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甲】小石潭記
唐 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倏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親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石鐘山記
宋 蘇軾《水經(jīng)》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贬B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cè)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yīng)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yīng)/如樂作焉
B.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yīng)/如樂作焉
C.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yīng)/如樂作焉
D.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yīng)/如樂作焉
(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
布:投映 |
B.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
蛇:像蛇一樣 |
C.而此獨以鐘名 |
名:名字 |
D.自以為得其實 |
實:真相 |
(3)下列對兩篇選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甲文是作者柳宗元參加王叔文領(lǐng)導(dǎo)的政治革新運動失敗后,被貶到湖南永州,為排解內(nèi)心苦悶,探山訪水而寫的一篇精短游記。
B.乙文以游蹤為順序,先交代作者夜游石鐘山的原因,再抓住景物的特點,生動再現(xiàn)了作者月夜獨游石鐘山時的見聞和獨特感受。
C.甲文在景物描寫中巧妙傳達出作者情感的變化:聽見水聲的高興--發(fā)現(xiàn)小潭的欣喜--欣賞美景的愉悅--難耐凄清的悲傷。
D.雖然都是游記,但兩文在寫法上卻各有千秋。甲文記敘和描寫相結(jié)合,融情于景:乙文重在明理,以記敘、描寫和議論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