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湖北省新高考協(xié)作體高三(下)月考語文試卷(4月份)

發(fā)布:2024/4/26 11:36:51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材料一:
          我國具有數(shù)千年的悠久歷史,神話底蘊豐富,在歷史的長河中沉淀下來的神話故事數(shù)以萬計,內(nèi)容多姿多彩,其中有關漢字起源的神話傳說也很多。
          結繩記事說。文字起源于結繩,這種說法早已有之。《周易?系辭下》:“上古結繩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鄙瞎庞泻荛L一段時間都是通過結繩記事的。
          八卦說。伏羲在結繩記事的基礎上,“畫八卦造書契”(朱熹《通鑒綱目》)。《史記》中還說“太昊(伏羲氏)德合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紋)章,地應以龍馬負圖。始畫八卦,卦有三爻,因而重之,為六十有四,以通神明之德,作書契以代結繩之政”。
          河圖洛書說?!吨芤?系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秉S河魚龍獻“圖”,洛水靈龜獻“書”,這個神話反映了古人的書畫同源觀念。唐蘭先生在《古文字學導論》中說:“文字起源于繪畫,到統(tǒng)一的國家出現(xiàn)后,和語言結合,就產(chǎn)生了可誦讀的真正文字?!蓖瑫r他也指出:“文字的產(chǎn)生,是自然的趨勢,而不是一兩個人所能創(chuàng)造的?!边@種說法是有道理的。
          倉頡造字。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前言中說黃帝的史官倉頡發(fā)明了文字,由于《說文解字》的權威性,這一傳說在古代被廣泛認可。當然,現(xiàn)代考古已經(jīng)證明,中國的漢字至少有9000多年的歷史,比黃帝時期還要早4000多年。
    (摘編自易國杰《漢字的起源傳說》)
    材料二: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久、人數(shù)最多的文字之一,漢字的創(chuàng)制和應用不僅推進了中華文化的發(fā)展,也對世界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古代傳說中把文字的創(chuàng)制歸結為一時一人,顯然是不恰當?shù)?。實際上,文字的產(chǎn)生和演變肯定是個長期的過程,絕不可能無所依據(jù)地造出來,也絕非憑一人之工就能完成。
          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在距今大約六千年的半坡遺址等地方,已經(jīng)出現(xiàn)刻劃符號,共達五十多種。它們整齊規(guī)范,具備了簡單文字的特征,學者們認為這可能是漢字的萌芽。漢字形成為系統(tǒng)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紀的商朝。中國文字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征。中國的漢字形體演變主要包含了以下幾個階段: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如圖詳細地展示了字形演變。

          商代的甲骨文是我們目前所見到的形成體系的漢字中最古老的一種。它是以刻在龜甲或獸骨上而得名。其內(nèi)容多“卜辭”,也有少數(shù)“記事辭”??梢姷乃那Ф鄠€甲骨文字,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是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但其字體形態(tài)變化極大,且一字多體,筆畫不定。
          全文也叫“鐘鼎文”,是指鑄刻在鐘、鼎等器物上的銘文。西周時期的金文從文字結構到筆畫都與殷商的甲骨文相近,只是由于金文鑄造和甲骨文鐫刻方法的差異,使金文顯得更加圓潤、肥厚。
          篆書,也叫篆體?!白?,傳也,傳其物理,施之無窮?!睆V義的篆體包括隸書以前的所有書體以及延屬,如金文、石鼓文、六國古文、小篆、繆篆、疊篆等。狹義主要指“大篆”和“小篆”。
          隸書起源于秦,興盛于漢。漢隸是到了兩漢中晚期在奏隸的基礎上逐步發(fā)展起來的。隸書字較方正、厚實,帶有剛正不阿的嚴肅感。隸變的完成,是漢字形體一個根本性的變化。漢隸完全拋開古漢字的象形因素,使得漢字變成抽象的符號,這無疑是漢字發(fā)展史上的一大進步。它結束了幾千年的古漢字階段,形成了近兩千年的今漢字的格局,并為楷書的產(chǎn)生奠定了基礎,在漢字演變過程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楷書也叫真書或正書,是漢字書法中常見的一種字體,其字形較為方正,是在漢隸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w有筆體平穩(wěn)、結構勻稱、章法整潔、便于閱讀的特點,成為漢字的標準字體。
          草書產(chǎn)生于秦漢時期,有“章草”和“今草”兩種,是在隸書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章草是早期的一種草體,其精堅古樸如隸,字字獨立,撇捺分明,不相連屬,有些橫筆的尾部寫成捺腳狀,向右上方挑出,頗有“燕尾”筆意。今草為后漢時期張芝由章草演變而成,其書寫較章草更快,且整篇連綿不斷,字字顧盼呼應、貫穿一氣。
          行書為東漢末年劉德升所創(chuàng),是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行書吸收了草書放縱的特點,突破了楷書用筆的嚴謹,形體靈活多變。
    (摘編自許小霞《漢字形體的演變》)材料三: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隨著計算機時代的到來,傳統(tǒng)的漢字記錄方式——“紙+筆”,逐漸被“主機+鍵盤”所取代,而作為信息傳遞交流的載體——漢字,變成了26個英文字母的組合,人們只要不斷敲擊鍵盤上的英文字母,就可以將漢字輸入電腦,手書漢字似乎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了。
          在新技術沖擊的背后,我們或許早已忘記了漢字中還蘊藏著豐富的中華文化,早已鈍化了對具有獨特美感的漢字書法的審美能力,早已忽視了手書漢字也是傳承漢字文化極具生命力的方式,而僅僅把漢字視作表意符號和交流工具。繪畫大師畢加索曾說:“如果生為中國人,我會做書法家,而不是畫家?!睌?shù)千年來,漢字被視作精美絕倫的藝術品,甚至被看作人格的標記,“橫平豎直寫漢字”與“堂堂正正做真人”被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就像電子讀物永遠無法替代紙質(zhì)書一樣,手書寫是不能被替代的,手寫漢字可以彰顯漢字的形態(tài)美,還可張揚書寫者的個性。與此同時,一個民族的文化是否得到光大,不僅僅取決于它吸收了多少外來的精華,更取決于這個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是否得到很好的傳承。
    (摘編自王志順《鍵盤時代,該給漢字書寫留個啥位子?》)(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根據(jù)古代典籍記載,傳說中上古以結繩記事,后來伏羲在結繩記事的基礎上,畫八卦造書契,而漸成文字。
    B.河圖洛書說反映了古人的書畫同源觀念,有學者認為,文字起源于繪畫,后來與語言結合形成真正的文字。
    C.漢字形體依次經(jīng)歷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的演變,每種形體都有其鮮明的藝術特征。
    D.科學技術的進步影響著漢字的記錄方式,從漢字的信息傳遞功能看,如今手書漢字似乎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了。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人多認可倉頡造字的說法,但據(jù)現(xiàn)代考古,漢字出現(xiàn)的歷史遠早于傳說中的倉頡時代。
    B.甲骨文雖已形成體系,但其一字多體等現(xiàn)象,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還沒有統(tǒng)一。
    C.秦隸是隸書的早期形式,為漢隸的產(chǎn)生奠定了基礎,隸變是漢字發(fā)展史上的重大變革。
    D.作為使用人數(shù)最多的文字之一,漢字具有極大魅力,連畢加索都想放棄繪畫做書法家。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二第一段的觀點的一項是
     

    A.《韓非子?五蠹》:“倉頡之作書也,自環(huán)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br />B.魯迅《門外文談》:“但在社會里,倉頡也不止一個,有的在刀柄上刻一點圖,有的在門戶上畫一些畫,心心相印,口口相傳,文字就多起來。”
    C.宋代鄭樵《起一成文圖》中認為,所有的漢字都是由“一”演化而來的,一即為“橫”,可演變出“點、豎、撤、捺”等形狀。
    D.許慎《說文解字?敘》:“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br />(4)材料一與材料二都談到了漢字的起源創(chuàng)制問題,二者的論述有何異同?請簡要概括。
    (5)在當今計算機時代,手書漢字真的不重要了嗎?為什么?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組卷:4引用:3難度:0.6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拉網(wǎng)號子
    張煒
          當年最難忘的娛樂,要算是學校宣傳隊的表演了,這在我們當時看來藝術性極高,甚至是精美絕倫。這一切都是因為一個新來的女教師,是她參加進來的緣故。女教師不僅會跳會唱,還會自創(chuàng)節(jié)目。她先是從海邊漁民生活中取材作歌,然后又從全校挑選出最有潛質(zhì)的少男少女,細細排練起來。我們學校宣傳隊在女教師的帶領下,簡直無所不能。他們獨創(chuàng)的“魚鼓歌”和“拉網(wǎng)號子”,在各種匯演中不斷拿到獎牌,聲名遠播。有時他們還可以憑這樣的招牌節(jié)目,代表整個園藝場、鄉(xiāng)鎮(zhèn)和礦區(qū),到附近的部隊去做擁軍表演。
          我們最大的享受不是在舞臺上聽“魚鼓”和“拉網(wǎng)號子”,而是到大海邊上去看真實的“拉大網(wǎng)”,聽震天的拉網(wǎng)號子。
          除非是海邊的人,不然很難知道什么才是“拉大網(wǎng)”。那時還沒有什么機帆船隊,也沒有其他先進的捕魚設備,沿海村莊最有威力的捕魚工具就是一面大網(wǎng)、兩只軸板。那大網(wǎng)是用細棉繩織成的,用豬血浸透后,就不會腐爛,可以下海網(wǎng)魚了。具體的捕魚過程是:先由秈板載上大網(wǎng)駛進海中,在水中撒成一個大大的孤型,然后就在網(wǎng)的兩端拴上粗綆——許多人在沙岸上排成兩溜,在巨大的號子聲中拉起來。
          一個盛大的節(jié)日就這樣開始了。只要是拉大網(wǎng)的日子,周圍村子里的閑人就全圍上來了。我們這些初中男生只要一有時間就往海邊跑,去這個最吸引人的地方。那時我們恨不得停課,恨不得一天到晚盯住海上發(fā)生的各種奇跡??善俏覀儾辉诘臅r候,奇跡才會發(fā)生。驚人的傳說源源不斷,一件還未得到證實,另一件又傳開了,弄到最后誰也不知道哪一件是真的、哪一件是假的。比如都在盛傳這樣一件事:有一天半夜里大網(wǎng)靠岸了,結果拉上來一個“人魚”——它有人一樣的臉龐,大眼睛,細細的胳膊,長長的手指——不同的是這手有蹼,身上也像魚一樣,有一層黏液。這個“人魚”一離水就不停地哭,用帶蹼的手搓揉眼睛。他(她)的哭聲尖利極了,哭得人心里難受,于是海上老大發(fā)個命令,就把他(她)放了。
          還有一次,大約是黎明時分,大網(wǎng)靠岸了:網(wǎng)里有一條特大的魚精。這魚精渾身黢黑,抵得上四匹馬那么大,一離水就散發(fā)出逼人的酒氣和腥氣。它被拉上來的時候,還在呼呼大睡呢。當時所有人既驚嚇又慶幸,說這一下等于逮住了多少魚??!有人主張趁它還沒有睡醒趕緊動刀殺了,可以將肉一塊塊賣掉??蛇@事最終也還是被海上老大給阻止了。他認為海里精靈絕對不可招惹,任何不慎都會招來滅頂之災。不僅要放它回海,還要口中不停地念叨,求它原諒拉魚人的莽撞,不小心打攪了老人家睡眠,等等。
          據(jù)海邊人說,拉大網(wǎng)的最好時間不是整個白天,而是兩個特別難得的時段:夜網(wǎng)和黎明網(wǎng)。他們說海里的魚也像人一樣,有個晚上打瞌睡、早上起不來的毛病——正在它們迷糊時,大網(wǎng)將其一下套住,再想逃也就來不及了。
          夜晚是海邊最熱鬧的時候。這里火把映得到處一片通明,人潮洶涌,真不知是從哪兒來了這么多的人。海上老大陰沉的面孔十分嚇人,他看哪里一眼,哪里的人就不敢大聲喊叫了??墒侵灰哪抗庖慌查_,呼叫聲立刻又震天響了。因為這場面實在太驚人了,不由得人們不喊。
          時至午夜,從沿海村莊甚至是南部山區(qū)來的買魚人越聚越多。這些人攜了籃子,背了口袋,一直站在海邊,直眼盯著燈火輝煌處。號子聲越來越響,這聲音的強弱顯然表明了用力的大小。拉網(wǎng)的人在大網(wǎng)就要接近岸邊時,簡直是沒命地喊叫。他們?yōu)榱似饎牛袝r故意將一個熟人的名字套進號子里一起呼喊,羞辱他。被罵的人火起,開始對罵,可惜他一個人的聲音顯得微不足道。
          大網(wǎng)靠岸時所有人都往前湊,探頭看這一次神秘的收獲。隨著大網(wǎng)收攏,水族們密集得像稠稠的米飯一樣,惹得人群高聲大叫。魚蝦跳躍,甚至也像人那樣尖叫。有一種身上帶熒光的魚,常常在燈火照不到的地方唰地一閃,引起一陣驚呼。
          拉魚的火把是特別制作的:一個小米斗大的洋鐵壺盛滿了煤油,上面插了胳膊粗的棉芯,點上后用一柄長桿鐵叉高挑起來。這樣的火把排成一長溜,使整個海岸亮如白晝。大網(wǎng)上岸后,有人立刻操起柳木斗,將掙擠躥跳的魚蝦一斗斗裝了,提到一領領炕席子上。這時候,戴了眼鏡、手拿一把算盤的老會計就出現(xiàn)了,他的身后跟著抬桌子和大桿秤的人——大桿秤足有半丈長,配有一只生鐵大碗,由兩個強壯的小伙子才抬得起。所有的魚需經(jīng)統(tǒng)一過秤,然后再開始零賣。
          幾乎與此同時,另一邊的魚鋪那兒也在忙碌:魚鍋燒開了,大魚似乎沒怎么剖洗就被扔進了鍋里。看魚鋪的老人在為拉網(wǎng)人準備一頓豐盛的夜餐。
    (選自張煒《十年瑣記》)(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夜網(wǎng)和黎明網(wǎng)拉上來的魚數(shù)量最多也最大,因為這個時候大海中的魚都在打瞌睡,犯迷糊,因而難以逃脫被網(wǎng)住的命運。
    B.作者寫故事很重視營造氛圍,比如寫魚精出現(xiàn)的時間是在黎明時分,而不是在白天,這就給故事增加了更多神秘色彩。
    C.本文細節(jié)描寫出彩,比如寫拉網(wǎng)號子就寫到“有時故意將一個熟人的名字套進號子里一起呼喊”,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
    D.“魚蝦跳躍,甚至也像人那樣尖叫”一句運用比擬修辭,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沿海村莊的漁民們獲得豐收的喜悅和激動。
    (2)下列關于選文開頭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選文開頭寫學校宣傳隊的表演為當年最難忘的娛樂,是為了引出下文對到大海邊看真實的“拉大網(wǎng)”的描寫。
    B.因為娛樂內(nèi)容很匱乏,所以“我們”才對學校宣傳隊的表演評價很高,作者對表演的描寫才充滿贊美之情。
    C.女教師多才多藝,富有創(chuàng)造性,她從漁民的生活中,取材并創(chuàng)編的“魚鼓歌”和“拉網(wǎng)號子”藝術性極高。
    D.寫學校宣傳隊獨創(chuàng)的“魚鼓歌”和“拉網(wǎng)號子”時,突出其受歡迎程度之高,襯托了真實的拉大網(wǎng)的魅力。
    (3)海上老大有怎樣的形象特點?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
    (4)拉大網(wǎng)是“我們”最大的享受,是因為其獨特的魅力。其魅力何在?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

    組卷:1引用:2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海洋碳匯是指一定時間周期海洋儲碳的能力或容量。海洋儲碳的形式包括無機的、有機的、顆粒的、溶解的碳等各種形態(tài)組成的。海洋碳匯具有一般商品的二重屬性,①_____。其使用價值體現(xiàn)在:通過海洋生物的碳匯功能實現(xiàn)溫室氣體的減排,改善人類生存、生活環(huán)境質(zhì)量;其價值體現(xiàn)為:在整個過程中投入了人力、物力、資金和技術進行研究、保護和利用,其中凝結了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在以往,“碳匯的增加”,主要靠陸地的植樹造林。其實,②_____。海洋占地球表面積的71%,這個龐大的碳庫儲碳量是陸地碳庫的20倍、大氣碳庫的50倍。海洋每年吸收約30%的人類活動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且海洋儲碳周期可達數(shù)千年,在氣候變化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重視海洋及濱海生態(tài)系統(tǒng)對碳的固定作用,不僅能夠減緩全球氣候變暖,創(chuàng)造的碳匯還能夠用于“藍碳交易”(海洋碳匯可以在取得相關認證的基礎上進行市場化交易)。③_____發(fā)展海洋碳匯將提升中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固碳儲碳潛能,助力早日實現(xiàn)“雙碳”目標。
    (1)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shù)囊豁検?
     

    A.海洋碳匯是指一定時間周期內(nèi)海洋儲碳的能力或容量。海洋儲碳的形式包括無機的、有機的、顆粒的、溶解的碳等各種形態(tài)組成的。
    B.海洋碳匯是指一定時間周期內(nèi)海洋儲碳的能力或容量。海洋儲碳的形式包括無機的、有機的、顆粒的、溶解的碳等各種形態(tài)。
    C.海洋碳匯是指一定時間周期海洋儲碳的能力或容量。海洋儲碳的形式包括無機的、有機的、顆粒的、溶解的碳等各種形態(tài)。
    D.海洋碳匯是指一定時間周期海洋儲碳的能力或容量。海洋儲碳的形式由無機的、有機的、顆粒的、溶解的碳等各種形態(tài)組成。
    (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組卷:1引用:2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2012年,揚州一名中學生不小心撞壞停在路邊的寶馬車的后視鏡。在久等不到車主、上學又將遲到的情況下,他便在車窗玻璃上貼了一張字條致歉,并留下聯(lián)系方式。車主看到字條后被這孩子的誠信和勇于擔當感動,表示不追究這名中學生的賠償責任。網(wǎng)友們也紛紛點贊這名中學生和車主。
          無獨有偶,今年上半年,某地一名中學生也因不小心撞壞一輛名牌小汽車的后視鏡,在車窗玻璃上貼了一張字條致歉,并留下聯(lián)系方式后離去。后來,車主聯(lián)系上這名中學生及其家長,對該中學生的誠實行為表示肯定,同時說明車輛維修費用需要該學生及其家長按實給付。他解釋說,此舉是希望這位中學生不僅擁有誠實的品質(zhì),還藉此培養(yǎng)契約精神。不過,這位車主的行為受到網(wǎng)友們的廣泛質(zhì)疑。
          上述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思考?請你以受到網(wǎng)友質(zhì)疑的這位車主的身份,用“致網(wǎng)友們的一封信”作為標題,寫一封信,回應網(wǎng)友們的質(zhì)疑。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符合文體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不得泄露個人信息。

    組卷:4引用:4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