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廣東省揭陽市普寧市普師高級中學高考語文二模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代文閱讀(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①中華民族自古以文化為族群認同的紐帶,而不是以種族、血緣或地域為認同紐帶。這一本質特征遠在統(tǒng)一的秦朝形成前就已定型。以文化為族群認同標志的文化基因,對于中國歷史的發(fā)展傳承具有決定性的建構作用。文化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也是可以通過學習而接受的,以文化作為維系族群的紐帶,既為大一統(tǒng)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也使“統(tǒng)一”成為華夏族群的本能驅動--自有周一代,“統(tǒng)一”就是中華世界唯一的理想形態(tài),也是最終形態(tài)。
②除了以文化為族群紐帶,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形成甚早、延續(xù)至今的文化基因,保證了中華文明的“向心”與延續(xù),那就是建立在儒家話語之上的對“溫柔敦厚”的追求?!皽厝岫睾瘛保Z出《禮記》,其指的決不僅是人的性格或態(tài)度,還是個人對于大道的追求,對民眾、家國、集體的深厚感情和悲憫,或者可稱為“集體性考量”“整體性思維”等等。在四海升平時,“溫柔敦厚”使一個人與鄰為善、樂于助人;在天災人禍時,“溫柔敦厚”使一個人為了他人、家國可以慨然赴死?!皽厝岫睾瘛钡奈幕蛞廊豢勺匪莸街腥A文明的源頭時期--先秦時期的文獻典籍中。華夏傳統(tǒng)中一些鮮明的文化特質,如好仁、不武、中庸等等,甚至詩歌的聲韻對偶、楷書的端正莊嚴等藝術傾向,無不生發(fā)于“溫柔敦厚”。
③是什么塑造了華夏歷史的這種文化基因?我以為,文化的問題,最終還是要從文化中找尋答案。
④文化是可以被引導和塑造的。中國從漢代起尊崇儒家學說,唐宋時期的政治家又以非凡的政治智慧設立并發(fā)展了以儒家經典為考試內容的科舉制度??婆e制使儒家的精神追求、文化傾向與普通大眾的人生之間形成了無法脫鉤的緊密聯結,從科舉制開始,儒家文化開始突破社會的上層,滲透至社會的每個階層。文化具有可引導性、可塑造性,那么,如何講述歷史、講述歷史的源頭就是塑造文化的重要手段。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帝王的封禪巡守,以及幾乎持續(xù)整個封建王朝時期的尊孔祭孔,其實都是維系族群歷史記憶、保持文化基因傳承的外在形式。西方人“言必稱希臘”,不斷地講述希臘文明如何恢宏,也正是歐洲人塑造近代歐洲文明“合法性”的歷史敘事。而回顧自身,輝煌多樣的文明形式、自源頭時期就具有的海納百川的文化包容心態(tài)、“溫柔敦厚”的價值追求,是我們的文化在伊始時期就賜予我們的寶貴財富。換句話說,中國歷史的文化基因從根上來說是健康的、有活力的。但是,歷史告訴我們,如不用心維護和引導,基因也可能發(fā)生變異。放之于當下,如何講述歷史,如何追溯歷史記憶,正是維持文化基因健康持續(xù)的關鍵所在。
(摘編自王學典《江山勝跡,我輩登臨--談中國歷史傳承中的文化基因》)材料二:
①湯恩比說:“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tǒng)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br /> ②眾所周知,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產生于金石并用時代,歷經夏、商、西周的連續(xù)發(fā)展,到春秋時期進入生產力發(fā)展史上的鐵器時代。同期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克里特?邁錫尼文明都沒有走出青銅時代就消亡了。中國古文明在青銅時代沒有為外部力量或內部因素所中斷。
③中華文明在經過春秋、戰(zhàn)國之后,繼續(xù)向比周朝更發(fā)達的秦漢時代挺進。過了近600年,到公元四、五世紀,中原地區(qū)也發(fā)生了民族遷移,還出現過若干少數民族的政權。但這些都屬于常見的朝代更迭,沒有產生本質變化。中華文明繼續(xù)前行。
④公元589年,隋統(tǒng)一中國。中華文明的傳統(tǒng)又在隋唐時期得到進一步鞏固與豐富。以后雖有元和清兩代少數民族成為全國最高統(tǒng)治者,但這些皇朝都在中華文明體系下行政理事。中華文明一直沒有中斷。
⑤從世界歷史上看,兩河流域與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走出野蠻、走進文明的地區(qū)。這里的居民創(chuàng)造了人類早期的輝煌,發(fā)明了文字,積累了豐富的文獻,辦教育,興文化,但就是沒有產生史學。古代的印度雖然擁有燦爛的詩篇,也有遠古的法典,有宗教,但沒有史學。在古代,只有古希臘和中國不但創(chuàng)造了歷史,而且創(chuàng)造了與歷史有密切關系的史學。但古希臘的史學主要是當代史,古希臘人沒有形成數代史家連續(xù)按時敘史的傳統(tǒng)。
⑥古代中國是史學大國,也是史學強國。政治文明的連續(xù)性決定了中國歷史的連續(xù)性,而中國歷史的連續(xù)性又為中國史學的連續(xù)性提供了豐厚的內容。從甲骨卜辭到金器銘刻,從《尚書》《春秋》到由歷代史家編撰的文化長城——《二十四史》,都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跡,更是中華文明連續(xù)性的最好見證。
⑦中國歷史資源之豐富,史事記載之連續(xù),讓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感到驚訝。他在《歷史哲學》中曾這樣寫道:“中國人具有最準確的國史……中國凡是有所措施,都預備給歷史上登載個仔細明白”,“中國‘歷史作家’的層出不窮,繼續(xù)不斷,實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
⑧漢字是中華文明傳承的載體,也是中華文明所產生的標志性成果。漢字的整個發(fā)展過程清晰連貫,沒有發(fā)生過斷裂。圣哲的經典通過漢字滋養(yǎng)一代代中華兒女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中華文明延綿發(fā)展,始終充滿活力。
(摘編自楊共樂《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與開放性特質--基于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基于大一統(tǒng)國家形成的需求,中華民族在秦朝之前便由以種族、血緣或地域為種族認同紐帶轉為以文化為種族認同紐帶。
B.作為中華民族延續(xù)至今的文化基因,“溫柔敦厚”生發(fā)出了中華傳統(tǒng)的文化特質,而且還對藝術傾向產生了決定性影響。
C.中國歷史的文化基因從根上是健康而有活力的,這是因為“溫柔敦厚”的價值追求為中華文明的向心與延續(xù)提供了保證。
D.中華文明歷史悠久,一脈相承,綿延至今,從世界范圍來看,也只有中華文明始終保持著長期延續(xù)發(fā)展,一直沒有中斷。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儒家思想中“溫柔敦厚”的文化基因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從個人性情到家國情懷,呈現出樂善共榮、獻身共濟特征。
B.漢代起尊崇的儒家學說,隨著科舉制的建立和不斷發(fā)展而與社會各階層緊密聯結,體現了文化的可引導性與可塑造性。
C.少數民族掌握最高政權并未造成中華文明中斷,表明文化基因可以突破種族、血緣或地域限制,保持文明本質的穩(wěn)定。
D.材料二通過將中華文明與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臘文明等進行比較,揭示了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與開放性特質。
(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各項中不能體現“溫柔敦厚”文化特征的一項是
A.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于謙《詠煤炭》)
B.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C.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李白《將進酒》)
D.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4)簡要梳理材料一第④段的行文思路。
(5)中華文明傳承至今而沒有中斷的原因有哪些?組卷:41引用:14難度:0.6
(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文本一:
老橡樹的歌
【韓】趙南柱 時間應該足夠通過人行道,可是出租車就開始減速,沒等紅燈亮起,就停在了等待線前。
“想聽首歌嗎?”
突然,年紀大概有60多歲的出租車司機拿起放在副駕駛位置的木吉他,開始演奏。
“我的刑期已滿,正要趕回家……”
一首常聽的歌?!独舷饦渖系狞S絲帶》,這是結束監(jiān)獄生活回家的男人送給妻子的歌。他對妻子說,如果你還在等我回家,那么請在村口的老橡樹上系一條黃絲帶。我記得很久以前在雜志上讀過。綠燈亮起,司機趕忙把吉他放回副駕駛位置,重新握起方向盤。
“做歌手是我的夢想,以前還譜過曲,現在徹底放棄了。”
“原來是這樣啊。”
我喝醉了,只是禮節(jié)性地回答。
司機并不介意,繼續(xù)說道:“我想唱歌,也有想見的人。如果您不喜歡聽,請告訴我?!?br /> 我偶爾會以大學生記者的身份在新聞網站上傳文章,突然覺得彈吉他的出租車司機可以成為新聞主人公。在交叉路口,在人行道旁,我又聽了幾段,到達家門口的時候,我正式做了自我介紹,并且說我還想和他多聊會兒。司機有些尷尬,我決定不關里程表,問他想見的人是誰。
“我那時很不像話,說要做音樂,一分錢也不給家里,還指手畫腳……”
很長時間他都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加入組合,前往音樂咖啡廳和活動現場唱歌,可是連零花錢都賺不夠。也曾帶著試音帶找過多家唱片公司,最終也沒有得到機會。他對通過媒人介紹認識的妻子沒有絲毫感情。雙胞胎女兒出生的瞬間,他還在和一起做音樂的人通宵喝酒,抱怨這個世界讓他懷才不遇。即使如此,妻子也沒有埋怨過他,而是獨立撫養(yǎng)著兩個女兒。直到現在,他也不知道妻子當時是怎樣維持生計的。
除了這些,他還出過軌。任何情況下都沒發(fā)過牢騷的妻子,唯獨這件事不肯放過他。聞味道,翻口袋,不讓他換電話。他外出的時候,妻子悄悄尾隨,帶著兩個女兒去音樂咖啡廳,從早到晚監(jiān)視他。有一天,妻子和兩個女兒突然失蹤了,沒有留下只言片語,也沒和親戚朋友聯系。這已經是20多年前的事了。
“現在我知道她們在哪兒。女兒們還是學生,一邊工作一邊學習。我也幫不上忙,怎么好意思主動聯系她們呢?我盼著她們偶然坐上我的車,曾經在她們附近轉來轉去。我在孩子們的學校附近轉來轉去,一次也沒遇到,可能她們不坐出租車。我應該去開公交車……”
他搔著后腦勺,難為情地笑了。車費持續(xù)上漲,我說我想把歌聽完。他又拿起吉他。
我覺得他可能會不喜歡露出自己的臉,就主動要拍攝他彈奏的手和輪廓。
“現在,整車的乘客都在歡呼。我無法相信我所看到的。我要回家?!?br /> 唱到“老橡樹上掛滿了上百條黃絲帶”的時候,他的眼角含著淚水。我也有點兒感動。付他的車費比平時高出3萬韓元。
報道反響不錯,還上了門戶網站的主頁。大部分評論都說自己重新思考了家庭的意義,或者希望得到妻子的諒解,希望妻子幸福。幾家電視臺想要采訪出租車司機,可我并不知道司機的聯系方式。故事似乎就在余韻中結束了。
傍晚時分,有人留言說見過彈吉他的出租車司機——前面的頭發(fā)已經花白的出租車司機,副駕駛位置上放著木吉他,每次等信號燈時都會彈唱經典老歌。不過每段留言提到的故事都不相同:為了尋找因為父母反對而分手的初戀,為了尋找離家出走的兒子,為了尋找貧窮而從小被人領養(yǎng)的小弟弟……有人像我一樣,為了把歌聽完而多付車費,有的只是想幫助他而隨手給他些錢,更多的人不肯收他找回的零錢。
反對留言和抗議電話接踵而至,最后不得不發(fā)文道歉,撤回原來的報道。
我感到氣憤而羞恥!我給留言的網友發(fā)郵件,向私人出租車工會咨詢,輾轉出租車停車場四處打聽,還是沒能找到他。當時為什么沒想到記下他的車牌號呢?現在我也沒有什么辦法,可我不知道他為什么要這樣做。那些流傳于世間的眾多新奇的,令人惋惜、流淚的故事,不論真假,我們總被懺悔者的真誠所打動。但又有誰在懺悔者背后蜷縮著,無辜地承受著更多的傷痛?我討厭自己的疏忽和無情。
從那之后,我再沒有寫過報道,仍然在尋找那夜的出租車司機。
(節(jié)選自中信出版社《她的名字是》,有刪改)文本二:
我的刑期已滿/正要趕回家/我必須知道有哪些東西還屬于我/若你收到了我的信/告訴你我將重獲自由/那么,你知道該怎么做/如果你還要我的話/在老橡樹上系條黃絲帶/漫長的三年過去了/你還要我嗎/如果我看見老橡樹上沒有系黃絲帶的話/我會留在巴士上/忘了我倆的過去/責怪我自己/如果我看見老橡樹上沒有系黃絲帶的話/司機先生/請幫我看一下/因為我無法承受即將看到的/我其實仍在監(jiān)牢/只有吾愛握有鑰匙/我需要的僅是黃絲帶/即可將我釋放/我已寫信告訴過她/現在/整車的乘客都在歡呼/我無法相信我所看到的/我要回家/老橡樹上掛滿了上百條黃絲帶!
(《老橡樹上的黃絲帶》歌詞)(1)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
A.時間足夠通過人行道,但出租車卻減速停車,可見司機的心里非常想在乘客的面前演奏一曲。
B.面對彈唱,“我”開始并不感興趣,打算繼續(xù)聊是因為“我”認為司機適合做新聞的主人公。
C.在到家之后,“我”仍想跟司機聊聊,而對陌生人突然好奇自己的過往經歷,司機感到尷尬。
D.雖然司機有編故事謀錢財之嫌,但故事內容引發(fā)廣泛共鳴,這說明社會生活中存在類似問題。
(2)下列對文本一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開頭由有限視角展開敘述,逐步揭開司機“曲折的人生經歷”,吸引讀者逐步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B.作者采用“我”與司機的對話的方式來還原司機的故事,既保證小說的現場感,又讓敘事集中緊湊。
C.作者選擇普通人的生活場景作為敘事的切入點,真實自然,敘述語言平實質樸,使小說有很強的紀實色彩。
D.結尾寫“我”再沒有寫過報道,但仍想尋找那夜的司機,小說到此戛然而止,余味無窮,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3)撤回報道后,“我”為什么會感到氣憤、羞恥?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4)請根據你對文本二歌詞的理解,談談文本一中引用歌詞的作用。組卷:29引用:13難度:0.4
二、古代詩文閱讀(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時,旦為子孝,篤仁,異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輔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十一年,伐紂,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宮。已殺紂,釁社,告紂之罪于天釋箕子①之囚封紂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續(xù)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虛曲阜,是為魯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聞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國。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國曰:“周公將不利于成王?!敝芄烁嫣?、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避而攝行政者,恐天下畔周,無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憂勞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終,成王少,將以成周,我所以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魯。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br />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興師東伐,作《大誥》。遂誅管叔,殺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寧淮夷東上,二年而畢定。諸侯咸服宗周。成王七年三月,周公往營成周洛邑,卜居焉,曰吉,遂國之。
成王長,能聽政。于是周公乃還政于成王,成王臨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諸侯。及七年后,還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匔匔②如畏然。
周公歸,恐成王壯,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毋逸》,以誡成王。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別其宜。作《立政》,便百姓,百姓說。
周公在豐,病,將沒,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離成王?!敝芄茸洌赏跻嘧?,葬周公于畢③,從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成王乃命魯得郊、祭文王。魯有天子禮樂者,以褒周公之德也。
(節(jié)選自《史記?魯周公世家》,有刪節(jié))注:①箕子,紂王的叔父,官太師,封于箕地。②匔匔,恭敬的樣子。③畢,地名。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告紂之罪于天/釋箕子之囚/封紂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續(xù)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B.告紂之罪于天/釋箕子之囚/封紂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續(xù)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C.告紂之罪于天/釋箕子之囚/封紂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續(xù)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D.告紂之罪于天/釋箕子之囚/封紂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續(xù)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釁社,是指殺牲取血以祭社神,“社”在古代常指五谷神。
B.襁褓,本義是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可指嬰幼兒時期。
C.踐阼,本義是走上廟寢堂前主階,后來引申為帝王登基、即位。
D.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故天子見群臣皆面南而坐。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周公才華橫溢。建典章制度。作《大誥》為興師東伐作戰(zhàn)前動員,恐成王淫佚,作《多士》《毋逸》以誡成王。
B.周公尊賢重士。在洗頭時,多次捉起頭發(fā),吃飯時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急忙起來禮待賢士,怕失去了天下的賢人。
C.周公高瞻遠矚。雖然天下安定了,但周朝的官吏制度還未安排得當,于是他厘定了官吏職責,天下的百姓為此很高興。
D.周公心懷天下。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周公擔憂周朝天下不穩(wěn),代成王執(zhí)政,待成王長大后又還政成王。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我之所以弗避而攝行政者,恐天下畔周,無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
②葬周公于畢,從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5)漢代賈誼評價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請結合文段,概括周公有哪些“大功”。組卷:46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8.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倡導閱讀,應該是有營養(yǎng)的閱讀。①組卷:6引用:3難度:0.7
四、作文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我們一定都還記得2020年這些新聞:
方艙醫(yī)院內,因新冠肺炎輕癥被收治的高三學生,在得到治療的同時,也抓緊時間學習??祻秃?,回到校園,參加高考,他們中的很多人在填報志愿時,選擇成為一位白衣天使。
小馬依靠助學政策讀完大學,從貧困山區(qū)走出,又走回貧困山區(qū),成為一名扶貧駐村干部。走出又走回的這些年,他學習了知識,增長了才干,奉獻了青春,建設了美麗中國。
家對面的山頂架起了一個信號基站,西藏學生巴珍從此再也不會因為上網課信號不穩(wěn)定而花幾個小時爬上山頂找信號了。哪怕只為一個學生,國家也會有不計成本的基建投入。
請綜合以上內容,就“個人成長與國家發(fā)展”這一主題寫一篇文章,用于高三成人禮上發(fā)言。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13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