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3-2024學年吉林省白城市通榆縣毓才高級中學高三(上)第一次月考歷史試卷

發(fā)布:2024/9/11 20:0:8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個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答案是正確的。

  • 1.屈原在《離騷》中寫到“朕皇考曰伯庸(我父親的字是伯庸)”而到秦朝后,只有天子才能自稱為“朕”。這一變化源于秦朝建立的( ?。?/div>
    組卷:5引用:5難度:0.9
  • 2.據(jù)記載,周人的婚嫁年齡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但至遲在春秋時代,周人的晚婚習俗已開始被早婚所替代。齊桓公曾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婦人十五而嫁”。一些思想家,如墨子,也竭力主張早婚。這主要是因為( ?。?/div>
    組卷:24引用:14難度:0.7
  • 3.有一學者認為,近代中國曾出現(xiàn)過一系列努力,旨在改造政權到某一程度,使之一方面得以順利參加近代世界的種種活動,另一方面又無須徹底改變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念和體現(xiàn)這些觀念的制度。最能佐證該學者觀點的是( ?。?/div>
    組卷:228引用:20難度:0.7
  • 4.有學者評價近代某革命綱領:“交織著現(xiàn)實和幻夢,交織著徹底的斗爭性和不切實際的空想圖畫。既有由革命的烈火燃起來的大膽的想象,又充分暴露了小生產者的狹隘的實際主義?!边@一革命綱領( ?。?/div>
    組卷:63引用:19難度:0.7
  • 5.如圖摘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部分目錄。據(jù)此判斷,該章節(jié)涉及的主要歷史事件應為( ?。?br />
    14.3戰(zhàn)爭爆發(fā)
    14.4和平協(xié)定
    14.5清朝失敗的原因
    14.6戰(zhàn)爭反響:帝國主義加緊擴張;民族工業(yè)受到壓制……中國的新政治運動
    14.7戰(zhàn)后的對外關系:三國干涉;中俄秘約;割地狂潮;門戶開放政策
    組卷:3引用:14難度:0.7
  • 6.日本學者丸山松幸認為,與“墨守祖法”不切實際一樣,“全盤西化”也不可能成為現(xiàn)實,“中體西用”論也缺乏使兩者有機結合的內在邏輯;康有為的嘗試雖然失敗了、但他所提出的問題卻寓意深遠。作者肯定的康有為“提出的問題”是( ?。?/div>
    組卷:21引用:4難度:0.7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四小題共52分。

  •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馬勇在《重尋近代中國》中寫到:如何評估1928年之前的中華民國史,過去的言說,不論是中共,還是國民黨,都將這一時間段看作是“北洋軍閥反動統(tǒng)治”,即便是中性表述,也是“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或“北洋時期”。如果從大歷史視角觀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華民國是中國歷史的正統(tǒng)。繼續(xù)妖魔化這段歷史,其實是對中國歷史的不尊重。
    概括材料觀點,結合所學知識從現(xiàn)代化角度對這一觀點加以論證。(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
    組卷:47引用:26難度:0.5
  • 20.在爭取近代中國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斗爭中,五四運動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傳至國內,國人的愛國情緒空前的蔓延開來,受到新文化運動洗禮的青年學生情緒尤為激烈。5月4日下午,北京三千余名學生手持寫有“拒絕和約簽字”等內容的小旗,發(fā)表演說,沿途向群眾散發(fā)傳單。以游行示威為開端的罷課、罷市、罷工風潮席卷全國,蔚為壯觀的五四愛國運動以中國代表拒簽《凡爾賽和約》而宣告結束。
    --摘編自李喜所、李來容《中國近代史》(1)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與辛亥革命相比,五四運動具有哪些新的歷史特點。并分析新特點的成因。
    材料二 在6月3日北京學生運動再掀高潮之際,上海的學、工、商界群起響應,成為五四運動由學生愛國運動普及為全民愛國運動的轉折點。中國人民對政治發(fā)出了自己的聲音,從而使政府再不能完全輕視社會民意的表達。
    --摘編自張海鵬主編《近代中國通史》(2)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促使五四運動“轉折”的歷史事件。指出這一事件對中國民主革命進程的影響。
    (3)五四運動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起點,根據(jù)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這一論斷的理解。
    組卷:22引用:3難度:0.4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6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