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章節(jié)挑題
請展開查看知識點列表
>
更多>>
![]() |
熱點預(yù)測
中考復(fù)習
熱搜題專練
瀏覽次數(shù):200
更新:2025年02月20日
|
![]() |
熱點預(yù)測
中考復(fù)習
新題搶練
瀏覽次數(shù):80
更新:2025年02月20日
|
247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神話、傳說題材在文藝創(chuàng)作領(lǐng)域的勃興是20世紀世界上一大文化景觀。民族的神話、傳說是一個民族精神的文化根底,中國新文學重述民族神話、傳說即是從上古源頭找到與現(xiàn)代文明相融相契的心靈原礦。分而述之,民族神話、傳說的新文學書寫,具有以下之精神依歸。
強大的人格意志力量。中國上古神話在講述人與世界之間的關(guān)系時,其出發(fā)點并不在于人對世界最終是如何征服的,而在于宣揚英雄們彰顯的強大的人格意志力量:“夸父”雖敗猶榮,“愚公”雖“愚”卻感動“天帝”搬山,“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精衛(wèi)”生命不盡“填?!辈恢梗岸霹N”哪怕“泣血”也要把行人召回故鄉(xiāng),等等。中國新文學的“新民”與“立人”思想充分表達了對神話英雄人格的向往。魯迅的《鑄劍》不問“復(fù)仇”成功與否,而著意于“眉間尺”如何蹈厲性情和視死如歸;汪靜之的《精衛(wèi)公主》修改版最終突出精衛(wèi)的心魂是“不填平東海誓不甘休”;聞一多的《南海之神》、劉夢葦?shù)摹断M返仍姼瓒际侨绱???谷諔?zhàn)爭時期,“夸父追日”“共工之怒”等幾乎成了文學中的最大公共意象,力推反抗精神,作品借以給民族提氣壯神。
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識。從一開始,國人在神話中就寄寓了生命不死的冀求。盤古死后,他的一毛一脈都衍變成了樹木河流;女媧的肉身最終成為“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夸父渴死后,其手杖化為鄧林;瑤姬未嫁已死,其精魂立身為巫山女神……這些“化生”神話就充分隱含了中國文化的現(xiàn)世形態(tài)和樂感意識。郭沫若的《鳳凰涅槃》《女神之再生》,抒寫了大破后大立之激情,踐行了文學上常見的“再生”母題。此中的“再生”不是基督的“復(fù)活”,而是生命形態(tài)的存活。20世紀80年代,“尋根文學”不少作品都暗含著強烈的生命意識。韓少功《爸爸爸》中的“丙崽”也暗含著“生生之謂易”的深刻意蘊。
與物同游的和諧精神。崇尚“物我一體”是中國神話的一大內(nèi)質(zhì)?!盎鄙裨捴芯兔鞔_表達了外在世界是由盤古、女媧、夸父等人的肉身生衍而來的。西方在現(xiàn)代化過程中深覺科技制造了新的奴役,使人為機器所束縛,所以重提“神性”以圖拯救。但中國新文學作家并不以為然。郭沫若在《天狗》《日出》《地球,我的母親》等詩歌中,就以神話來比附現(xiàn)代科學?,F(xiàn)代科技的“偉力”在郭沫若看來就是中國人曾經(jīng)所想象的“神力”。另外,中國神話中的英雄有著“挾山超?!钡哪芰?,但絕不率性而為?!叭饰宓邸弊鳛槿俗?,以救民于水火而著稱,就是身體微弱如“精衛(wèi)”者也通過“填?!迸c人方便。他們無不是集體力量的象征,給民族整體以激情、信心和動力。
(摘編自《民族神話傳說的新文學書寫》)(1)下列關(guān)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20世紀中國文學從上古神話傳說中找到了民族精神的文化根底。
B.中國上古神話重視宣揚英雄的人格意志力量,其出發(fā)點不在于人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C.中國上古神話中的英雄人物只有生命形態(tài)的轉(zhuǎn)化,無真正的死亡。
D.西方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發(fā)現(xiàn)人的生存困境是由科技或機器造成的。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guān)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總說神話傳說對新文學的意義,主體部分從三個方面闡述并舉例論證。
B.郭沫若的《鳳凰涅槃》和韓少功的《爸爸爸》都包含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識。
C.中國神話傳說中的英雄人物絕不率性而為,證明了他們是集體力量的象征。
D.中國新文學從上古神話中繼承了人格意志力量、生命意識與物我和諧精神。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神話具有契合現(xiàn)代文明的精神內(nèi)涵,所以能成為20世紀中國文學的常見內(nèi)容。
B.中國上古神話的敘事重視過程,讓人遺憾的是其敘事往往缺少明確的結(jié)果。
C.尋根文學作品中的生命意識是對郭沫若《鳳凰涅槃》的精神的繼承和風格的延續(xù)。
D.郭沫若的詩歌作品充滿想象的“神力”,體現(xiàn)了神話傳說與現(xiàn)代科學的和諧統(tǒng)一。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1引用:3難度:0.62472.請對下面這段議論性文字進行壓縮。要求保留關(guān)鍵信息,句子簡潔流暢,不超過60個字。
本報北京11月10日電 (記者劉陽)日前,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fā)展研究中心及芒果TV主辦的中外合作節(jié)目《功夫?qū)W徒》創(chuàng)作研評會在北京舉行。與會者圍繞節(jié)目的形式內(nèi)容創(chuàng)新、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等進行了討論。
《功夫?qū)W徒》是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由國務(wù)院新聞辦監(jiān)制,芒果TV、探索頻道聯(lián)合制作的一檔創(chuàng)新節(jié)目。節(jié)目用外國學徒體驗中國職業(yè)的創(chuàng)新形式,以點帶面,展現(xiàn)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中國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真實情況,展示了更富有年輕活力的中國形象,在海內(nèi)外廣受好評,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近兩億家庭,能通過屏幕感受到今時今日的中國發(fā)展。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12引用:11難度:0.6247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陶潛)
②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杜甫)
③心在天山,身老滄州。(陸游)
④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李賀)
⑤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辛棄疾)
⑥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
⑦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屈原)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無數(shù)名句化育后世。讀了上面七句,你有怎樣的感觸與思考?請以其中兩三句為基礎(chǔ)確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寫一篇文章。要求自選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85引用:12難度:0.72474.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列各題。
登牛頭山亭子 杜甫
路出雙林外,亭窺萬井中。
江城孤照日,山谷遠含風。
兵革身將老,關(guān)河信不通。
猶殘數(shù)行淚,忍對百花叢。(1)下列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一、二句,寫詩人在牛頭山亭子俯瞰千家萬戶,意境開闊,為后文寫他心系國家的廣闊胸襟做鋪墊。
B.詩歌三、四句,寓情于景,通過描寫“江城”“日”“山谷”“風”等意象抒發(fā)了詩人內(nèi)心復(fù)雜的情感。
C.七、八兩句,寫詩人面對春天里牛頭山盛開的叢叢百花,卻沒有任何喜悅之情,以至流下了痛楚的眼淚。
D.詩歌前兩聯(lián),視角從俯視到仰視、由近看到遠觀,描寫了登上牛頭山亭子所見的景色;后兩聯(lián)則觸景生情。
(2)尾聯(lián)中的“淚”包含了哪些情感?請簡要概括。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7引用:3難度:0.62475.閱讀下詞,完成各題。
懸崖邊的樹
曾 卓
不知道是什么奇異的風
將一棵樹吹到了那邊——
平原的盡頭
臨近深谷的懸崖上
它傾聽遠處森林的喧嘩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獨地站在那里
顯得寂寞而又倔強
它的彎曲的身體
留下了風的形狀
它似乎即將傾跌進深谷里
卻又像是要展翅飛翔……
(1)懸崖邊的樹的特點是什么?
(2)你覺得懸崖邊的這棵樹指的對象是什么?
(3)“它的彎曲的身體,留下了風的形狀”,結(jié)合詩的第一句,你覺得這“風”除了指自然界的風之外,還可理解成什么?整句詩的大意又該如何理解呢?
(4)詩中的“樹”為什么要傾聽那些喧嘩和歌唱?
(5)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
A.詩人運用比喻、擬人等藝術(shù)手法,將自己的思想感情移入這棵樹中,使樹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
B.在詩中詩人處處是在寫樹,然而又是處處在寫人,處處在寫人生戰(zhàn)場上的堅強戰(zhàn)士。
C.全詩描繪了一棵樹,它遠離森林,孤獨而又寂寞,目的是為了強調(diào)個人和集體之間的辯證關(guān)系。
D.本詩是凝練而含蓄的,這種凝練而含蓄的藝術(shù)描寫,深化了詩歌的象征意蘊。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1引用:3難度:0.62476.仿照第一節(jié)詩的表達,選擇恰當?shù)囊庀螅a寫第二節(jié)詩,語言生動,詩意連貫。
燈亮著——
在晦重的夜色里,
它像一點漂流的漁火。
你可以設(shè)想我的小屋,
像被狂風推送的一葉小舟。
但我并沒有沉淪,
因為燈還亮著。
燈亮著——
因為燈還亮著。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22引用:7難度:0.7247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混混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tài),在領(lǐng)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罷,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ǎǔ瘶s)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最好,還要在牽?;ǖ?,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lián)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節(jié)選自郁達夫《故都的秋》)(1)文段主要選取了哪些場景來描繪故都的秋?
(2)作者認為牽?;ā八{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的理由是什么?
(3)作者既是要表達對故都之秋的思念與向往,為什么還要寫南國之秋呢?
(4)請分析“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的表達效果。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10引用:4難度:0.42478.名句默寫。
(1)毛澤東在《沁園春?長沙》中,用
(2)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中“
(3)曹操《短歌行》中“
(4)《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最能表現(xiàn)李白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
(5)杜甫《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曠達,極寫自己羈旅之愁和孤獨之感的句子是:
(6)蘇軾《赤壁賦》中“
(7)姚鼐《登泰山記》中“
(8)《靜女》中表現(xiàn)“愛屋及烏”思想的句子是:“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13引用:1難度:0.92479.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各題。
記憶力是大腦識記、保持、再認識和重現(xiàn)客觀事物所反映的內(nèi)容和經(jīng)驗的能力。它對于人的生命個體而言非常重要。比如,我們評價某人是否天資聰穎時,① 。
據(jù)說,人大腦的存儲量非常驚人,相當于1500億臺電腦(平均每臺存儲80G)的儲存量。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擁有超強記憶力。有的人過目不忘,耳聞能誦;有的人卻總也記不住相識者的姓名和相貌。其實,一個人擁有超強的記憶力,可將之視為上蒼賜予的禮物,可遇不可求。
既然② ,那么我們便不必因記性差而自卑,也不必對記憶力好的人盲目崇拜。我們可以采取一些方法來提升記憶力。“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養(yǎng)成勤動筆的習慣,有助于確保記憶的準確無誤,這是③ 的最靠譜的方法。
(1)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2)請用一句話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過10個字。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13引用:6難度:0.62480.仿造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給材料續(xù)寫三句話,要求內(nèi)容貼切,句式與所給示例相同。
示例: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春蠶到死絲方盡,這是奉獻他人的美好情懷。
材料:
報效 關(guān)愛 知恩
老吾老及人之老 報君黃金臺上意 吃水不忘挖井人
心念父母 馬革裹尸 羊羔跪乳 善待老人 投筆從戎 烏鳥私情
答: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10引用:12難度: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