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章節(jié)挑題

請展開查看知識點列表

>
<
人教部編版: 必修上冊
教材版本
人教部編版 人教新版 蘇教新版 魯人新版 粵教新版 語文新版 北師大新版 華師大版
年級
必修上冊 必修下冊 選擇性必修上冊 選擇性必修中冊 選擇性必修下冊
更多>>
已完結
熱點預測 高考復習 難題搶練
瀏覽次數:429 更新:2025年01月21日
已完結
熱點預測 高考復習 新題搶練
瀏覽次數:164 更新:2025年01月21日
  • 80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西洋的社會有些像我們在田里捆柴,幾根稻草束成一把,幾把束成一扎,幾扎束成一捆,幾捆束成一批。每一根柴在整個挑里都屬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會亂的。在社會,這些單位就是團體。我說西洋社會組織象捆柴就是想指明:他們常常由若干人組成一個個的團體。團體是有一定界限的,誰是團體里的人,誰是團體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團體里的人是一伙,對于團體的關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團體中有組別或等級的分別,那也是先規(guī)定的。我用捆柴來比擬,有一點不太合適,就是一個人可以參加好幾個團體,而好幾扎柴里都有某一根柴當然是不可能的,這是人和柴不同的地方。我用這譬喻是在想具體一些,使我們看到社會生活中人和人的關系的一種格局。我們不妨稱之作團體格局。
          家庭在西洋是一種界限分明的團體。如果有一位朋友寫信給你說他將要“帶了他的家庭”一起來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來的是哪幾個人。在中國,這句話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來,就不會用“家庭”。在我們中國“闔第光臨”雖則常見,但是很少人能說得出這個“第”字究竟應當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了我們的用字,這個“家”字可以說最能伸縮自如了?!凹依锏摹笨梢灾缸约旱奶粋€人,“家門”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羅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親熱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圍是因時因地可伸縮的,大到數不清,真是無不可成一家。
          為什么我們這個最基本的社會單位的名詞會這樣不清不楚呢?在我看來卻表示了我們的社會結構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象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fā)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fā)生聯(lián)系。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們社會中最重要的親屬關系就是這種丟石頭形成同心圓波紋的性質。親屬關系是根據生育和婚姻事實所發(fā)生的社會關系。從生育和婚姻所結成的網絡,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無窮的人,過去的、現(xiàn)在的和未來的人物。我們俗語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這個意思,其實三千里者也不過指其廣褻的意思而已。這個網絡象個蜘蛛的網,有一個中心,就是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有這么一個以親屬關系布出去的網,但是沒有一個網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個社會里的人可以用同一個體系來記認他們的親屬,所同的只是這體系罷了。體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疇性的有關概念,當我們用這體系來認取具體的親親戚戚時,各人所認的就不同了。我們在家屬體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卻不是你的父母。再進一步說,天下沒有兩個人所認取的親屬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兩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兒女。因之,以親屬關系所聯(lián)系成的社會關系的網絡來說,是個別的。每一個網絡有個“己”作為中心,各個網絡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們鄉(xiāng)土社會里,不但親屬關系如此,地緣關系也是如此?,F(xiàn)代的保甲制度是團體格局性的,但是這和傳統(tǒng)的結構卻格格不相入。在傳統(tǒng)結構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圍劃出一個圈子,這個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請酒,生了孩子要送紅蛋,有喪事要出來助殮,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機構??墒沁@不是一個固定的專利侵權,而是一個范圍。范圍的大小也要依著中心的勢力厚薄而定。有勢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窮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鄰的兩三家。這和我們的親屬圈子一般的。象賈家的大觀園里,可以住著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寶釵,后來更多了,什么寶琴、岫云、凡是拉得上親戚的、都包容得下??墒莿萘σ蛔?,樹倒猢猻散,縮成一小團。到極端時,可以象蘇秦潦倒歸來,“妻不以為夫,嫂不以為叔”。中國傳統(tǒng)結構中的差序格局具有這種伸縮能力。在鄉(xiāng)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錢的地主和官僚階層,可以大到象個小國。中國人也特別對世態(tài)炎涼有感觸,正因為這富于伸縮的社會圈子會因中心勢力的變化而大小。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給父母膳宿費的西洋社會里,大家承認團體的界限。在團體里的有一定的資格。資格取消了就得走出這個團體。在他們不是人情冷熱的問題,而是權利問題。在西洋社會里爭的是權利,而在我們卻是攀關系、講交情。
          以“己”為中心,象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lián)系成的社會關系,不象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個平面上的,而是象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在這里我們遇到了中國社會結構的基本特性了,我們儒家最考究的是人倫,倫是什么呢?我的解釋就是從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發(fā)生社會關系的那一群人里所發(fā)生的一輪輪波紋的差序?!搬屆庇趥愖窒乱舱f“倫也,水文相次有倫理也”。潘光旦先生曾說,凡是有“侖”作公分母的意義都相同,“共同表示的是條理、類別、秩序的一番意思”。
    (節(jié)選自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差序格局》)材料二:
          閱讀《鄉(xiāng)土中國》是需要一些社會學知識的。不過對我們中學生來說,也不必在專業(yè)知識方面花太多精力,結合語文學習來閱讀《鄉(xiāng)土中國》,可能是更加必要的。《鄉(xiāng)土中國》以調查和科學論證為主,但寫得很有文采,充滿人文關懷。文中滲透著對歷史學、哲學、政治學、人類學等相關學科的深刻認識和精辟見解,是“雜”而化之。能做到科學、嚴謹而又好讀,這種文體風格背后,需要多學科整合的開闊視野,也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是學術論著的一種境界。從語文的角度看,也是一部可圈可點的美文和范文。
          這本書論述非常簡潔有力,很值得借鑒。此外,還有許多寫作經驗也富于啟發(fā)。比如議論文在論證推理的同時怎樣能更生動而且有可讀性,觀點與材料如何結合,敘定和論說如何平衡,以及如何擺脫從概念到概念的“八股味”,等等。
    (節(jié)選自溫儒敏《<鄉(xiāng)土中國>導讀》)材料三:
          團體格局作為與差序格局相反的概念,指的是不以親屬原則推衍的一種社會結構;團體格局中的個體之間的聯(lián)系首先要以一個共同的群體框架為前提,團體是超越個人的存在,個體對于團體而言是無差別的。差序格局和團體格局的根本不同,一在于道德,二在于法律。以西方現(xiàn)代社會的團體格局來說,其道德觀念源自宗教觀念。所謂面前人人平等,一是指每個人在神面前無差別的平等,二是指神對每個人的公道。上帝是團體的象征,是公共觀念的源泉。這種道德和法律的執(zhí)行和貫徹都有嚴格的團體邊界,對所有個體具有同等約束力。差序格局下的道德和法律,則是一種因所施對象和“己”的關系而有不同程度伸縮的應用,這也即“禮治秩序”,通俗來說,是早已廣為人知的“人治”。但是禮治秩序終歸與人治有所差別,其并不是一種隨個人好惡而定的規(guī)矩--禮是傳統(tǒng)的秩序。
    (節(jié)選自王銘銘《從<生育制度>到<鄉(xiāng)土中國>》)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解釋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闔第光臨”意為全家來訪,對中國傳統(tǒng)社會而言,由于全家究竟包括哪些人不清晰,所以真正“闔第光臨”的情況并不常見。
    B.“一表三千里”意為表親關系有時可以極其疏遠,作者引用這一俗語,意在說明中國社會的親屬關系可以一直外推到各色人等。
    C.潘光旦先生認為,凡是內含“侖”這一構字元素的漢字,它們的意義大體相同--基本都含有“條理”“類別”“秩序”的意思。
    D.溫儒敏先生建議,中學生閱讀《鄉(xiāng)土中國》必須結合語文學習,不必過深地了解書中的專業(yè)知識,在專業(yè)知識方面花太多精力。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費孝通先生用捆柴比喻來說明西洋社會的團體格局的特點,其中存在著一定的缺陷。
    B.溫儒敏先生認為,《鄉(xiāng)土中國》對于中學生的語文學習,如閱讀和寫作,具有借鑒意義。
    C.材料三對“團體格局”“差序格局”進行概括性的解說,點出兩者本質區(qū)別產生的原因。
    D.王銘銘認為,禮治秩序和人治存在差別,但是兩者都忽視了道德和法律的作用和應用。
    (3)材料中畫橫線句有關大觀園的敘述不能用以解說下列的哪一項
     

    A.傳統(tǒng)社會親屬關系、地緣關系往往以自己為中心。
    B.親屬關系的范圍大小根據中心的勢利的厚薄而定。
    C.中國傳統(tǒng)中的差序格局具有可大可小的伸縮能力。
    D.社會圈子因中心勢力之變而變易產生世態(tài)炎涼感。
    (4)根據材料一、三,概括差序格局的主要特點。

    發(fā)布:2024/11/22 15:30:1組卷:16引用:6難度:0.5
  • 802.為下面的句子排順序,正確的一組是(  )
    ①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
    ②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
    ③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
    ④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⑤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

    發(fā)布:2024/11/22 15:30:1組卷:53引用:8難度:0.8
  • 803.今年的4月23日,是第27個“世界讀書日”,網上發(fā)起了一個有趣的讀書活動:從自己的書架上抽出第27本書,翻到第23頁,然后數到第4行,將這一行的文字摘錄下來,并作解釋。耀華中學的小軒和小涵參與了這項活動,他們抽到的書分別是《鄉(xiāng)土中國》和《紅樓夢》,想制作一頁帖子發(fā)到網上,請你幫助小軒或小涵填充下面的內容。
          小軒:我抽到的是《鄉(xiāng)土中國》,第23頁第4行寫的是:“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边@是全書的中心觀點,費孝通先生將中國社會的基層定義為鄉(xiāng)土性的,這“鄉(xiāng)土性”帶有三方面特點:其一,
     
    ;其二,
     
    ;其三,
     
    。(每處橫線不超過10個字)
          小涵:我抽到的是《紅樓夢》,第23頁第4行寫的是:“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边@句話描寫的人物是
     
    ,全書中能體現(xiàn)該句意思的情節(jié)有很多,比如:
     
    。(第二處橫線30字左右)

    發(fā)布:2024/11/22 15:0:1組卷:23引用:4難度:0.6
  • 804.《鄉(xiāng)土中國》中善于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請結合具體內容分析《鄉(xiāng)土中國》比較研究的特點及效果。

    發(fā)布:2024/11/22 14:30:2組卷:15引用:3難度:0.6
  • 805.下列對詩歌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h2>

    發(fā)布:2024/11/22 14:0:2組卷:73難度:0.7
  • 806.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讀書的目的僅僅是為了記住書中的內容嗎?答案是否定的。 ①
     
    。記憶型閱讀是我們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為它容易導致盲從書本知識,從而失去質疑精神。批判型閱讀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閱讀,它不追求 ②
     
    ,而主張激發(fā)想象力和靈感,帶著自己的思考,讓自己變得更有思想。能通過閱讀提出有價值的質疑,③
     
    ,通過分析根源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這在泛閱讀日益普遍的時候更顯得難能可貴。

    發(fā)布:2024/11/22 14:0:2組卷:150引用:131難度:0.8
  • 80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哦,香雪
    鐵凝
          如果不是有人發(fā)明了火車,如果不是有人把鐵軌鋪進深山,你怎么也不會發(fā)現(xiàn)臺兒溝這個小村。這條線正式營運后,人們擠在村口,看見那綠色的長龍一路呼嘯,挾帶著來自山外的陌生、新鮮的清風,擦著臺兒溝貧弱的脊背匆匆而過。
          記不清從什么時候起,列車時刻表上,多了“臺兒溝”這一站,每晚七點鐘,由首都方向開往山西的這列火車在這里停留一分鐘。
          這短暫的一分鐘攪亂了臺兒溝以往的寧靜。臺兒溝的姑娘們剛把晚飯端上桌就慌了神,她們心不在焉地胡亂吃幾口,扔下碗就開始梳妝打扮。她們洗凈了一天的黃土、風塵,露出粗糙、紅潤的面色,把頭發(fā)梳得烏亮,然后就比賽著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換上過年時才穿的新鞋,有人還悄悄往臉上涂點胭脂。然后,她們就朝村口,朝火車經過的地方跑去。
          香雪總是第一個出門,隔壁的鳳嬌第二個就跟了出來。哦,五彩繽紛的一分鐘,你飽含著臺兒溝的姑娘們多少喜怒哀樂!
          日久天長,她們又在這一分鐘里增添了新的內容,她們開始挎上裝滿核桃、雞蛋、大棗的長方形柳條籃子,站在車窗下,抓緊時間跟旅客和和氣氣地做買賣,換回臺兒溝少見的掛面、火柴,以及姑娘們喜愛的發(fā)卡、紗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龍襪。香雪平時話不多,膽子又小,但做起買賣卻是姑娘中最順利的一個,旅客們愛買她的貨,因為她是那么信任地瞧著你,那潔如水晶的眼睛告訴你,這個女孩還不知道什么叫受騙。在她面前,再愛計較的人也會變得慷慨大度。有時她也抓空兒向他們打聽外面的事,打聽北京的大學要不要臺兒溝人,打聽什么叫“配樂詩朗誦”。
          臺兒溝沒有學校,香雪每天上學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公社中學雖然女同學不少,但她們的言談舉止,一個眼神,一聲輕輕的笑,好像都是為了叫香雪意識到,她是小地方來的,窮地方來的。
    “你上學怎么不帶鉛筆盒呀?”她們問。每到這時,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寬大的泡沫塑料鉛筆盒擺弄得噠噠亂響。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靜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學們對于她的再三盤問,明白了臺兒溝是多么貧窮。
          深秋,山風漸漸凜冽了,天也黑得越來越早。但香雪和她的姐妹們對于七點鐘的火車,是照等不誤的,她們仿照火車上那些城里姑娘的樣子把自己武裝起來,整齊地排列在鐵路旁,像是等待迎候遠方的貴賓,又像是準備著接受檢閱。
          火車停了,香雪順著車身一直向前走去,它的出現(xiàn),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認清了,放在一個女學生面前的真是一只裝有吸鐵石的自動鉛筆盒。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車門跑去。當她在門口站定時,還一把攥住了扶手。香雪終于站在火車上了,這時車身忽然悸動,接著車門被人關上了。香雪撲到車門上,看見鳳嬌的臉在車下一晃。地拍打著玻璃,沖鳳嬌叫喊著:“鳳嬌!我怎么辦呀!”
          列車無情地載著香雪一路飛奔,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離臺兒溝三十里。這里上車的人不少,下車的卻只有香雪。
          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籃子,她已經把它悄悄塞在了女學生座位下面。
          在車上,當她紅著臉告訴女學生想用雞蛋換鉛筆盒時,女學生一定要把鉛筆盒送給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鉛筆盒,到底還是把雞蛋留在了車上。臺兒溝再窮,她也從沒白拿過別人的東西。一輪滿月升起來了,照亮了寂靜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敗草、粗糙的樹干,還有一叢叢荊棘、怪石,還有漫山遍野樹的隊伍,還有香雪手中那只閃閃發(fā)光的小盒子。她這才想到把它舉起來仔細端詳。她看清了它是淡綠色的,盒蓋上有兩朵潔白的馬蹄蓮。她打開盒蓋,覺得應該立刻裝點東西進去。她從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臉油的小盒放進去,又合上了蓋子。只有這時,她才覺得這鉛筆盒真屬于她了,真的。
          她忽然感到心里很滿足,風也柔和了許多,她發(fā)現(xiàn)月亮是這樣明凈,群山被月光籠罩著,像母親莊嚴、神圣的胸脯;而被秋風吹干的一樹樹核桃葉,卷起來像一樹樹金鈴鐺。她在枕木上跨著大步,一直朝臺兒溝走去。她邊走邊想,臺兒溝將來一定會是“這樣的”——臺兒溝的姑娘不再央求別人,也用不著回答人家的再三盤問?;疖嚿系钠列』镒佣紩笊祥T來,火車也會停得久一些,也許三分、四分,也許十分、八分。它會向臺兒溝打開所有的門窗,要是再碰上今晚這種情況,誰都能從從容容地下車。
          臺兒溝在哪兒?香雪向前望去,她看見迎面有一顆顆黑點在鐵軌上蠕動。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臺兒溝的姐妹們。香雪忽然覺得心頭一緊,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來,那是歡樂的淚水,滿足的淚水。面對嚴峻而又溫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種從未有過的驕傲。她舉起鉛筆盒,迎著對面的人群跑去。
          迎面,那靜止的隊伍也流動起來了。同時,山谷里突然爆發(fā)了姑娘們歡樂的吶喊。古老的群山終于被感動得顫栗了,它發(fā)出寬亮低沉的回音,和她們共同歡呼著。
          哦,香雪!香雪!
    (節(jié)選自《青年文學》1982年第5期,有改動)(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以火車進站這個特殊景象為中心畫面,描寫姑娘們在火車到站前的好奇和熱情期待,蘊含了原始文明對現(xiàn)代文明的驚奇、激動、喜悅、向往。
    B.小說寫香雪爬火車換取鉛筆盒的新奇情節(jié),既表現(xiàn)了封閉環(huán)境中的香雪淳樸中也有虛榮,又突出了她追求現(xiàn)代文明的自尊、執(zhí)著和勇敢的性格。
    C.鉛筆盒是文化和知識的象征,香雪對它的執(zhí)著追求,象征封閉、貧窮、落后的農村青年對知識文化的渴求,對人格平等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D.香雪通過換取鉛筆盒的過程,重新認識了養(yǎng)育她的山谷,“臺兒溝一定會‘這樣的’”,堅信這里將變得交通順暢,開放進步,人們將更加自信自尊。
    (2)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使用第三人稱的敘述視角,把敘述者定位在局外人的位置上,全方位展開敘述,情節(jié)曲折,構思精巧。
    B.小說捕捉了幾個比較小的生活場景,細致入微地描寫了香雪的心理變化與情感波瀾,文字淡雅,筆調清新。
    C.香雪暗夜獨行時,環(huán)境隨香雪的情緒而色調柔和,以自然美來烘托人性美,情景交融,呈現(xiàn)出詩化的意境美。
    D.小說運用象征,火車雖在臺兒溝只停一分鐘,但卻隱喻中國正發(fā)生現(xiàn)代化轉折和它尚處于初始階段的意義。
    (3)小說結尾的“哦,香雪!香雪!”有什么作用?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
    (4)美國作家稱贊這篇小說表達了“一種人類能夠共同感受到的東西”請結合小說的時代背景和內容談談你感受到了什么?

    發(fā)布:2024/11/22 13:0:1組卷:19引用:5難度:0.5
  • 808.下面這首詩曾獲某雜志主辦的征文大賽一等獎,請品讀該詩,說明獲獎理由。要求:不少于3點理由,100字左右。
    你還在我身旁
    戴暢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
    蒲公英的種子成遠處飄回,聚成傘的模樣。
    太陽從西邊升起,落向東方。

    子彈退回槍膛,
    運動員回到起跑線上,
    我交回錄取通知書,忘了十年寒窗。

    廚房里飄來飯菜的香。
    你把我的卷子簽好名字,
    關掉電視,幫我把書包背上。

    你還在我身旁。

    發(fā)布:2024/11/22 13:0:1組卷:172難度:0.5
  • 809.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guī)范。合于禮的就是說這些行為是做得對的,對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單從行為規(guī)范一點說,本和法律無異,法律也是一種行為規(guī)范。禮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維持規(guī)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國家的權力來推行的。“國家”是指政治的權力,在現(xiàn)代國家沒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權力。而禮卻不需要這有形的權力機構來維持。維持禮這種規(guī)范的是傳統(tǒng)。
          傳統(tǒng)是社會所累積的經驗。行為規(guī)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們的行為以完成社會的任務,社會的任務是在滿足社會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們要滿足需要必須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術,向環(huán)境獲取資源。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個人自行設計,或臨時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規(guī)劃的。人們有學習的能力,上一代所試驗出來有效的結果,可以教給下一代。這樣一代一代地累積出一套幫助人們生活的方法。從每個人說,在他出生之前,已經有人替他準備下怎樣去應付人生道上所可能發(fā)生的問題了。他只要“學而時習之”就可以享受滿足需要的愉快。
          文化本來就是傳統(tǒng),不論哪一個社會,絕不會沒有傳統(tǒng)的。衣食住行種種最基本的事務,我們并不要事事費心思,那是因為我們托祖宗之福,一一有著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鄉(xiāng)土社會中,傳統(tǒng)的重要性比現(xiàn)代社會更甚。那是因為在鄉(xiāng)土社會里傳統(tǒng)的效力更大。
          鄉(xiāng)土社會是安土重遷的,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的社會。不但是人口流動很小,而且人們所取給資源的土地也很少變動。在這種不分秦漢、代代如是的環(huán)境里,個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經驗,而且同樣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經驗。一個在鄉(xiāng)土社會里種田的老農所遇著的只是四季的轉換,而不是時代變更。一年一度,周而復始。前人所用來解決生活問題的方案,盡可抄襲來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經過前代生活中證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堯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我自己在抗戰(zhàn)時,疏散在昆明鄉(xiāng)下,初生的孩子,整天啼哭不定,找不到醫(yī)生,只有請教房東老太太。她一聽哭聲就知道牙根上生了“假牙”,是一種寄生菌,吃奶時就會發(fā)痛,不吃奶又餓。她不慌不忙地要我們用咸菜和藍青布去擦孩子的嘴腔。一兩天果然好了。這地方有這種病,每個孩子都發(fā)生,也因之每個母親都知道怎樣治,那是有效的經驗。只要環(huán)境不變,沒有新的細菌侵入,這套不必講學理的應付方法,總是有效的。既有效也就不必問理由了。
          像這一類的傳統(tǒng),不必知之,只要照辦,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辦法,自然會隨之發(fā)生一套價值。我們說“靈驗”,就是說含有一種不可知的魔力在后面。依照著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會出毛病。于是人們對于傳統(tǒng)有了敬畏之感了。
          如果我們在行為和目的之間的關系不加推究,只按著規(guī)定的方法做,而且對于規(guī)定的方法帶著不這樣做就會有不幸的信念時,這套行為也就成了我們普通所謂“儀式”了。禮是按著儀式做的意思。禮字本來是從豊從示。豊是一種祭器,示是指一種儀式。
          禮并不是靠一個外在的權力來推行的,而是從教化中養(yǎng)成了個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禮是主動的。
    (節(jié)選自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材料二:
          中國的一個個村莊無論在實體上還是精神上都是一個固定物。假想一個人能夠反觀五百年前的景象,追溯現(xiàn)代歷史延展的開端,他一定會發(fā)現(xiàn)過去與現(xiàn)在相比幾無差異。眼前矗立著的住宅建筑物確實沒有五百年的歷史,但它們與五百年前原址上的建筑物并無二致。一些家庭原來居住在草頂土墻之中,如今則在瓦頂磚墻的房屋里繁衍,而另一些家庭卻已經消亡。不時會有新的家庭出現(xiàn),但這只是不規(guī)則和不尋常的現(xiàn)象,那些在大片的土建房屋中生活的人們,正是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大陸時土著居民的后裔,他們重復做著祖先曾做過的事,不多不少,也無不同。他們以同樣的方式耕種著同一片土地(盡管一些莊稼已換成了新品種);他們以一種不變的次序去趕同樣的集市;買賣并消費著同樣的物品;按照同一種模式男娶女嫁。
          一位哲人有過這么一句明智的告誡:“如果我們想要了解一個民族,我們就應當注意他們認可何種事物?!币粋€中國村民的向往與其或遠或近的祖先的向往是一致的,所以在中國鄉(xiāng)村中不存在理智的生活。即使偶爾有幾個文化人生活在村莊里,他們往往形成自己的小圈子,而不與其他鄰居有什么往來,與自己的親戚也沒有什么往來,正如有句老話所言:“學究論書,屠夫說豬?!?br />(摘自[美]明恩溥《中國的鄉(xiāng)村生活》,1899。陳午晴、唐軍譯)材料三:
          作為傳教士中的元老級人物,北京的丁韙良博士在古老的東方工作60個年頭之后得出這樣的看法,那就是,當這個古老的“中央王國”還處于成長期時,中國先人們具有的創(chuàng)造性和發(fā)明才能是令人贊嘆的,而這樣的創(chuàng)新性在現(xiàn)代中國人身上已經很難再找到了。事實上,當代中國人創(chuàng)造智慧的消退更像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造成的,而并非是教育體制的原因。
          毋庸置疑,中國的文化發(fā)展確實在某些階段出現(xiàn)了停滯不前的情況。中國社會出現(xiàn)的集體思想停滯并非是因為國民懶惰,而是由于盲信于某些教條。由于人們在實踐活動中按照這些信條去做總是能夠獲得成功,因此對這些觀念深信不疑。在這些信條的指導下,人們基本能夠保持秩序的穩(wěn)定,并獲得一種安全感和一定程度的幸福感。直到最近,這些舊觀念的權威地位才受到了挑戰(zhàn),而之前,這些觀念的影響范圍一直在不斷擴大,并且從未遇到過能夠與之抗衡的新思想體系。中國文化的波及面不斷擴大,以至于整個東亞都受到了它的潤澤。
    (摘自[美]E.A.羅斯《變化中的中國人》,1911。李上譯)(1)下列對材料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禮和法律都屬于行為規(guī)范,不同之處在于各自維持規(guī)范的力量。與法不同,禮不需要有形的權力機構來維持。
    B.傳統(tǒng)是社會所累積的經驗,這些經驗是一代一代人試驗出來的有效幫助人們生活的方法,人們只要“學而時習之”就可以滿足需要。
    C.任何一種社會都有傳統(tǒng),而傳統(tǒng)在鄉(xiāng)土社會中的重要性比在現(xiàn)代社會更大,因而它在鄉(xiāng)土社會里有更大的效力。
    D.禮是按照儀式做的意思,而儀式來自于人們對傳統(tǒng)的敬畏之感,人們服禮時對行為和目的之間的關系不加推究,只按著規(guī)定的方法去做。
    (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鄉(xiāng)土社會是安土重遷的,人們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重復做著祖先曾做過的事。
    B.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論述觀點時,都用到了舉例論證、引用論證和對比論證的方法。
    C.昆明鄉(xiāng)下人知道怎樣治初生孩子生“假牙”難受啼哭的病癥,這個事例說明了在環(huán)境不變的情況下既有經驗的有效。
    D.偶爾幾個文化人生活在村莊里,往往形成自己的小圈子而不與其他鄰居或親戚往來,也反映了中國鄉(xiāng)村在精神上是一個固定物。
    (3)下列內容,不能用來印證材料三的觀點的一項是
     

    A.用青蒿來治療瘧疾在中國有悠久的傳統(tǒng),早在東晉葛洪的《肘后備急方》中就有記載,屠呦呦從中得到啟發(fā),研究發(fā)現(xiàn)了青蒿素。
    B.生辰八字,簡稱八字,是指一個人出生時的干支歷日期。人們根據生辰八字取名,推算人的命運、婚姻事業(yè)等。
    C.魯迅小說《祝?!分?,魯鎮(zhèn)的百姓每年年終都要置辦“福禮”,致敬盡禮,迎接福神,年年如此,家家如此。
    D.《阿長與<山海經>》中,長媽媽要“我”在正月初一早晨說恭喜的話,吃福橘,這樣就能保佑一年順順溜溜。
    (4)“人服禮是主動的”,其原因有哪些?請根據材料一的內容進行歸納。
    (5)材料二認為“在中國鄉(xiāng)村中不存在理智的生活”,請用材料一的觀點簡要闡明“不理智”的含義,并結合材料三的觀點,分析這種情況給中國文化帶來了什么影響。

    發(fā)布:2024/11/22 10:30:2組卷:15難度:0.6
  • 810.下列詞語中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h2>

    發(fā)布:2024/11/22 10:0:2組卷:27引用:9難度:0.9
login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