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趙氏求救于齊,齊曰:“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碧蟛豢?,大臣強諫。太后明謂左右:“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br /> 左師觸龍言愿見太后。太后盛氣而揖之。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見太后?!碧笤唬骸袄蠇D恃輦而行?!痹唬骸叭帐筹嫷脽o衰乎?”曰:“恃粥耳?!痹唬骸袄铣冀裾呤獠挥?,乃自強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碧笤唬骸袄蠇D不能?!碧笾?bdo class="mathjye-underpoint">少解。
左師公曰:“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愿令得補黑衣之數(shù),以衛(wèi)王宮。沒死以聞。”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對曰:“十五歲矣。雖少,愿及未填溝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對曰:“甚于婦人?!碧笮υ唬骸皨D人異甚?!睂υ唬骸袄铣几`以為媼之愛燕后賢于長安君。”曰:“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弊髱煿唬骸案改?bdo class="mathjye-underpoint">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M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太后曰:“然?!?br /> 左師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趙之為趙,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曰:“無有?!痹唬骸?bdo class="mathjye-underpoint">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曰:“老婦不聞也?!薄按似浣叩溂吧恚h者及其子孫。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太后曰:“諾,恣君之所使之?!?br /> 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齊兵乃出。
子義聞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親也,猶不能恃無功之尊、無勞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況人臣乎?!?br />選自《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1)下列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CC
A.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
B.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
C.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
D.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
(2)下列加點字的解釋,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BB
A.入而徐趨,至而自謝 | 謝:感激 | 老臣賤息舒祺 | 息:子嗣 |
B.太后之色少解 | 少:同“稍”,漸漸 | 祝曰:“必勿使反” | 反:返回 |
C.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 | 微:非,不是 | 恣君之所使之 | 恣:肆意 |
D.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 | 強:極力 | 其繼有在者乎? | 繼:后繼者 |
C
C
A.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 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
B.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 |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
C.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 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
D.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 | 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 |
D
D
A.質,又稱質子,是指古代派往敵方或他國去的人質。多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貴族的人。國君通過質子外交的政策,和其它國家在戰(zhàn)略上形成外交妥協(xié)。質子外交起源于春秋時期,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子楚、戰(zhàn)國燕太子丹都曾經做過質子。
B.黑衣,王宮衛(wèi)士的代稱。上古王宮衛(wèi)士身穿黑衣,因此得名。古代常以衣色借代人的身份,比如“白衣”即平民的衣物,既指平民,亦指無功名的人,未考中功名的叫白衣秀才?!扒囫啤奔辞嗌慕活I衣物,常借指讀書人或青年人。
C.重器,常指國家的貴重寶物如圭璧鐘鼎之屬,像《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的“毀其宗廟,遷其重器”;也常用來象征天下政權,如《史記》中記載“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統(tǒng)”;還常用來比喻做國家的棟梁之才,如《漢書》有云“士者,國之重器”。
D.百乘,指兵車百乘。古時兵車為一個作戰(zhàn)單位,二馬一車為一乘,車上有甲士三人,下有步兵七十二人,作戰(zhàn)時,一人居中駕車,兩人左右執(zhí)兵器以戰(zhàn),步卒隨車前進。甲士是由貴族出身的武士充任,步卒則是由從事農業(yè)生產的庶人為主要擔當者。
(5)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B
B
A.文章開篇就描繪了一個氣氛極為緊張的局面:秦兵犯趙,趙求齊助,齊要長安君作人質,愛子心切的趙太后不肯讓兒子去冒這個風險,嚴詞拒絕了大臣們的諫言,在這樣緊張的背景下,觸龍的諫說顯然要困難許多。
B.觸龍并沒有像別的朝臣那樣一味地犯顏直諫,他從頭到尾都只字不提長安君的事,而是先關切地詢問太后的起居飲食,并與她談論養(yǎng)生之道,使本來戒備心極強的太后漸漸消除了逆反心理和敵對情緒,再轉移話題談論燕后的出嫁往事,促使太后自己考慮子女的未來。
C.觸龍的形象與一般大臣只強調國家利益,不關心長安君而一味強諫不同,他既憂心國家,又真心實意地為趙太后和長安君的未來著想,因而提出“不能無功受祿”的主張。觸龍的忠心、機智、沉著、善于語言藝術的老臣形象漸漸豐滿起來。
D.趙太后作為母親,也和常人一樣,溺愛小兒子。不過,在觸龍的勸諫下,憑著她的政治經驗,很快地認識到,不能只顧眼前,應考慮到孩子的將來,才是真正的愛子。于是她完全接受了觸龍的意見,同意長安君質齊累積政治資本,說明她有一定的政治頭腦。
(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
②猶不能恃無功之尊、無勞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況人臣乎。
【答案】C;B;C;D;B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4/20 14:35:0組卷:7引用:1難度:0.6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溫純,字景文,三原人。嘉靖四十四年進士。屢遷兵科都給事中。倭陷廣東廣海衛(wèi),大殺掠而去??偙鴦c以戰(zhàn)卻聞,純劾燾欺罔。時方召燾督京營,遂置不問。黔國公沐朝弻有罪,詔許其子襲爵。純言事未竟,不當遽襲。中官陳洪請封其父母,純執(zhí)不可。言官李已、石星獲譴,疏救之。俺答請貢市,高拱定議許之。純以為弛邊備,非中國利,出為湖廣參政,引疾歸。召為左都御史。礦稅使四出,有司逮系累累,純極論其害,請盡釋之,不報。中外爭請罷礦稅,帝悉置不省。純等憂懼不知所出,乃倡諸大臣伏闕泣請。帝震怒問誰倡者對曰都御史臣純帝為霽威遣人慰諭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御史于永清按陜西貪,懼純舉奏,與都給事中姚文蔚比而傾純。純不勝憤,上疏盡發(fā)永清交構狀,語頗侵首輔沈一貫。一貫等疏辨。帝為下永清、文蔚二疏,而純劾疏留不下。純益憤,三疏論之,因力丐罷,乃謫永清。純遂與一貫忤。純求去,章二十上,杜門者九月。帝雅重純,諭留之。純不得已,強起視事。純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當。肅百僚,振風紀,時稱名臣。卒,贈少保。天啟初,追謚恭毅。
(選自《明史?卷二百二十?列傳第一百八》,有刪改)(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帝震/怒問誰倡者/對曰都御史臣純/帝為霽威/遣人慰諭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
B.帝震/怒問誰倡者/對曰/都御史/臣純帝為霽/威遣人慰諭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
C.帝震怒/問誰倡者/對曰都御史/臣純帝為霽/威遣人慰諭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
D.帝震怒/問誰倡者/對曰/都御史臣純/帝為霽威/遣人慰諭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進士,指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的人,及第者分三甲取士。
B.“視事”是指古代官吏到職辦公。《張衡傳》中“視事三年”和本文的“強起視事”均是此意。
C.卒,“死”的一種說法。古代天子死稱崩;諸侯之死,稱為“薨”;大夫死曰“不祿”;士死曰“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諱地通稱“死”。
D.少保,官名。原本是專門輔佐太子的職官。隋唐之后,“少?!币呀洸辉僬嬲陶d、輔佐太子,而更多的是一種榮譽稱號,用作加官贈官的官銜。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溫純剛正不阿,嫉惡如仇。在廣東廣海衛(wèi)抗倭斗爭中,總兵劉燾謊報戰(zhàn)績,溫純以劉燾犯下欺君之罪上奏章彈劾他。
B.溫純忠于職守,為民言事。在擔任兵科都給事中時,溫純極力反對礦稅使逮捕關押許多人的行為,請求全部釋放犯人。
C.溫純行事執(zhí)著耿介忠貞。在朝廷內外爭著請求免去礦稅情況下,溫純參與了殿前集體跪請的行動。
D.溫純廉潔奉公,官聲遠播。溫純曾經多次主持南北的考察重任,并圓滿完成任務。因整肅百官的風紀而為人稱道。
(4)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純以為弛邊備,非中國利,出為湖廣參政,引疾歸。
譯文
②純不勝憤,上疏盡發(fā)永清交構狀,語頗侵首輔沈一貫。
譯文發(fā)布:2025/1/1 3:30:1組卷:7引用:2難度:0.9 -
2.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
①桑懌,開封雍丘人。舉進士,再不中,去游汝、潁間。歲兇,汝旁諸縣多盜,懌白令:“愿為長耆【1】,往來里中察奸民?!庇謬L之郟城,遇尉方出捕盜,遂與俱行。至賊所藏,尉怯,陽為不知以過,懌曰:“賊在此,何之乎?”下馬獨格殺數(shù)人,因盡縛之。又聞襄城有盜十許人,獨提一劍以往,殺數(shù)人,縛其余。汝旁縣為之無盜,授郟城尉。
②移澠池尉。惡盜王伯名聞朝廷。為巡檢者,皆授名以捕之。既懌至,巡檢者偽為宣頭【2】以示懌,將謀招出之。懌信之,挺身入賊中招之,與伯同臥起十余日,信之,乃出。巡檢者反以兵邀于山口,懌幾不自免。懌曰:“巡檢授名,懼無功爾?!奔匆圆c巡檢,使自為功,不復自言。
③有惡賊二十三人,不能捕,樞密院使往捕懌謀曰:“盜畏吾名,必已潰,潰則難得矣,宜先示之以怯?!敝羷t閉柵,戒軍吏無一人得輒出。既而夜與數(shù)卒變?yōu)楸I服以出,跡盜所嘗行處,入民家,民皆走,獨有一媼留,為作飲食,饋之如盜。乃稍就媼,與語及群盜輩,盡鈞得之。遂以實告曰:“我,桑懌也,煩媼為察其實而慎勿泄!”后又三日往,媼察其實審矣。明旦,部分軍士,用甲若干人于某所取某盜,卒若干人于某處取某盜。
④復命京師,樞密吏謂曰:“與我銀,為君致閣職。”懌曰:“用賂得官,非我欲,況貧無銀;有,固不可也?!崩襞淦溟y【3】。會交趾獠【4】叛,往者數(shù)輩不能定。因命懌往,盡手殺之。還,乃授閣門祗候。懌曰:“是行也,非獨吾功,位有居吾上者,吾乃其佐也,今彼留而我還,我賞厚而彼輕,得不疑我蓋其功而自伐乎?受之徒慚吾心。”將讓其賞歸己上者,以奏稿示予。予謂曰:“讓之,必不聽,徒以好名與詐取譏也。”懌嘆曰:“亦思之然士顧其心何如爾,當自信其心以行,譏何累也?若欲避名,則善皆不可為也已?!庇鄳M其言。卒讓之,不聽。懌雖舉進士,而不甚知書,然其所為,皆合道理,多此類。
⑤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廩,將以舟載之,見民走避溺者,遂棄其粟,以舟載之。見民荒歲,聚其里人飼之,粟盡乃止。廬陵歐陽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懌可謂義勇之士,其學問不深而能者,蓋天性也。
(取材于歐陽修《桑懌傳》)注釋:【1】耆長:鄉(xiāng)村中捕盜的人?!?】宣頭:朝廷的文書。【3】閥:功勞。【4】獠:古代少數(shù)民族名。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以兵邀于山口 邀:邀請 B.盡鉤得之 鉤:探究 C.媼察其實審矣 審:詳細 D.有粟二廩 廩:糧倉 A.又嘗之郟城 饋之如盜 B.陽為不知以過 變?yōu)楸I服以出 C.潰則難得矣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D.吾乃其佐也 粟盡乃止 A.幾不自免 差一點連自己都不能逃脫 B.跡盜所嘗行處 尋找盜賊曾經走過的地方 C.為君致閣職 為你謀取內閣的官職 D.見民走避溺者 看到老百姓躲避那些溺水者
A.桑懌主動請求做耆長,與縣尉一起捕捉盜賊,因功授郟城尉。
B.雖然被巡檢欺騙,桑懌還是把王伯交給他,讓他去請功。
C.桑懌雖然貧窮,但是堅守原則,拒絕通過賄賂得到官職。
D.作者認為桑懌能夠了解、體會并使用勇武,急人之所困。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讓之,必不聽,徒以好名與詐取譏也。
(6)請簡要分析第④段桑懌讓出賞賜的原因。發(fā)布:2025/1/1 3:30:1組卷:53引用:3難度:0.4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仁宗嘉祐五年,召王安石為三司度支判官。安石,臨川人,好讀書,善屬文,曾鞏攜其所撰以示歐陽修,修為之延譽,擢進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滿許獻文求試館職安石獨不求試調知鄞縣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貸谷與民,出息以償,俾新陳相易,邑人便之。文彥博薦安石恬退,乞不次進用,以激奔競之風。先是,館閣之命屢下,安石輒辭不起,士大夫謂其無意于世,恨不識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是,為度支判官,聞者莫不喜悅。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萬言書”,大要以為:“今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患在不知法度。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患在治財無其道耳。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上覽而置之。英宗治平四年,以王安石知江寧府,終英宗之世,安石被召,未嘗起。
神宗在潁邸,韓維為記室,每講說見稱,輒曰:“此非維之說,維之友王安石之說也。”帝由是想見其人。及即位,召之,安石不至,帝謂輔臣曰:“安石歷先帝朝,召不赴,今又不至,果病邪,有所要邪?”曾公亮曰:“安石真輔相材,必不欺罔?!本旁拢酝醢彩癁楹擦謱W士。時宰相韓琦執(zhí)政三朝,曰:“安石為翰林學士則有余,處輔弼之位則不可?!钡鄄淮稹M醢彩贾辆?,詔安石越次入對。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當法堯舜,何以太宗為哉?”熙寧二年,以王安石參知政事。帝曰:“卿所設施,以何為先?”安石對曰:“變風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钡凵罴{之。
呂誨上疏言:“大奸似忠,大詐似信。安石外示樸野,中藏巧詐,誠恐陛下悅其才辯。大奸得路,則賢者盡去,亂由是生,臣竊憂之,誤天下蒼生,必斯人也?!闭d既斥,安石益自用,司馬光由是服誨之先見,自以為不及也。
(節(jié)選自《宋史紀事本末》卷三十七)(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故事/秩滿/許獻文求試館職/安石獨不求試/調知鄞縣/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
B.故事/秩滿/許獻文求/試館職/安石獨不求試/調知鄞縣/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
C.故事/秩滿/許獻文求/試館職/安石獨不求/試調知鄞縣/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
D.故事/秩滿/許獻文求試館職/安石獨不求/試調知鄞縣/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士大夫,古時指當官有職位的人,也指沒有做官但有聲望的讀書人。
B.英宗,廟號,廟號是中國古代君主死后在太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于西漢。
C.堯舜,是上古的圣君,儒學的政治理想要求統(tǒng)治者效仿二者,以完美的道德治國。
D.參知政事,唐代設置,宋初于同平章事之下設參知政事,為宰相的副職,簡稱為參政。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安石富有實干精神,擔任地方官時,在水利、糧食安全等方面均有所建樹。
B.王安石無意仕途進取,多次拒絕朝廷征召,這讓他在士大夫中獲得很高聲譽。
C.王安石得朋友贊許,朋友在還是太子的神宗面前的推許,有助于他將來被重用。
D.王安石得神宗認可,王安石與神宗論治國之策,提出變風俗立法度的策略,神宗認同。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曾鞏攜其所撰以示歐陽修,修為之延譽,擢進士上第,授淮南判官。
②安石外示樸野,中藏巧詐,誠恐陛下悅其才辯。
(5)神宗朝王安石毀譽參半,請簡要說明。發(fā)布:2025/1/1 3:0:1組卷:33引用:2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