈出現(xiàn),將要刮風;基石濕潤,就要下雨。比喻從某些征兆可以預知將會發(fā)生的事情。
電影《阿甘正傳》有句臺詞卻說“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會是什么味道”,意思是人生充滿變數(shù),有些事情是不可預知的。
以上關于“可預知”和“不可預知”的論述,給你帶來哪些思考和感悟?請結合材料內(nèi)容,寫一篇文章。
要求:題目自擬,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0引用:1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