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章節(jié)挑題

請展開查看知識點列表

>
<
人教部編版: 選擇性必修上冊
教材版本
人教部編版 人教新版 蘇教新版 魯人新版 粵教新版 語文新版 北師大新版 華師大版
年級
必修上冊 必修下冊 選擇性必修上冊 選擇性必修中冊 選擇性必修下冊
更多>>
已完結
熱點預測 高考復習 難題搶練
瀏覽次數(shù):413 更新:2025年01月21日
已完結
熱點預測 高考復習 新題搶練
瀏覽次數(shù):154 更新:2025年01月21日
  • 341.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論語?雍也》中,孔子認為“
     
    ,
     
    ”,繼而得出了處理好樸實與華美的關系才能成為君子的結論。
    (2)古人常以動物入詩來表達情感,如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
     
    ”兩句就以此來表現(xiàn)相思無法傳遞的愁情。
    (3)李白在《將進酒》中以“
     
    ,
     
    ”兩句,表達了詩人對富貴生活的不屑態(tài)度以及自己內(nèi)心的悲憤之情。

    發(fā)布:2024/12/6 0:0:2組卷:198引用:6難度:0.9
  • 34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題。
          材料一
          從上古時代到春秋時代,由于生產(chǎn)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觀念上都強調滿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對追求華麗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和自身的社會地位的享受,就是貴為天子的君主,也不應該一味地貪圖享樂?!渡袝?五子之歌》:“訓有之,內(nèi)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墻。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華麗的美與奢侈的生活欲望簡單地等同起來,甚至認為追求華麗的美就是一個國家衰敗和滅亡的根本原因?!秶Z?楚語上》:“夫美也者,上下、內(nèi)外、大小、遠近皆無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觀則美,縮于財用則匱,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為?”這是倡導樸實之美的最基本的經(jīng)濟的和政治的原因,與此同時,傳統(tǒng)美學觀也就把對美的鑒賞和崇尚納入了政治風格和道德評價領域,成為一種帶有普遍意義的超美學的標準。
    (摘編自魏家俊《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視野下的絢麗之美》)      材料二
          在高歌民族復興的今天,怎樣認識中國文化傳統(tǒng),是我們的重大課題。因為體大,自然思紛;為求其真,仁智之見,我們都應該研究。歷覽前賢著述,可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特質。
          和而不同,厚德載物。重視人與自然之間,族群、民族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所謂“天人合一”是經(jīng)過區(qū)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強調的是順應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在觀念上形成了“協(xié)和萬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善于化解對立,主張仁愛、和為貴。
          剛健自強,生生不息?!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指人要向天地學習,以“剛毅”的精神,生生不息,奮斗不止。中國人因此而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獨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斷的文明。
          仁義至上,人格獨立。我們以仁義為最高價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揚至大至剛的正氣,強調人人都有內(nèi)在的價值與不隨波逐流的獨立意志,守正不阿,氣節(jié)凜然,甚至殺身成仁,舍生取義。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本主義肯定人民是主體;人君之居位,必須得到人民的擁戴;保民、養(yǎng)民是人君的最大職責。
          整體把握,辯證思維。中國思維有兩大特征,一是整體觀,二是陰陽觀。前者從整體上把握世界或對象的全體及內(nèi)在諸因素的聯(lián)系性、系統(tǒng)性,反對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后者重視事物內(nèi)在矛盾中陰陽等關系的對立與平衡。
          經(jīng)世務實,戒奢以儉。我國有經(jīng)世務實,強調知行合一,經(jīng)國濟民,兼重文事武備,明理致用,反對空談高調。尊重勞動,倡導勤儉節(jié)約,力戒驕奢淫逸,鄙視不勞而獲。
          中國文化精神的這些特質可以成為中國夢的文化底蘊,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文化基礎。實際上,中國古代文化可以作創(chuàng)造性的現(xiàn)代轉化。例如中國古代的社會理想,或者說中國夢,代表話語應是《禮記》:“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謂大同?!?br />      這是儒家所設想的遠古時期“天下為公”的“大同”之世。也可以說是古代中國人的夢想,這就是“天下一家”的社會理想。
          兩千多年來,平民子弟通過宗族祠堂與家庭教育世代傳承的精神信念,其主流價值仍然是仁愛、孝慈、正直、忠信。百姓接受并影響他人的生活哲學,是帶有儒家文化密碼的忠臣義士的故事和蒙學讀物、族譜家訓、民諺民謠中的廉潔勤儉、與人為善等觀念,如《三字經(jīng)》《千字文》以及“四書”中的一些內(nèi)容。這些價值通過唱戲的、說書的,通過家人鄉(xiāng)親口耳相傳,逐漸在民間扎根。
    (摘編自郭齊勇《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      材料三
          信息化、數(shù)字化既給傳統(tǒng)文化的生存發(fā)展帶來威脅,也為其重煥生機提供契機。為什么從前人們喜歡看戲,現(xiàn)在不喜歡呢?這變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數(shù)字化的技術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發(fā)達,文化娛樂活動匱乏時,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礎上的傳統(tǒng)文化,得以較好地傳承發(fā)展。隨著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進入信息化、數(shù)字化時代后,地域色彩濃厚的傳統(tǒng)文化面臨巨大沖擊,當人們打開智能手機,就可以觀看電影、電視、視頻時,很多人就不愿意走進劇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劇種了。傳統(tǒng)戲劇如此,其他領域和門類的傳統(tǒng)文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數(shù)字化是一種技術力量。它們打破了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圍內(nèi)獲取知音。如3D全景聲京劇電影《霸王別姬》,從2014年登陸好萊塢杜比劇院后熱度一直不減。這種蘊藏著強烈獨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碼、原汁原味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不同的文化語境里被認同、被贊嘆,真正走向了世界。
    (摘編自封壽炎《數(shù)字時代,傳統(tǒng)文化如何保護傳承》)(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從上古時代到春秋時代,人們強調滿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對追求華麗的奢侈。
    B.中國文化體大思紛,我們應當充分研究諸多前人觀點,才能較為完整地總結出其精神特質。
    C.“天人合一”是區(qū)分天人、物我之后的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強調順其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
    D.中國思維具有整體觀與陰陽觀,其內(nèi)涵有相同性,都主張內(nèi)在的聯(lián)系性、系統(tǒng)性與平衡性。
    (2)根據(jù)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文化強調民為邦本,“民為貴,君為輕”,民與君的關系恰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B.傳統(tǒng)美學觀把對美的鑒賞和崇尚納入政治風格和道德評價領域,它就將成為一種帶有普遍意義的超美學的標準。
    C.中國夢是以中國文化精神為底蘊的,“天下為公”“天下一家”是其社會基礎。
    D.《三字經(jīng)》《千字文》是帶有儒家文化密碼的蒙學讀物,是中國文化傳承的核心載體。
    (3)下列說法中,可以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三觀點的一項是
     

    A.文化本身也是一種信息,信息越發(fā)達,文化傳播也就越廣泛。
    B.傳統(tǒng)文化要在網(wǎng)絡文化時代持續(xù)發(fā)展壯大,就必須有所創(chuàng)新。
    C.在數(shù)字化、信息化背景下,不同文化會彼此沖擊,形成干擾。
    D.一個民族保存著還是拋棄了自己的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是它將要強盛或者衰落的標志。
    (4)材料二在論證上有哪些特點?請簡要說明。
    (5)在數(shù)字化、信息化時代,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傳承傳統(tǒng)文化?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發(fā)布:2024/12/5 23:30:1組卷:195引用:38難度:0.6
  • 34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子曰三人必有我其善者而從之其不者而改之
    (《論語》)(1)對上面文章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C.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扫M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蓳瘿M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對文中加點的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行:行走
    B.師:老師
    C.擇:選擇
    D.善:善良

    發(fā)布:2024/12/5 23:30:1組卷:5引用:6難度:0.6
  • 34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子墨子言曰:“譬若欲眾其國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將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后國之善射御之士,將可得而眾也。況又有賢良之士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者乎,此固國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后國之良士,亦將可得而眾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為政也,言曰:“不義不富,不義不貴,不義不親,不義不近。”是以國之富貴人聞之,皆退而謀曰:“始我所特者,富貴也,今上舉義不辟貧賤,然則我不可不為義?!?bdo class="mathjye-underpoint2">親者聞之,亦退而謀曰:“始我所恃者親也,今上舉義不辟疏,然則我不可不為義。”近者聞之,亦退而謀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舉義不辟遠,然則我不可不為義?!?bdo class="mathjye-underpoint2">遠者聞之,亦退而謀曰:“我始以遠為無恃,今上舉義不辟遠,然則我不可不為義?!贝?bdo class="mathjye-underpoint2">遠鄙郊外之臣,門庭庶子,中之眾、四鄙之萌人聞之,皆競為義。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術也。譬之富者有高墻深宮,墻立既,謹上為鑿一門,有盜人入,闔其自入而求之,盜其無自出。是其故何也?則上得要也。
          “故古者圣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雖在農(nóng)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念,曰:爵位不高則民弗敬,蓄祿不厚則民不信,政令不斷則民不畏,舉三者授之賢者,非為賢賜也,欲其事之成。故當是時,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勞殿賞,量功而分祿。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舉公義,辟私怨,此若言之謂也。故古者堯舉舜于服澤之陽,授之政,天下平;禹舉益于陰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湯舉伊尹于庖廚之中,授之政,其謀得;文王舉閎天泰顛于置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當是時,雖在于厚祿尊位之臣,莫不敬懼而施,雖在農(nóng)與工肆之人,莫不競勸而尚意。故士者所以為輔相承嗣也。故得士則謀不困,體不勞,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惡不生,則由得士也?!?br />(選自《墨子?尚賢上》,有刪改)(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故古者/圣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雖在農(nóng)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
    B.故古者/圣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雖在農(nóng)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
    C.故古者圣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雖在農(nóng)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
    D.故古者圣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雖在農(nóng)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親者,指與君主關系親密的人;近者,指在左右侍奉君主的人;遠者,指關系疏遠,不在君主身邊的人。
    B.國,指諸侯國;郊,指都城外百里以內(nèi)的地方;遠鄙,指遠方邊邑;四鄙之萌人,指生活在邊境的百姓。
    C.九州,古代中國劃分的九個大區(qū),歷來說法不一,有《禹貢》九州、《爾雅》九州、《周禮》九州等,后用作中國的代稱。
    D.爵位,周代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襲罔替,封地均稱國,各諸侯國內(nèi)亦置卿、大夫、士等。
    (3)下列有關選文內(nèi)容的分析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墨子認為,對國家的賢良之士要“富之,貴之,敬之,譽之”,這樣以后,才能吸引更多的賢良之士參與國家的管理。
    B.墨子所說的“賢良之士”即“國之善射御之士”,墨子希望通過“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等手段來發(fā)掘人才。
    C.墨子指出了富貴者、親者、近者、遠者等人不得不為義的情形,突出了君主“尚賢事能”的重要影響及意義。
    D.墨子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運用了一連串的類比,如文章第二段以修墻筑門作比,生動闡明了治理國家的有效方法。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舉三者授之賢者,非為賢賜也,欲其事之成。
    ②故士者所以為輔相承嗣也。
    (5)第三段中,墨子舉“堯”“禹”“湯”等人的例子是為了論證什么?

    發(fā)布:2024/12/5 23:30:1組卷:30引用:14難度:0.4
  • 345.下列劃線詞語意義不相同的一項是(  )

    發(fā)布:2024/12/5 23:30:1組卷:99引用:17難度:0.9
  • 346.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在《道德經(jīng)》一開始,老子用大部分篇章帶著讀者認識天地、芻狗、器皿、車子、屋室等具體的東西,去發(fā)現(xiàn)抽象的道理。他的學說往往是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而并非總在          。
          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          的東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虛空的東西及其作用。對此,老子論述了“有”與“無”--實在之物與虛空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他舉例說明“有”和“無”是相互依存的、相互為用的;無形的東西能產(chǎn)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          。他特別把“無”的作用向人們           出來。老子舉了三個例子:車子的作用在于載人運貨;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裝物品;屋室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這是車、器、室?guī)Ыo人的便利。車子是由輻和轂等部件構成的,這些部件是“有”,轂中空虛的部分是“無”,(  ),其“有”的作用也就發(fā)揮不出來了。器皿如果沒有虛空的部分,即無“無”,就不能起到盛裝東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無法發(fā)揮作用。同理,房屋如果沒有四壁門窗之中空的地方,人們就沒法出入、采光、使空氣流通,可見房屋中的空的地方發(fā)揮了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shù)囊豁検?!--BA-->
     

    A.弄虛作假 實有 覺察 顯現(xiàn)
    B.弄虛作假 實用 觀察 展示
    C.故弄玄虛 實有 覺察 展示
    D.故弄玄虛 實用 觀察 顯現(xiàn)
    (2)下列選項中的破折號與文中“‘有’與‘無’--實在之物與虛空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中的破折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
     

    A.“阿然--”他對著在海里沖浪的女朋友大喊道。
    B.“人生中總有些事悔不當初--你看微博上那個熱搜沒有?她對著同學悄聲說道。
    C.迷霧散開,一個身材高大、面容冷峻的人--蘇伏跳了進來。
    D.“親愛的羅曼?羅蘭,你不知道我多么愛你。--還有你筆下的人物,約翰?克利斯朵夫!”
    (3)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nèi)的語句,銜接最恰當?shù)囊豁検?!--BA-->
     

    A.車子無法載人運貨,就是因為車子沒有“無”,無法行駛
    B.沒有“無”車子就無法載人運貨,根源在于無法行駛
    C.車子無法行駛就是因為沒有“無”,載人運貨也就沒法實現(xiàn)
    D.沒有“無”車子就無法行駛,當然也就無法載人運貨
    (4)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shù)囊豁検?!--BA-->
     

    A.如果房屋沒有四壁門窗之中空的地方,人們就沒法出入、采光、使空氣流通,可見房屋中的空的地方發(fā)揮了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B.如果房屋沒有四壁門窗之中空的地方,人們就沒法出入、采光、使空氣流通,可見房屋中的空的地方發(fā)揮了作用。
    C.房屋如果沒有四壁門窗之中空的地方,人們就沒法出入、采光、使空氣流通,房屋中的空的地方發(fā)揮了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D.房屋如果沒有四壁門窗之中空的地方,人們就沒法出入、采光、使空氣流通,可見房屋中的空的地方顯而易見地發(fā)揮了作用。

    發(fā)布:2024/12/5 19:30:2組卷:25引用:9難度:0.5
  • 347.閱讀下面《論語》中的文字,回答問題。
          ①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保ā墩撜Z?學而》)
          ②子游曰:“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保ā墩撜Z?里仁》)
          ③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保ā墩撜Z?公冶長》)
          ④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論語?顏淵》)
          ⑤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保ā墩撜Z?顏淵》)
    (1)對于第②則中的“數(shù)”,有人認為讀shuò,意思是超過常度;有人認為讀shǔ,意思是數(shù)說。請結合第②、④兩則《論語》簡要闡述你對“數(shù)”的理解。
    (2)請寫出你對“無友不如己者”的理解,并結合第①、③、⑤則材料簡要分析。
    (3)請根據(jù)以上材料概括交友之道。

    發(fā)布:2024/12/5 16:30:8組卷:29引用:3難度:0.3
  • 348.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智慧與愚蠢的區(qū)別,①
     
    。其實,智慧與愚蠢的區(qū)別更接近于聰明和糊涂,而不是有知與無知的區(qū)別。聰明和糊涂的區(qū)別不在于有沒有知識,②
     
    。沒有知識只是無知,無知可以通過獲取知識來改變。但是,即使有知識,如果不明事理,那么積累再多的專門知識,③
     
    。

    發(fā)布:2024/12/5 16:30:8組卷:10引用:8難度:0.7
  • 349.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各題。
    閣夜
    杜甫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千家聞戰(zhàn)伐,夷歌數(shù)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1)下列對詩歌相關內(nèi)容的分析鑒賞,最恰當?shù)膬身検?
     

    A.首句點明時間,冬季,歲暮的日月催短了日影,日短夜長的冬天,令人有光陰苦短之感。
    B.第二句點明環(huán)境是雪落霜重的寒冬之夜,作者遙望遠在天邊的故鄉(xiāng),頓生淪落天涯之意。
    C.“鼓角”是古代軍中用以報時和發(fā)號施令的鼓聲、號角。鼓角連響五遍,反映時局動蕩、戰(zhàn)爭頻仍。
    D.作者深夜不寐,聽到野外傳來眾多家庭的哀哭聲,也聽到幾處漁人樵夫唱起少數(shù)民族的歌謠。
    E.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有音樂和書籍與自己相伴,任憑人間世事變遷不定,也不會感到寂寥。
    (2)這首詩“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兩句,與《旅夜書懷》中“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都是律詩的頷聯(lián),而且寫到了江水和夜景。它們在意境上有什么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試作分析。

    發(fā)布:2024/12/5 15:30:1組卷:7引用:9難度:0.6
  • 350.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中國古語有:“君子無故,玉不離身”,孔子說:“君子如玉”。古人喜歡佩玉,因為他們認為①
     
    ,佩戴玉石的目地是時時警醒自己,道德修養(yǎng)與品格應像玉石一樣、但老子卻說:“不欲綠綠如玉,珞珞如石”,②
     
    ,而是想做一塊平凡的石頭。原因很簡單,玉石很珍貴,③
     
    ;石頭遍地都是,卻能被所有人使用,能造福到所有人、所以老子說“最高的榮譽是沒有榮譽”,最珍貴的東西看起來反而不珍貴、就像水、空氣一樣,它們是免費的,但遠遠比玉石黃金珍貴多了。

    發(fā)布:2024/12/5 14:0:2組卷:16引用:12難度:0.7
login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