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以下材料,回答(1)-(5)題。
蚜蟲與共生菌
蚜蟲是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常見的昆蟲,以吸食植物韌皮部汁液為食。蚜蟲體內棲息著豐富多樣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與蚜蟲的長期共同進化過程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共生關系。共生菌具有為蚜蟲提供營養(yǎng)、消化植物組織等功能,從而影響蚜蟲的寄主利用范圍。
蚜蟲體內共生菌分為原生和次級共生菌兩大類,研究表明,原生共生菌布氏菌與蚜蟲建立共生關系已有約1.5億年歷史,是蚜蟲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除布氏菌外,蚜蟲體內還攜帶有多種次級共生菌,次級共生菌雖然不是蚜蟲存活和繁殖所必需的,但是與宿主蚜蟲的生態(tài)適應性密切相關。原生和次級共生菌在宿主內長期共存,對宿主蚜蟲的生物功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互補。
共生菌在蚜蟲與植物關系中起著重要作用。韌皮部汁液營養(yǎng)不平衡,其中許多必需氨基酸的濃度都很低,常常低于氨基酸總濃度的20%。布氏菌能合成蚜蟲不能從植物汁液中獲得但又是其生長發(fā)育和繁殖所必需的氨基酸,從而擴大蚜蟲可利用的寄主植物范圍。并且布氏菌可以像線粒體一樣,為其宿主昆蟲提供能源(如ATP,NADPH等)。次級共生菌能改變宿主蚜蟲的寄主范圍,但是這種現(xiàn)象受共生菌和蚜蟲基因型的影響。例如,次級共生菌R提高了豌豆蚜利用苜蓿的能力,但沒有提高其對野豌豆的利用能力;并且R只能提高蚜蟲部分基因型對苜蓿的利用能力。
蚜蟲種群中普遍攜帶有共生菌,蚜蟲為共生菌提供生活場所和養(yǎng)分,共生菌為宿主合成必需的營養(yǎng)或共同抵抗外來壓力。目前對單種共生菌的功能作用研究較多,因此闡明共生菌種間關系將是研究蚜蟲與共生菌相互關系的發(fā)展方向。
(1)蚜蟲的種群密度由 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決定。由于蚜蟲的移動速率很小,所以可采用 樣方樣方法調查蚜蟲的種群密度。
(2)蚜蟲生活環(huán)境中的全部生物共同構成了 群落群落蚜蟲與布氏菌的種間關系為互利共生,原因是 蚜蟲為布氏菌提供生活場所和養(yǎng)分,布氏菌為蚜蟲合成必需的營養(yǎng)或共同抵抗外來壓力蚜蟲為布氏菌提供生活場所和養(yǎng)分,布氏菌為蚜蟲合成必需的營養(yǎng)或共同抵抗外來壓力。
(3)去除蚜蟲體內的原生共生菌布氏菌后,次級共生菌S會彌補布氏菌大部分功能,說明布氏菌和S菌的 生活環(huán)境及對蚜蟲的作用生活環(huán)境及對蚜蟲的作用是相似的。
(4)布氏菌為蚜蟲發(fā)育提供必需氨基酸,下列哪個選項可以作為證據(jù) AEAE。
A.去除布氏菌后,蚜蟲僅能合成少量的苯丙氨酸和色氨酸,且無法正常發(fā)育
B.布氏菌的氨基酸生物合成基因發(fā)生突變,蚜蟲提高食物中氨基酸需求
C.蚜蟲體內布氏菌處于中等密度時,對宿主植物的適合度最高
D.布氏菌具有功能性ATP合成酶,可轉換ADP為ATP
E.布氏菌全基因組測序幾乎發(fā)現(xiàn)了全部合成必需氨基酸的基因
(5)請?zhí)岢鲆粋€課題,進一步研究蚜蟲與共生菌的相互關系 探究蚜蟲可以為共生菌提供營養(yǎng)物質的種類探究蚜蟲可以為共生菌提供營養(yǎng)物質的種類。
【答案】出生率和死亡率;樣方;群落;蚜蟲為布氏菌提供生活場所和養(yǎng)分,布氏菌為蚜蟲合成必需的營養(yǎng)或共同抵抗外來壓力;生活環(huán)境及對蚜蟲的作用;AE;探究蚜蟲可以為共生菌提供營養(yǎng)物質的種類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4/20 14:35:0組卷:12引用:1難度:0.6
相似題
-
1.以下有關調查某塊農田里小薊草(別稱刺兒菜,雙子葉植物)種群密度的描述,正確的是( ?。?/h2>
發(fā)布:2024/12/31 4:30:1組卷:7引用:3難度:0.7 -
2.進行種群密度的取樣調查時,宜采用的做法是( ?。?/h2>
發(fā)布:2024/12/31 5:0:5組卷:5引用:3難度:0.9 -
3.某科技小組在調查一塊方圓為2hm2的草場中灰蒼鼠的數(shù)量時,放置了100個捕鼠籠,一夜間捕獲了48只,將捕獲的灰蒼鼠做好標記后在原地放生。10天后,在同一地點再放置同樣數(shù)量的捕鼠籠,捕獲了40只,其中有上次標記的個體15只。則該草場中灰蒼鼠的種群數(shù)量最接近( ?。?/h2>
發(fā)布:2024/12/31 5:30:3組卷:1引用:2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