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國在漢代就建立了封駁制度。所謂“封”,就是把皇帝的敕令退還回去拒不執(zhí)行;所謂“駁”,就是指出皇帝敕令中存在的錯訛失誤。漢代的解決辦法是,如果皇帝不愿聽從丞相的封駁,那么丞相就應當辭職。否則,國家機器就不能正常運作。到了唐代,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部門分工,實行三省制,其中門下省的職責就是“出納帝命,封駁詔奏”。凡有制敕下發(fā),先經(jīng)門下,門下認為不當者,可以封還重擬,需要修改者直接批注退回,具體由給事中操作,“詔敕有不便者,涂竄而奏還,謂之涂歸”。其后,這一制度一直存在,即便到了明崇禎年間,李清任給事中,曾看到被皇帝下令廷杖的官員,已經(jīng)根據(jù)旨意解衣待杖,也要等給事中簽押的駕貼送到后方可行刑,這顯然是封駁制度的遺留。
--摘編自劉文瑞《封駁制度的意義》材料二 清承明制,仍設內(nèi)閣,但實際的政務中心是由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和內(nèi)閣等中樞機要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軍機處。軍機處被皇帝嚴密控制,從未有過獨立的“執(zhí)政”大權,只是依葫蘆畫瓢而已。軍機處的職能有最高命令的撰制、發(fā)出,收受奏折,等等,這樣一來,皇帝的辦公廳就從內(nèi)閣轉移到南書房軍機處。
--摘編自何莊《從古代詔敕制度的演變看明清君主專制統(tǒng)治的加強》(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代皇帝詔令的運行體制及意義。
(2)根據(jù)材料二,指出與唐朝相比,清朝皇帝詔令運行機制的不同之處。
(3)綜合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說明推動中國古代中樞機構演變的因素及特征。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nèi)容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4/20 14:35:0組卷:4引用:11難度:0.5
相似題
-
1.唐初,尚書省下設的六部各設四司,長官為郎中,每第一司稱為“頭司”,其名稱與本部相同,另三司稱為“子司”。此外,吏、兵二部為“前行”,戶、刑二部為“中行”,禮、工二部為“后行”。這反映出唐代六部的設置( )
發(fā)布:2024/11/19 17:0:5組卷:7引用:1難度:0.6 -
2.電影《通天帝國》講述了武則天時期修建通天浮屠塔背后的故事。在當時,唐朝中央機構中關于修建浮屠塔的運作程序應該是( ?。?/h2>
發(fā)布:2024/12/30 11:30:4組卷:2引用:7難度:0.6 -
3.有學者認為隋唐時“三省長官都是丞相,互不隸屬,共同對皇帝負責,從而有效地牽制了丞相的權力”。材料反映了( ?。?/h2>
發(fā)布:2024/12/1 0:0:3組卷:1引用:7難度:0.7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