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江蘇省南通市海安高級中學高二(下)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6 11:36:51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題。
          材料一
          隨著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中國創(chuàng)造的科技奇觀以超凡的速度和氣魄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如CRH380A動車組跑出486.1公里的時速;“蛟龍”號成功載人深潛7020米,“神九”飛船與天宮一號實現(xiàn)手控交會對接……這些科學知識、科學現(xiàn)象在中國當代報告文學中通常以奇觀的方式被呈現(xiàn),并通過持續(xù)不斷的閱讀融入讀者的科學認知。科學奇觀,意味著挑戰(zhàn)人類既有的感知尺度和感知方式,為日漸平庸化、瑣碎化、常態(tài)化的感知注入新的美學元素。報告文學無疑是建構高科技時代奇觀美學的重要媒介??傮w而言,這種奇觀美學既具有嚴密的科學理性,又極富想象力與藝術氣息。
          圍繞科技創(chuàng)新主題,近年來的中國報告文學還創(chuàng)造出頗具范式意義的敘述模式,主要表現(xiàn)為:面對科技難題,科技工作者克服重重障礙,通過自主創(chuàng)新實現(xiàn)攻堅克難。顯然,創(chuàng)新是驅動情節(jié)的動力,而攻克一個個科技難關則組成敘述結構。此外,以創(chuàng)新驅動的敘述結構,還包含一條條情感或心靈副線,它們共同展現(xiàn)出中國科技工作者為追求科學、探索真理、實現(xiàn)中國科技跨越式發(fā)展而頑強拼搏的心路歷程。應該說,能否走進科技工作者的心靈世界,是衡量此類報告文學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吨袊煅郏耗先蕱|傳》之所以讓人動容,是因為王宏甲深入細致地追蹤、復原南仁東不為人知的心靈世界。每一項高新科技、每一個偉大工程的背后都隱伏著難以計數(shù)的心靈秘史,而當每個個體的心靈史匯聚成河,便成為中華民族追求創(chuàng)新、贏得尊重的心靈史詩。因此,科技創(chuàng)新類報告文學要提煉出科學家的精神品質和家國情懷,這是報告文學責無旁貸的使命與擔當。
    (摘自林強《創(chuàng)新報國:當代報告文學的時代主題》)      材料二
          全媒體時代新聞多形態(tài)傳播的強勢,改變著既有的傳播和接受的格局。這樣對原先相對依賴于新聞性題材的報告文學寫作必然會產生直接的影響。早先新聞媒體無法報道的一些材料,可以借道報告文學的形式推出,現(xiàn)在這種報告題材的初始性基本不再具有。原先報告文學寫作比較多地倚重于題材的重大,現(xiàn)在由于多媒體對其多維度多形態(tài)的挖掘,讀者減弱了接受的興趣和期待。這些情況促使報告文學在題材攝取方面出現(xiàn)相應的變化。作者注意對寫作題材從現(xiàn)實和歷史兩個端面作總體性的雙向拓展,同時,在現(xiàn)實題材和歷史書寫兩端又各自進行開疆拓土。
          在現(xiàn)實題材報告方面,既重視重大題材、時代杰出人物等的寫作,又不唯重大是取,也關注有價值的日常生活題材的敘寫。前者如徐劍的《東方哈達》、何建明的《浦東史詩》、李鳴生的《震中在人心》、陳啟文的《袁隆平的世界》、王宏甲的《中國天眼:南仁東傳》等作品,分別記寫青藏鐵路建設、浦東開發(fā)開放、汶川大地震和袁隆平、南仁東等重大事件及典型人物,有的作品以史詩之筆書寫史詩性的偉大創(chuàng)造,以宏大敘事的方式,講述展示中華力量、體現(xiàn)時代精神的中國故事,其時代新“史記”的價值不言而喻。后者如陳慶港的《十四家——中國農民生存報告(2000-2010)》,以小見大地反映現(xiàn)實中國另外的真實存在,展現(xiàn)了更具廣泛性,典型性的基層大多數(shù)人的生存景象和精神世界。
          在題材向現(xiàn)實生活做多向拓展的同時,報告文學作者還致力于從歷史的回潮中挖掘材料。2018年第7屆“魯迅文學獎”參評報告文學的作品有230部(篇),其中《西長城》《圍困長春》《守望初心》《世界是這樣知道長征的:長征敘述史》《此岸,彼岸》《抗戰(zhàn)老兵口述歷史》《一個戴灰帽子的人》《大寫西城》等皆是歷史類題材作品,占比也比較大。這些作品對歷史的涉面是多向的,有的是影響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有的則是存留在歷史皺褶里的微塵,但卻是可以洞見社會巨大存在的化石。
          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情形,首先是因為歷史題材本身所具有的價值和魅力?,F(xiàn)實是歷史的流向,歷史是現(xiàn)實的背景。讀者的精神心理往往存在于歷史與現(xiàn)實的勾連之中。其次是全媒體更多關注當下發(fā)生的五光十色的新聞,而對沉寂的具有某種弱新聞性的歷史題材關注度相對較低。正是在這里,豐富的沉入時間地平線以下的人與事等,成為報告文學不竭的寫作資源庫藏。
          然而,關于報告文學歷史書寫的可能性,學界和評論界也存有質疑。“歷史題材”的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極難或幾乎不可能實現(xiàn)“非虛構”的敘述要求。無論是整體還是局部、特別是場面或細節(jié)的描寫,在完全失去了采訪當事人的情況下,要實現(xiàn)既是“報告”又是“文學”的具體生動的“非虛構”敘述,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實上,有不少史志類作品很明顯存在著“穿越”和“演義”,與非虛構的原則相去甚遠。但這又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因為,能采訪到當事人,當然更能達成寫作的真實性,但這也并不能保證充分的真實性。真實性是一個復雜的命題。報告文學的寫作是一種需要作者誠實的寫作,在主觀上不能故意虛構。歷史寫作在實現(xiàn)非虛構方面更具難度,這就需要作者更多地采用田野調查、知識考古、文獻研讀等方式,逼近寫作對象,盡可能歷史地還原歷史存在本身,不能因為片面求取文學性而傷害其根本的歷史性。我們也不能依據(jù)普適的文學性標準,來要求報告文學,尤其是歷史題材的報告文學。
    (摘自丁曉原《論“全媒體”時代的中國報告文學轉型》)(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高科技時代的奇觀美學主要借助報告文學得以展現(xiàn),它具有嚴密的科學理性,因此極富想象力與藝術氣息。
    B.受全媒體時代影響,報告文學題材攝取既從現(xiàn)實和歷史兩個端面作雙向拓展,又在其兩端各自進行再拓展。
    C.中國當代報告文學對科學知識與科學現(xiàn)象以奇觀的方式加以呈現(xiàn),是我國讀者的科學認知形成的重要途徑。
    D.若一篇科技報告文學表現(xiàn)出科學家在探索創(chuàng)造過程中的內心歷程,那么這就是一篇成功的報告文學作品。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通過分析近年中國報告文學敘述模式的范式意義,可見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對“創(chuàng)新報國”的時代主題的響應。
    B.報告文學作品對中國高新科技背后的心路展示越成功,中華民族追求創(chuàng)新與贏得尊重的心靈史詩就越瑰麗。
    C.作者采用田野調查、知識考古、文獻研讀等方式誠實寫作,“歷史題材”報告文學便能達到“非虛構”的要求。
    D.若要撰寫鐘南山院士抗擊新冠肺炎這一題材的報告文學,應突出其敢為人先、堅持原則的職業(yè)精神。
    (3)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各項中不屬于造成當下報告文學在選材方面出現(xiàn)變化的原因的一項是
     

    A.所依賴的新聞性題材的初始性被其他媒體搶占。
    B.多媒體對重大題材多維度多形態(tài)的挖掘。
    C.全媒體對沉寂的歷史題材關注度相對較低。
    D.創(chuàng)作中“非虛構”的敘述要求幾乎很難實現(xiàn)。
    (4)請結合材料內容,概括當下中國報告文學在現(xiàn)實與歷史兩個題材端面上選材的共同點。
    (5)請簡要梳理材料二的論證思路

    組卷:2引用:1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煙火翁丁
    黛安
          火塘在屋子正中。沒有灶,一只三角鐵架支在火上,大鍋,小鍋,大壺,小壺,做飯,燒水,都在這只架子上。它支撐著翁丁佤族一家人的日子?;鹛敛幌ǎD耆贾侄L的木頭。北方的鄉(xiāng)下,灶膛里多是玉米根、玉米稈、玉米槌、麥秸,從灶膛一眼就望見了田野。那些柴禾不耐燒,火苗輕飄,柔軟,需要不停地往灶下續(xù)柴,人不能離開。偶爾也燒木頭,但都是用斧頭劈成窄細的木條,或干脆是撿來的枯枝。
          翁丁大。翁丁大氣。翁丁也種玉米,但秸稈不燒,砍下來任其爛掉肥地,只燒木頭。木頭粗的仿佛人腰,細的也要闊于碗口。而長度,若豎起來,比人高是很尋常的。佤族一詞本意即為住在山上的民族。翁丁四面皆山,林高樹密,有一種樹,生來就是為了燒火的,越砍,長得越旺。還有,森林里,總有一些樹在莫名死去,或許是像人一樣老死的。死去就要砍下燒火,死去的樹在火光中重生。所以,在翁丁原始部落,隨處可見一堆堆碼得齊齊整整的木頭。走近了,會看見一根木頭的年齡。沒有兩棵樹的年輪是完全一樣的,就像人的指紋。那是翁丁人的日子,是日子里的刻度和溫度。
          木堆旁邊閑置著一把彎刀,一只竹簍,一副篾筐,一繩晾曬的各色衣物,像一張張油畫,靜立在歲月里,任時光像一只貓,輕輕在上面走過。
          木頭大,人就不會被火拴住了。把添滿水淘好米的鍋往鐵架子上一蹲,就去忙其他活計了。日子一天到晚,也說不上多忙,但也閑不住。豬在圈里,雞在街上,芭蕉、茶樹、水稻、谷子、玉米、菜蔬在地里,地在山上,山在寨子外。每一樣都在時空里排好了序,等著人去收拾??棽紮C隨時拉開著架勢,蒸玉米的時間就能坐下來再織一小截布。翁丁織布一直用最古老的腰機織法。腰機由幾根木棒、木刀、竹簽組成。人坐下后,雙腳蹬住撐經木的兩端,繃緊經線,然后一遍遍地提綜、穿梭、打緯。
          人們日常的衣服床單圍巾背包,哪一樣都離不開布,都要女人一毫米一毫米經經緯緯地織出來。布的顏色,沒有誰統(tǒng)一規(guī)定,織布的女人想怎么織就怎么織,想怎么搭配就怎么搭配,織完往那一掛,好看。
          高山流水里長大的女人,從睜開眼睛的那一刻,藍天白云,紅花綠草,看到的都是大自然最本真最純粹的顏色,對美的感知,是天生就存在于骨子里的。那布是藝術美的范疇,更是尋常百姓日子的一部分。翁丁人的日子,都是翁丁人自己一樣一樣經緯分明地整理出來的。
          大木頭是經歷過世面的,里面有天地日月,雪雨風花。經了滄桑的大木頭懂人心。大木頭只管自己燒,不用人守著?;鹈缯娲?,真多。鍋底下滿滿的鮮艷的火苗,鍋的四周也是滿滿的鮮艷的火苗?;鹆侵伾w了。翁丁偏,二三十公里外,翻過幾座山,就是緬甸了。僅僅七十年前,翁丁還處在刀耕火種的原始母系氏族社會,屋子一律為中國南方典型的桿欄式二層茅草房——一樓養(yǎng)豬啊,牛啊,羊啊,雞啊,狗啊,二樓住人。我來的時候,翁丁正值雨季。翁丁的雨,一下就是幾個月。
          在雨季,只要哪天還沒下雨,那一天的夜或黎明就不會按時到來。一天中,一定要等到至少一場雨。也許就是雨的緣故,茅草屋脊陡,坡長,密嚴,只向天開了一扇小芭蕉葉大的窗,整個房屋像一間暗室??墒腔鹱屆┎莘坷锩髁疗饋砹恕:隗懒镣敉舻?,黑竹凳亮汪汪的,黑鐵鍋亮汪汪的,黑水壺亮汪汪的。竹木的黑立柱亮汪汪的,竹木的黑地板亮汪汪的,竹木的黑墻壁亮汪汪的,竹木的黑屋頂亮汪汪的,綣在火塘邊睡覺的大黑貓亮汪汪的。常年不熄的火塘,日日夜夜的煙熏火燎,屋里什么都成黑的了。翁丁是一幅油畫,黑是它的主色調。那是歲月的黑衣衫,是日子的黑包漿,是一個民族的黑皮膚。在色彩的王國,黑侵蝕并戰(zhàn)勝了其他任何顏色。黑是一只罐子,把所有其他的顏色都一一盛在了里面。主人不在跟前,火把主人的日子角角落落旮旮旯旯都照得亮汪汪的了。
          也有不黑的物件。一摞洗凈的瓷碗,亮汪汪的,是月亮棲落在了茅草房里;幾瓶去年采的野蜂蜜,亮汪汪的,是金子融化在了茅草房里;三兩個垂掛在釘子上的七色手織布包,亮汪汪的,是一抹彩虹升起在了茅草房里。它們是畫面恰到好處的點綴。它們讓黑的更黑,讓黑迸濺出火光來,照進了翁丁人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有刪改)(1)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描述翁丁人平凡樸實的日常生活,生火做飯、耕織養(yǎng)殖、家居環(huán)境等,娓娓道來,不急不緩,處處體現(xiàn)了翁丁的煙火氣。
    B.翁丁原始部落到處堆放用作燒火的木頭,燒火只用木頭,自然與其所處的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有關,但也體現(xiàn)了翁丁人大氣的民族特征。
    C.翁丁女人從小就生活在美麗的大自然中,有著與生俱來的對美的感知能力,她們織出的布供家庭日常使用,同時具有審美價值。
    D.每到雨季,翁丁所處的地域每天必定要下雨。雨季的到來,改變了翁丁人的作息規(guī)律。翁丁人居住建筑的特點也跟雨季有關。
    (2)下列對文章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對翁丁部落的燒火和北方鄉(xiāng)下的燒火進行了比較,讓讀者對翁丁人火塘燒火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
    B.文章多處使用排比、反復手法,使得語言輕盈跳動,有節(jié)奏感,有益于呈現(xiàn)翁丁人寧靜、樸實的生活狀態(tài)。
    C.文章兩處畫波浪線的句子以“油畫”設喻,都是為了突出翁丁的色彩豐富而又濃烈,表現(xiàn)翁丁人生活的熱情。
    D.文章結構較為松散,看似信筆寫來,但都圍繞翁丁的“煙火”特色展開,體現(xiàn)出散文“形散神聚”的藝術特征。
    (3)結合上下文,賞析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4)文章結尾兩段著重寫了翁丁的“黑”與“亮”,有何意蘊?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組卷:3引用:2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8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文是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符號,就是字。詞不一定是刻出來或寫出來的符號,也可以是用聲音說出來的符號,語言。( ?。?。我這樣說是因為我想說明的鄉(xiāng)土社會,大體上,是沒有“文字”的社會。在上篇,我從空間格局中說到了鄉(xiāng)下人沒有文字的需要,在這里我是想從時間格局中說明同一結果。
          我說過我們要發(fā)展記憶,那是因為我們生活中有此需要。沒有文化的動物,能以本能來應付生活,就不必有記憶。我這樣說,其實也包含了另一項意思,就是人在記憶上發(fā)展的程度是依他們的生活需要而決定的。我們每個人,每一刻,所接觸的外界眾多復雜,但是并不盡入我們的感覺,我們有所選擇。和我們眼睛所接觸的外界我們并不都看見,我們只看見我們所注意的,我們的視線有焦點,焦點依著我們的注意而移動。注意的對象由我們選擇,選擇的根據(jù)是我們生活的需要。與我們生活無關的,我們不關心,熟視無睹。我們的記憶也是如此,我們并不記取一切的過去,而只記取一切過去中極小的一部分。
    (1)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shù)囊豁検?
     

    A.一切文化中既需要“詞”,同時也需要“文字”
    B.一切文化中既需要“文字”,同時也需要“詞”
    C.一切文化中不能沒有“詞”,可是不一定有“文字”
    D.一切文化中不能沒有“文字”,可是不一定有“詞”
    (2)請用一句話概括第二段的主要意思,要求表達簡潔準確,不超過25個字。

    組卷:3引用:4難度:0.6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自古以來”“著名專家表示”“書上說的”“大多數(shù)人都這么認為”……認識事物、了解世界和探索未知的時候,我們的判斷常常會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
          對上述現(xiàn)象,你有怎樣的思考?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看法。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1引用:3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