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材料一:
(《登泰山記》)這篇游記散文是寫實,但經過了作者精心的藝術處理和加工。文章的藝術特色,很值得我們借鑒。
首先,作者緊緊圍繞著“寒冬”來描繪,并且貫穿始終。開始時,自京都乘風雪,點出了“風雪”二字,接著便步步深化。登山時“道中迷霧冰滑,蹬幾不可登”;到達山頂時“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觀日出時“大風揚積雪擊面”;游覽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雪與人膝齊”。這些文字直接描寫風雪,用來顯示時令的特征,從藝術處理的角度看,這并不困難。精妙的是,作者借助于描寫對象來顯示寒冬的景象。例如日出前,山峰“白若樗蒱”,山本來是青色的,現在卻白如樗蒱,當然是積雪覆蓋所致,于是,嚴冬的特征被點染出來了?!敖{皓駁色”,山峰蒙雪,當然是白的了,這樣,時令的特征又被點染出來了。在文章中,不僅有時令特征,而且有地點特征。作者所寫的樹木、石頭等,都很切合泰山的景物特征,至于泰山日出,就更有特點了,這是在別的地方所不能見到的。
其次,繁簡得宜,詳略得當。出京都的一路風雪,一筆帶過,然后,馬上深入到文章的中心。觀日出,是重點,因而筆重墨多,其余的,就稍作勾勒和點染;寫泰山的樹木、石頭,用墨更少,兩三字就交代完畢,只要說明清楚就行,沒有枝蔓。作者既做到有繁有簡,更做到繁中有簡、詳中有略。例如寫日出的情景是詳細的,但是,具體的每一句,又是簡明的,只用幾個字就描述了某一具體的形象。在繁復中求簡略,又在簡略中求生動,這是姚鼐散文的風格,也反映出桐城派這個文學流派的風格特征。
——節(jié)選自《古文鑒賞辭典?登泰山記》 材料二:
在現代學術史上,桐城派通常被視為文學流派。這固然不錯,桐城派向以文章著稱,素有“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之美譽。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又不盡然。桐城派從清初產生,延續(xù)有清一代,至民國依然余波不斷,這三百年基業(yè),顯然不是單憑文章就可以支撐。如果深入了解桐城派,不難發(fā)現,它并非單純的文派,其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教育、藝術等諸多領域,皆成就斐然。
縱觀桐城派三百年發(fā)展歷程,不僅誕生了方苞、方觀承、陳用光、鄧廷楨、姚瑩、曾國藩、郭嵩燾等朝廷大員,在禁煙、禁酒、治河、戍邊、保疆、治軍、通商、洋務等各個方面卓有建樹;也涌現出郭嵩燾、黎庶昌和薛福成等出使歐洲的一流外交家,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先行者;并孕育出姚鼐、吳德旋、曾國藩、祁寯藻、張裕釗等人的書法碑帖藝術,與桐城文章交相輝映。同時,桐城派人物幾乎都有豐富的教育經歷,從翰林院教習,到省級學政,再到書院山長,可謂人才輩出,澤被深遠。有鑒于此,桐城派實際是一個真正的文化流派。在眾多流派成員之間,雖然跨越地域時空限制,但都遵循著大致相近的學術理念、價值追求與精神祈向,彼此聲氣相通,薪火相傳,形成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共同體。從桐城派的生成歷史來看,三百年一以貫之的是古文辭章與經世濟民,而連接辭章與經世的理念是義法。義法最早是經史之學的通行概念,后來方苞把它引入辭章,開創(chuàng)古文義法。簡單地講,“義法”,“義”就是言有物,“法”就是言有序,兩者相合而成文。其所言之物,并非憑空想象,而是源自現實,寄托經世濟民之宏愿;所序之文,也并非辭藻堆砌,而是字里行間流貫生命之氣。義法既是格律與神氣之統(tǒng)一,也是德行與辭章之統(tǒng)一,還是立言與立功之統(tǒng)一。后來劉大櫆發(fā)展了義法理論,強調文人之能事,通過字句、音節(jié)來體悟文章的神氣,在吟詠唱嘆之間蕩滌靈府,在吞吐俯仰之際貫通古今。姚鼐在方、劉基礎上,吸收乾嘉漢學考據之法,與義理、辭章相融合,義理以盡性,考據以窮理,辭章發(fā)其奧蘊,最終實現義理、考據與辭章的統(tǒng)一。此三合一之論,既欲合真善美而為一,又欲合儒林、道學與文苑而為一,體現了姚鼐“道與藝合”“天與人一”的文章至境論。曾國藩紹述姚氏,在義理、考據、辭章之外,增加了經濟之學,經濟在孔門乃政事之科。在四者之中,曾國藩雖重義理,堅守桐城派一貫之立場,但更強調經世濟民才是思想的基礎,如此一來,曾國藩挈攬眾長,其文經史百家,其學思辨融通,其事經國濟民,通達宏闊,中興桐城,開辟新境。晚清民國,嚴復、林紓以桐城之文,翻譯西文、西學,啟蒙民智,他們與無數仁人志士合力,共同促進中國社會由古代向近現代的轉化??梢哉f,桐城派三百年歷史,延續(xù)幾代人,弟子門人逾千,大體都遵循相近的價值理念,把辭章學術與立身相結合,把個體命運與時代家國相聯(lián)結,與時俱進,淑世牖民。
——節(jié)選自任雪山《作為傳統(tǒng)文化共同體的桐城派》(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A
A.《登泰山記》最精妙之處在于全文緊扣“寒冬”,不僅直接描寫風雪,還借助于描寫對象來顯示寒冬的景象。
B.姚鼐散文的風格是在繁復中求簡略,又在簡略中求生動,這也是桐城派中許多作家的風格特征。
C.在現代學術史上,桐城派通常被視為文學流派;從歷史發(fā)展過程看,桐城派形成了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共同體。
D.姚鼐實現義理、考據與辭章的統(tǒng)一,曾國藩強調經世濟民,嚴復、林紓啟蒙民智,表現了文化人的擔當。
(2)根據材料,下列對姚鼐文章成就及影響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DD
A.《登泰山記》是姚鼐的代表作品,也是最能代表桐城派語言簡潔風格的作品之一。
B.姚鼐不僅在散文創(chuàng)作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在書法碑帖藝術上也是卓有成就。
C.姚鼐實現義理、考據與辭章的統(tǒng)一,體現其“道與藝合”“天與人一”的文章至境論。
D.曾國藩深受姚鼐思想的影響,所以堅守桐城派立場,最終中興桐城,開辟新境。
(3)下列說法中不能夠作為論據支撐材料二核心觀點的一項是 CC
A.曾國藩把桐城派推向全國,曾門弟子又承續(xù)大業(yè),延展鋪揚,聲勢赫奕。
B.鄧廷楨任安徽巡撫時,援引梅曾亮、管同、宋翔鳳等桐城派成員入幕府,參贊政務。
C.姚鼐強調義理、考據與辭章的統(tǒng)一,實質是讓傳統(tǒng)古文更有效地為封建統(tǒng)治者服務。
D.姚鼐接續(xù)前賢,培育弟子門人,編纂《古文辭類纂》,為桐城派開疆辟土。
(4)“義理、考據與辭章”中的“考據”(客觀考證)是如何在《登泰山記》中得到體現的?
(5)姚鼐被認為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其理由有哪些?請結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
【答案】A;D;C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4/26 11:36:51組卷:4難度:0.6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老字號是指歷史悠久,擁有世代傳承的產品、技藝或服務,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取得社會廣泛認同,形成良好信譽的品牌。
據了解,中國成立初期約有老字號1萬多家,分布在餐飲、零售、食品、釀造、醫(yī)藥、居民服務等眾多行業(yè),在滿足消費需求、豐富人民生活、倡導誠信經營、延伸服務內涵、傳承和展現民族文化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全國人民、海外華人和國際友人當中具有深遠影響。
老字號所傳承的獨特產品、精湛技藝和經營理念,具有不可估量的品牌價值、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老字號承載著優(yōu)秀的中華民族文化,是新時期開展誠信興商、弘揚商業(yè)文明的核心內涵和寶貴財富。
(選自百度百科“老字號”詞條)材料二:
那些消失的老字號,失敗的原因多種多樣:有的,是受經濟體制、運行機制的制約,與市場要求脫節(jié);有的,是固守農耕時代經驗,難以抵擋現代技術、市場經濟的沖擊;有的,是人才流失、難以為繼;有的,是知識產權保護不力,生生被“李鬼”擊垮;有的,是盲目擴張延伸……為他們,我扼腕嘆息。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科技在變,社會觀念在變,消費者群體在變,如果我們的產品服務不變、品牌創(chuàng)意不變、營銷方式不變,一定有被淘汰的危險。
另外,全球化背景下,“老字號”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洋字號”的沖擊。有學者認為,和“洋字號”比,我們的一些老字號,品牌創(chuàng)新不足導致競爭力弱。作為茶葉古國,我們這么多茶葉老字號,銷量卻比不過“立頓”;幾百年歷史的“王麻子”“張小泉”剪刀,卻沒有瑞士軍刀、德國雙立人國際知名度高……這些意見,我們要認真吸取,“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做好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平衡,創(chuàng)新市場營銷手段。作為國家品牌的一張名片,我們必須擔負起時代使命。
(節(jié)選自《你好!我是中華老字號……》,《人民日報》2018年6月5日,有刪改)材料三:
在消費者的固有印象里,老字號代表著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精湛的古老傳承記憶以及信得過的產品質量,但也意味著單調、保守、刻板。確實,一些老字號始終難以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環(huán)境,始終困守于傳統(tǒng)延續(xù)下來的經營模式、產品體系、服務理念,不能準確把脈消費者的新需求、新審美,從而逐漸被市場淘汰,這既是傳統(tǒng)文化的巨大損失,也是市場經濟的極大遺憾。
老字號是亮眼的“金字招牌”,但不是市場經濟中的“免死金牌”。中國市場充滿了無限機遇,但也恪守著優(yōu)勝劣汰的規(guī)則,如果老字號一味固步自封、裹足不前,盲目沉浸在過去的輝煌中,不能滿足新的消費需求,那么被“后浪”拍在沙灘上是無法避免的事。老字號想要擺脫困局,創(chuàng)新是唯一的路徑。雖然近年來老字號折戟沉沙的有很多,但推陳出新打開新天地的也有不少,如內聯(lián)升從過去賣官靴到如今賣老北京布鞋,在保留傳統(tǒng)優(yōu)秀工藝的基礎上,通過“跨界聯(lián)名”等形式持續(xù)推出有影響力的新產品;五芳齋積極擁抱互聯(lián)網,把五芳齋的品牌打響全球,走出了一條“老字號+互聯(lián)網”的新商業(yè)模式。
老字號創(chuàng)新“出圈”,不能只圖一時之快,要有明確的規(guī)劃,在創(chuàng)新中找準契合自身產品、服務與定位的方向,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反而丟掉了自身的特色。總體而言,老字號的創(chuàng)新空間很大、市場前景也很不錯,只要能夠走準正確的路子,未來將十分可期!
(節(jié)選自《老字號創(chuàng)新變革煥發(fā)新活力》,“福州文明網”2020年8月20日,有刪改)(1)依據材料內容,下列對常州老字號發(fā)展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瑞和泰,以創(chuàng)始人王瑞和李泰名字命名,由清光緒年間“瑞和泰”茶食店發(fā)展而來。
--“老字號”品牌除了歷史悠久,同時還需得到社會廣泛認同。
B.蔡天賜,蔡氏家傳的“藥梨膏糖”,俗稱“黑糖”,具有潤喉養(yǎng)肺的食療功效。
--“老字號”品牌一般擁有世代傳承的獨特產品。
C.馬復興,創(chuàng)辦于1937年,歲月磨礪下積淀眾多美食,經精心提升,終得絕處逢生。
--“老字號”的“金字招牌”,在市場經濟中也要恪守優(yōu)勝劣汰的規(guī)則。
D.常州梳篦,工藝始創(chuàng)于明朝,現推出典藏、輕奢、梳療、禮贈和旅游紀念五類產品,滿足市場差異化、個性化需求,同時發(fā)展電商、微商,拓寬銷售渠道。
--“老字號”品牌要迎合市場需求,必須走“老字號+互聯(lián)網”的新商業(yè)模式。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老字號所傳承的獨特產品、精湛技藝和經營理念,承載著優(yōu)秀的中華民族文化。
B.老字號市場份額被洋品牌擠占,主要由于企業(yè)缺少使命感,市場營銷方式陳舊。
C.老字號因種種原因被市場淘汰,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展現來說,也是巨大損失。
D.內聯(lián)升、五芳齋在產品開發(fā)、創(chuàng)新商業(yè)模式等方面為老字號的承繼探索了新路。
(3)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老字號”在現代社會面臨著怎樣的困境以及應該如何應對。發(fā)布:2024/12/29 9:0:3組卷:3難度:0.5 -
2.閱讀下面三則材料,完成小題。
材料一:2009 年我國高鐵步入自主創(chuàng)新階段,高速鐵路營運里程數開始迅速增長。2016年我國高速鐵路營運里程數為2.2萬公里,占世界高鐵運營總里程 60%以上,2009-2016 年均復合增速達 34.95%.同時在2016年國家發(fā)布了《中長期鐵路網規(guī)劃》,計劃到 2020 年我國高鐵里程數將達到3萬公里,到2025年中國高速鐵路通車里程將達到3.8萬公里。
(摘編自《2017年中國高速鐵路運營里程、動車保有量及鐵路貨運量分析) 材料二:圖一 2009-2025年我國高速鐵路運營里程數及其增長速度
圖二:2003-2017年不同設計時速高鐵運營里程統(tǒng)計
材料三:從2004年起,中國先后從包括德國西門子、法國阿爾斯通、日本川崎重工和加拿大龐巴迪等世界著名研制高鐵技術的公司以比較低的價格引進了高鐵技術,其中包括從西門子引進的一臺350千米/時的原型車(于2006年初引進)和全車制造技術,在很短時間內,掌握了高鐵建設的兩個極重要技術:機車技術和軌道技術。通過我國科技人員的努力攻關,中國高鐵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核心技術,經歷了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chuàng)新的過程,隨著鐵路信號和其他安全系統(tǒng)日益電子化和復雜化,保障旅客和鐵路系統(tǒng)的安全性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目前中國高鐵的核心競爭力主要在全車制造、接觸網、牽引供電系統(tǒng)和列車運行控制系統(tǒng)四個方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每小時250公里和每小時350公里高速轉向架是我國自己攻克的,高速鐵路基礎設施中的無砟軌道板也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摘編自陳新光《中國高鐵,走向世界的名片》)
材料四:在中車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這樣一個重視創(chuàng)新發(fā)展、致力于打造高鐵“人才硅谷”的舞臺上,梁建英譜寫了一段同中國高鐵同步馳騁的激情歲月。多年來,她始終奔跑在中國高鐵研發(fā)的最前沿,親歷中國高速列車從“跟隨”到“領跑”的飛躍發(fā)展,連連挑戰(zhàn)世界級研發(fā)難題,不斷豐富著中國高速列車的產品譜系。梁建英帶領技術團隊,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chuàng)新,先后主持了十余項原鐵道部、中國鐵路總公司重大項目的研發(fā)工作,取得一系列國家級創(chuàng)新成果,形成了系列化、譜系化的中國高速列車產品平臺。
高速列車的研發(fā)過程是一個反復試驗的過程。在CRH380A高速機動組的研發(fā)過程中,國際上沒有經驗可資借鑒,梁建英帶領團隊在京津、武廣、鄭西高速鐵路上進行了兩年多的線路試驗研究,歷經450余項仿真計算、1050余項地面試驗、2800余項線路試驗。據同事崔志國回憶,有一次線路試驗段位于一處完全未整修路面的野外,路軌兩側都是砂石,跑一趟下來,輪子上布滿了細小的沙粒。即使身為主任設計師,梁建英還是會和技術人員一起,每天晚上鉆到車廂底下,仰著頭清灰,弄得滿頭滿臉都是灰。
摘編自《中車青島四方:一帶一路上的“中國名片”》(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2016年,我國高速鐵路運營里程數突破2萬千米,占世界高鐵運營總里程的一半還多,我國高鐵發(fā)展已在世界上處于領跑位置。
B.圖一主要反映了2009-2016年我國高速鐵路運營里程數和同比增長兩個方面的整體情況,其中高速鐵路運營里程呈逐年增長態(tài)勢。
C.圖二表明2003-2017年我國高速鐵路設計時速分為300-350千米/時和200-250千米/時兩類,從實際運營里程數看,前者高于后者。
D.2004年,我國從世界著名研制高鐵技術的公司引進了高鐵技術,到2009年,我國高鐵就邁入自主創(chuàng)新階段,不再需要引進國外的高鐵技術。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2016年國家發(fā)布了《中長期鐵路網規(guī)劃》,布局未來鐵路網并對2020年、2025年的中國高鐵里程數提出具體要求,這將有利于促進高鐵進一步發(fā)展。
B.中國高鐵發(fā)展的早期階段重視借鑒國外先進高鐵技術,從西方引進原型車和全車制造技術使得中國在短時間內掌握了高鐵建設的重要技術。
C.引進高鐵技術固然重要,但中國高鐵技術人員攻堅克難,對核心技術進行再創(chuàng)新,對新項目、新產品的研發(fā)與創(chuàng)造才是推進中國高鐵發(fā)展的法室,
D.全車制造、接觸網、牽引供電系統(tǒng)和列車運行控制系統(tǒng)體現著中國高鐵的核心競爭力,為中國高鐵邁出國門走向世界帶來了自信。
(3)梁建英是中國高鐵人的典型代表,她身上蘊含著中國高鐵人哪些優(yōu)秀的精神品質?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發(fā)布:2024/12/29 8:0:2組卷:2難度:0.7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文字所能傳的情、達的意是不完全的。這不完全是出于“間接接觸”的原因。我們所要傳達的情意是和當時當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當時當地的情意記了下來,如果在異時異地的圜局中去看,所會引起的反應很難盡合于當時當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應。文字之成為傳情達意的工具常有這個無可補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時,我們要講究文法,講究藝術。文法和藝術就在減少文字的“走樣”。
在說話時,我們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說話時沒有文法,而是因為我們有著很多輔助表情來補充傳達情意的作用。我們可以用手指指著自己而在話里吃去一個我字。在寫作時卻不能如此。于是我們得盡量地依著文法去寫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詞難免引起人家的誤會,所以不好。說話時我們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顯得迂闊,而且可笑。這是從書本上學外國語的人常會感到的痛苦。
文字是間接的說話,而且是個不太完善的工具。當我們有了電話、廣播的時候,書信文告的地位已經大受影響。等到傳真的技術發(fā)達之后,是否還用得到文字,是很成問題的。
這樣說來,在鄉(xiāng)土社會里不用文字絕不能說是“愚”的表現了。面對面的往來是直接接觸,為什么舍此比較完善的語言而采文字呢?
(摘編自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材料二:
費孝通先生僅從熟悉社會只需要語言,不需要文字來解釋為何鄉(xiāng)土社會缺乏文字,不免過于片面簡單了。費孝通先生還是外來者,對鄉(xiāng)村人不夠了解。他們真的不想學習文字?
首先,鄉(xiāng)村里認字的人身份上就不一樣,在大家眼里那是認字的、有學問的。
其次,從實用的角度說,認識字了,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派上了用場,可應不時之需,即使在鄉(xiāng)土社會里也是這樣。有句老話說“藝不壓身”,或者叫“技不壓身”,認了字,也是多了一門“藝”或“技”。比如,家里有人外出,寫個信、念個信什么的。我在家讀書的時候,舊時代過來的老年人,基本上都不認識字,我就多次替別人念信、回信。再比如,如果做點小生意,記個賬本,也需要文字。我的一個鄉(xiāng)村出來的同齡朋友,他的母親與我母親一樣,不認識字。他家里做點小買賣,他母親一個人在家的時候,誰來買東西賒賬,需要記下來誰誰買的什么,欠錢多少,她就發(fā)明了一套記錄符號來記賬,只有她自己認識,多少年過去了還不會認錯。
總之,即使在鄉(xiāng)土社會里,文字還是需要的,并不是因為熟悉了,交流可以面對面,語言比文字更方便,就真的完全不需要文字了。
最后,如果認識了文字,也可以讀些書,增加生活的趣味。雖然鄉(xiāng)土社會有個書本不容易,但只要識了字,有了書本就可以讀了。
(摘編自陳心想《走出鄉(xiāng)土——對話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費孝通認為文字在鄉(xiāng)土社會毫無用處,對此,陳心想持相反觀點,他認為文字在鄉(xiāng)土社會中也具有實用性。
B.費孝通認為,文字是間接的說話,就因為它是“間接接觸”產生的交流,所以文字傳達的情意是不完全的。
C.在陳心想看來,即便鄉(xiāng)土社會的交流可以面對面,文字也因為它在傳情達意上有獨特的作用,所以是被需要的。
D.陳心想通過列舉寫信、念信、記賬等生活需求,來說明文字在鄉(xiāng)土社會可以應不時之需,是一門實用技藝。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由于文字是個不大完善的交流工具,所以隨著電話、廣播、傳真技術的發(fā)展,書信文告的地位日益下降。
B.費孝通認為語言交流比文字交流更完善,所以鄉(xiāng)土社會的人覺得文字是雞肋,并不需要文字也不想學習文字。
C.鄉(xiāng)土社會是一個人們可以直接面對面接觸的熟人社會,這促使文字交流不再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
D.費孝通是從文字的弊端來從論證文字在鄉(xiāng)土社會的非必要性,陳心想則從文字的優(yōu)點論證文字是被需要的。
(3)請根據材料二,概括文字在鄉(xiāng)土社會中的作用。發(fā)布:2024/12/26 15:0:4組卷:0引用:2難度:0.5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