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甲】【乙】兩文,完成問題。
【甲】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節(jié)選自柳宗元《小石潭記》)【乙】 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橋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鳴乍②大乍細。渠之廣,或咫尺③,或倍尺,其長可十許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④,昌蒲被⑤之,青蘚環(huán)周。又折西行,旁陷⑥巖石下,北墮⑦小潭。潭幅員減百尺,清深多鯈魚⑧。又北曲行紆余⑨,睨若無窮,然卒入于渴⑩。其側(cè)皆詭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風(fēng)搖其巔,韻動崖谷,視之既靜,其聽始遠。
予從州牧?得之。攬?去翳?朽,決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釃?而盈。惜其未始有傳焉者,故累?記其所屬?,遺之其人,書之其陽,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節(jié)選自柳宗元《石渠記》)【注釋】①渴(hé):指袁家渴,溪水名。②乍:忽然。③咫尺:一尺。④石泓:凹石積水而形成的小譚。⑤被:覆蓋。⑥陷:隱沒。⑦墮:落。⑧鯈魚:即白鰷魚。⑨紆余:曲折伸延。⑩渴,同①。?箭:小竹。?庥:同“休”,休息。?州牧:永州的地方官。?攬:除。?翳:遮蔽。?崇:聚。?面:分流,疏導(dǎo)。?累:這里是完全的意思。?所屬:指它的景物。?俾:使。
(1)下列選項中加點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BB
A.如鳴珮環(huán)/青蘚環(huán)周
B.水尤清冽/清深多鯈魚
C.佁然不動/然卒入于渴
D.斗折蛇行/又折西行
(2)下列對文中詞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AA
A.明滅可見。
理解:“滅”在句中是“暗”的意思。
分析:下文提到“其岸勢犬牙差互”,據(jù)此可以推測:因為溪岸的形狀像犬牙那樣交錯不齊,導(dǎo)致視線受阻,所以溪水看起來才會忽明忽暗。
B.渠之廣,或咫尺,或倍尺。
理解:“廣”在句中是“寬”的意思。
分析:因為下文提到“其長可十許步”,所以“廣”在句中指寬度,與下文的長度相對應(yīng)。
C.潭幅員減百尺。
理解:“減”在句中不是“減少”而是“不足”的意思。
分析:上文只提到“北墮小譚”,并未提到小潭面積的大小,所以這里不存在與之相比而減少的意思。
(3)同為作者被貶永州時期的作品,上面兩文都用精練的語言描繪自然景物的特點?!炯住课挠谩阿?!--BA-->全石以為底全石以為底”“②為坻,為嶼,為嵁,為巖為坻,為嶼,為嵁,為巖”等描寫石頭的奇特、怪異,【乙】文用“奇卉、美箭”描寫植物的奇異、秀美。在寫景的同時,作者的主觀情感也融入其中?!炯住课耐ㄟ^描寫小石潭的自然環(huán)境,抒發(fā)了 ③被貶后憤懣、抑郁不平被貶后憤懣、抑郁不平 之情;【乙】文看似是“惜”石渠之“未始有傳”,實則是“惜”自己的 ④仕途不得志的憂郁之情仕途不得志的憂郁之情。
【答案】B;A;全石以為底;為坻,為嶼,為嵁,為巖;被貶后憤懣、抑郁不平;仕途不得志的憂郁之情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quán)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fù)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4/20 14:35:0組卷:59引用:4難度:0.3
相似題
-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發(fā)布:2025/1/2 23:0:3組卷:34引用:1難度:0.7 -
2.文言文閱讀。
魚我所欲也
《孟子》
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②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③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A.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C.一簞食,一豆羹 食之不能盡其才 D.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君子成人之美 A.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B.蹴爾而與之 聚室而謀曰 C.萬鐘于我何加焉 苛政猛于虎也 D.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武陵人捕魚為業(yè)
A.文章開頭用“魚”比喻“生”,用“熊掌”比喻“義”,通過類比,形象生動引出本文的中心論點——舍生取義。
B.文中第②段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告訴我們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簞食,一豆羹”在生死關(guān)頭卻能考驗一個人的品德。
C.文章通過“不辨禮儀”接受“萬鐘”和“不受嗟來之食”的故事分別從正、反兩方面論證“舍生取義”的觀點,論證非常有力。
D.本文告訴我們“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都應(yīng)該保持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guān)頭,也能經(jīng)受住考驗”的道理。
(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發(fā)布:2024/12/27 1:0:4組卷:14引用:4難度:0.5 -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發(fā)布:2024/12/27 0:30:2組卷:56引用:4難度:0.8
相關(guān)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