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四中高考地理模擬試卷(2月份)
發(fā)布:2024/12/10 16:0:2
一、單選題(本大題共7小題,每小題6分,共計4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涂在答題卡中相應的選項內)。
-
1.楊絮是楊樹發(fā)育結籽產生的白色絮狀物,隨氣流運動而飄散,狀如飛雪。每年5月上中旬是宿遷楊樹產生楊絮的集中期,給宿遷帶來了很大影響。讀圖,完成1~2題。
一天中楊絮最易飄起的時間是( ?。?/h2>組卷:4引用:0難度:0.70 -
2.楊絮是楊樹發(fā)育結籽產生的白色絮狀物,隨氣流運動而飄散,狀如飛雪。每年5月上中旬是宿遷楊樹產生楊絮的集中期,給宿遷帶來了很大影響。讀圖,完成1~2題。
楊絮飄飛給宿遷帶來的影響有( ?。?br />①誘發(fā)呼吸道疾病
②帶來火災隱患
③影響出行安全
④增加旅游吸引力組卷:4引用:0難度:0.60 -
3.如圖為班達群島等高線地形圖,圖中班達海水質清澈,平均水深3064米,是深潛愛好者的樂園,這里不僅可以欣賞到多彩的珊瑚,還能體驗到洋流的流向變換。據此完成3~4題。
在圖示海洋進行深潛的愛好者為避開風浪的侵擾,選擇深潛的時間段多為( )組卷:2難度:0.60
二、綜合題(共55分)
-
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膜下滴灌技術是在滴灌帶或滴灌毛管上覆蓋一層地膜,通過可控管道系統(tǒng)供水,將加壓的水經過過濾設施濾清后,和水溶性肥料融合,形成水肥溶液,進入輸水干管一支管--毛管,再由毛管上的滴水器一滴一滴地均勻、定時、定量浸潤作物根系發(fā)育區(qū)土壤,供根系吸收。膜下滴灌的平均用水量是大水漫灌的12%、噴灌的50%、一般滴灌的70%,有效抑制了土壤鹽堿化。如圖1示意膜下滴灌,如表為棉花膜下滴灌技術在重鹽,堿地不同深度上的應用效果統(tǒng)計。年份 鹽分含量(%) 灌溉技術 0-30cm 30-60cm 1997 2.91 2.37 噴灌 1998 1.35 1.76 膜下滴灌 1999 0.54 0.76 膜下滴灌 2000 0.48 0.58 膜下滴灌
(1)說明采用膜下滴灌技術水資源利用率高的原因。
(2)據表信息補充完成利用膜下滴灌三年后土壤不同深度脫鹽率柱狀圖,并概括 1997-2000年土壤鹽分含量的變化特點。(作圖時可用2B鉛筆作答)
(3)與大水漫灌相比,分析膜下滴灌技術能有效抑制土壤鹽堿化的原因。組卷:13引用:3難度:0.6 -
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7月,“良渚古城”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該遺址群距今已有5300~4300年,城內居住人口約2萬,內城面積相當于四個北京故宮。古城處于丘陵、河湖交錯的淺水沼澤地帶,海拔約2米,古城是整個良渚文化的核心。良渚古城遺址由城址、外圍水利系統(tǒng)(該水利系統(tǒng)由高壩、低壩、山前長堤和古城附近天然河道構成,見圖丙)和與遺址有關聯(lián)的自然環(huán)境組成,古城中發(fā)掘出大量來自附近山地的石料、木材等建筑遺存。古城遺址建造的先后順序是:水利系統(tǒng)→宮殿區(qū)→城墻→內城→外城。圖甲為太湖流域良渚文化遺址分布圖,圖乙為古城墻剖面圖,圖丙為“良渚古城”古地圖。
(1)結合圖文材料,簡析良渚人先修建水利工程、后建城的原因。
(2)古城的大規(guī)模建造必須解決運輸難題,考古專家認為良渚古代水利工程對古城的建造起了重要作用,說明這種推測的合理性。
(3)古城墻設計、修筑與當地自然環(huán)境有關,圖乙中的古城墻最窄處20多米,最寬處150多米,采用鋪石墊底技術夯筑而成。分析良渚人用石塊墊底建筑高而寬的城墻的原因。
(4)地質學家根據石塊棱角分明的形態(tài)、石塊的物質組成以及石塊上留存的痕跡等,結合實地考察,推定良渚人建城墻用的石塊不是從山地中人工開采的,而是來自附近山地滾落到山麓或溝谷中的天然石塊。請指出地質學家得出此結論的依據。組卷:14引用:5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