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浙江省湖州市三賢聯(lián)盟高一(下)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11/16 1:0:2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1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6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一名叫孫赫的男子在高鐵霸占他人座位、出言不遜,并不聽警察勸阻。此后網(wǎng)友又陸續(xù)曝光出各種各樣的“坐霸”。鐵路部門翻遍了整本《鐵路安全管理條例》都沒有發(fā)現(xiàn)什么好用的條款,于是只好回應說:“涉事男乘客的行為屬于道德問題,不構成違法行為?!?br />
(摘編自2018年9月3日《中國新聞周刊》)材料二:
新京報:道德“滑坡”的觀點是轉型后才出現(xiàn)的,很大程度上是將此歸因于市場經(jīng)濟。在你看來,事實是這樣嗎?
高兆明:盡管社會道德狀態(tài)與市場經(jīng)濟實踐有關,但不能將社會普遍道德失范現(xiàn)象歸罪于市場經(jīng)濟。
第一,在市場經(jīng)濟建立以前的幾千年歷史上,也有道德敗壞、拜金主義、極端自私自利的現(xiàn)象。建立起市場經(jīng)濟的社會,未必是道德風尚敗壞的社會。
第二,市場經(jīng)濟本身是否就沒有積極的人文價值?黑格爾、斯密、馬克思等思想大家對市場經(jīng)濟人文精神的分析很充分,都有自己基本的看法,對市場經(jīng)濟的人文價值并沒有采取絕對否定的態(tài)度,相反,還在相當程度上給予積極肯定。主體、主體性精神、權利、契約、規(guī)則、法治、合作等精神,是市場經(jīng)濟建設對社會人文價值精神的積極貢獻。
(摘自2016年12月3日《新京報書評周刊》)材料三:
黑格爾曾明確區(qū)分“道德”與“倫理”。黑格爾的“道德”指向個體自我立法、良知美德,“倫理”指向社會自我立法、秩序規(guī)范、正義制度。黑格爾強調“道德”須以“倫理”為內容并在“倫理”中實現(xiàn),其目的之一是要揭示:只有在正義的社會秩序中,個體的理性能力才能正常發(fā)揮,才能真正談得上自由意志。
道德類型奠基于互為目的的合作性社會關系。合作性社會關系以“相互性”為規(guī)定之一。“互善”的相互性盡管不同于“互利”的相互性,但是在根本上卻離不開“互利”的滋潤。在一個開放性社會過程中,如果“善意”是單向的,如果“善意”始終沒有“互善”“互利”滋養(yǎng),那么,除非是在純粹宗教精神的意義上,否則就是不可持續(xù)的。
(摘自2017年7月4日《新京報書評周刊》)材料四:
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會環(huán)境中的人們的反思和選擇的產(chǎn)物。人類并非天生完美,更談不上是一種始終向善的生物。資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糾纏,往往會影響我們,使我們即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識和原則,也依然不能按照這些知識和原則所提出的道德要求來行動。所以,我們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個道德的世界中。我們賴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們具體實施的道德活動,實質上,全是我們在“講道德”與“不講道德”的兩可之間經(jīng)過權衡、反思而選擇了前者的后果。這恰恰表明,人是具有能動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選擇的產(chǎn)物。
(摘自2018年08月24日《光明日報》)(1)下列對材料中“道德”的相關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市場經(jīng)濟不一定會帶來道德敗壞,相反它還伴隨主體、主體性精神、權利、契約等積極的社會人文精神。
B.道德體現(xiàn)個體自我立法、良知美德,我們應該期待來自個體美德方面對社會道德滑坡現(xiàn)象的抵抗與克服。
C.道德是人們反思和選擇的產(chǎn)物,想要讓我們的意志按照道德要求來行動,我們必須掌握道德的知識和原則。
D.人類并非完美,然而我們在講道德與不講道德的兩可之間做出的選擇,表明人是具有能動性的自由存在者。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黑格爾等對市場經(jīng)濟人文精神的分析,可以證明將社會普遍道德失范現(xiàn)象歸罪于市場經(jīng)濟的做法是不恰當?shù)摹?br />B.大多數(shù)人會在高鐵上抵制類似“坐霸”這種不文明、不道德的行為,說明公眾普遍追求公共道德與秩序。
C.在合作性的社會關系里,“善意”通常不能是單向的,它始終需要“互善”“互利”滋養(yǎng),否則不可能持續(xù)。
D.道德活動受到人性、資源、利益、人情等因素影響,道德世界其實是人們自由意志和自由選擇的產(chǎn)物。
(3)材料二在論證上有哪些特點?請簡要說明。
(4)運用材料三中的“道德”與“倫理”兩個概念,對“坐霸孫赫”這一事例加以分析。組卷:1引用:1難度:0.6
一、2(二)文學類文本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5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大金川上看梨花
阿來 ①去看梨花。
②去大金川上看梨花。
③海拔不斷升高,春花爛漫的成都平原已在身后,面前的雪山不斷升起,先是看到隱約的頂尖,不多久,雪山就聳立在面前了。這哪里是去看梨花,而是把春天留在身后,去重新體味正在逝去的冬天。
④眼前是海拔三千米的峽谷景色。河岸兩邊是陡峭的峽壁。向陽的峽壁是草坡,是密閉的櫟樹林。背陰的峽壁上滿坡的杉樹、松樹與樺樹。陽光是一個美術大師,利用峽谷的巖壁、森林、河流和縱橫交織的山棱線勾勒出明亮與陰影的復雜分界,把一面面山壁和整條峽谷都變成了一幅取景深遠的風景畫。也許是怕這樣的畫面過于單調,風與云彩都會來幫忙。風搖晃那些樹,其實就是搖晃那些光,使之動蕩,使之流淌。一朵兩朵的云飄來,遮住一些光,失去光照的部分便顯得沉郁,未被遮沒的部分便在陽光照耀下更加高亢更加明亮。視覺可以轉換為聽覺。真的似乎可以在這光影搖蕩間聽到聲音。陰影部分是一支木管樂隊,低回,沉郁,卻也充滿細節(jié)。而那些被陽光透耀的部分簡直就是高亢明亮的銅管樂隊在盡情歌唱。我耳邊響起一些熟悉的旋律,比如柴可夫斯基的《意大利隨想曲》。
⑤我們溯岷江而上,越走海拔越高,景色越來越蕭瑟,完全是在離開春天。然后,在大渡河流域順河而下,又一步步靠近了春天,進入了春天,與早晨剛剛離開的成都平原上的春天截然不同的春天。
⑥然后,車子從一面懸崖下的彎道上沖出去,河流猝然變寬變緩,剛才還滔滔翻滾,一沖出峽口便落下飛珠濺玉的浪頭,變成了一匹安靜的綠綢。大渡河是地圖上的名字,在當?shù)厝丝谥?,此河的這一段喚作金川。
⑦我們來到金川河谷最寬處。兩岸田疇、道路、村落間所有的空隙,都站滿梨樹。梨花開滿,如霧如煙。那些霧,那些煙,都似乎在將散未散之間。遠山逶迤的山梁上昨夜又積上了新雪。春天,梨花開放時,這個地方,往往低處下的是雨,高處降的就是雪。
⑧現(xiàn)在天放晴了,高處是晶瑩的新雪,低處谷地里是雨后的梨花。一樣的白,又是不一樣的白,如霧如煙的白。不太知道是要馬上散開,還是正在聚攏的白。雪山還在遠處的藍空下面,我們已經(jīng)身陷于無比宏大的鮮花陣中了。太陽正在升起來,紅彤彤的陽光照耀之處,那些梨花變幻出迷迷離離的光芒。梨樹都很高大,都在自由舒展地生長。樹干粗糲、蒼黑,分枝遒勁、生機勃勃,每一個枝頭,都滿是一簇簇繁密的花朵。少的十朵二十朵,我數(shù)了最繁密的一枝,竟有八十多朵!再移步近觀,那些花朵的細部就呈現(xiàn)在眼前。像薔薇科的所有親戚一樣,梨花也是五出的瓣。此時,它們被陽光照耀著,格外地明亮耀眼,同時,也散發(fā)著格外濃烈的香氣。香氣那么濃烈,讓人覺得有一層霧氣縈繞在身邊。又似乎是梨花的白光從密集的花團中飄逸而出,形成的光霧隱隱約約——花團上的白實在是太濃重了?,F(xiàn)在,陽光來幫忙,讓它們逸出一些,在空中飄飄蕩蕩,形成了朦朦朧朧的香霧。
⑨比起野桃花那薄如絹帛的花瓣來,梨花的瓣就豐腴多了,也滋潤多了,是綢緞的質感。每一枝蕊的頂端都是一團花粉?;▌傞_時,花粉是紅色的,兩天三天后,就漸漸變成了沉著的黑色。它們在等蜂來,把它們帶到另外的一朵花上,落在每一朵花最中央羞怯地低著身子的花房上。于是,奇妙的遇合發(fā)生,生命的奇跡發(fā)生。
⑩從此,我們可以期待秋天的果實。
?我就這樣在梨花深處,幾乎忘記了身在何處。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彪m然岑參寫得跟眼前景色一樣的壯闊,但那詩到底是寫唐時輪臺的雪,是用梨花作比附的。古詩詞中寫梨花的詩句,“梨花有思緣和葉,一樹江頭惱殺君”“梨花雪壓枝,鶯囀柳如絲”都是寫那小山小水小園中的,到底顯得過于纖巧,與我們眼見的金川梨花并不相宜。
?梨樹都是梨樹,但有不同姿態(tài);梨花都是梨花,卻開出不同格調。何況樹由人植,樹生別境,這里雄闊的雪山大川,化育了這種接近原生狀態(tài)的梨樹。中國文學書寫草木,尤其是散文書寫,常常套用傳統(tǒng)文化中那些托物寄情,感時傷春的熟稔路數(shù),情景相近時,雖也確切,卻了無新意。
?同一個植物在不同的情境中,自然就發(fā)生不同的情態(tài)與意涵。所以,不看主客觀的環(huán)境如何,只用主要植根于中原情境的傳統(tǒng)審美中那些言說方式,就等于自我取消了書寫的意義。日本作家永井荷風在寫梅花時說:“我一望見梅花,心緒就一味沉浸于測試有關日本古典文學的知識當中。梅花再妍美動人,再清香四溢,我們個性的沖動卻在根深蒂固的過去的權威欺壓下頓然消萎。漢詩和歌跟俳句,已經(jīng)一覽無余地吸干了些花的花香?!泵绹幕u家蘇珊?桑塔格也說藝術創(chuàng)新的根底,就是培養(yǎng)新感受力。也就是說對于不同的對象,要有新的體察與認知。永井荷風也說:“我們首先須清心靜慮,以天真爛漫的嶄新感動,去遠眺這種全新的花朵?!?br />?的確,如果對此種寫作方式缺乏應有的警惕,那就滑入那些了無新意的套路。我看梨花,就成了“我看”梨花,而真正重要的是我看“梨花”。前一種僅僅是一種姿態(tài)。后一種,才能真正呈現(xiàn)出書寫的對象。
?觀賞,是一個過程,一個逐漸抵達、逼近和深入的過程。這既是在內省中升華,也是地理上的逐漸接近??匆娭笆乔巴?,是接近;發(fā)現(xiàn)之前是尋求。
?我愿意用這樣的方式去發(fā)現(xiàn)一片土地,去看見大金川上那些眾多而普遍的梨花。
(節(jié)選自《嘉絨記》,略有改動)(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開篇全景描寫峽谷景色,要“看梨花”就無法回避峽谷的景色,因為是必經(jīng)之路,并借助光影的變換,從細部描繪了峽壁、樹林等迷人的景物,是“看梨花”的鋪墊。
B.本文運用視覺描寫、視覺轉換為聽覺(通感)等手法,把峽谷中的美景比喻為木管樂隊和銅管樂隊,暗示觀賞是一個逐漸“抵達、逼近和深入”的過程。
C.本文描寫的內容過多,使全文寫景結構的比例不協(xié)調,破壞了全文寫景的比例結構,用光與影的變換寫景,手法繁復,以致后面寫梨花的手法顯得單調。
D.本文前面“看梨花”的描寫是為后面的記敘服務的,通過描寫“看梨花”時的“個體感官”之美,借助敘事表現(xiàn)了看事物“要有新的體察與認識”的理趣之美。
(2)分析畫線句中“‘我看’梨花”與“我看‘梨花’”的區(qū)別。
(3)請賞析第⑧段的語言特點。組卷:10引用:2難度:0.7
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2小題,20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
我曾讀過這樣一個故事: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對弟子說他能移山,于是弟子們紛紛請教移山方法,準備效仿老師。這時,柏拉圖大笑道:其實很簡單,山若不過來,我就過去。一言既出,弟子們不禁啞然。世上本沒有所謂的移山之術,惟一能夠移山的秘訣就是:山若不過來,我便過去。同樣的道理,人不能改變環(huán)境,① 。我們雖然不能回到過去,但可以改變未來,因為當下始終緊緊地攥在我們的手中,而改變未來的不二法門就是② ,一點一滴的改變,都將對我們的未來造成影響。( )。
托爾斯泰說:“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觀望者,③ 。大多數(shù)人都想改變這個世界,但沒有人想改變自己?!?br />(1)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shù)囊豁検?
A.只要堅持不懈,人們就能有一蹴而就的成功
B.只有堅持不懈的人們,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
C.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堅持不懈的人們
D.一蹴而就的成功造就堅持不懈的人們
(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8個字。組卷:2引用:1難度:0.6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托爾斯泰在《戰(zhàn)爭與和平》中曾有這樣的描述:生命的真正意義在于能夠自由地享受陽光、森林、山巒、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滿足。但可惜的是,人們平時往往忽略它,而在戰(zhàn)亂時又會領會得格外深刻。
請根據(jù)上面的材料,結合你的生活體驗與思考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結合材料,立意自定。②題目自擬,不得少于700字。③不得抄襲套作,不得泄露個人信息。組卷:3引用:1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