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3-2024學年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四校高二(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9/27 2:0:1

一、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7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孔子是個言行一致的人,他不僅注重“言必信,行必果”(《子路》),而且強調“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論語》雖非孔子親筆著述,但從弟子記載其話語中,仍能明顯感到他是落實自己重視文采主張的力行者。
          比喻作為文學的常用修辭法,孔子一出手就技驚四方。“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以“北辰”比“為政以德”的統治者,以“眾星”比諸侯國和大夫,譬喻形象而意蘊豐贍?!笆耪呷缢狗?,不舍晝夜”(《子罕》)、“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前者由感慨河水川流不息而提醒珍惜寶貴時光,后者以松柏后凋景象喻人要經得起嚴酷環(huán)境的考驗,言簡意賅而啟人深思?!爸邩匪?,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孔子由水的川流靈動,想到智者敏銳聰慧,由山的沉穩(wěn)安靜,想到仁者厚重不遷,設喻奇妙,表意雋永,且氣象博大。
          孔子擅于比喻,也妙于夸張。“朝聞道,夕可死矣”(《里仁》),不這樣夸飾,怎能凸顯他把“聞道”看得比性命還重要!“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這是以婉曲夸張法,將他在齊國癡迷韶樂而難以自拔的情景,傳達得惟妙惟肖而意蘊悠長。“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此處的“浮云”,既是比喻又是夸張,把他作為百世圣哲“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的高尚情操和灑脫情懷,刻畫得栩栩如生又感人至深。
          相對于上述顯在的文學表現,我更欣賞《論語》處處隱含內蘊的文學意味。請看似乎平淡無奇的開篇第一章: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且不說將此段分行排列,頗有詩的形式和意韻,就看三句話皆以親切的反問語氣出之,即為有意無意地運用文學筆法,活畫出孔子作為師長對弟子循循善誘的情狀。此段首言不僅要勤學更要經常練習,強調知行合一之道;次言歡迎各位遠來學習,表達孔子善待弟子及朋友的處世之道;再言弟子初次相聚不因互不了解而鬧矛盾,申述大家反求諸己,和睦相處的君子之道。這段話音調委婉動聽,意蘊淳厚綿長,大有“始正而末奇,內明而外潤,使玩之者無窮,味之者不厭矣”(《文心雕龍?隱秀》)的神采。這三句話并非彼此獨立的教誨,而是氣脈相互連貫的意群,是孔子在杏壇開學典禮上的致辭或曰開場白,故被弟子置放卷首。
    (摘編自錢念孫《孔子談“詩”說“文”及踐行》)材料二:
          總體而言,儒家以人倫教化為己任,圣賢是全民之師,絕不把自己與眾生隔絕。但從文辭的表達特征來講,同為儒家經典,《論語》與《中庸》和《大學》相比,傳遞出的是更加平實溫暖的生活氣息。如開篇《學而》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習、交友、日常交往,講的都是來自百姓日常的生活場景和生活體驗,是起居行事、待人接物,同時又是安身立命、政通人和,讀來親和愜意,循循善誘,明白通暢,從容不迫,令人頓生如沐春風之感。正所謂“圣人語人不語神,語常不語怪”。
          雖說如此,《論語》在遣詞用句上卻從不粗陋,通篇可見精巧的句子結構,精辟而富有哲理的對句、排句。如《雍也》篇中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述而》篇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泰伯》篇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也與孔子“不學詩,無以言”的詩教觀高度統一,極具韻律和美感。
          文學的核心是人。作為言行錄,《論語》中對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態(tài)描寫雖然簡約,卻十分生動可感。
    《陽貨》篇中記錄了孔子與弟子子游的一段對話——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弊釉唬骸岸樱≠戎允且?。前言戲之耳?!笨组T弟子子游做了武城的邑宰,實施庠序教化,學習禮樂的人很多,小城中弦歌不輟??鬃拥搅宋涑牵牭綇椙俸透璩穆曇?,有感于當時禮崩樂壞的時代背景,聯想到許多大國的民眾都沒有這般對禮樂的喜好,而在武城這個小地方卻能如此成功地化民成俗,其實是有些喜出望外的,因此“莞爾一笑”,用了一種玩笑的口吻說“割雞焉用牛刀”。這表現了夫子少見的詼諧輕松、和藹有趣的一面。子游回答:“以前我聽老師說過:‘君子學習了道,知了禮樂就會愛人;老百姓學習了道,知了禮樂就容易引導和管理。”聽到這段話,孔子馬上正色道:“學生們,言偃(子游)的話是對的。我剛才說的話不過是同他開玩笑罷了?!边@一段文字很有戲劇性,孔子從輕松詼諧到深沉肅穆,前后的轉變,氛圍感很強,反映出孔子的真實親切,也體現了他對于“治國安邦”之事的在意和敬畏。
          上述內容,不是圍繞“義理”展開的,而是在具體的事件中呈現孔子的價值判斷和情感傾向,因此會給讀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事實上,后世對孔子的性格特點和精神境界的認知,也正是來源于《論語》中許多段落呈現出的“氛圍感”和戲劇感。
    (摘編自車鳳《<論語>中的以“文”化人》)(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論語》中有不少語句體現了孔子的主張,如“朝聞道,夕可死矣”運用夸張的手法凸顯了孔子對道的追求。
    B.“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強調知行合一之道,用親切的反問語氣道出了學習不但要勤奮,而且要多加練習的道理。
    C.儒家注重人倫教化,視自己與眾生為一體,其作品內容也大多是敘述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和常見事,敘事說理融為一體。
    D.“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是精辟而富有哲理的排句,其與孔子“不學詩,無以言”的詩教觀高度契合。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孔子的很多思想在當代仍能給人們深刻啟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一句言簡意賅地告誡人們要珍惜時間。
    B.“學而時習之”三句音調委婉動聽,意蘊淳厚綿長,體現了孔子作為師長對弟子的循循善誘,故被置于《論語》卷首。
    C.《陽貨》篇中,孔子聽到弦歌先“莞爾而笑”,后聽子游的對答后,轉而正色道歉。前后的轉變,體現了他對“治國安邦”的敬畏。
    D.后世對孔子的性格特點和精神境界的認知,正是來源于《論語》中對孔子在不同情境中詳細的神態(tài)描寫。
    (3)下列選項中,不能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A.巧言令色,鮮矣仁
    B.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C.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D.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4)兩則材料都提到《論語》開篇《學而》,其作用有什么不同?請簡要說明。
    (5)《論語》是如何表現文學性的?請綜合材料內容簡要分析。

    組卷:4引用:4難度:0.5

二、文學類閱讀——單文本,(本題共1小題,18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井岡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
    帕 男
          《菜根譚》里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無所畏懼而不亡者也。天子者,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時,畏史官于后世?!睖\顯地說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懼和害怕。有誰敢說來井岡山是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
          在我的意念里,從來就沒有想過要到井岡山一游。此次學習,可謂是“命”,我當然不信命,可冥冥之中卻在暗示自己。
          “井岡山”三個字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里,30年揮之不去。
          首先讀的是袁鷹的《井岡翠竹》,開篇第一句至今仍記得:“井岡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難忘的是毛竹?!苯又钟羞@樣的一段描寫:“從遠處看,郁郁蒼蒼,重重疊疊,望不到頭。到近處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當年山頭的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來出世還不久,卻也亭亭玉立,別有一番神采。”
          家鄉(xiāng)多毛竹,和井岡山的并無二致,與竹子的交情可謂深遠,甚至可以說惺惺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樣。
          但井岡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鐵骨錚錚的偉大戰(zhàn)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種精神。亦如袁鷹所寫:“井岡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到井岡山,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盡頭。其形高挺,接天摩日,葉葉交疊,尾尾相衍,連陽光都難潑進來一點,小澗清流,霧氣氤氳,這氣場,突然令我肅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觸碰一棵竹子,腦海里老裝著袁鷹的那段文字:“用它搭過帳篷,用它做過梭鏢,用它當罐盛過水、當碗蒸過飯,用它做過扁擔和吹火筒,在黃洋界和八面山上,還用它擺過三十里竹釘陣,使多少白匪魂飛魄散,鬼哭狼嚎。”
          我不忍更不敢觸碰他們,不忍的是怕這些竹子就是當年戰(zhàn)士的化身,應該讓他們靜靜地站在那里,不染塵埃;不敢是怕驚擾了他們早已安息的靈魂。
          竹子是“節(jié)”與“潔”的象征。
          誰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青,而且“未出土時先有節(jié),便凌云去也無心”,這種君子之風,不正是我們所景仰的嗎?故而鄭板橋大為贊賞:“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此刻,我還想起了宋人蘇軾的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yī)。”可見竹子的高潔備受文人青睞。
          在參觀完小井紅軍醫(yī)院后,我們來到了離醫(yī)院不遠的烈士墓憑吊。就在繞紀念碑行告別禮時,我看到路旁的樹林里有一塊伏臥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歸井岡紅軍老戰(zhàn)士曾志”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為這與小井紅軍烈士墓相鄰,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樹葬墓是鄉(xiāng)下某位過世的老人。
          實際上她也真的把自己當成井岡山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老戰(zhàn)士,這與鄉(xiāng)下普通的老人何異?可曾志畢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實的中國革命老人。
          據說有“滿湘美女”之稱的曾志,1911年5月2日生于湖南省宜章縣一個清貧的知識分子家庭。1924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師范學校,1926年8月考入湖南衡陽農民運動講習所,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4月上井岡山,先后任有四軍后方總醫(yī)院黨支都書記、紅四軍組織科干事、紅四軍前委工農運動委員會民運股股長、婦女組組長等職。她參加過著名的“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后任廣州市委書記、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等職。
          曾志是從槍林彈雨、炮火硝煙、敵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過來的人,歷經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堅如磐石。
          在培訓班互動課時,我又聽了曾志在井岡山的孫子石金龍講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更令我高山仰止。原來在1928年年底,曾志產下了一名男嬰,但迫于戰(zhàn)爭形勢,她不得不將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給了當時留守井岡山的王佐部隊一個叫石禮保的副連長代為撫養(yǎng),這名男嬰也就是石金龍的父親石來發(fā)。丟下孩子,曾志就隨著部隊,告別了井岡山。
          新中國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岡山尋找孩子。直到1952年,時任廣州市委書記的曾志才終于得以母子相見。別以為兒子找到當市委書記的母親,就再也不用當農民了。曾志把石來發(fā)留在身邊住了一段時間后,就讓他重新回到井岡山當農民,直到老死井岡山。
          我在房間里,對著毛主席“重上井岡山”的牌匾,嘗試朗讀袁鷹《井岡翠竹》中的一小段:“毛竹青了又黃,黃了又青,不向殘暴低頭,不向敵人彎腰。竹葉燒了,還有竹枝;竹枝斷了,還有竹鞭;竹鞭砍了,還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顯露著無限生機的,依然是那一望無際的翠竹!”頓時,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來井岡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須。
          記得哲學家薩特曾經說過: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是亙古不變的,一是高懸在我們頭頂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個人心底的高貴信仰!
          來井岡山,除了敬畏你還敢生出什么奢想?
    (有刪改)(1)下列對文章思想內容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前文“此次學習,可謂是‘命’”與文末“不是宿命,而是必須”的表述,前后矛盾,表現了作者對井岡山既敬且畏的糾結心理。
    B.文中引用鄭板橋和蘇軾的詩文,凸顯了竹子的“節(jié)”與“潔”,彰顯了井岡山紅軍戰(zhàn)士為革命奉獻犧牲的高潔品質。
    C.“就讓他(石來發(fā))重新回到井岡山當農民,直到老死井岡山。”這表現了曾志雖位高權重卻大公無私。
    D.“家鄉(xiāng)多毛竹,和井岡山的并無二致”,這表明作者認同井岡山的竹子,但這兩地的竹子給作者的感受并不一樣。
    (2)下列對文章藝術特點的理解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引述《菜根譚》中的句子,既引出了“敬畏”一詞,起到點題的作用,又明確了“敬畏”的含義,為下文做鋪墊。
    B.文章寫井岡山的竹子,既摹其形,又現其神,從形與神等方面表現了井岡山的竹子帶給作者的心靈震撼。
    C.文章以“我的行蹤”為線索,具體敘述了“我”在井岡山學習的經歷,抒寫了“我”對井岡山的獨特的感受,形散而神不散。
    D.“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樹葬墓是鄉(xiāng)下某位過世的老人”,此句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革命老人曾志魂歸故里。
    (3)文章由井岡山的竹子轉向對“曾志”的敘述,這樣寫有何用意?請簡要概括。
    (4)文章的題目“井岡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有什么含義?

    組卷:2難度:0.5

六、名句默寫(本題6分)

  • 7.補寫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年擔當著國家興盛的重責,應當以《論語?泰伯》中曾子所說的“
     
    ,
     
    ”自勉。
    (2)《論語》十二章》中孔子強調為人處世應寬以待人、能夠換位思考的句子是”
     
    ,
     
    ”。
    (3)《大學之道》中,齊家的前提條件是“
     
    ”,修身的前提條件是“
     
    ”。

    組卷:1引用:3難度:0.5

七、材料作文(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勤”和“儉”是我們的傳統美德。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人對“勤”“儉”產生新的看法。如某班學生小亮認為,人工智能時代即將來臨,社會不應再提倡“勤”,而應提倡“智”。他還認為,當今社會物質如此豐富,吃、穿、用再像過去一樣節(jié)儉,就是容嗇小氣的表現了。
          作為新時代青年,針對小亮對“勤”“儉”的認識,請結合自己的思考和認識,寫一篇作文。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7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