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甲】小石潭記
唐  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倏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親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石鐘山記
宋  蘇軾
《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贬B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
A

A.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
B.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
C.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
D.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
(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C
C

A.日光下澈,影石上 布:投映
B.斗折行,明滅可見 蛇:像蛇一樣
C.而此獨以鐘 名:名字
D.自以為得其 實:真相
(3)下列對兩篇選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B
B

A.甲文是作者柳宗元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革新運動失敗后,被貶到湖南永州,為排解內心苦悶,探山訪水而寫的一篇精短游記。
B.乙文以游蹤為順序,先交代作者夜游石鐘山的原因,再抓住景物的特點,生動再現了作者月夜獨游石鐘山時的見聞和獨特感受。
C.甲文在景物描寫中巧妙傳達出作者情感的變化:聽見水聲的高興--發(fā)現小潭的欣喜--欣賞美景的愉悅--難耐凄清的悲傷。
D.雖然都是游記,但兩文在寫法上卻各有千秋。甲文記敘和描寫相結合,融情于景:乙文重在明理,以記敘、描寫和議論為主。

【考點】散文;內容理解;文言斷句;一般實詞
【答案】A;C;B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11/16 13:30:1組卷:12引用:3難度:0.7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按搜缘弥?。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 判:決定 
    B.至丹以荊卿為計,始禍焉 速:招致
    C.使三國各愛其地 向:以前
    D.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當:當……時候
    (2)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暴秦欲無厭 杳不知其所
    B.地事秦,猶抱薪救火 舉匏尊相屬
    C.是故燕雖小國后亡 其下圣人也亦遠矣,恥學于師
    D.趙嘗五戰(zhàn) 青,取之于藍而青
    (3)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選文引用古人的話,以“抱薪救火”為例證,說明以地事秦必然導致滅亡的嚴重后果。
    B.選文以齊、燕、趙三國滅亡的進程,具體論證了“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的道理。
    C.這兩段文字體現了蘇洵文風特點:行文縱橫恣肆,氣勢逼人;語言樸素簡勁,富有表現力。
    D.兩段文字均采用對比論證及事實論證的方法,論證文章中心論點,發(fā)人深思,令人警醒。
    (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
    ②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

    發(fā)布:2024/11/16 12:30:2組卷:2難度:0.6
  • 2.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節(jié)選自《勸學》)(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B.登高而招\(zhòng)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C.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D.登高而招\(zhòng)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2)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學不可以 已:停止。
    B.則知而行無過矣 明:明亮。
    C.君子博學而日參乎己 ?。悍词?。
    D.聲非加疾也,而聞者 彰:清楚。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有三處提到了“君子”,而其意義各不相同。按照順序,它們分別指“有學問的人”“品格高尚的人”和“統(tǒng)治者”。
    B.第二段論證學習的重要意義,強調人的知識能力和道德修養(yǎng)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在后天不斷地學習中逐漸培養(yǎng)起來的。
    C.第三段形象論證了擺正“學思”關系,學習效果才能顯著,得出結論:君子超越常人,后天的學習在獲取知識和培養(yǎng)品德方面作用巨大。
    D.選文反復運用同類事物設喻,比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等,有力地論證了同一個道理。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②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5)選文最后一段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請結合原文加以簡要分析。

    發(fā)布:2024/11/16 7:30:1組卷:4引用:3難度:0.6
  • 3.閱讀《赤壁賦》(節(jié)選),完成各題。
          蘇子愀然,正襟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br />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月乎?逝者如斯,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之無盡藏也,而吾子之所共適?!?br />      客喜而笑,洗盞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1)下列語句中,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正襟 危:端正
    B.山川相 繆:盤繞
    C.洗盞 更:更換
    D.肴核 既:已經
    (2)下列語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 是造物之無盡藏也
    B.下江陵,順流東也 逝者如斯,未嘗往也
    C.駕一葉扁舟 自其不變者而觀
    D.客亦知夫水月乎 而吾子之所共適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像蜉蝣一樣寄希望于天地,渺小得像海中的米粒。
    B.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哀嘆我生命的短暫,而羨慕長江的流水無窮無盡。
    C.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假如不是為我所有,即使是一絲一毫也不能得到。
    D.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耳朵聽到了就成為聲音,眼睛看到了就成為色彩。
    (4)將下面句子譯為現代漢語。
    ①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②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5)下列對選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選文第一段主人以“何為其然也”設問,客人以赤壁的歷史故事作答,文理轉折自然。
    B.作者直抒胸臆,感嘆生命短暫,羨慕江水的長流不息,希望與神仙相交,與明月同在。
    C.作者針對客人之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用以寬解對方,實則也是寬慰自己。
    D.客人聽了作者的一番談話,轉悲為喜,開懷暢飲,進入了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發(fā)布:2024/11/16 16:0:1組卷:11引用:2難度:0.7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4.8.2  |  隱私協(xié)議      第三方SDK     用戶服務條款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出版物經營許可證網站地圖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