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論語》中的文字,回答問題。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注】六蔽矣乎?”對曰:“未也?!?br />“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br />(《陽貨》)
【注】言:德。
孔子為什么把學習與道德修養(yǎng)聯(lián)系在一起?請從“六言六蔽”中任選兩個,用自己的話加以解釋。

【考點】散文內(nèi)容理解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nèi)容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quán)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4/20 14:35:0組卷:122引用:5難度:0.6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問題。
    勸學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揉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B.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C.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D.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勸學》作者是荀子。名況,字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B.江河:古代許多文章中,“江”專指長江,“河”專指黃河。
    C.金:金屬制品,文中指金屬制的刀劍等。
    D.跬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跨出兩腳為“步”。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段,首先提出全文的觀點,接著運用形象的比喻論證了學習的意義。
    B.第二段,運用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論證了學習的重要作用。
    C.第三段,分三個層次論述了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即積累、堅持、專一。
    D.第四段,通過君子與小人、古人與今人學習的對比,強調(diào)了學習要戒驕戒躁。
    (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②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發(fā)布:2024/11/12 10:30:2組卷:1引用:2難度:0.6
  •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上徐閣老書
    [明]歸有光
          四月十四日,進士歸有光謹再拜獻書少師相公合下。有光幸生明公之鄉(xiāng),相望不過百里。自少已知向仰,而無由得一接其聲光。庚子之歲,舉于南都,而所試之文,乃得達于左右。顧稱賞之不置,時有獲侍而與聞之者,輒相告,以為幸矣:“子之見知于當世之巨公長者如!”自后數(shù)試于禮部,遇明公之親知,未嘗不傳道其語以為寵。有光之試,又輒不利,退而歸耕于野。以為古之人有生同世而不相知者矣,有知之而異世者矣。不知者恨其同世,知之者恨其異世。今獲明公同世,而又知之。而明公方在日月之際,有光蹇拙蔽翳,無復自振,以為今已矣,無以望明公之門矣,是同世而有異世之感也。
          往歲,海虞瞿內(nèi)翰見訪,以為“子之不遇不足憂,即徐公當國,子之進有日矣。”今幸而適明公之當國,又幸隨多士之末,而自獲舉以來,幾又二月,不一望明公之輝光。此有光之所以食不甘味,寢不成寐者也。
          有光嘗讀《易》,觀消長變更之際,雖圣人不能無懼。而漢、唐、宋之君子,每其際,其氣不能不動,其色不能不形;而天下不能無驚以疑。蓋少不順而激為大變者,有之矣。今明公處之宴然,而風俗世道為之潛易,如寒暑雨旸之至而人不覺。此古之大臣之所難也。
          又嘗讀史,見漢文帝疏賈誼之少,而問馮唐之老;光武下馮衍之賦,而隆桓榮之經(jīng)。兩漢風俗治體,超軼后代,實在于此。今明公于科舉之際,稍示意向,而海內(nèi)枯槁之士,已于于焉樂觀明公之化矣。于此之時,稍有蘊抱,誰不欲爭自濯磨以自致于明公?不肯沒沒而已也!況有光被知于數(shù)十年之前者乎?今茲輒有干于閽人者,獨以數(shù)十年之知,而不一見于明公;明公以數(shù)十年之知其人,而不見其一來,其亦不能無怪。
          昔曾舍人鞏《上范資政書》云:“士之愿附于門下者多矣使鞏不自別于其間固非鞏之志亦合下之所賤也有光素慕鞏者故不量其不能如鞏而欲學鞏之自別焉。平生頗有所撰述,去家時,不及裒匯成編。橐中得雜稿十九首,謹以為。明公試覽其文,知其非求于世者也。干冒尊嚴,伏增惶恐。有光再拜。
    (選自《震川先生集》)【注】①本文寫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作者時年近六十。②曾舍人鞏:曾鞏,曾任中書舍人。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海虞瞿內(nèi)翰見訪 見訪:探望,訪問
    B.每其際 履:經(jīng)歷
    C.今茲輒有于閽人者 干:請求,請托
    D.謹以為 贄:初見尊長所送的禮物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今獲明公同世 ②心凝形釋,萬化冥合
    B.①有光蹇拙蔽翳 ②渺滄海一粟
    C.①蓋少不順而激為大變者 ②斂貲財送其行
    D.①其亦不能無怪 ②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科舉不順,仕途坎坷。自從庚子年南都鄉(xiāng)試中舉以后,曾多次參加禮部會試,都失意落第,直到年老才考中進士,可見其作為傳統(tǒng)知識分子出仕入世之心執(zhí)著強烈。
    B.本文引經(jīng)據(jù)典,說服力強。如列舉漢文帝重用賈誼、馮唐,光武帝尊寵馮衍、桓榮的史事,意在表明自己老當益壯,希望徐閣老提攜自己,以施展才干,為國建立功業(yè)。
    C.作者措辭得體,頗有分寸。高度贊揚徐閣老有古大臣之風,治世頗有成效,對于這位有同鄉(xiāng)之誼的當權(quán)者不無景仰感佩、恭謹奉迎之言語,但并無卑躬屈膝的媚骨丑態(tài)。
    D.本文敘議結(jié)合,層次分明。先從作者生平遭際及與徐閣老的知交起筆,緊扣“幸”字,傾吐懷抱后談讀書心得,聯(lián)系徐閣老品性,不忘自薦;結(jié)尾表明自己獨特志趣。
    (4)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士之愿附于門下者多矣使鞏不自別于其間固非鞏之志亦合下之所賤也有光素慕鞏者故不量其不能如鞏而欲學鞏之自別焉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今明公處之宴然,而風俗世道為之潛易,如寒暑雨旸之至而人不覺。
    ②誰不欲爭自濯磨以自致于明公?不肯沒沒而已也!況有光被知于數(shù)十年之前者乎?

    發(fā)布:2024/11/12 16:0:1組卷:18引用:3難度:0.6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問說
    [清]劉開
          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于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
          賢于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也。等于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交相問難,審問而明辨之也?!?bdo class="mathjye-underpoint">書》不云乎:“好問則裕?!泵献诱摗扒蠓判摹保⒎Q曰“學問之道”,學即繼以問也。子思言“尊德性”,而歸于“道問學”,問且先于學也。
          古之人虛中樂善,不擇事而問焉,不擇人而問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擇之;芻蕘之微,先民詢之。舜以天子而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邇言,非茍為謙,誠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學而無問,朋友之交,至于勸善規(guī)過足矣。其以義理相咨訪,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況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賢于己者,忌之而不愿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人不足服矣,事無可疑矣,此唯師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謹護其失,寧使學終不進,不欲虛以下人,此為害于心術(shù)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則所問非所學焉:詢天下之異文鄙事以快言論;甚且心之所已明者,問之人以試其能;事之至難解者,問之人以窮其短。而非是者,雖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學之所以不能幾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問者,由心不能虛也;心之不虛,由好學之不誠也。亦非不潛心專力之故,其學非古人之學,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問宜也。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周禮》:“外朝以詢?nèi)f民?!?bdo class="mathjye-underwave">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恥下問,夫子賢之。古人以問為美德,而并不見其有可恥也,后之君子反爭以問為恥。然則古人所深恥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為恥者多矣,悲夫!
    (選自《劉孟涂集》)注:①芻蕘:割草打柴的人。
    (1)下列給文中畫波浪線的文字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B.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C.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D.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含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書》即《尚書》,與《詩》《禮》《易》《春秋》合稱為“五經(jīng)”。
    B.“三代”,這里指元、明、清三個朝代。文中“三代而下”的意思相當于“在今天”。
    C.《周禮》,儒家十三經(jīng)之一。世傳為周公旦所著,但實際上可能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
    D.庶人,周代對平民、百姓、無官爵者的稱謂。秦以后,除奴婢外,無官爵及秩品者均泛稱庶人。
    (3)下列對文章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針對讀書人“學而不問”的陋習,圍繞“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的中心論點作闡述,倡導“問學相輔”的正確求學態(tài)度。
    B.作者引用儒家經(jīng)典中的話“就有道而正”“好問則?!钡?,來證明“問”的必要,從中可看出“問”是進德修業(yè)的重要一環(huán)。
    C.在作者看來,今人學而不問有“師心自用”“好學不誠”等多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今人所學非古人之學,今人所好亦非古人之好。
    D.本文從“問”的角度,強調(diào)“問”的重要性,主張“學必好問”?!稁熣f》則著重從“師”的角度,強調(diào)“師”的重要性,勸人從師學習。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其以義理相咨訪,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況流俗乎?
    ②學之所以不能幾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發(fā)布:2024/11/12 17:0:2組卷:25引用:6難度:0.6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4.8.2  |  隱私協(xié)議      第三方SDK     用戶服務條款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出版物經(jīng)營許可證網(wǎng)站地圖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