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知識點挑題
請展開查看知識點列表
>
<
更多>>
![]() |
開學模擬
溫故知新
夯實基礎
穩(wěn)步提升
瀏覽次數:60
更新:2025年02月10日
|
![]() |
熱點預測
高考復習
難題搶練
瀏覽次數:525
更新:2025年01月21日
|
1861.《鴻門宴》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表椨鸫笈唬骸暗┤震嬍孔洌瑸閾羝婆婀?!”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睆埩荚唬骸俺紴轫n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绷寄巳耄吒媾婀?。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事犞!绷荚唬骸傲洗笸跏孔渥阋援旐椡鹾酰俊迸婀?,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迸婀唬骸笆肱c君少長?”良曰:“長于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張良出,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表棽S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沛公曰:“諾?!庇谑琼棽畯鸵谷?,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表椡踉S諾。
(1)下列各項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旦日饗士卒 饗:犒勞 B.素善留侯張良 善:和……交好 C.竊為大王不取也 竊:通“切”,意思是急切 D.不如因善遇之 遇:對待
A.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B.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C.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D.距關,毋內諸侯
(3)下列各項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 良曰:“長于臣” B.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C.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驗之以事
A.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B.沛公居山東時
C.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D.今者有小人之言
(5)下列句子中,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不然,籍何以至此
A.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
B.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
C.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D.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6)下列有關文段內容的理解和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A.劉邦出去后,項王派都尉陳平去叫劉邦??梢姶藭r的項王對劉邦是有防范的,害怕他逃跑。
B.項羽對劉邦借故脫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認為兵力單薄的劉邦不足為患。
C.范增深知縱虎歸山,后患無窮,為自己的意見未被采納,精心策劃的陰謀一一破產而惱怒。
D.“鴻門宴”可以說是張良和范增的斗智,對整個事件的演變,兩人舉足輕重,可謂關鍵人物。發(fā)布:2024/12/16 20:0:1組卷:7引用:3難度:0.51862.參照示例中反駁方式,針對材料中的邏輯錯誤,作出兩種恰當的反駁。
示例:
問題語段:老張跟別人吵架了,想不到老張是這么一個討人嫌棄的人,他人緣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
反駁:老張跟別人吵架原因很多,不能因此就說明老張討人嫌棄、人緣不好。你和朋友吵架了,就能說你討人嫌棄、人緣不好嗎?
問題語段:這所大學的圖書館的藏書非常豐富,可以肯定,這所大學一定是一所一流大學。
反駁:發(fā)布:2024/12/16 19:0:2組卷:33難度:0.71863.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最新研究成果顯示,人類的平均體溫自19世紀以來持續(xù)下降,已經從37.9℃降到36.6℃.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有的專家稱,①發(fā)布:2024/12/16 19:0:2組卷:10難度:0.91864.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題。
我不能研究這個山村的歷史,也不愿用想象來裝飾它。它像是一個民族在世界里消亡了,隨著它一起消亡的是它所孕育的傳說和故事。我們沒有方法去追尋它們,只有在草木之間感到一些它們的______。
這種在歐洲非登上阿爾卑斯山的高處不容易采擷得到的名貴的小草,在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卻一年兩季地開遍了山坡。我愛它那從葉子演變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謙虛地摻雜在亂草的中間。但是在這謙虛里沒有______,只有純潔,沒有______,只有堅強。有誰要認識這小草的意義嗎?我愿意指給他看:在夕陽里一座山丘的頂上,坐著一個村女,她聚精會神地在那里縫什么,______她的羊在遠遠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樹,她從不抬起頭來張望一下,陪伴著她的是一叢一叢的鼠曲從雜草中露出頭來。這時我正從城里來,每當我看見這幅圖像,就會覺得隨身帶來的紛擾都變成深秋的黃葉,自然而然地凋落了。于是我可以肯定,( ?。?。后來一個橫來的運命使它驟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跡。
(馮至《一個消逝了的山村》)(1)依次填入橫線上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A.余音 卑躬 矜持 放任 B.余韻 矜持 卑躬 一任 C.余韻 卑躬 矜持 一任 D.余音 矜持 卑躬 放任
A.這些白色的小草在山腰里一言不語地負擔著一切,必定也曾經圍繞著那消逝了的村莊
B.這些白色的小草必定也曾經圍繞著那消逝了的村莊,在山腰里一言不語地負擔著一切
C.那消逝了的村莊在山腰里一言不語地負擔著一切,必定也曾經被這些白色的小草圍繞著
D.那消逝了的村莊必定也曾經被這些白色的小草圍繞著,在山腰里一言不語地負擔著一切發(fā)布:2024/12/16 19:0:2組卷:18引用:6難度:0.71865.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問題。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駿馬似風飚,鳴鞭出渭橋①。
彎弓辭漢月,插羽破天驕②。
陣解星芒盡,營空海霧消③。
功成畫麟閣,獨有霍嫖姚④。[注]①渭橋:位于唐代長安西北渭水上。②辭漢月:指離開京城。天驕:指匈奴,這里代指敵人。③星芒盡:指戰(zhàn)爭結束。④霍嫖姚:指霍去病。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寫戰(zhàn)馬飛奔出渭橋,風馳電掣,既說明兵強馬壯、軍隊士氣旺盛,又渲染了急迫的緊張氛圍。
B.頷聯并沒有直接描寫戰(zhàn)場廝殺的場景,在“彎弓”和“插羽”之間就迅速地結束了戰(zhàn)爭,照應了首聯的內容。
C.頸聯描寫“破天驕”后的景象,戰(zhàn)爭結束后,敵人營寨空無一人,戰(zhàn)爭氣氛消失,烘托出戰(zhàn)爭的悲壯慘烈。
D.尾聯說軍隊凱旋后,只有像霍去病這樣的大將才能被繪像于麒麟閣,“獨有”二字略有對當政者的諷刺之意。
(2)作者采用了哪種手法塑造了將士們的形象?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發(fā)布:2024/12/16 19:0:2組卷:15引用:11難度:0.61866.《紅樓夢》中所說的“金玉良緣”的象征是
發(fā)布:2024/12/16 18:30:2組卷:29引用:4難度:0.91867.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題。
白鹿原上奏響一支老腔
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兩三年的事。朋友跟我說老腔如何如何,我卻很難產生驚詫之類的反應。因為盡管我在關中地區(qū)生活了幾十年,卻從來沒聽說過老腔這個劇種,可見其影響的寬窄了。開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趙季平也來了,打過招呼握過手,他在我旁邊落座。屁股剛挨著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離席趕到舞臺左側的臺下,和蹲在那兒的一位白頭發(fā)白眉毛的老漢握手拍肩,異常熱乎,又與白發(fā)白眉老漢周圍的一群人逐個握手問好,想必是打過交道的熟人了。我在入座時也看見了白發(fā)白眉老漢和他跟前的十多個人,一眼就能看出他們都是地道的關中鄉(xiāng)村人,也就能想到他們是某個劇種的民間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趙季平重新歸位坐定,便很鄭重地對我介紹說,這是華陰縣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很了不得的一種唱法,尤其是那個白眉老漢……老腔能得到趙季平的賞識,我對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發(fā)白眉老漢,安靜地在臺角下坐著,我突然生出神秘感來。
輪到老腔登臺了。大約八九個演員剛一從舞臺左邊走出來,臺下觀眾便響起一陣哄笑聲。我也忍不住笑了。笑聲是由他們上臺的舉動引發(fā)的。他們一只手抱著各自的樂器,另一只手提著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條形的,還有一位肩頭架著一條可以坐兩三個人的長條板凳。這些家什在關中鄉(xiāng)村每一家農戶的院子里、鍋灶間都是常見的必備之物,卻被他們提著扛著登上了西安的大戲臺。他們沒有任何舞臺動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隨意走動的腳步,走到戲臺中心,各自選一個位置,放下條凳或方凳坐下來,開始調試各自的琴弦。
鑼鼓敲響,間以兩聲喇叭嘶鳴,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來,似無太多特點。而當另一位抱著月琴的中年漢子開口剛唱了兩句,臺下觀眾便爆出掌聲;白毛老漢也是剛剛接唱了兩聲,那掌聲又驟然爆響。有人接連用關中土語高聲喝彩,“美得很!”“太斬勁了!”我也是這種感受,也拍著手,只是沒喊出來。他們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兩段折子戲,幾乎掌聲連著掌聲,喝彩連著喝彩,無疑成為演出的一個高潮。然而,令人驚訝的一幕出現了,站在最后的一位穿著粗布對門襟的半大老漢扛著長條板凳走到臺前,左手拎起長凳一頭,另一頭支在舞臺上,用右手握著的一塊木磚,隨著樂器的節(jié)奏和演員的合唱連續(xù)敲擊長條板凳。任誰也意料不及的這種舉動,竟然把臺下的掌聲和叫好聲震啞了,出現了鴉雀無聲的靜場。短暫的靜默之后,掌聲和歡呼聲驟然爆響,經久不息……
我在這腔調里沉迷且陷入遐想,這是發(fā)自雄渾的關中大地深處的聲響,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濤聲,也像是驟雨拍擊無邊秋禾的嘯響,亦不無知時節(jié)的好雨潤澤秦川初春返青麥苗的細近于無的柔聲,甚至讓我想到柴煙彌漫的村巷里牛哞馬叫的聲音……
我能想到的這些語言,似乎還是難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韻;聽來酣暢淋漓,久久難以平復,我卻生出相見恨晚的不無懊喪自責的心緒。這樣富于藝術魅力的老腔,此前卻從未聽說過,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設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時響動,肯定會影響到我對關中鄉(xiāng)村生活的感受和體味,也會影響到筆下文字的色調和質地。后來,有作家朋友看過老腔的演出,不無遺憾地對我說過這樣的話,你的小說《白鹿原》是寫關中大地的,要是有一筆老腔的畫面就好了。我卻想到,不單是一筆或幾筆畫面,而是在整個敘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氣韻彌漫……
直到后來小說《白鹿原》改編成話劇,導演林兆華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讓我有了一種釋然的感覺。從此老腔借助話劇《白鹿原》登上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舞臺。
后來還想再聽老腔,卻難得如愿。不過兩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樂堂再次過足了老腔的癮。那天,無論白毛老漢,還是其他演員,都是盡興盡情完全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獨特魅力發(fā)揮到最好的程度,臺下觀眾一陣強過一陣的掌聲,當屬一種心靈的應和。純正的關中東府地方的發(fā)音,觀眾能聽懂多少內容可想而知,何以會有如此強烈的呼應和感染力?我想到的是旋律,一種發(fā)自久遠時空的絕響,又飽含著關中大地深厚的神韻,把當代人潛存在心靈底層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種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沒的神經撞響了,這幾乎是本能地呼應著這種堪為大美的民間原生形態(tài)的心靈旋律。
我在那一刻頗為感慨,他們——無論秦腔或老腔——原本就這么唱著,也許從宋代就唱著,無論元、明、清,以至民國到解放,直到現在,一直在鄉(xiāng)野在村舍在廟會就這樣唱著,直到今晚,在中山音樂堂演唱。我想和臺上的鄉(xiāng)黨拉開更大的距離,便從前排座位離開,在劇場最后找到一個空位,遠距離欣賞這些鄉(xiāng)黨的演唱,企圖排除因鄉(xiāng)黨鄉(xiāng)情而生出的難以避免的偏愛。這似乎還有一定的效應,確鑿是那腔兒自身所產生的震撼人的心靈的藝術魅力……在我陷入那種拉開間距的純粹品賞的意境時,節(jié)目主持人濮存昕卻作出了一個令全場嘩然的非常舉動,他由臺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臺前,從正在吼唱的演員手中奪下長條板凳,又從他高舉著的右手中奪取木磚,自己在長條板凳上猛砸起來,接著揚起木磚,高聲吼唱。觀眾席頓時沸騰起來。這位聲名顯赫的濮存昕已經和老腔融合了,我頓然意識到自己拉開間距,尋求客觀欣賞的舉措是多余的。
(取材于陳忠實的同名散文)(1)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最恰當的一項是
A.作者產生神秘感的原因是看見演唱老腔的是白發(fā)白眉老漢等一群關中農民。
B.演員以木磚連續(xù)敲擊長條板凳發(fā)出的響聲經常掩蓋了觀眾的掌聲與叫好聲。
C.朋友為小說《白鹿原》沒有寫老腔的筆墨而感到遺憾,作者對此深有同感。
D.老腔從宋代唱到現在,從鄉(xiāng)野唱到音樂廳,說明這種表演形式一直很流行。
(2)作者對老腔的認識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過程?請結合全文作簡要說明。
(3)文中運用了側面描寫的手法來表現老腔的藝術魅力。請舉兩例并加以分析。
(4)作者在小說《白鹿原》中并沒有寫到老腔,為什么本文題目卻是“白鹿原上奏響一支老腔”?
(5)文章第四段運用了多種手法,表達了作者對老腔的感受。請結合具體語句加以賞析。發(fā)布:2024/12/16 18:30:2組卷:33難度:0.5186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當下詩壇,同質化的平庸作品隨處可見,好詩、大詩卻屈指可數。詩壇很熱鬧,詩歌很寂寞。新詩似乎就在于它的無限自由,就是隨心所欲地書寫那些與大眾無關的個人體驗的“藝術”,就是在語言上沒有審美標準的任性的“藝術”。
其實,詩抒發(fā)的情感是藝術情感:經過淘洗、提高的社會情感,而不是原生態(tài)的情感,個人身世的瑣碎情感不具備入詩的資格。以自己獨特的嗓音唱出與眾人相通的人生體驗,才是優(yōu)秀的詩人。詩歌史上的優(yōu)秀詩人幾乎都不是只熱心守護自己心靈,總有家國情結,“心事浩?!薄?br /> 詩是無言的沉默,無聲的心緒,無形的體驗,以言來言那無言,以開口來傳達那沉默。詩家語是一種詩人“借用”一般語言組成的詩的言說方式。一般語言一經進入這種言說方式就發(fā)生質變:意義后退,意味走出;交際功能下降,抒情功能上升;成了具有音樂性、彈性、隨意性的靈感語言,內視語言。用西方文學家的說法,就是“精致的講話”。
中國詩歌講究“苦而無跡”,也就是高明的詩人是不會把自己的寫詩之苦傳染給讀者的,相反,詩人總是想方設法讓讀者最容易最輕松最愉悅地走進自己深邃的詩歌世界。詩人之苦帶來讀者之易。
(摘編自呂進《必須重建寫詩的難度》)材料二:
為何至今現代新詩的地位還難以“定于一尊”呢?
中國古典詩歌有著超穩(wěn)定的審美規(guī)范:采用單音單字的“字思維”,能充分釋放漢語詩歌的彈性蘊藉;以意境為最高美學,極易滋養(yǎng)、美化人心;平仄間的韻律流轉充滿內外交融的音樂性,起承轉合的結構又極為自然。新詩與古詩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詩的本體屬性上新詩具有與母體同質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詩經過掙脫,走向了一種全面的自治的生長,現代新詩與古體詩已然成為兩種不同“制式”的詩歌。如果是放在星象圖譜上來看,古典詩歌就好比成年期的“紅巨星”,在發(fā)生學意義上屬于高峰期后的“熟透”階段,能量發(fā)生巨大耗散而趨于收縮;現代新詩則好比生長時期的“主序星”,尚處生長期的氫燃燒階段,充滿活力,不斷擴張,膨脹生長。
中國新詩唯西方詩馬首是瞻,上世紀90年代,甚至出現了“翻譯體”詩歌,直到新世紀初葉,才逐步出現更具自主性的對西方現代詩歌的改造與改寫。中國新詩對西方現代詩歌的吸收,有時消化很好,有時消化不良,有時過于貪食--狼吞虎咽、饑不擇食,有時反復挑剔--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以致營養(yǎng)過剩。人們總是將各國的詩歌菁華與國際級大師串聯起來,組成縱深隊列的國際軍團,使出全部優(yōu)勢,用世界詩歌的精粹“總和”輕松地把單一國家的百年新詩比了下去。無形中變成自我矮化,拉大了所謂中國詩歌“追趕”世界詩歌的差距。
中國新詩還在通過不斷的藝術違規(guī)和越界為自己開疆拓土,發(fā)明和發(fā)現新的題材、內容和形式語言,創(chuàng)造新的詩歌范式。百年的探索和實驗,在無數次爭議中也不斷沉淀著與古典時期、浪漫時期有別的新質素。比如,更豐富地挖掘了精神與肉身的存在感,更嫻熟地運用潛意識、意識流、智性、交感等成分,強化了隱喻、象征、荒誕、戲劇性乃至后現代的拼貼、裝置、跨界等技巧,加深了與普通大眾的聯系與交融……這些新質素或多或少都參與到本土新詩的發(fā)展進程中來,逐漸化為百年新詩的血肉。在這個意義上,新詩自身也形成了自由、多變、求新的小傳統(tǒng),新詩的接受與評價也應該面對自身小傳統(tǒng)的考核,而不是固執(zhí)于詩歌大一統(tǒng)的本質主義觀念,耿耿于懷于新詩必須是古詩的一種分支與延續(xù)。
新詩至少可以分成三大部分:前端是屬于實驗探索性的新異追求,其中的成功果實會沉淀為自身營養(yǎng),以繼續(xù)分蘗推進;中間的廣大地帶屬于融會性的“老少皆宜”,是經過較長時間積累下來容易被接受的基本盤面;而后拖部位則屬于那些老化的“過去時”,是早期遺留下來的稚嫩、夾生,需要加以揚棄。只有分門別類對待,才能避免在接受學上“一刀切”。重要的是,三大板塊還得面對時代、歷史、社會、美學等多重維度的審視。如果籠統(tǒng)地作非黑即白的評價,新詩只能要么漆黑黯淡,一無是處,要么光芒萬丈,異常刺目。
(摘編自陳仲義《新詩百年:如何接受,怎樣評價?》)材料三:
胡適當時提倡白話詩,不贊成“抽象的寫法”,提出要用“具體的寫法”,創(chuàng)造出一種“逼人的影像”。 他接受了20 世紀20 年代美國意象派詩的現代影響,卻丟掉了意象派主張的意象呈現而避免直白的追求詩歌現代性的靈魂。梁啟超1922 年在清華學校關于古典詩歌研究的長篇講演稿(《中國韻文里頭所表現的情感》)里,第一次嘗試用西方文學研究的方法,用寫實主義、浪漫主義、象征主義這三種觀念,去梳理中國古典詩歌,肯定了自《楚辭》開始,至李商隱詩這一脈系的象征詩的藝術價值和神秘美的意義。1926 年,周作人反對新詩過于透明,像玻璃球一樣,缺少余香和回味,提出了如何將西方詩的“象征”與中國傳統(tǒng)詩的“興”融合起來,尋找新詩發(fā)展道路的構想。20 世紀30 年代初,戴望舒提出這樣的美學訴求:詩“不單是真實,亦不單是想象”,詩的傳達應當是“像夢一般地朦朧的”“泄漏隱秘的靈魂”的“吞吞吐吐的東西”,它的動機是在于“表現自己與隱藏自己之間”。
從20 世紀20 年代到40 年代,關于“朦朧”以及“看不懂文藝”的爭論,到80 年代以來關于朦朧詩的爭論,都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面對文學藝術乃至詩歌的出現,作為閱讀者和接受者,應該調整和轉變已經習慣于閱讀“明白清楚”的文學作品的心態(tài),對于那些更復雜更含蓄更富蘊藉的作品,由興趣的單一而走向多元,感覺上由遠離陌生而接近熟悉,審美上由不懂、拒絕而走向認知、接受,使自己從情趣與習慣上“不拒絕陌生”,經過不斷地熏陶和養(yǎng)成,提升對于這類有深度“余香和回味”美的作品接受理解的審美能力。
(摘編自孫玉石《新詩十講》)(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藝術情感不同于原生態(tài)情感,詩人應熱心守護心靈,注重家國情結,但個人身世情感不應入詩。
B.新詩是充滿活力的新“制式”詩歌,對其接受與評價,應從詩歌大一統(tǒng)的本質主義觀念出發(fā)。
C.材料一所講的新詩的“無限自由”和材料二中的“藝術違規(guī)和越界”,兩者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
D.胡適提倡用“具體的寫法”創(chuàng)造“影像”,所以他的新詩作品都應屬于材料二中說的“老少皆宜”的一類。
(2)根據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詩采用的是“字思維”,以意境為最高審美,如果新詩過于直白的表達,會缺少蘊藉含蓄的靈魂。
B.古典詩歌已趨于收縮,而新詩更具生長力,世界詩歌總體優(yōu)勢不該是評價參照,應看到新詩有自身的小傳統(tǒng)。
C.梁啟超借鑒西方文學研究方法,肯定中國古典象征詩的藝術價值和神秘美的意義,周作人也有類似表述。
D.閱讀者和接受者應該調整和轉變心態(tài),從情趣與習慣上不拒絕陌生,只有在新詩閱讀中,才能提升自身審美能力。
(3)下列說法中,可以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A.在古代,采詩和獻詩是“知得失,自考正”的重要手段,學詩、知禮可謂是人生之大事。
B.詩歌史是一部不曾停止的詩體的演變史,中國詩學傳統(tǒng)并沒有因白話新詩的出現而中斷,而是得到了現代更新。
C.新詩需要一套符合現代漢語特點的審美的、詩藝的標準,既要有別于古曲詩歌,同時又要完全擺脫西方現代詩歌的范式。
D.古詩形式是先在的,要義是在自律中體現自由,而新詩形式有所創(chuàng)新,要義是始終保持住自由和自律之間的危險平衡。
(4)材料二關于百年新詩的評價,作者是如何展開論述的?
(5)整合材料中的觀點,分析概括優(yōu)秀的新詩應該具備的特點。發(fā)布:2024/12/16 18:30:2組卷:38引用:14難度:0.51869.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題。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舉進士,對策集英殿。天祥以法天不息為對,其言萬余,不為稿,一揮而就。帝親拔為第一??脊偻鯌胱嘣唬骸笆蔷砉耪x若龜鑒,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人賀。”尋丁父憂,歸。咸淳九年,起為湖南提刑,因見故相江萬里。萬里素奇天祥志節(jié),語及國事,愀然曰“吾老矣,觀天時人事當有變,吾閱人多矣,世道之責,其在君乎?君其勉之?!笔?,改知贛州。德祐初,江上報急,詔天下勤王。天祥捧詔涕泣使陳繼周發(fā)郡中豪杰并結溪峒蠻使方興召吉州兵諸豪杰皆應有眾萬人。事聞,以江西提刑安撫使召入衛(wèi)。
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內地,君以烏合萬余赴之,是何異驅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國家養(yǎng)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無一人一騎入關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義士將有聞風而起者。義勝者謀立,人眾者功濟,如此則社稷猶可保也?!北M以家貲為軍費。明年正月,除知臨安府。尋除右丞相兼樞密使,使如軍中請和,與大元丞相伯顏抗論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天祥夜亡入真州,泛海至溫州,遂移漳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趨南嶺。張弘范兵突至,天祥倉皇出走,千戶王惟義前執(zhí)之。至潮陽,見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禮見之,與俱入厓山,使為書招張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書《過零丁洋》詩與之。厓山破,遣使護送天祥至京師。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終不屈也,召入諭之曰:“汝何愿?”天祥對曰:“天祥受宋恩,為宰相,安事二姓?愿賜之一死足矣?!碧煜榕R刑殊從容,南鄉(xiāng)拜而死,年四十七。
(節(jié)選自《宋史?文天祥傳》,有刪改)(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天祥捧詔涕泣/使陳繼周發(fā)郡中豪杰/并結溪峒蠻/使方興召吉州兵/諸豪杰皆應/有眾萬人
B.天祥捧詔涕泣/使陳繼周發(fā)郡中豪杰/并結溪峒蠻/使方興召吉州兵諸豪杰/皆應/有眾萬人
C.天祥捧詔涕泣/使陳繼周發(fā)郡中/豪杰并結溪峒蠻/使方興召吉州兵諸豪杰/皆應/有眾萬人
D.天祥捧詔涕泣/使陳繼周發(fā)郡中/豪杰并結溪峒蠻/使方興召吉州兵/諸豪杰皆應/有眾萬人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對策,古時就政事、經義等設問,由應試者對答,自漢起為取士考試的一種形式。
B.勤王,盡力于王事,后多指君主的統(tǒng)治受到威脅而動搖時,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C.蠻,古代對南方各少數民族的泛稱;也泛稱四方荒遠地區(qū)。
D.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古時君主都祭祀社稷,后來用社稷代指國家。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天祥才華出眾。他二十歲時參加進士考試,應對時不打草稿,一揮而就,考中狀元,考官王應麟對他大為贊賞。
B.文天祥堪當重任。他任湖南提刑時,與舊相江萬里談及國家大事,江萬里為之動容,認為他有治理國家的能力。
C.文天祥忠君愛國。長江上游告急時,他積極應詔勤王;被捕之后,拒絕張世杰的勸降并書寫《過零丁洋》,以明心志。
D.文天祥守節(jié)不屈。厓山被攻破后,他被元將張弘范送往京師,元朝廷勸降,他堅決不屈服,視死如歸,最后從容就義。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君以烏合萬余赴之,是何異驅群羊而搏猛虎。
②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5)文天祥為什么不聽友人勸阻,仍然人衛(wèi)京師?請根據文段做簡要說明。發(fā)布:2024/12/16 18:30:2組卷:13引用:3難度:0.51870.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義和用法,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br />①牛何之
②反而求之
③輿薪之不見
④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⑤然后驅而之善
⑥莫之能御也發(fā)布:2024/12/16 18:0:1組卷:167引用:8難度:0.9
![login](http://img.jyeoo.net/images/root/visitor-fixe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