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江蘇省南通市海安市立發(fā)中學高二(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代文閱讀立發(fā)中學(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共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無為,主張順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為,強調制名(禮)教、規(guī)范人性。這兩種類型思想的不同和對立是顯而易見的,而兩者在歷史上相互補充、相互吸收,共同構成中國文化的基本格局、中華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樣也是顯而易見的。誠如班固所說,“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們經常把道家的無為理解為一種消極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實,這很不全面,也不準確。應當指出,在道家內部存在著消極無為和積極無為兩種不同的學說,他們對于無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莊子學派總的說來比較偏向于消極的無為,他們追求一種“墮肢體,黜聰明”的“坐忘”(《莊子?大宗師》)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喪我”(《莊子?齊物論》)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學派所說的無為就不完全是消極的了。老子所謂的無為,主要是“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老子》六十四章)。他強調的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老子》五十章),和“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聰明、不自以為是、不自居功勞、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無為并不是什么也不為,而是主張為而不恃,是要以退為進、以曲求全、以柔勝剛。荀子在批評莊、老二家學說時,一則說“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則說“老子有見于詘(曲),無見于信(伸)”(《荀子?天論》),對于兩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處,抓得相當準確,點得十分明白。
韓非在吸收老子無為思想時,強調的只是君道的無為,而臣道是應當有為的。韓非認為,君主的任務主要是把握原則、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親,不僅忙不過來,也做不好,而更嚴重的是,它將極大地妨礙和打擊臣下百官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君道的無為可以更好地發(fā)揮臣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漢初黃老之學所強調的無為而治,又進一步表彰臣道的無為。漢初的主要政治經濟政策是與民休養(yǎng)生息,強調盡可能少地去擾民,充分調動和發(fā)揮百姓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利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和經濟的復蘇,漢初黃老之學同時表彰臣道無為,正是出于這樣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書中,保存了不少漢初黃老的學說,其中論及無為思想處,有許多積極的方面。如其說:“無為者,非謂其凝滯而不動也,以其言莫從己出也?!保ā吨餍g訓》》總而言之,“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也。所謂無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謂無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保ā对烙枴贰愤@里所講的無為,都具有相當積極的含義,是很值得我們注意的。
由此可見,道家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與有為截然不相容的,而從其積極精神方面講,道家的無為是為了達到更好的有為,乃至于無不為。
同樣,儒家的有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無為的。儒家主要經典《論語》,也記載有孔子稱頌天道自然無為的言論,如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陽貨》》又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衛(wèi)靈公》)儒家對于自然界的法則也是極為尊重的,強調人類在生產活動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則去行動。如荀子說:“養(yǎng)長時則六畜育,殺生時則草木殖。”“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鱔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yōu)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斬伐養(yǎng)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這些防止人類有為活動的隨意干預,積極尊重自然法則的無為思想,是儒、道兩家一致認同的。
(摘編自樓宇烈《中國文化中的儒釋道》,有刪改) 材料二:
孔子世界觀中的懷疑論因素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知其不可而為之”等等),一方面終于發(fā)展為荀子、《易傳》的樂觀進取的無神論(“制天命而用之”),另一方面則演化為莊周的泛神論??鬃訉κ献宄蓡T個體人格的尊重(“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一方面發(fā)展為孟子的偉大人格理想(“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為莊子的遺世絕俗的獨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yè)”)。表面看來,儒、道是離異而對立的,一個入世,一個出世;一個樂觀進取,一個消極退避;但實際上它們剛好相互補充而協調。不但“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經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補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與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闕”,也成為中國歷代知識分子的常規(guī)心理及其藝術意念。但是,儒、道又畢竟是離異的。如果說荀子強調的是“性無偽則不能自美”;那么莊子強調的卻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強調藝術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藝術的獨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狹隘實用的功利框架,經常造成對藝術和審美的束縛、損害和破壞;那么,后者則恰恰給予這種框架和束縛以強有力的沖擊、解脫和否定。浪漫不羈的形象想象,熱烈奔放的情感抒發(fā),獨特個性的追求表達,它們從內容到形式不斷給中國藝術發(fā)展提供新鮮的動力。所以說,老莊道家是孔學儒家的對立的補充者。
(摘編自李澤厚《美的歷程》,有刪改)(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歷史上,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雖存在不同與對立,但相互補充、相互吸收,都是顯而易見的。
B.把道家的無為理解為一種消極逃避,什么都不去做,這很不全面,也不準確,其中老子學派所說的無為就完全是積極的。
C.韓非和黃老之學都吸收了老子的無為思想,但與有為并不是截然不相容,都是為了達到更好的有為。
D.荀子強調藝術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莊子則強調美和藝術的獨立,二者既對立又協調,促進中國藝術的不斷發(fā)展。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班固論述儒、道兩家思想時說“其言雖殊,譬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最早指出了儒、道兩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絕對不可調和或相互統(tǒng)攝的。
B.在我國古代的各個歷史時期,道家的無為可以充分調動和發(fā)揮百姓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和經濟的復蘇。
C.對藝術和審美的束縛、損害和破壞,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強調藝術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淡化美和藝術的獨立造成的。
D.儒、道表面看來離異而對立,但實際上剛好相互補充而協調,因為它們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觀發(fā)展演化而來。
(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不能支持“儒家的有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無為的”這一觀點的一項
A.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孟子》)
B.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
C.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D.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論語》)
(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論證思路。
(5)“‘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經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補人生路途”,請從中國古代文人中任舉一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此句的理解。組卷:13難度:0.5
(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文本一:
陰森的牢房,門前站著崗哨,點著風燈,盡管蒙著一層潔白的雪幕,使大門、屋頂和墻壁都顯出一片雪白,盡管監(jiān)獄的一排排窗子燈火通明,它給聶赫留朵夫的印象卻比早晨更加陰森。
威風凜凜的典獄長走到大門口,湊近門燈,看了看聶赫留朵夫和英國人的通行證,困惑不解地聳聳強壯的肩膀,但還是執(zhí)行命令,請來訪者進去。他先領他們走進院子,然后走進右邊的門,沿著樓梯走上辦公室。他請他們坐下,問他們有什么事要他效勞。他聽說聶赫留朵夫要跟瑪絲洛娃見面,就派看守去把她找來,自己則準備回答英國人通過聶赫留朵夫翻譯著向他提出的問題。
“這座監(jiān)獄照規(guī)定可以容納多少人?”英國人問,“現在關著多少人?有多少男人,多少女人,多少兒童?有多少苦役犯,多少流放犯,多少自愿跟著來的?有多少害病的?”
聶赫留朵夫給英國人和典獄長作著翻譯,并沒思考他們話里的意思。他想到即將同卡秋莎見面,不禁有點緊張。他給英國人翻譯到一半,聽見越來越近的腳步聲,辦公室的門開了。像以往歷次探監(jiān)那樣,先是一個看守走進來,接著是身穿囚服、頭包頭巾的卡秋莎。他一見卡秋莎,立刻感到心情沉重。
“我要生活,我要家庭、孩子,我要過人的生活?!碑斂ㄇ锷瘺]有抬起眼睛,快步走進房間里時,聶赫留朵夫頭腦里掠過這樣的念頭。
他站起來,向前迎了幾步。他覺得她的臉色嚴肅而痛苦,就像上次她責備他時那樣。她臉上一陣紅,一陣白,她的手指痙攣地卷著衣服的邊。她一會兒對他望望,一會兒垂下眼睛。
“減刑批準了,您知道嗎?”聶赫留朵夫說。
“知道了,看守告訴我了?!?br />“這樣,只要公文一到,您就可以出獄,在您愿意住的地方住下來。讓我們來考慮一下……”
她趕緊打斷他的話:“我有什么可考慮的?西蒙松到哪里,我就跟他到哪里。”
她盡管十分激動,卻抬起眼睛來瞧著聶赫留朵夫,這兩句話說得又快又清楚,仿佛事先準備好似的。
“哦,是這樣!”聶赫留朵夫說。
“倘若他要跟我一塊兒生活,”她發(fā)覺說溜了嘴,連忙住口,然后糾正自己的話說,“倘若他要我待在他身邊,我還能有什么更好的指望呢?我應該認為這是我的福氣。我還圖個什么呢?……”
“要是您愛他……”他說。
“什么愛不愛的!那一套我早丟掉了。不過,西蒙松這人確實和別人不同?!?br />“是啊,那當然,”聶赫留朵夫又說,“他是個非常出色的人,我想……”
她又打斷他的話,仿佛生怕他說出什么不得體的話,或者生怕她來不及把要說的話都說出來。
“要是我做的不合您的心意,您就原諒我吧。”她用她那斜睨的目光神秘地瞧著他的眼睛說,“看來只好這樣辦了。您自己也得生活呀?!?br /> 她說的正好是他剛才所想的,但此刻他已不這樣想,他的思想和感情已完全變了。他不僅感到羞愧,而且感到惋惜,惋惜他從此失去了她。
“我真沒料到會這樣?!彼f。
“您何必再待在這兒受罪呢?您受罪也受得夠了?!彼f,怪樣地微微一笑。
“我并沒有受罪,我過得挺好。要是可能的話,我還愿意為您出力呢。”
“我們,”她說“我們”兩個字時對聶赫留朵夫瞅了一眼,“我們什么也不需要。您為我出的力已經夠多了。要不是您……”她想說些什么,可是聲音發(fā)抖了。
“您不用謝我,不用?!甭櫤樟舳浞蛘f。
“何必算帳呢?我們的帳上帝會算的?!彼f,那雙烏黑的眼睛淚光閃閃。
“您是個多好的女人哪!”他說。
“我好?”她含著眼淚說,凄苦的微笑使她容光煥發(fā)。
“您好了嗎?”這時英國人問。
“馬上就好?!甭櫤樟舳浞蚧卮稹?br />“那么我該走了吧?”她發(fā)現英國人在等聶赫留朵夫,就說。
“我現在不同您告別,我還要跟您見面的?!甭櫤樟舳浞蛘f。
“請您原諒?!彼f,聲音低得幾乎聽不見。他們的目光相遇了。從她古怪的斜睨的眼神里,從她說“請您原諒”而不說“那么我們分手了”時傷感的微笑中,聶赫留朵夫明白,她作出決定的原因是不想連累自己。
她握了握他的手,慌忙轉身走出辦公室。
聶赫留朵夫在靠墻的木榻上坐下來,忽然感到無比疲勞。他所以疲勞,不是由于夜里失眠,不是由于旅途辛苦,也不是由于心情激動,而是由于他對整個生活感到厭倦。他靠著木榻的背,閉上眼睛,頓時沉沉睡去,像死人一般。
(節(jié)選自《復活》,有刪改) 文本二:
西蒙松也是沙皇官吏的后代,可他還是個中學生的時候,就認定他父親做軍需官掙來的錢是不義之財,要父親交還給人民。后來他加入民粹派,到農村里做教員。他的被捕和判刑是因為宣傳“他認為正確的一切東西,否定他認為錯誤的東西”,但只是開導、啟蒙而已,并非鼓動暴力革命。西蒙松影響了卡秋莎?瑪絲洛娃,他說:“我對她一無所求,只是非常想幫她,減輕她的厄運。”西蒙松的影響使她成了“精神的人”,這是托爾斯泰所倡導的“人類愛”感情的一種體現。
(摘編自都本?!冬斀z洛娃的精神“復活”》)(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中典獄長威風凜凜的樣子,以及他對到訪者來監(jiān)獄調查的困惑不解,表現了他對監(jiān)獄工作的敷衍。
B.第三段英國人的一系列發(fā)問,既表現了沙俄統(tǒng)治下監(jiān)獄存在的問題,又表現了聶赫留朵夫此時的厭煩。
C.“凄苦的微笑使她容光煥發(fā)”既寫出了瑪絲洛娃想到以前痛苦經歷的辛酸,也寫出了她被稱贊時的激動。
D.教材節(jié)選聶赫留朵夫對瑪絲洛娃在“你”“您”稱呼間猶豫,體現親近與尊重,選文稱“您”,則完全出于尊重。
(2)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用“潔白”“雪白”“燈火通明”等詞語,反襯了監(jiān)獄的陰森,表現了聶赫留朵夫走進監(jiān)獄時的心情。
B.小說善于透過眼睛反映人物心理,“垂下眼睛”“斜睨的眼神”,表現瑪絲洛娃面對貴族固有的驕傲與冷漠。
C.小說善用對話描寫,大量的人物對話富有意味,真實而細膩地表現了男女主人公的心理,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
D.文本一西蒙松的形象通過瑪絲洛娃和聶赫留朵夫的對話側面地表現出來,這一形象在文本二中得到了印證。
(3)文本二中說:“西蒙松的影響使她成了‘精神的人’?!苯Y合文本概括并分析瑪絲洛娃精神的“復活”體現在哪些方面?
(4)小說結尾聶赫留朵夫的一系列反常行為,表現了他的復雜心理。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組卷:7引用:3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5分)
-
7.類比推理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有部分屬性相同,從而推出它們的其他屬性也相同的推理。
下面是某寢室同學間的一次談話,請你替甲同學就乙同學類比推理中存在的破綻寫一段反駁的話,補寫在橫線上。要求:符合邏輯,語言簡明、連貫、得體。
甲:乙同學,你的脾氣能否改一改呢?不要動不動就亂發(fā)牌氣。
乙:發(fā)怒是人類宣泄情感的必要方式。就像水庫蓄水過量,就必得泄洪,否則就會造成決堤,危害四方;人的憤怒情緒過分壓抑,也會造成情感決堤,危害自身和別人。
甲:
乙:其實我明白這個道理,就是有時候控制不住,也謝謝你的建議,以后我會注意的。組卷:19難度:0.6
四、作文(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古人將下圍棋的經驗技術歸納為“圍棋十訣”,其中包括:
“不得貪勝”,即要穩(wěn)定心態(tài),量力而行,不因貪心求勝而盲目進子,造成被動局面;
“棄子爭先”,即要把握機會,及時出手,必要時寧愿舍棄部分棋子,也要力爭搶占先機;
“逢危須棄”,即遇危局時要勇于斷臂求生,舍局部以保大局,避免患得患失而致全敗;
“動須相應”,即要有整體視野,不搞孤軍作戰(zhàn),每動一子都要與周邊他子和全局相呼應。
人們常說世事如棋,棋如人生,下棋的道理可以給我們多方面的啟示。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27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