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北省保定市唐縣一中高考語文三模試卷
發(fā)布:2024/11/22 0:30:1
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7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夢在科學世界被視作是一個模糊、有爭議、難以探究甚至無法探究的話題。幸運的是,近年來取得的一些技術進步提高了我們研究睡眠的可能性。
高密度腦電圖技術相較于傳統(tǒng)的腦電圖有了明顯的改善,科學家能在一頂腦電帽上裝配多達256個電極。除了能夠達到出色的時間分辨率,該技術還能通過“信源模型”,即利用數學算法計算出產生大腦活動的源頭,實現大腦不同區(qū)域的電活動的高精度可視化,因此,在任何給定時刻,研究人員都能夠通過高密度腦電圖了解到大腦皮層的哪些區(qū)域正處于活動狀態(tài)。
近年來,科學家利用諸如高密度腦電圖和顱內記錄等技術來近距離觀察神經元之后發(fā)現,通常用于表征睡眠的慢波并不會在大腦的所有區(qū)域同時產生,而是局限于部分區(qū)域,而其余區(qū)域則觀察不到。換句話說,在某些時刻,大腦的部分區(qū)域可以被認作是“清醒的”,而與此同時,其他區(qū)域卻在“睡覺”。夢游就是一個“半睡半醒”狀態(tài)的極端例子,它發(fā)生在深睡階段,夢游者雖然能夠活動,但大腦并不完全清醒。
人類自身的生理條件也能讓睡眠和清醒兩種狀態(tài)混合在一起。比如,當一夜的睡眠即將結束時,大腦的某些區(qū)域已經醒了,而其他區(qū)域仍表現為睡眠狀態(tài)才有的慢波。
同時,科學家招募了一批健康的志愿者參與實驗,他們愿意分享自己的夢境,并同意睡在實驗室里。研究的第一階段,志愿者在家睡覺,并被要求記錄下每次睡醒前腦海里的最后片段。研究的第二階段,志愿者在實驗室里過夜。到了晚上,志愿者戴上高密度腦電圖的專用腦電帽,進入一間沒有窗戶的隔音房間睡覺。研究人員在另一個房間里,觀察計算機屏幕上志愿者大腦活動的波形變化。每隔15至30分鐘,一名研究人員就會利用計算機發(fā)出聲音來喚醒志愿者,并通過對講機詢問他們最近一次做夢的內容。
在長達五年的實驗中,這些科學家重復了近一千次喚醒過程,并記錄下了數百條與夢有關的信息。志愿者描述的夢境五花八門,令人驚嘆。但有時,志愿者報告他們沒有做任何夢,就好像從完全無意識的狀態(tài)中醒來。并且,這種情況不單單發(fā)生在深睡階段,也會發(fā)生在快速眼動睡眠階段。
這些觀察為我們研究與意識相關的大腦活動提供了獨特的機會。夢可以被視作意識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會在我們與外界失去聯系時出現。做夢時,大腦可以在不受環(huán)境刺激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一系列畫面。盡管夢境是虛構的,但夢中的經歷與我們白天清醒時的經歷有諸多相似之處——夢中我們也會看見圖像、聽見聲音,也會思考和感受情緒。在睡眠過程中,有時大腦會陷入無意識狀態(tài),因此我們可以參照意識活動進一步了解大腦是如何在睡眠中運作的。換句話說,我們能夠研究與意識相關的大腦神經元。
(摘編自《我們?yōu)槭裁磿鰤簟?,光明網) 材料二:你是否有這樣的感覺,經常在夢中經歷危機,包括戰(zhàn)斗,被追殺、赤身裸體,跳下懸崖溺水等等,其實這是一種模擬行為,芬蘭的認知心理學家安蒂認為,在人類的快速眼動睡眠階段(REM)出現類似模擬逃跑的過程其實是一種行為遺留。進化心理學觀點是,在夢中模擬逃跑是一種人類從未消失的生存本能,做夢的時候好比在夜間,而在夜間逃跑毫無疑問是最安全的逃跑時間,可以認為夢是一種適應進化威脅的過程,在夢境中模擬逃跑有助于我們在現實中脫離危機。
美國加州理工記憶研究所曾進行一項實驗,在白天將一只小白鼠放入人造迷宮中,讓它在迷宮中待一整天,記錄下小白鼠在不同位置的神經沖動狀態(tài),到了晚上小白鼠睡眠過程中,發(fā)現了小白鼠的神經沖動模式與白天接近,其實這是小白鼠在夢中回憶迷宮細節(jié)的過程,于是心理學家們得出結論,動物包括人類在夢境中具有極強的學習能力,我們在夢境中處理有效信息的能力遠超出白天。人類的記憶能力理論上沒有限制,但是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大腦會對信息進行篩選,是如何篩選的呢?在白天,你接受了大量的信息,包括新的人物形象,生活細節(jié),顯然我們無法完整的記憶,夢境則是一個回憶整理的過程。
20世紀90年代,心理學家米奇森提出了一個在當時極具爭議的理論:人類做夢的本質是為了快速遺忘。這可以解釋為什么大多數時候,我們會很快忘記夢境內容,因為大腦會幫助你遺忘。他認為大腦可以看做一臺電腦,在白天,我們的大腦接受各種各樣的數據,但是它對數據的處理方式是固定的,到了晚上我們睡覺的時候,大腦開始接受隨機數據,而白天的處理方式不再適用,而只有通過夢境建立隨機的處理方式,所以夢境具有隨機信息處理功能,是大腦的關鍵程序,遺忘則是正確的執(zhí)行過程。
研究夢境的心理學家哈德曼在討論情緒學習過程中,提出了一個猜想,他認為,做夢的過程可以理解為人類大腦對一些復雜情緒進行處理的過程,而夢境確實是一個比現實更加安全的地方,在現實不敢建立的連接都可以在夢境中實現,在我們看來夢境內容是妄想,其實是大腦具有防御性的決定,那么是否可以借助夢境這個特性來進行絕對安全的情緒治療,夢境是一個缺乏壓抑感、心理防御不足的場所,心理治療也是最有效的。
(摘編自《夢境定理》)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大腦部分區(qū)域在睡眠過程中持續(xù)保持清醒狀態(tài),而其他區(qū)域處于睡眠狀態(tài)。
B.一夜睡眠行將結束時,自身的生理條件能讓睡眠和清醒兩種狀態(tài)混合在一起。
C.有些心理學家認為,在夢中模擬逃跑其實是一種人類從未消失的生存本能。
D.米奇森認為做夢實則為了快速遺忘,遺忘是對夢境隨機處理信息的正確執(zhí)行。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只要高密度腦電圖技術獲得全面突破,對于睡眠與夢的研究就會有跨越式進步。
B.夢游者在大腦并不清醒的狀態(tài)下還能夠進行活動,是因為夢游發(fā)生在深睡階段。
C.既然夢中的經歷與我們白天的經歷酷似,那么人們無法夢到自己未做過的事情。
D.對睡眠中的大腦意識活動的研究,有助于進一步了解大腦在睡眠中的運作情況。
(3)夢境是回憶整理信息的過程,人在夢境中有極強的學習能力。下列選項中不能對美國加州理工記憶研究所的這一研究結果進行有效支持的一項是
A.深度睡眠期間,大腦中會產生一種速度較慢的生物電波,其生成機制和記憶的產生機制相似,所以能起到整理信息的作用。
B.門捷列夫日夜思索元素排列規(guī)律問題,陷入夢境:看到一張表,元素們紛紛對應格子落入。這便是元素周期表的理念由來。
C.睡眠充足對人來說很重要,好的睡眠能夠讓人保持精力充沛,讓人的思維更加敏捷,調節(jié)心理狀態(tài),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
D.瑞士伯爾尼大學一項夢境學習的研究證實,如果做夢的人在夢中訓練投擲硬幣,他們醒來就能更準確地把硬幣投到杯子中。
(4)材料一闡述睡眠研究的新進展。請梳理其行文脈絡。
(5)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以奇幻瑰麗的詩句寫了一個夢。假定李白的確做了這個夢,請結合上述兩則材料解釋其夢境。組卷:21難度:0.5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8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文本一:
窗
泰格特(澳大利亞)
在一家醫(yī)院的病房里,曾住過兩位病人,他們的病情都很嚴重。這間病房十分窄小,僅能容得下他們倆。病房設有一扇門和一個窗戶,門通向走廊,透過窗戶可能看到外界。
其中一位病人經允許,可以分別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起身坐上一個小時。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而另一位病人則不得不日夜躺臥在病床上。當然,兩位病人都需要靜養(yǎng)治療。使他們感到尤為痛苦的是,兩人的病情不允許他們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既不能讀書閱報,也不能聽收音機、看電視……只有靜靜地躺著。
而且只有他們兩個人。
噢,兩人經常談天,一談就是幾個小時。
他們談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戰(zhàn)爭中做過些什么,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每天上午和下午,時間一到,靠近窗戶的病人就被扶起身來,開始一小時的仰坐。
每當這時,他就開始為同伴描述起他所見到的窗外的一切。漸漸地,每天的這兩個小時,幾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中全部內容了。
很顯然,這個窗戶俯瞰著一座公園,公園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著一群群野鴨、天鵝。公園里的孩子們有的在扔面包喂這些水禽,有的在擺弄游艇模型。一對對年輕的情侶手挽著手在樹蔭下散步。公園里鮮花盛開,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還有五彩斑斕、爭相斗妍的牡丹花和金盞草。
在公園那端的一角,有一塊網球場。有時那兒進行的比賽確實精彩,不時也有幾場板球賽,雖然球藝夠不上正式決賽的水平,但是,有得看總比沒有強。那邊還有一塊用于玩滾木球的草坪。公園的盡頭是一排商店。在這些商店的后邊,鬧市區(qū)隱約可見。
躺著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聽著這一切。這個時刻的每一分鐘對他來說都是一種享受。
描述仍在繼續(xù):一個孩童怎樣差一點跌入湖中,身著夏裝的姑娘是多么美麗動人。接著,又是一場扣人心弦的網球賽。他聽著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親眼看到了窗外所發(fā)生的一切。
一天下午,當聽到一名板球隊員正慢悠悠地把球擊得四處皆是時,不靠窗口的病人,突然產生了一個想法:為什么偏偏是挨著窗戶的那個人,有幸能觀賞到窗外的一切?為什么自己不應得到這種機會呢?他為自己會有這種想法而感到慚愧,竭力不再這么想。
可是,他愈加克制,這種想法卻變得愈加強烈,直到幾天以后,這個想法已經進一步變?yōu)榫o挨著窗口的為什么不該是我呢?他白晝無時不為這一想法所困擾,晚上,又徹夜難眠。結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醫(yī)生們對其病因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睜著雙眼盯著天花板。這時他的同伴突然醒來,開始大聲咳嗽,呼吸急促,時斷時續(xù),液體已經充塞了他的肺腔,他兩手摸索著,在找電鈴的按鈕,只要電鈴一響,值班的護士就會立即趕來。
但是,另一位病人卻紋絲不動地看著。心想,他憑什么要占據窗口那張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聲打破了黑夜的沉靜。一聲又一聲……卡住了……停止了……直到最后呼吸聲也停止了。另一位病人仍然繼續(xù)盯著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醫(yī)護人員送來了漱洗水,發(fā)現那個病人早已咽氣了,他們靜悄悄地將尸體抬了出去,絲毫沒有大驚小怪。
稍過了幾天,似乎這時開口已經正當得體。剩下的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讓他挪到窗口的那張床上去,醫(yī)護人員把他抬了過去,將他舒舒服服地安頓在那張病床上,接著他們離開了房,剩下他一個靜靜地躺在那兒。
醫(yī)生剛一離開,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掙扎著,用一支胳膊肘支起了身子,口中氣喘吁吁他探頭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墻。
文本二:
突轉式逆向構思法,簡而言之,即“蓄勢于前,突轉于后”,也就是先寫順勢的直線發(fā)展,似乎文章要按照這一發(fā)展趨勢結束,但當順勢發(fā)展到關鍵之處,突然來一個大轉折,“涌出一個動人肺腑的高潮來”,以完全出乎意料的方式終篇。蓄勢要蓄足,轉折要轉陡。以流水作比,蓄勢好比提高水位,加大落差,飛流直下,更為有力,激起更大的浪花。這樣的突轉,才能獲得充分的表現力。
順逆法也是一種使文章曲折生姿的妙法,它是通過對順勢與逆勢的巧妙安排,造成文章波瀾迭起、起伏變化、曲折生姿的寫法。順勢,即順著事物某種發(fā)展趨勢來寫;逆勢,即寫與順勢相反的趨勢。“文似看山不喜平。”創(chuàng)作時應當精心構思,巧妙安排,表現出情節(jié)的順勢逆勢,并使之錯落相間,相輔相成。值得注意的是:在順逆法構思中,順勢和逆勢的出現,必須符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原則,不能違背生活的邏輯,去編造荒誕不經的情節(jié),否則,效果會適得其反。
順逆法與突轉法有相似之處,更有區(qū)別。二者都有逆轉出現,但順逆法是把順勢和逆勢錯落相間地進行安排,使文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突轉式則是先寫一個又一個的順勢,最后來一個逆轉,蓄勢于前,突轉于后。
(摘編自海珠兒《談逆向構思法》)(1)下列對文本一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窗”作為線索貫穿全文,且意蘊豐富,既可指病房的窗,也可指心靈之窗,透過它可以看到兩個病人不同的內心世界。
B.靠窗病人死了,醫(yī)護人員“靜悄悄地將尸體抬了出去,絲毫沒有大驚小怪”,這一細節(jié)表現了醫(yī)護人員對生命的麻木冷漠。
C.靠窗的病人看到的是“光禿禿的一堵墻”,卻向病友描述了一個多彩的世界,這說明他對生活充滿熱情,體貼關心他人。
D.小說語言簡潔而富有表現力,通過細致的心理描寫,展現人物的內心沖突,以此來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并揭露人性的弱點。
(2)依據文本二,下列對文學作品的相關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荷花淀》中先寫女人們探夫歸來遇敵,將緊張的氣氛推到極致,然后寫伏擊獲勝,屬于典型的突轉式逆向構思法。
B.《老人與?!分袑懯サ貋喐缋先艘淮斡忠淮闻c對手搏斗,最后卻落得一無所有,即是用一個又一個順勢為最后逆轉蓄勢。
C.《促織》中成名之子魂化促織的情節(jié)看似荒誕不經,屬“意料之外”,卻符合鬼怪志異小說的情境設定,在“情理之中”。
D.《氓》中先寫女主人公對“氓”的熱烈情感,再寫婚后的不幸以致決絕分手,形成情節(jié)突轉,具有極強的感情沖擊力。
(3)請簡要分析小說《窗》中不靠窗的病人的心理變化過程。
(4)小說《窗》“蓄勢于前,突轉于后”的情節(jié)安排產生了怎樣的效果?組卷:48引用:10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10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市面上不少商家聲稱,(①),并大力宣傳、推銷能“預防近視、保護視力”的護眼“神器”——防藍光眼鏡。
“藍光”是一種什么樣的光?為什么要這樣“防”著它?專家介紹,(②),而是指波長處于400nm-500nm之間,具有相對較高能量的光線。通常光線波長越短,能量越高,穿透力也就越強,因此會威脅我們的眼健康。那么,防藍光眼鏡真能預防近視嗎?
事實上,藍光傷害眼睛有一個前提,即高強度、大劑量接觸。日常生活中接觸的藍光(包括電子屏幕發(fā)出的藍光),遠未達到傷害眼睛的臨界值。目前,防藍光眼鏡的國家標準還在報批中,醫(yī)學上也沒有充足的證據,證明防藍光眼鏡在預防近視方面能起到顯著效果。所以,當你戴著防藍光眼鏡長時間玩手機,或工作時過度用眼,(③),甚至感到酸脹。
(1)請在文中括號里補寫恰當的語句,使它與上下文語意連貫、內容貼切,整段文字結構完整、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2)簡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內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關系的句子,表達簡潔流暢,不超過40個字。組卷:6引用:5難度:0.5
四.作文(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材料一:“安土重遷,黎民之性?!保ā稘h書?元帝紀》)安于故土生活,不愿輕易遷居異地,這是中國人的民族性。
材料二:傳統(tǒng)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鄉(xiāng)下人離不了泥土;我們的民族確是和泥土分不開的了。以農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tài),遷移是變態(tài)?!巴痢痹谖覀兾幕镎贾鴺O其重要的地位,從土里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土的束縛。
(摘編自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 以上材料引發(fā)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據此并圍繞“鄉(xiāng)土本色”主題寫一篇發(fā)言稿,用于學校“時代青年講壇”發(fā)言。
要求:自選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25引用:4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