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魏晉時期是中國文化發(fā)展的轉(zhuǎn)型期,這種轉(zhuǎn)型標志著文學意識覺醒,文學開始走向自覺。而魏晉風度是魏晉名士表現(xiàn)出來的哲學態(tài)度、處世方式和人格精神,是魏晉時期文化哲學最直接與深刻的體現(xiàn),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并對后世的中國文人及中國的文化哲學產(chǎn)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
      魏晉時期儒學開始全面沒落,多元化的文化逐漸介入人們的生活。儒家追求的人格是個體絕對服從群體,以群體作為個體價值實現(xiàn)的基礎。老莊哲學與佛教相融合興起的玄學,極力強調(diào)個體存在的自由性和獨立性,力圖打破儒家的束縛,喚醒士人心中潛伏的個體意識。加上魏晉時期社會經(jīng)歷了一次次的大動蕩,許多名士死于非命,如何晏、陸機、潘岳、劉琨等人先后被殺,殘酷的政治迫害和生命的擔憂,使得魏晉士人的人生充滿了無盡的憂慮恐懼和深重的哀傷。魏晉社會的大動亂帶來了人的思想的大解放,第一次大面積引發(fā)了士人的個體存在意識。阮籍的白眼對俗禮與盡哀哭女,嵇康的行刑前索奏《廣陵散》,王子猷的雪夜訪戴安道等特立獨行、率真任性的行為,是對儒家“發(fā)乎情,止乎禮義”的外在約束的顛覆,是個人的獨立存在性的反映。正是這種人格的獨立意識,奠定了中國文人的基本人格精神。
      魏晉時期也是思想最解放,個性最張揚,最有藝術精神的時代。魏晉士人現(xiàn)實理想的遺落深刻改變了他們的價值觀和生存方式,從而轉(zhuǎn)向生活的詩性追求。于是,詩和酒成了魏晉士人的藝術化人生的兩個核心內(nèi)容。詩自不待言,魏晉名士從群體到個人生活都極盡詩意,他們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詩;酒則從阮籍的飲酒全身遠禍到陶淵明的從酒中體悟人生的真諦,獲得了特殊的社會意味。魏晉名士群體對詩酒清談的詩意人生追求是一致的,曹丕與建安七子宴游唱酬的鄴下之游,正始名士的竹林之下的優(yōu)游暢飲,王羲之、謝安等人蘭亭流觴的雅意,無不是群體性的詩性追求。個人詩意化的典型也不乏其例,陶淵明采菊東籬下的閑適固是千古美談,即使是終身留連仕途的陸機在戰(zhàn)敗被殺之時也發(fā)出“華亭鶴唳,豈可復聞乎”的感嘆,魏晉風度在死亡陰影里也顯出了詩意的美麗和悲愴??少F的是魏晉士人對人生藝術化的追求并不只是士大夫式的吟詠清談,他們的詩意能落實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陶淵明筆下的草屋、桃李、雞鳴、狗吠等日常事物融注了沖淡的詩意,即使是艱苦的農(nóng)耕生活,也有“帶月荷鋤歸”的詩意蘊涵其中,他在晚年衣食堪虞的時候,詩、酒也是不可或缺的。
      魏晉風度的詩性是既空靈又沉重的,謂它空靈是魏晉士人的瀟灑通脫,所謂沉重則是指士人任誕簡傲行為的背后是對人生的理性思索。阮籍大醉六十日、率意獨駕看似通脫的行為,其實是人生無路可走下精神極度苦悶的宣泄。陶淵明的田園詩盡管靜穆安閑,但從他三仕三隱的反復中仍可窺見他歸隱也有不能忘懷現(xiàn)實的一面,他以隱居田園的詩性方式來表達對宦途的既厭倦又有所留戀遺憾的心態(tài),構成了魏晉風度深刻沉重的一面。
(選自《魏晉風度的文化透視》,有刪改)(1)下列關于原文內(nèi)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C
C

A.魏晉時期是社會動蕩的年代,也是最有藝術精神的時代,這個時代文化發(fā)展的轉(zhuǎn)型,標志著中國文學意識覺醒,文學開始走向自覺。
B.魏晉風度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是當時文化哲學最直接和深刻的體現(xiàn),對之后的中國文人及中國的文化哲學有深遠和巨大的影響。
C.魏晉士人對人生充滿的憂慮和深重的哀傷,源于當時殘酷的政治迫害和對生命的擔憂,而這樣的情緒也第一次大面積引發(fā)了士人的個體存在意識。
D.魏晉士人特立獨行、率真任性的行為,顛覆了儒家“發(fā)乎情,止乎禮義”的外在約束,反映了個人的獨立存在性,體現(xiàn)了人格的獨立意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C
C

A.魏晉時期多元化的文化漸漸進入人們的生活,其中的玄學強調(diào)個體存在的獨立性,這不同于儒家追求的個體絕對服從群體的人格。
B.魏晉士人轉(zhuǎn)向追求生活的詩性,是因為他們現(xiàn)實理想的遺落深刻改變了他們的價值觀和生存方式,于是詩成了他們藝術化人生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
C.魏晉士人能將詩意落實在平凡的生活中,而不是士大夫式的吟詠清談,這是值得肯定的,陶淵明就是將詩意生活化的典型。
D.阮籍大醉六十日、率意獨駕的行為,既有瀟灑通脫的空靈,又有人生無路可走之下精神極度苦悶的沉重,體現(xiàn)了魏晉風度的詩性特征。
(3)根據(jù)原文的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D
D

A.魏晉名士生活的詩意隨處可見,就連死亡也能顯出詩意,典型例子就是陸機在戰(zhàn)敗被殺之時發(fā)出的“華亭鶴唳,豈可復聞乎”的感嘆。
B.酒作為魏晉士人的藝術化人生的一個核心內(nèi)容,有著特殊的社會意味,這是從阮籍的飲酒全身遠禍到陶淵明的從酒中體悟人生的真諦中獲得的。
C.正始名士的竹林之下的暢飲和王羲之、謝安等人蘭亭流觴的雅意,都是魏晉名士群體性的詩性追求,也體現(xiàn)了他們對詩酒清談的詩意人生追求是一致的。
D.魏晉風度深刻沉重的一面,就只表現(xiàn)在陶淵明歸隱田園的行為上,陶淵明以隱居田園的詩性方式表達了對仕途既厭倦又有所留戀遺憾的心態(tài)。

【答案】C;C;D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6/11 8:0:9組卷:7引用:4難度:0.7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修辭立其誠(節(jié)選)
    張岱年
           ①“修辭立其誠”,是《易傳?文言》的一句話。這句話雖然是兩千年以前講的,現(xiàn)在仍應加以肯定,仍應承認這是發(fā)言著論寫文章的一個原則。“立其誠”即是堅持真實性。誠者,實也,真也。現(xiàn)代所謂真,古代儒家謂之為“誠”。
          ②“立其誠”可以說包括三層含義:一是名實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③名實一致即是言辭或命題與客觀實際的一致。一般言辭的內(nèi)容包括許多命題。哲學命題與科學命題都是表示客觀事實或客觀規(guī)律的。哲學命題與科學命題都可稱為理論命題,理論命題符合于客觀實際,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學不是表示客觀事實或客觀規(guī)律的,然而也必須對于事物現(xiàn)象的本質(zhì)有所顯示,才能夠感動人心。
          ④言行一致亦即理論與實踐一致,思想與行動一致。淺言之,即一個人的言論與他的行為一致;深言之,即學說理論與社會實踐一致。古語說“聽其言而觀其行”,聽一個人的言論還要看他的行為是否符合他的言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與社會實踐相符合的,才能稱為真理。
          ⑤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說的與心中所想的應該一致。   ,是最明顯的不誠?!靶揶o立其誠”,首先要表達自己的真實思想。
          ……
          ⑥“修辭立其誠”,包含端正學風的問題。據(jù)《漢書?儒林傳》記載,齊詩的經(jīng)師轅固曾對公孫弘說:“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所謂曲學阿世即是嘩眾取寵,曲解經(jīng)典的原義以討好于時尚,也就是背離了原則而順風轉(zhuǎn)舵,這就違反了追求真理的學術宗旨?!靶揶o立其誠”應是端正學風的首要準則。漢代經(jīng)師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則,我們今天則應強調(diào)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
    材料二
    論誠意
    朱自清
           ①誠意是品性,卻又是態(tài)度。從前論人的誠偽,大概就品性而言。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養(yǎng);品性的表現(xiàn)出于自然,是整個兒的為人。說一個人是誠實的君子或詐偽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跡總算帳。君子大概總是君子,小人大概總是小人。不過一個社會里,這種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這兩界之間。所謂浮沉,是說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作偽的時候。這也是出于自然。還有一層,這些人對人對事有時候自覺的加減他們的誠意,去適應那局勢。這就是態(tài)度。態(tài)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來;一個誠實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時候,也會撒個謊什么的。態(tài)度出于必要,出于處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這種必要的。這是“世故人情”的一個項目。有時可以原諒,有時甚至可以容許。
          ②但是一般人似乎太嚴格了一些。照他們的看法,不誠懇無誠意的人就未免太多。而年輕人看社會上的人和事,除了他們自己以外差不多盡是虛偽的。這樣用“虛偽”那個詞,又似乎太寬泛了一些。這些跟老先生們開口閉口說“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同樣犯了籠統(tǒng)的毛病。一般人似乎將品性和態(tài)度混為一談。誠實的品性確是不可多得,但人孰無過,不論那方面,完人或圣賢總是很少的。
          ③人與人事與事之間各有分際,言行最難得恰如其分。誠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際不同,無妨斟酌加減點兒。種種禮數(shù)或過場就是從這里來的。有人說禮是生活的藝術,禮的本意應該如此。日常生活里所謂客氣,也是一種禮數(shù)或過場。有些人覺得客氣太拘形跡,不見真心,不是誠懇的態(tài)度。這些人主張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嘗不可,但是得看人去。若是一見生人就如此這般,就有點野了。即使熟人,毫無節(jié)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夫婦算是熟透了的,有時還得“相敬如賓”,別人可想而知??傊?,在不同的局勢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誠意,客氣也可以表示誠意,不過誠意的程度不一樣罷了??蜌庖蠓?,合身份,不然就是誠意太多;誠意太多,誠意就太賤了。
          ④看人,請客,送禮,也都是些過場。有人說這些只是虛偽的俗套,無聊的玩意兒。但是這些其實也是表示誠意的。總得心里有這個人,才會去看他,請他,送他禮,這就有誠意了。至于看望的次數(shù),時間的長短,請作主客或陪客,送禮的情形,只是誠意多少的分別,不是有無的分別??慈擞钟谢乜矗埧陀谢卣?,送禮有回禮,也只是回答誠意。古語說得好,“來而不往非禮也”,無論古今,人情總是一樣的。有一個人送年禮,轉(zhuǎn)來轉(zhuǎn)去,自己送出去的禮物,有一件竟又回到自己手里。他覺得虛偽無聊,當作笑談。笑談確乎是的,但是誠意還是有的。
          ⑤人為自己活著,也為別人活著。在不傷害自己身份的條件下顧全別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誠懇,有誠意。這樣寬大的看法也許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興趣些。西方有句話:“人生是做戲。”做戲也無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蜌獾鹊纫欢ㄓ腥擞X得是做戲,可是只要為了大家好,這種戲也值得做的。另一方面,誠懇、誠意也未必不是戲?,F(xiàn)在人常說,“我很誠懇的告訴你”,“我是很有誠意的”,自己標榜自己的誠懇、誠意,大有賣瓜的說瓜甜的神氣,誠實的君子大概不會如此。不過一般人也已習慣自然,知道這只是為了增加誠意的分量,強調(diào)自己的態(tài)度,跟買賣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兒。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著局勢斟酌加減他們的誠意,變化他們的態(tài)度;這就不免沾上了些戲味。
    (原載1941年1月5日《星期評論》第8期,有刪節(jié))(1)填入材料一第⑤段橫線內(nèi)的句子,最恰當?shù)囊豁検?
     

    A.如果表里不一致,必然說假話
    B.所謂說假話,就是表里不一致
    C.如果口說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卻是另一套,是謂說假話
    D.所謂說假話,就是口說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卻是另一套
    (2)材料二說“一般人似乎將品性和態(tài)度混為一談”,以下例子不是其證據(jù)的一項是
     

    A.年輕人看社會上的人和事,除了他們自己以外差不多都是虛偽的。
    B.有些人覺得客氣太拘形跡,不見真心,不是誠懇的態(tài)度。
    C.有些人認為“看人,請客,送禮”只是虛偽的俗套,無聊的玩意兒。
    D.現(xiàn)在人常說,“我很誠懇的告訴你”,“我是很有誠意的”。
    (3)下面對兩則材料中論證特點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兩則材料都運用了典型的并列式論證結構,論證思路清晰縝密。
    B.兩則材料都運用了舉例和引用的論證方法,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C.兩則材料都用了對比論證,材料一側(cè)重古今對比,材料二側(cè)重中外對比。
    D.兩則材料的論證語言風格不同,材料一更活潑生動,材料二更嚴肅莊重。
    (4)材料一中說:口中所說的與心中所想的應該一致。材料二中說:一個誠實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時候,也會撒個謊什么的。由此來看,兩則材料對“誠”的主張有什么不同?
    (5)材料二圍繞“誠意”展開議論,請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發(fā)布:2024/11/7 14:30:1組卷:30引用:10難度:0.7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本世紀以來,科學的飛躍進步深刻地改變著現(xiàn)代社會,對審美活動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樂觀主義者認為科技與審美是同一的,科技的發(fā)展完全有利于審美的發(fā)展;悲觀主義者則認為科技具有反人性和反審美的性質(zhì),因而對高科技社會的前景表示憂慮。其實在現(xiàn)代社會中,科技既有排斥審美乃至反審美的一面,又有促進、深化審美的一面。
          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對審美的消極影響,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一是當代技術統(tǒng)治下的工業(yè)文明,引起了更為細密的社會分工,有種把人標準化的趨勢,而審美需要并力求塑造的是有個性和豐富人格的主體。西方一些發(fā)達國家有人開始嘗試運用計算機事先編排一定的程序來創(chuàng)作各種樂曲。顯然,作曲家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力在這里減弱了。二是技術統(tǒng)治的強制性在本質(zhì)上與審美的自由活動是對立的。以電視為例,電視可以把它傳播對象的各方面的特征和魅力淋漓盡致地展示在屏幕上,電視的畫面處理和解釋,既有權威誘導性,又有一定的專斷性,它不允許觀眾有自由選擇,滋長了審美惰性,鈍化審美感興力。三是大眾媒介的廣泛運用,復制手段的多樣化,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藝術品的商品化。例如東家的大言可以通過衛(wèi)星通訊手段搶購倫敦克里斯蒂拍賣行的藝術品。從根本上說,藝術的商品化與審美的本性是相對立的,因為藝術品的商業(yè)價值同其審美價值并不等值,有時甚至截然相反。
          科學技術反審美性質(zhì)首先引起了席勒的注意和思考。“致命的沖突使人性的和諧力量分裂開來?!毕盏念A感在本世紀成了現(xiàn)實。海德格爾指出,科學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是機器和技術的統(tǒng)治,人與世界的原初同一被破壞了,審美文化瀕臨危境。馬爾庫塞對西方國家的工業(yè)文明進行批判,他指出這種技術統(tǒng)治的文明壓抑感性,主張通過審美實現(xiàn)“感性解放”。
          面對科學技術反審美性質(zhì)這一事實,反對科學進步、要求“返回自然”的浪漫主義逃避是無濟于事的。人們可以在任何一個藝術門類中找到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積極影響。首先體現(xiàn)在為審美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攝影、電影、電視等完全是現(xiàn)代科技的產(chǎn)物,戲劇、舞蹈等表演藝術可以通過電視來欣賞。第二個方面是擴大了審美的視野,開拓了新的領域。隨著宇航事業(yè)的發(fā)展,太空正逐漸進入人類的審美視野。嫦娥奔月的神話如今已成了審美的現(xiàn)實。第三個方面是促進了審美的民主化,促使藝術從貴族化走向大眾化。典雅的芭蕾舞不再是宮廷貴族才能觀賞,通過電視轉(zhuǎn)播,億萬人都可觀賞;電影和電視的發(fā)明,大量的古典文學名著搬上屏幕,使無力閱讀的大眾也可以“閱讀”了。
          法國學者多夫爾說得好:“藝術喪失神話的、儀式的和詩的特征是一個必經(jīng)階段,它使藝術得到了一個我們文明所特有的新的技術維度。”技術統(tǒng)治是人類文明發(fā)展史的一個必經(jīng)階段,當代社會和當代藝術必然要經(jīng)過這樣一個“特殊階段”,然后才可能超越這個階段。但是我們完全可以努力減少這些消極影響,使科技發(fā)展對于審美的消極影響盡可能地向積極方面轉(zhuǎn)化。這將促使我們更快地超越當代社會和當代藝術的這個“特殊階段”。
    (摘編自葉朗《現(xiàn)代科技與審美活動》)(1)下列關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樂觀主義者、悲觀主義者對科技與審美的關系的看法,結論都是片面的,與文章的觀點是完全不同的。
    B.電視的直觀性使審美的接受困難減少了,但助長了觀眾的接受惰性,久而久之觀眾審美水平就會下降。
    C.科技新發(fā)明是藝術商品化的主要原因,通過衛(wèi)星通訊手段搶購藝術品,其結果很可能會扼殺藝術審美價值。
    D.不反對科學發(fā)展,同時清醒認識到科技排斥審美乃至反審美的一面,就能減少科技對審美產(chǎn)生的消極影響。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基于科學在現(xiàn)代飛躍發(fā)展的背景,探討現(xiàn)代科技對審美活動的多方面影響。
    B.文章先引出話題,再提出觀點,然后深入分析,最后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
    C.文章既關注科技對審美活動的消極影響,又肯定其積極影響,顯示了思辨態(tài)度。
    D.文章從審美的方式、視野、民主化三個方面論述了科技對審美活動的推動作用。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運用計算機事先編程序創(chuàng)作樂曲,減弱了作曲家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力,與審美需要并力求塑造的主體相違背。
    B.科技反審美性質(zhì)引起了很多人的憂慮和思考,馬爾庫塞主張通過“感性解放”,挽回審美文化的危境。
    C.隨著科學的新發(fā)展,太空這一在傳統(tǒng)審美領域難以涉及的新內(nèi)容,進入人類的審美視野,豐富了審美體驗。
    D.電視的發(fā)明為芭蕾舞走進千家萬戶、古典文學名著搬上屏幕提供了必要條件,科技進步促使藝術走向大眾化。

    發(fā)布:2024/11/6 23:30:3組卷:8引用:2難度:0.6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傳統(tǒng)社會最講究“圈子”。費孝通早在《鄉(xiāng)土中國》一書中,就提出中國的鄉(xiāng)村“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鄉(xiāng)親的交往,全憑相熟度、關系度,好比投石入水的漣漪效應,一圈圈擴展開,愈遠愈疏,愈近愈密。
          現(xiàn)代社會則是一個“陌生人社會”,“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于是應了美國學者弗里德曼的描述: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護我們,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脅我們,如罪犯。陌生人教育我們的孩子,建筑我們的房子,用我們的錢投資……陌生人保持日常互動,確定彼此的邊界,必須依賴一系列契約規(guī)則,旗幟是教化的道德,底線是強制的法律。
          現(xiàn)代社會的管理亟待新型組織紐帶,去“圈子”化,樹契約化。斯隆領導下的早期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曾久盛不衰,要訣之一即乎衡與部下的關系。后人憶述:“要想和他成為真正意義的朋友,那前提就是你先離開通用?!蓖轮须y免有興趣契合者,但他嚴格自律,跟所有部屬等距離交往,其理由是:“假如我和某些同事有極深的交情,自然會有好惡之分,就會影響我決策的客觀性?!?br />      硬件變,軟件也須變。在日益成長的契約社會、法治社會里,作為鄉(xiāng)土社會、血緣社會遺跡的“圈子情結”還有什么立足之地?
    (1)請解釋什么是“熟悉社會”?
    (2)依據(jù)文本,說說如何理解“漣漪效應”。
    (3)文中運用“斯隆”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發(fā)布:2024/11/7 7:0:1組卷:3引用:2難度:0.5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4.8.2  |  隱私協(xié)議      第三方SDK     用戶服務條款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出版物經(jīng)營許可證網(wǎng)站地圖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