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漁村的炊煙
      文本一:
      我的故鄉(xiāng)在東南沿海的一個漁村。小時候,最喜歡和伙伴們爬到村后的山上,眺望鱗次櫛比的房屋冒出的裊裊炊煙。那歡快、樸素的炊煙,從家家戶戶煙囪里徐徐而出,飄舞如輕紗,斜飛似綢帶……它們與千變萬化的云朵相互映襯,最終消失在海天遠處。
      早晨、中午、晚上的炊煙各有不同。清晨時,海天還未醒來,零星的炊煙從斑斑青瓦間現(xiàn)出身姿,村巷中時近時遠的雞鳴聲襯得清晨更加寧靜。閩江入??陲h來的薄霧,仿佛為炊煙鋪了一層底色。炊煙中,可見影影綽綽的人影,偶爾傳來呼兒喚女、囑咐添衣的聲音,以及漁民收拾漁具窸窸的聲響。等到一輪紅日豁然展現(xiàn)在村莊的上方,煙色也漸漸濃重起來。而中午時的炊煙,則夾雜著飯菜的香氣,大人們早已在案板及灶臺前,削、碾、揉、捏……忙活半天,端上一碗碗新出鍋的魚丸、魚面,熱氣騰騰。大老遠,就能聽見鄉(xiāng)音俚語歡快地在左鄰右舍間跳躍。天色漸漸暗下來了,炊煙再次從灶膛處升騰起來,微風拂過,便在幽深狹窄的村巷中徘徊,或在苔蘚斑駁的青石路上繾綣,然后化作淺淡的煙縷,向遠處慢慢飄去。
      在我的鄉(xiāng)愁記憶里,那親切、輕盈的炊煙,滿是溫暖的氣息。特別是到了逢年過節(jié)的日子,縷縷炊煙就會集結成方陣,以一種別樣舒展、高曠的姿態(tài),給人以親情的召喚。那些海上捕撈歸來的人,遠遠地望見炊煙,就仿佛看見家中鍋灶旁忙碌的親人正在準備著熱騰騰的飯菜,那飯菜中飽含著家人的汗水和牽掛,氤氳著團聚的期待和喜悅。他們辛勞頓消,渾身都暖和了起來。
      炊煙裊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人們在大海上辛勤勞作,為的就是讓漁獲滿滿,炊煙不斷。他們經過大風大浪的洗禮,愈加認定:家中燈火的溫暖和柴米油鹽的充實,便是人生的幸福。然而在過去,漁村地窄,村偏,人窮,僅靠人的雙手在茫茫大海上勞作,收獲甚微。過去緊缺柴火,人們得去外縣山區(qū)找柴砍柴,而后雇船回鄉(xiāng),歷經千辛萬苦。而找一次柴僅能應付兩三個月,一年得往返三四次。每每說起這些,老人們都嘆息不已。為了節(jié)省柴火,漁村人更是想盡一切辦法,比如將好的柴塊墊底,使火更旺,而將碎雜的柴鋪在上面;燒完的火炭要扒出來,待冷卻后二次利用,拿來生火燉湯、熬藥;火灰可當肥料,一擔賣五六角……
      改革開放后,漁村的生產生活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由單純從事漁業(yè),轉變?yōu)檗r林牧副漁全面發(fā)展。除了從事海洋捕撈外,人們大力發(fā)展海產品養(yǎng)殖、冷凍加工、造船、織網等產業(yè),收入顯著提高。大船小船也都裝上了現(xiàn)代化器械,風風雨雨里,滿載而歸的日子更多了。接續(xù)的奮斗,使許多人都擺脫了貧困。不少人家,眼看著蓋起了新房,便開始思量著改善伙食。于是,漁家灶膛的火苗愈燃愈旺了,升騰的炊煙也愈來愈歡了。雞、鴨、魚、肉,隨心烹飪;鍋、碗、瓢、盆,協(xié)奏成曲??澙@、繁忙的炊煙,喜氣洋洋,輕拂著一家家廳堂,喜躍馬鞍墻,俯瞰遍野梅……
      生活條件改善了,漁村人臉上的笑容也多了起來。有人在新居里摘著香瓜,看見熟人路過,一聲親切的招呼響起:“剛摘下的,帶幾個回去給孩子吃吧?!庇腥巳ム従訌N房借點蠔油,鄰居剛好煮出一鍋海鮮:“來,坐下嘗一口!”村頭常年繚繞的炊煙下,時而還有邂逅發(fā)生:“好久不見啰!聽說你在外省做生意?來,進屋喝杯茶吧!”……舉止之間,言語之中,善意的微笑,溫暖的話語,熨帖著人們的心靈。
      如今,家家戶戶用上了煤氣灶,只有在歲末年關的時候,需要大灶蒸年糕,炊煙才又重新冒出來,纏纏繞繞,蓬蓬松松,勾起人心底不盡的鄉(xiāng)思與鄉(xiāng)情,滿溢出童年和時光的味道。這些年,我?;乩霞铱赐赣H,每當親人團聚、朋友相會,或有游子從遠方歸來之時,村頭巷尾,一家家屋內,都會煙氣輕籠。親情的交織,孩子的歡笑,熱騰騰的美味,讓人暢享到家的溫馨與幸福。各家各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裊裊炊煙下,對許多食材,人們既有傳承習俗的做法,又有廚藝翻新的嘗試。記得有一年除夕,我的少年伙伴就辦了一回家鄉(xiāng)“十大名菜”宴,特意請來了村里的幾個長輩一起過年。桌上,有紅鱘蒸粉絲、雞湯氽海蚌、煎糟鰻魚塊、香油元寶蝦、火鍋魚丸湯、什錦太平燕、蟹炒白粿、爆炒雙脆、荔枝肉和甜芋泥等“名菜”,色、香、味俱全,村里人嘖嘖稱道。
      炊煙慢慢拂過漁村的街巷與人家,在漁村上空輕舞出幸福的味道……
(選自《人民日報》,有刪改)
      文本二:
      散文的“非虛構寫作”,表現(xiàn)為作家所寫的人、事、情、景必是他的親歷和體驗,且?guī)в袕娏业膫€人化感受。同時,不能為了“非虛構”而犧牲審美性。散文的審美性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表達最為豐富多樣的情感;注重形象的飽滿,無論是人物還是景物,都需經過作者主觀體驗的過濾與藝術性的加工,具有一種獨特的審美風格;講究語言表達和韻味。
(摘編自陳劍暉《非虛構寫作與散文的審美性》,有刪改)
(1)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A

A.盡管改革開放后生活條件改善了,但只有在歲末年關時漁村才重新飄起炊煙,這里流露出作者深深的無奈與傷感之情。
B.“歡快、樸素的炊煙,從家家戶戶煙囪里徐徐而出”,營造出與“依依墟里煙”相似的意境,引發(fā)讀者豐富的聯(lián)想與想象。
C.無論是在物質匱乏、生活艱辛的年代,還是在改革開放后的現(xiàn)代化生活中,漁村人奮斗的本色不變。
D.文章圍繞“漁村的炊煙”,不惜筆墨描寫漁村人的飲食生活,平凡生活中蘊含著習俗傳承、人情世味。
(2)下列對文本一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C
C

A.文章體現(xiàn)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時空跨度大,從童年到現(xiàn)在,從村里到村外,選材豐富,手法靈活,主題突出。
B.文章構思巧妙,以小見大,瑣事不“瑣”,小事不“小”,以漁村炊煙表現(xiàn)人民生活的變化,社會時代的變遷。
C.漁村人的生活,早年艱辛如今富足,對比鮮明,欲揚先抑,突出了改革開放讓漁村經濟由落后走向快速發(fā)展。
D.文章無論是寫人記事,還是繪景抒情,都有作者鮮明的生活印記,體現(xiàn)了散文“非虛構”寫作的特點。
(3)文本一最后一段中“幸福的味道”意蘊豐富,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
(4)請結合文本二,分析文本一是如何體現(xiàn)散文審美性的。

【答案】A;C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5/27 14:0:0組卷:6引用:3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各題。
          最妙的是下點兒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fā)的青黑,樹尖兒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兒,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兒更美的山的肌膚。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兒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兒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
          古老的濟南,城內那么狹窄,城外又那么寬敞,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兒雪,對,這是張小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
    (1)語段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A.比喻  擬人
    B.比喻  夸張
    C.擬人  借代
    D.擬人  夸張
    (2)這段文字是按什么順序寫濟南的雪景的?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改成“那點兒薄雪在陽光的照射下一下子就化掉了,再也找不到它的痕跡。還是下小雪吧,濟南的小山是受不住大雪的”,好不好?請簡要說明理由。

    發(fā)布:2024/12/20 8:0:13組卷:7引用:4難度:0.3
  • 2.閱讀下面這段文字,完成各題。
    夏日里那一片陰涼
    王政
          鄉(xiāng)村人家的房前屋后總是長滿了樹,把村子遮掩在濃密的樹蔭里,像村子的衣裳。炎炎夏日,濃密的樹蔭灑下一片片陰涼,鄉(xiāng)村的夏天便有了一種天然的涼爽。
          鄉(xiāng)村的日子里填滿了辛苦,農事勞作幾乎不避風雨烈日。夏收便是最典型的烈日下的勞作??臻煹柠溙锢?,金色的麥浪涌動著豐收的喜樂,也散發(fā)著令人生畏的火辣和酷熱。但是,麥熟不等人,頭頂?shù)奶柸绱蠡鹎虬銥⑾吕幸粯哟棠恳鄣墓饷?,人們依然要下地割麥。上中學時夏天就跟著大人們夏收勞動,每當割麥割得腰酸臂軟、滿頭是汗時就想,麥地邊要是有一棵樹多好。困乏了到樹下小憩片刻,享受一下樹蔭的清涼,該是多么愜意的事啊!事實上,有時候也會不堪酷熱勞累,不顧大人的責怪,放下手里的鐮刀,跑到離麥地稍遠的河邊或土崖下有樹的地方去歇息。坐在樹蔭里,沐浴著在汗水中渴盼而來的陰涼,那種渾身的涼爽和快意,真是舒坦得無法形容,也加深了我對樹下陰涼的留戀和期待,我甚至為人們不在地頭栽樹而深感不解。一次農閑時,和母親一起清理地邊的雜草刺棘,看見草叢里有一棵自然生長出來的幼小的椿樹,我欣喜地告訴了母親,并提議把椿樹留下,不要和雜草一塊清理掉。這種樹在故鄉(xiāng)野生的很多,長得也快,所以,我算計著不幾年地邊這棵小椿樹就能長大,長出繁枝,在夏日里給在地里勞動的我們撐起一片可以休憩的陰涼。母親卻說,不行的,地邊上不能有樹,不然樹蔭遮住陽光,會影響莊稼生長。那棵讓我期待陰涼的小樹最終還是被母親連同雜草一起清理了。這也使我深深感到,夏日的陰涼固然是好,但是,和所有美好的東西一樣,要擁有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過,麥子收回來晾曬時就不一樣了。人們把新打的麥子在地上撒開攤薄,讓太陽一覽無余地暴曬著,人坐在麥場邊上那棵柿樹的陰涼里。那是一棵很大的柿子樹,僅暴露在地面上錯綜盤纏的樹根就有一片席子那么大,濃密的樹冠足夠有一棟房子那么高大,灑下的陰涼就可想而知了。偌大的麥場空空曠曠,就場邊這么一棵大樹。這個時候,麥子都收完了,大家剛從緊張勞累的夏收中解脫出來,曬麥就可以悠閑一點了。頭頂著厚厚的樹蔭,或拉閑話,或在地上畫幾個方格,拿幾根柴棍,盤起腿來做游戲,或鋪個裝麥子的袋子席地而睡,有的還端一壺茶水,邊說話邊品茶,只是隔一會兒起身去用木耙翻攪一下麥子。婦女們則邊說話邊納鞋底,孩子們更不知困乏,也圍攏在大人身邊,追逐攆打,玩鬧嬉戲。有時候,大人也會讓玩耍的孩子去攪一下麥子。滿場的麥子,攪起來要有章法,不能東一耙子西一耙子,而是從一個邊角處開始,一耙一耙挨著攪。我就是那時候學會攪麥曬麥的。一場麥攪下來,就被火一樣的太陽曬得滿頭是水,扔下耙子就往樹蔭底下跑,也更加感到樹下陰涼的美好。
          老家的屋舍都是瓦房,而且前后開門。夏天里前后門都開著,風從屋子里穿過,清爽而又涼快,但是人們似乎更喜歡樹蔭下的涼爽。正午時分即便不下地干活,左鄰右舍,也喜歡坐在村邊的樹蔭下天南海北地扯閑話、說笑話。女人們也喜歡把針線活兒拿來坐在樹底下做。記憶中,母親就常常把過冬的棉衣棉被拆洗了,放在院子里的樹蔭下去做。午后的太陽把門口重重疊疊的樹影拉得長長的,灑下滿院子的陰涼。母親就在這大片的陰涼里,鋪一張竹席,把棉衣棉被鋪在上面,一針一線地縫啊納啊。有時是一個人做,有時還約了鄰家的女人一起做,有時是母親納棉衣,鄰居的女人拿著鞋襪之類的小件,和母親一塊坐在席子上,一邊說著閑話,一邊飛針走線。農家的日子大多都是瑣碎而單調的,甚至有些苦澀和無奈。但是,在那一片片樹下的陰涼里,在鄉(xiāng)親們那輕松的言笑里,在母親那輕輕的針線里,我覺得,一切的單調、瑣碎和苦澀,甚至勞累和煩惱,都被那大片大片的陰涼吸收了、融化了、遮蓋了,留下的都是輕松和美好。
          夏天的鄉(xiāng)村,除了房舍里,過了正午那一時半刻,麥垛旁、屋檐下、土崖邊,到處都是陰涼,但是,在我的印象里,只有長在麥場邊、田野里、院門口這些地方的大樹給人的陰涼最是涼爽。在這些地方,沒有麥垛里積蓄的悶熱氣息的影響,沒有屋墻和崖壁的遮攔,樹蔭灑下的陰涼不但更純粹,而且空氣通暢,時有輕風拂過,更加為那一片陰涼錦上添花。這樣的涼爽是自然的、淳樸的,所以,在夏日里,坐在空調房里,看見外面濃濃的樹蔭和樹蔭下那厚厚的清涼,我總會想起在故鄉(xiāng)的樹蔭下乘涼的情景,想起在田間勞動時渴盼著有一片樹蔭讓我小憩的心情。甚至想著像古詩寫的那樣“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蛘呦褚粋€放牛童子那樣,“童子柳陰眠正著,一牛吃過柳陰西”。然而,時過境遷,不要說在樹下的陰涼里美美地睡一覺,連輕松地在樹蔭下乘涼的機會也極少。
          夏日里那一片樹下的陰涼只能永遠地灑在我的記憶里,灑在我心里了。
    (選自《光明網?文薈頻道》)(1)作者多次寫到了夏天的太陽,“太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筆下的鄉(xiāng)村生活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結合情節(jié)和文本具體談一談。
    (3)這篇文章開頭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
    (4)請結合文章內容談談你對“夏日的陰涼固然是好,但是,和所有美好的東西一樣,要擁有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句的理解。

    發(fā)布:2024/12/24 8:0:13組卷:3引用:1難度:0.5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故都的秋(節(jié)選)
    郁達夫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祝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ǎǔ瘶s)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最好,還要在牽?;ǖ?,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lián)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嘶叫的秋蟬,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后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的說: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啦!”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北方的果樹,到秋來,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墻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的長大起來。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塵沙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里,贊頌秋的文字特別的多。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我雖則外國詩文念得不多,也不想開出賬來,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鈔,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Anthology來,總能夠看到許多關于秋的歌頌與悲啼。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里,也總以關于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閉在牢獄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會感到一種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qū)別呢?不過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深了??墒沁@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1)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對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態(tài)”的描繪,寄寓了眷戀故都自然風物的情愫和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追求,流露出孤寂的心境。
    B.用“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作為故都人的代表,體現(xiàn)出作者的平民意識,同時表現(xiàn)了“都市閑人”的生活寫照。
    C.“清”“靜”既是對客觀景物特點的描寫和總結,又是作者內心的感受;“悲涼”,則更多的是主觀感受,這種感受僅屬于郁達夫一人。
    D.《故都的秋》是以“清”“靜”“悲涼”為文眼的抒情散文,文章用北國秋景的濃色與厚味來和南方秋景的淡色、淺味形成對比,突出主旨。
    (2)幾種顏色中,作者為什么認為牽牛花以藍色或白色為佳,并要求有“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3)本文是以寫景抒情為主的散文,關于“寫秋詩文的議論”一段是否可以刪去?請簡要分析。

    發(fā)布:2024/12/22 17:30:4組卷:5引用:1難度:0.5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