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0-2021學年四川省自貢市田家炳中學高二(下)開學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吟誦,惜之念之的文化遺產      吟誦是學習中國古典詩歌非常重要的入門途徑。許多學者的經驗表明,吟誦是學習詩歌和古文的一種方式;不出聲音地讀,就不能真正對作品的內容、情意有深入的體會和了解。
          吟誦是一種既遵循語言特點,又根據個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韻,把詩中的喜怒哀樂、感情的起伏變化,通過自己抑揚抗墜的聲調表現出來的方式。它比普通朗誦對作品內涵有更深入的體會。吟誦之目的不是給別人聽,而是使自己的心靈與作品中詩人之心靈,借著吟誦的聲音達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應。因此,吟誦之前有兩點基礎必不可省:一是對于作者與詩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讀誦的節(jié)奏平仄。沒有這兩點基礎的自由吟是不能通達的。
          全世界只有中國的文學有吟誦,其他國家沒有。中國的語言跟世界上其他語言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其他國族的語言是拼音語言。世界的幾大古文明都中斷過,只有我們中國的古文明幾千年來一直延續(xù)。為什么?因為當時代不同、地點不同,語音一改變,拼音文字及其蘊含的東西就容易丟失。中文不是拼音文字,而是象形文字。組成象形文字的每一個形體就是一個音節(jié),單音獨體。單音獨體的語言,其節(jié)奏基礎是兩個字一個音節(jié),中國吟誦也是這樣。所以最早的《詩經》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如果總是兩個字兩個字的,太單調,所以從兩個字一停頓的四言詩發(fā)展出五言詩,之后,又從五言詩發(fā)展出七言詩。
          詩之為用,是要使讀詩的人有一種生生不已、富于興發(fā)感動的不死的心靈。為什么詩歌的吟誦重要?因為詩歌有一種聲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它的抑揚起伏有一種節(jié)奏,有一種頓挫。吟誦不但是讀詩、欣賞詩、理解詩的重要法門,而且是寫詩重要的入門途徑。詩要自己“跑”出來。詩怎么自己“跑”出來?你要對詩歌中文字的音聲、節(jié)奏、韻律非常熟悉。你熟于吟誦,于是你的詩是隨著聲音跑出來的。中國的好詩都有一種興發(fā)感動的力量,這種興發(fā)感動的力量從何而來?無論是就作者還是就讀者而言,都是從吟誦得來的。吟誦是一種律動,先于文字,語言文字伴隨著這個節(jié)奏的律動自己“跑”出來。
          吟誦不是制造一個音樂的調子去唱,它不死板。每個人都不同,同一個人的吟誦也會不同。同一首詩你可以早晨吟的時候調子高一點,晚上吟的時候調子低一點;也可以今天吟得快一點,明天吟得慢一點,要伴隨著環(huán)境,把自己的心靈、感情、意念跟那首詩打成一片。中國詩歌的吟誦,就是要在相同的聲調之中,很微妙地傳達出不同的感受。外表看起來很簡單,四個字一句,兩個字一停頓,都差不多。可是你念的時候,哪個字長一點、短一點、高一點、低一點,有很微妙的差別,變化萬端。
          吟誦傳承最好從娃娃抓起,這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質的百年大計。繼承和發(fā)揚吟誦,既要認真對待,又不能急功近利。如果僅僅為了吸引更多人注意而過分宣揚似是而非的“吟誦”,乃至將其變成一種才藝表演,那只會混淆視聽,最終適得其反。
    (摘自《人民日報》,有改動)(1)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吟誦的目的是使自己的心靈與作品中詩人之心靈達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應;而默讀就不能體會和了解作品的內容和情意。
    B.中國古文明沒有中斷過,是因為文字不同。我們的象形文字是單音獨體,表意較為穩(wěn)定;當時代、語音等條件發(fā)生變化,拼音文字就會丟失其蘊含的東西。
    C.吟誦是一種律動,先于文字。詩人要對詩歌中文字的音聲、節(jié)奏、韻律非常熟悉。熟于吟誦后,詩人的詩會隨著聲音自己“跑”出來。
    D.吟誦較為自由與靈活。比如吟誦《關雎》,讀者可以因時間、心境的不同,自我調控吟誦的快慢,但是吟誦音調的高低要一致。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圍繞“吟誦”,采用橫向展開的方式,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三個方面層層展開論述。結構緊湊,論證嚴密。
    B.三、四兩段分別闡述了中國詩歌便于吟誦與象形文字單音獨體的特點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以及吟誦對于詩歌創(chuàng)作的作用。
    C.五、六兩段從方法論的角度對吟誦及其傳承做了具體闡述,強調了吟誦重在傳達個體的感受,吟誦的傳承不可急功近利。
    D.文章開頭兩段先闡述吟誦在學習中國古典詩歌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接著對吟誦的概念、目的、基礎做了具體的論述。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吟誦不是按照一個調子唱,它不死板。它可以根據個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韻把詩中的喜怒哀樂、感情的起伏變化表現出來。
    B.吟誦比普通朗誦對作品內涵有更深入的體會,有利于讀者和作者之間的交流,從而使讀者對作者與詩歌情意有了了解,也使讀者更容易把握讀誦的節(jié)奏平仄。
    C.中國象形文字的每個形體就是一個音節(jié),單音獨體。單音獨體語言的節(jié)奏基礎是兩字一停頓,中國吟誦也是如此。
    D.中國詩歌的吟誦看似很簡單,其實富有變化,很微妙,我們不能輕視它。它需要我們去繼承和發(fā)揚,對于這一工作,我們既要認真對待,又不能急功近利。

    組卷:2難度:0.6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材料一:
          當今時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需要通過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性轉化,以活化的新形式發(fā)揚其深厚內涵,涵養(yǎng)中國精神,滋潤現代人生。不論是為當代中國人更好理解傳承民族文化,還是為參與國際文化交流、樹立國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們發(fā)揮宏大傳統(tǒng)優(yōu)勢,開掘文化資源蘊藏的巨大價值,創(chuàng)造具有國際影響的文化體驗。
          數字技術為更好再現文化遺產提供支撐。文化是一條流淌不息的河流,每個時代都有特色文化形態(tài),即便那恒定不變的價值,表現形式也不斷嬗變。近年,集中展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物館利用數字技術改進展陳方式,優(yōu)化“用戶體驗”,強化互動性和參與感,滿足觀眾感知與互動需求,加強對文化遺產的認知。數字敦煌、數字故宮讓我們以新鮮有趣的形式,真實可感地體驗、徜徉于歷史文化場景,感受傳統(tǒng)文化藝術精髓及精神。故宮通過與動漫、影視、文學及社交平臺全方位融合,設計開發(fā)產品和數字內容,使傳統(tǒng)文化魅力不斷傳播發(fā)酵,推出一批網紅產品,數字技術讓傳統(tǒng)文化以全新方式獲得時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故宮以“跨界”之思和“網紅”之勢,舉辦相關文化活動,獲得年輕人追捧,實現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入。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要獲得更好傳播,還要把中國要素與時尚表達有機結合起來。目前這類具有強勢文化傳播力的文化產品和品牌媒體較少,缺乏像《功夫熊貓》《花木蘭》這樣叫好又叫座的品牌產品。有待更新思維模式,重視多元文化背景,找到貼切的表達方法,呈現出既具中國文化深遠意味又貼近海外受眾審美習慣和對中國元素期待的文化產品,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國門,在交流互鑒中綻放獨特魅力,在多元文化合作與競爭中實現共存共榮,促進人類文明共同進步。
          在新時代背景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條件借助數字技術提升內容傳播的效度、強度和廣度。作為一種戰(zhàn)略性資產,傳統(tǒng)文化資源如何“活化”,實現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是時代對文化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課題,還需要我們在國際國內視野中,順應時代新要求和新趨勢,不斷實現內涵挖掘與表達創(chuàng)新雙向突破,創(chuàng)造具有強大影響力和廣泛傳播力的中國文化產品和文化品牌。
    (摘編自高宏存《以數字技術創(chuàng)新傳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材料二:
          對于任何一種文化傳統(tǒng)來說,如何協(xié)調守成、創(chuàng)新與外來文化三者之間的關系始終是一個關鍵問題。晚清至20世紀,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大規(guī)模接觸伴隨著侵略、殖民與冷戰(zhàn),增加了問題的復雜程度。多數人認為,五四新文學運動是文學史上的一個成功范例。之所以認定這是一次成功的文學轉換,首要的標志是:相對于中國古典文學,漢語白話文學更適合表現今天的中國經驗。這絲毫不存在貶低中國古典文學的意思。中國古代批評家曾指出:“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文學及其評價依據。任何一個時期的文學都將受到文學傳統(tǒng)與現實世界縱橫坐標構成的不同壓力。強調來自縱軸的文學傳統(tǒng),還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現當代的現實世界?現實主義的宗旨顯然是后者。這時,所謂的創(chuàng)新可以表述為,一種再現當代現實的企圖改變了文學傳統(tǒng)的發(fā)展方向。
          這就劃出了一個區(qū)分的標準:如何辨別魯迅式的“盜火者”與“言必稱希臘”的崇洋分子?盡管二者都對西方文化表示出濃厚的興趣,但“盜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獨特道路,力圖“師夷長技以制夷”;而崇洋分子熱衷于將民族歷史納入一個普遍的模式,使之成為西方文化邏輯的具體例證。
          如果說,五四時期的“盜火者”曾經將西方文化視為現代性的啟蒙,那么,現今的歷史語境中,中國文化業(yè)已成為更重要的思想資源。中國文化浩如煙海,門類繁雜,一批飽學之士始終專心致志地從事清理和闡釋工作。如馬克思所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敝挥幸庾R到現今中國文化對于“改變世界”的歷史使命,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這批飽學之士的學術貢獻。也因為意識到這種使命,人們才不會滿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諸如三叩九拜之類。中國文化的真正活力不是刻意維護某種古老的禮儀,而是進入當今社會,力爭發(fā)現問題并且解決問題。工業(yè)社會貫穿生活時,農耕社會的古典詩學(“意境”“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等)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啟蒙、革命、利益、市場以及圍繞這些產生的社會關系瓦解了古代的鄉(xiāng)紳之治后,儒家的“修身”與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會功能?“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蘊含著哪些重大的啟示?這些問題的提出與展開,已經顯現出中國文化對話歷史、對話現實的思想含量與獨特價值。
    (摘編自南帆《中國文化的活力》,有刪改)      材料三:
          要加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和闡發(f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xié)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要推動中華文明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chuàng)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要圍繞我國和世界發(fā)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著力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fā)展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
    (摘自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1)下列對材料一的內容理解,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發(fā)揮宏大傳統(tǒng)優(yōu)勢,開掘文化資源的價值,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傳承民族文化,進而參與國際文化交流、樹立國家文化形象。
    B.數字技術使傳統(tǒng)文化以全新的方式獲得時空延伸,激活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價值的認同,從而能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
    C.在新時代背景下,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要提升內容傳播的效度、強度和廣度,需要有條件地借助數字技術。
    D.只要運用數字技術來傳播傳統(tǒng)文化,就能創(chuàng)造具有強大影響力和廣泛傳播力的中國文化產品和文化品牌。
    (2)下列對上述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認為每個時代都有它特色的文化形式,不變的是那些恒定不變的價值,不斷變化的只是文化的表現形式。
    B.材料二認為任何時期的文學所遭受的作為縱軸的文學傳統(tǒng)與作為橫軸的現實世界所構成的壓力都不盡相同。
    C.材料三認為要推動中華文明創(chuàng)新性轉化、發(fā)展,激活其生命力,要多種文明共同發(fā)展,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
    D.三則材料雖然論述角度不同,但都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要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而且還要立足于中華民族最本質的文化基因。
    (3)根據上述三則材料,談談新形勢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該如何傳播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

    組卷:2引用:2難度:0.6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所有的水都是你的紀念碑      纏繞這座城市的水都是有來歷的。
          那天到得早,大明湖也許剛醒來,朦朧中水波不興。沿湖走幾步,卻似聽到了話語聲,瞻顧去找,四周無人,湖面如鏡,枝葉低垂,只有那些仿佛從水底發(fā)出的微細聲音跳進耳里,魚貫而入。
          濟南是鼎鼎大名的泉城,水源眾多,耳熟能詳的有趵突泉、黑虎泉、大明湖,似乎每一位到濟南的人都不愿錯過。水邀請我們作想象的旅行。700多處天然泉,潛伏地下,阡陌縱橫,想象中那應該是中國的“地下威尼斯水城”。我在兩年前的夏秋之交來過,像是赴一場水的約會。地下那么多的水,從何奔流而來,又在召喚什么,人們并不去探究,只愿欣賞水所帶來的陪伴和驚奇。我多年生活在洞庭湖畔,也見識過不少江河湖泊,睜眼閉眼都可觸摸到水的身影。我深深地懂得,水流動在一座城市里,就是對古老記憶的喚醒,對生活在此的人的內心燭照。
          濟南是古城,齊魯大地的中心?!昂S掖送す牛瑵厦慷唷?,隨便翻開歷史的一頁,一個個顯赫的名字就讓人對這片土地心生欽敬。誕生于此的有名君大舜、神醫(yī)扁鵲、名將秦瓊、名相房玄齡,名詞人李清照、辛棄疾,到此游歷生活工作過的有著名詩人李白、杜甫、黃庭堅、曾鞏,著名小說家劉鶚,現代文學家老舍等等。這里的水,印鑒過他們的面容,滌蕩過他們的身體,也守護過祖輩灼熱的靈魂。
          水,像時間里的淘洗器,在覆遮中顯影那些珍貴的過往。
          曾鞏整飭過濟南的水。濟南的地勢從古至今都是南高北低,濟南城的北邊老城區(qū),地勢低洼,水最喜歡朝這里奔涌聚集。原先安靜清澈的水,卻成了人們心頭的隱憂。宋熙寧四年,52歲的曾鞏來濟南擔任齊州地方長官。入夏到來的他,橫亙眼前的不僅有風景,也有積水頑癥。宋代文人多為務實的改革家,曾鞏“無忘夙夜,勉盡疲駑”,大刀闊斧地在北城大規(guī)模地修堤筑堰、疏水浚道、挖渠建閘。一番疏堵,水的格局悄然變化。全城地下泉水的流積之處聚為大明湖。曾鞏深謀遠慮的是水的平衡,他主持在大明湖上修筑了一條貫穿南北的“百花堤”,大堤將湖分成東西兩半,從南岸登臨北岸北渚亭,大堤可行吟可駐足。后人感念,稱此為“曾堤”。來過濟南兩次,沿曾堤欣賞過大明湖風光的蘇軾,治理西湖的方法也就是受此啟發(fā)。
          到濟南的當晚,我在泉城廣場遇到一位老人,他提筆習書,精神灼灼,在大石板上寫著米芾,內容是曾鞏詠大明湖盛夏風光《西湖納涼》中的“最喜晚涼風月好,紫荷香里聽泉聲”。地上水跡未干,他又接著寫《趵突泉》一詩中的“一派遙從玉水分,暗來都灑歷山塵”。他重復著寫,站在一旁欣賞的人跟著念讀,很快也就熟記了這兩句。老人說,曾鞏老先生說出的是水的來處?!皝硖帯币辉~突然讓我心里一震,曾鞏的濟南政績中最大的貢獻就是消弭了水患,他不只是給水找到了去處。
          纏繞這座城市的水都是有名字的。老人如數家珍,除了趵突泉、黑虎泉、五龍?zhí)兜仁笕海瑵暇硟鹊乃饕悬S河、小清河兩大水系,以及濟水、護城河、玉符河等河流。水從哪里來往哪里去,在濟南的泉涌中是一個復雜的布局。泉水的噴涌,讓時間凝練,也讓時間延宕。許多人多把近水樓臺的濟水歸為泉水之源,但曾鞏是位有實證主義精神的人,他前往南部山區(qū)實地勘查。山南水北,是典型的濟南地理特征。諸多水流,就是沿山脈由高往低延綿而至。時光迢遠的地質變遷,百泉爭涌的地底下,自然有著奇妙的構造。濟南地下多是可溶性灰?guī)r,擠壓和溶蝕,形成了眾多的溶溝、溶孔、溶洞和地下暗河。像一張張大大小小的管網,把南邊山脈的水引向城內。向北的途中,水脈被阻隔,北邊的巖漿巖像一堵密不透風的石墻,水被攔蓄下來。復雜而不可掌控的水的流向,在曾鞏的勘查中找到一條清晰的線索,玉符河水自渴馬崖潛伏地中五十里,復出而有趵突泉,他又根據濟南泉水同色同味,作出“泉皆濼水之旁出者”的論斷。
          有名有姓的733個天然泉,把濟南變成了一座天然巖溶泉水博物館。從大明湖出來往南,經曲水亭芙蓉街到泉城路,沒多遠就到了趵突泉東門。假山亂石,泉水汩動有聲,行人的腳步與聲語混跡此間,編排成了一支變奏曲,須凝神細聽,才能隱約聽到泉水演奏的主旋律。若是拍一張衛(wèi)星俯瞰圖,大大小小的水,點綴、坐落、環(huán)繞、圈囿、流動在城市的身體里,有關濟南前世今生的日常生活想象就被水布局、打開水,成了這座城市的錦上添花之物。從地下冒出來的泉水,流成了濟南的掌紋。掌紋里有時間,也有情感記憶;有遐想,也有俗世生活;有安寧,也有熱烈美好。
          次日,天微明,我走在空曠的街巷,昨日的攢動和熱鬧,像是被水沖走。濟南日夜坐臥在水流之上,有著屬于她的妙不可言。我想象那位詩人兼地方長官,在整治水患之后的每個清晨,也如我這般心懷欣喜地行走。他沿著一條水的來路,走上另一條水的路。濟南人世代也就在這蛛網狀的水路上走來走去。我特意尋到“他”的跟前,突然明白所謂的與水的約會,其實也是對一個人的瞻仰。后世濟南人念念不忘,為他立祠,明代建在歷山,稱“曾鞏廟”,清代移至大明湖東北岸,稱“南豐祠”。入祠,有比我到得更早的人,有比我仰頭讀得更認真的人。我雙手點燃三炷香,煙霧瞬間裊娜,仿佛又聽到了水的聲音。我恍然,那些高低長短的聲音就來自一個人的吟詠。水的盛衰,城市的變遷,風景的變與不變,人的今生來世,都被這聲音記錄、銘刻。
    水,讓濟南日新月異又亙古不變。水,也成了我對濟南的印象中最柔軟也最剛硬的部分。
          所有的水,都是你的紀念碑。你,是一座城,也是一個人。
    (取材于沈念的同名散文)(1)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曾鞏不僅給濟南的水找到了去處,而且也給濟南的水找到了來處。
    B.曾鞏是位有實證主義精神的人,他作出濼水是泉水之源的論斷。
    C.“最喜晚涼風月好,紫荷香里聽泉聲”體現了曾鞏對水的喜愛和整飭濟南水的緣由。
    D.寫濟南周邊水系和曾鞏勘察泉水的來源,是為了突出濟南城市特色并凸顯曾鞏認真負責、造福百姓的個性形象。
    (2)結合上下文,請從修辭手法的角度賞析本文第⑨段畫線的語句。
    (3)本文題目“所有的水都是你的紀念碑”,意蘊豐富。綜觀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請談談這個題目給你的啟示。

    組卷:2引用:2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9.閱讀下面這段文字,用四字短語概括5G網絡的特點,不超過20字。
          在5G網絡下,用戶可以每秒鐘下載一部高清電影,它的峰值下載速度可以達到20G/秒,未來我們只需要一個顯示器就可以上網了。隨著技術的發(fā)展,5G可以為更多的應用 提供網絡。5G網絡可以用于無人駕駛、工業(yè)自動化等領域,這些領域要求在高速中保證及 時的信息傳遞和及時反應,而5G網絡能夠達到1毫秒的時延,甚至更低,完全可以為高 速運行提供支持。5G網絡可以讓某些智能設備一周或者一個月進行一次充電,這將極大的 提高我們的使用體驗以及增加更多的設備到萬物互聯的大家庭。

    組卷:50引用:22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10.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魯迅說:“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fā)聲的發(fā)聲,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就像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fā)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br />      梁啟超說:“人生須知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盡責任的樂趣?!?br />      閱讀上述材料,你有怎樣的體會和思考?請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自選角度,自擬標題;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文體特征鮮明;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組卷:102引用:8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